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72.77KB ,
资源ID:2477046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7704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谈《礼记》关于礼与乐的关系思想.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谈《礼记》关于礼与乐的关系思想.docx

1、谈礼记关于礼与乐的关系思想礼记的来历篇礼记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也是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什么是典章制度呢?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如图1),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

2、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礼乐文化传统。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到了周代,礼乐文化达到了一个极为辉煌的时期。周代贵族阶层的生活集中体现了礼乐文化的精神,他们的言谈举止、周旋揖让之中充满了优雅的气质,他们所使用的青铜器、玉器、席子等器物则体现了他们积极的审美追求和敏感的审美意识。周人创造的礼乐文化为诸子百家之学的勃兴提供了足够的文化资源,也为后世两千多年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礼记集中记载了周代贵族的生活状况和礼乐文化传统,并与周礼、仪礼一起被称为“三礼”。周礼主要是对

3、周代官制和政治制度的记录,仪礼主要记载了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等礼仪的具体仪式,而礼记不仅有对各种礼仪规范的记载,还全面阐释了各种礼仪行为的价值和意义,对古代以来的制度或有说明,或有新的解释,是对礼的内在精神的表述和弘扬。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礼记四十九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根据各篇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通论学术及礼义的,有王制、月令、文王世子、礼器、礼运、大传、学记、乐记、经解、坊记、中庸、大学等篇。其中王制历述王者颁爵制禄、封邦建国、设官分职、朝聘巡狩、教化刑禁、述职考绩、征税贡物、选拔官吏、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

4、,颇似一篇完整的施政大纲;月令记载了每年十二个月的天象特征和物候变化特征,天子在各月所宜居住的处所、乘用的车马、以及服饰、饮食、所当实行的政令等方面的情况,体现了顺应时令的生活理念;文王世子讲述太子的教育问题及有关教育制度、人才选拔的办法等;礼器论述了礼对修身养性的重要性,礼与天地四时的关系等问题,并指出行礼要与所用器物相称;礼运借孔子之口对礼的起源、发展演变、制礼的根据,及礼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证;大传杂记宗法制度;学记是我国最早的系统记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育理论的著作,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记载了古代大学的教学礼仪,总结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教学经验;这里重点提一下乐记,一会重点讲一下它,乐

5、记是我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提出了“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的重要观点,讨论了乐和礼的不同作用,以及礼乐的社会影响等问题;经解解说了诗、书、乐、易、礼、春秋等六经在教育中的不同目标,记述了天子之德,以及设置朝觐(尽)、聘问、丧祭、乡饮酒礼、婚礼等礼仪的不同目的;坊记记述子思有关怎样防范人们违德失礼、不忠不孝、犯上乱伦、贪利忘义的言论;中庸指出中庸之道就是顺乎天性,坦坦然的为人处事之道,就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大学指出学习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强调了君子必须诚意、正心地修其身,才能实现

6、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2.记述古代制度礼俗,并加考辨的,有曲礼上下、郊特牲、内则、玉藻、明堂位、丧服小记、少仪、丧大记、祭法、祭统、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深衣、投壶、丧服四制等篇。其中曲礼上、下篇所载大多是礼的一些微文小节,如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等;郊特牲主要讲了郊天祭和社祭的情况,并对祭祀中陈设的祭品及其象征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阐发;内则记述了家庭生活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如何侍奉父母、孝敬公婆,日常生活中如何盥洗,饮食如何搭配等等;玉藻记天子和诸侯的衣服、饮食、居处及夫人、命妇的服制等情况,从礼记中可以了解古人的名物制度,而此篇所载最为详细;明堂位记述周公于明堂朝诸侯

7、之位、虞夏殷周四代礼乐服器和职官的延续情况;丧服小记杂记丧服制度,涉及宗法制度和庙祭制度;少仪类似曲礼,记琐碎细小的礼仪,如记载了相见、宾主交接、洒扫、事君、侍食、问卜、御车等方面的礼仪;丧大记是一篇杂记国君、大夫、士丧礼的文字;祭法记述祭祀的方法、对象、场所、原则及祭祀制度、立社制度等问题;祭统从多方面来论述祭祀的意义、钟鼎铭文的性质、内容和意义等;奔丧记身在异国他乡如何回家奔丧之礼;问丧记有关父母入殓、送葬、虞祭等方面的礼仪和殓、袒、拄杖的意义;服问记丧礼服制的有关问题;间传记服丧者在外貌、语言、衣服上的表现及有关丧服之礼;三年问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记述了为父母服丧三年的原因;深衣记深衣的形制

