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2.87KB ,
资源ID:247713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7713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docx

1、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三章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

2、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

3、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思考题:1、 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关系: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2、 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以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专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

4、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3、 简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答:(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

5、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4、 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答:(1)社会风气的变化(2)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3)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4)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的动因,认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5)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6)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该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了文学的发展。总地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

6、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 第四章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发展变化的。2、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形式,是指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活动。3、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形式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

7、,浸染的状况。思考题:1、 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以及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现在通行的含义是:审美的语言作品。2、 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3、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答: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

8、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4、 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具体表现在哪几点上?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有三种代表性观点:(1)无功利和功利。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指向某种权利。确切的说,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这一观点正从目的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9、(2)形象与理性。文学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3)情感与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这说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 第六章1、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如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法律等,它是从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2、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把艺术活动称作为“艺术生产”,将其与科学、哲学、政治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3、文学创造的客体: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

10、”,认为文学的客体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4、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

11、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思考题: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答: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关系: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之发展。2、文学创造与科学的本质区别。答:科学活动的

12、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于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科学认识的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审美化了。3、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用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答:区别: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千篇一律。

13、日常用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的原因: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色彩和风格。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

14、学创造现实客体?答:特点: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原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5、 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答:不能。因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及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理解: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

15、。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活动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者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6、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从感情体验为心理特征,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一旦主体与客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情感。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

16、而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客体始终是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7、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的反映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8、 文学创作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转移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作者完成的。 第七章1、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

17、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整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从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

18、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6、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的解释和揭示。7、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8、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复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9、简化: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神形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10、变形: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

19、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11、陌生化:作家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的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12: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是趁热打铁。13、推敲: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恰当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思考题:1、 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写主观性相联系)答:因为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的主体特征很明确,对于文学创造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了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

20、刺激和信息。因为只有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参与构思艺术,并通过无意识地“改头换面”之后悄无声息的进入未来的文学作品中。2、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3)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体验的契合(4)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3、 灵感与直觉的区别: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都是从整体上对事物做出的突出判断,它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

21、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获得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4、 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1)无意识在暗中组合材料,意识在艺术构思中起主要作用(2)无意识承担大量的工作,一切形象、情结、结构等及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有意识完成。5、 为什么说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答:(1)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2)即兴创作要气氛和契机(3)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4)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它和其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的因素以及后天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

22、求1、 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情感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具有审美价值意义的真实。2、 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从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的介入方式对个别特殊即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3、 情感评价:指文学创造主体以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对其所描写和表现的人物与事件所作的情感性“裁判”。4、 艺术形式:其本质及内涵可以从表层到深层逐层地界定为:(1)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2)这

23、一实现方式于具体作品体现为艺术文本的存在状态(3)艺术文本的存在状态是由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如体裁风格、音韵节奏、叙事语调、表现手法)有机组织起来的(4)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织实际是内容的组合与显化、生成与呈示(5)内容的组合与显化,生成与呈示是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5、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答:(1)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善(助益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是其价值结构的核心,不是“善”的就不可能是“美”的,并且“善”与“美”的存在和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和基础。因此,“真善美”及其统

24、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的价值结构及内涵。(2)“真善美”三位一体,但在文学创造的艺术范畴里,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6、 艺术真实主要与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因。答:(1)特征:内蕴性、假定性、主观性、诗意性(2)一切现实中存在和历史上出现过的事物都是生活真实,包括一些假象。艺术真实则是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内蕴(本质以及必然性)的解释,作为自己求“真”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其创造的假定(虚拟)性的情景之中。因此,艺术真实乃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体现着主体对生活的能动性认识和把握。就致力于揭示和把握客体对象的内蕴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虽然相通,但是科学活动的目标及过程讲求客观性。而文学创造的认知则具有浓厚的主观性(主体性),即追求建立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的真实。与讲求实证性、精确性的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是作家诗意性创造的产物,因而极富情感的感染力和心灵的震撼力。7、 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答: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所提供感性形态的假定性情境,是与社会生活个别性、偶然性相联系的,而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内蕴又是与其普遍性,必然性相联系的,这一内在矛盾在文学创造中是通过艺术概括的手段达到对立统一的,换句话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