8、、意义和用途;投壶专记投壶礼;丧服四制记述古代丧服制度所据以制定的四项原则,即恩(亲情)、理(义理)、节(节制)、权(权变),并将其同仁、义、礼、智四种德行结合起来论述。3.阐释仪礼各篇的,如杂记、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祭义等。其中杂记上、下篇杂记诸侯以下至士之丧事,可补仪礼?丧服、士丧礼之未备;冠义专释仪礼?士冠礼;昏义释仪礼?士昏礼;乡饮酒义解释乡饮酒礼的意义;射义解释射礼的意义;燕义专释仪礼?燕礼;聘义专释仪礼?聘礼;祭义记述怎样通过祭祀来体现孝悌观念。4.杂记孔子和他的弟子或时人的问答的,如檀弓上下、曾子问、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表记、缁衣、儒行等。其中檀弓上、

9、下篇主要讨论的是有关丧葬的礼仪规范;曾子问是曾子与孔子就丧礼与祭礼出现特殊情况时处理办法的问答之辞;哀公问是鲁哀公与孔子的问答之辞,内容主要为问礼、问政等;仲尼燕居是孔子与弟子谈论礼的问答之辞,阐明了礼的内容、本质、作用和行礼的重要意义;孔子闲居是子夏和孔子讨论王者之德的问答之辞,阐述怎样的人才是老百姓的父母,以及君子必须具备的品德;表记记述君子行事的根本、仁与义的相互关系、仁和义的要素、虞夏商周的政教得失、事君之道、待人之道等;缁衣围绕君臣之德、君臣之道和君臣关系来谈论治国之道;儒行是孔子论述儒者德行的言论。在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到孔子后学的不同派别的思想观点的留存,包括有子游学派、子夏学派、

10、曾子学派、子思学派、孟子学派、荀子学派等儒家内部的诸多派别。从中还可以看到有墨家、道家、农家、阴阳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渗透于其间。由此而反映出礼记辑成的时代是一个对儒家各派求同存异,对诸子百家加以融合吸收和改造的时代。总之,它就是当时的百科全书!既然题目就是礼于乐的关系,那下面就直奔主题,讲礼乐的关系!讲之前下从原文提炼一下礼乐的定义 礼乐的关系篇从原文中提炼礼与乐的定义礼节民心, 乐和民声乐者, 天地之和也 礼者, 天地之序也乐者为同, 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 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 礼胜则离乐由中出, 礼自外作 乐由中出故静, 礼自外作故文礼者殊事, 合敬者也 乐者异文, 合爱者也仁近于

11、乐, 义近于礼乐由天作, 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 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 然后能兴礼乐也乐也者, 情之不可变者也 礼也者, 理之不可易者也 ( 乐记 )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 修乐以道志 ( 礼器 )乐由阳来者也, 礼由阴作者也, 阴阳和而万物得 ( 郊特牲 )礼也者, 理也 乐也者, 节也 ( 仲尼燕居 )据此, 我们拟作如下归纳:乐之特征:和 同 亲 阳 中 静 仁 爱 道志 情之不可变礼之特征:节(序) 异 尊 阴 外 文 理 义 敬 节事 理之不可易从礼与乐所蕴涵的天地人合一精神境界看, 乐之特征乃和 仁 爱, 是自然天成之情;礼之特征乃序 节 制, 是人为修养之理 。先从原文中体悟礼乐关系

12、,下面四段是礼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谈到礼乐关系的文章,我们逐一的分析一下,接近原著,熟读经典 ,我们才能分析的更透彻!好!开始礼以道其志(1)音乐是治国安邦的工具原文】礼以道其志(2),乐以和起声(3),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4)。礼、乐、政,其极一也(5),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6)。【注释】(1)本节选自乐记乐本。(2)道:同“导”,诱导。(3)和其声:意思是说调节人们的情感。(4)奸:邪恶。(5)极:最终目的。(6)出:实现。智到2:智国平天下的的道理。【译文】 礼仪是用来诱导人心的。音乐呢,是用来调和人的情感的,政令是用来同意人的行为的,刑罚是容来防止邪恶行为的。礼仪、音乐、刑罚和政令

13、,它们的最终目的相同,都是用来统一民心,实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读解】这一节将音乐的作用,把它同礼仪、政令、刑罚相并列,可见儒家对音乐的抬举。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之中,儒家何以独独偏爱音乐,并把它抬举到治国安帮的高度?这很可能与周代以来的生活的时代情形有关。使用音乐的场合,总是在庙堂之中,用于祭祀和礼仪等重大事务之中,很少有纯粹为了怡情悦性的音乐。因此,音乐总是被严肃地对待,被拿来同统治民众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被抬举的很高。实际上音乐的作用远远没有这么大。它无法解决人们衣食住行等实际问题,更不可能决定国家的兴亡,仅仅是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而已。儒家对音乐的看重,可以使我们发现他们文艺思想的一个重

14、要特点:十分强调文艺的社会功利作用和目的,不赞成为艺术而艺术。这样一来,像音乐一类的艺术,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工具和手段。离开了特定的意义,工具和手段就成了空壳,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供怡情悦性、供精神享受、表达个人情绪的艺术,都将遭禁止和反对。用这样的尺度来要求艺术,实际上是带有反艺术的色彩的。因为唯一被认可的艺术,是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的,只能用于特定的场合,只能表达规定的内容,只能遵循一定的规范。总而言之,种种的认为规范和限定,使艺术被异化成了服务于统治者意志的木偶。凡音者,生人心者也(1)音乐可以察知世事人心【原文】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

15、(2),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3),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4);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注释(1)本节选自乐记乐本。(2)文:这里指条理。(3)治世:太平盛世。(4)乖:违背。【译文】 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荡,便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条理,就叫做音乐。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快乐,这是政治宽和的表现;乱离时代的音乐哀怨而愤怒,这是人民困苦的表现。音乐的的道理,与政治是相同的。【读解】音乐的确可以表现世事人心的变化,这一点肯定无疑的。反过来,从听音乐当中,可以觉察出世事人心的变化。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先秦儒家是站在特定的角度来讨论音

16、乐的,即政治的角度,实用功利的角度。如果不考虑到这种特殊的历史的状况,不把这些观点放到它所产生的“语境”中去考察,只是把他它们从语境中抽出来,当作关于音乐的普遍原理的概括,那么对它们的评价就将走如误区。实际上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并不只能用于官方的庙堂之中。它作为人类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可以用于任何场合。在更多的时候,它是非常个人化的,它的表达方式和感受方式都是非常个人化的,非常具有个性特点的。再进一步说,真正有生命力的,并非充满政治意味、被公式化了的庙堂音乐,而是表达心灵对存在的独特感受的音乐。如果这样来看问题,儒家文艺观的局限性,便一目了然的了。乐者,异文合爱者也(1)礼乐当随时代而变化礼者,

17、殊事合敬者也(2)。乐者,异文合爱者也(3)。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4),名与功偕(5)。【注释(1)本节选自乐记乐论。(2)殊事:规定高低贵贱的差别。合敬:使人们相互警重。(3)异文:用不同艺术形式影响人心。合爱:使人们相互亲近。(4)事:指制礼作乐。并:相合。(5)名:指为礼乐命名。偕:相符【译文】 礼用来规定人的高低贵贱的差别,使人们相互敬重。乐用不同形式来影响人心,使人们相互亲近。礼和乐的本质相同,因此历代英明的君王都以礼乐相沿袭。他们制礼作乐都依据时代的变化,为礼乐命名都要与建功立业相吻合。解读制度,规则的生命,应当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将会变成僵死的桎梏。乐者,天

18、地之和也(1)以礼乐维护秩序与和谐【原文】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2)。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论伦无患(3),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4)。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5)。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6),越于声音(7),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注释(1)本节选自乐记乐论。(2)暴:越出正道。(3)论伦无患:意思是和谐而不乱。(4)官:功能。(5)制:指职能。(6)金石:钟、磬一类的东西。(7越:传播。 【译文】 乐所表现的是田地间的和谐;礼所表现的是田地间的秩序。因为和谐,

19、万物能化育生长;因为秩序,万物能显现出差别。乐依天道而凿,礼按地理而制。制礼超过分寸会造成混乱,作乐超过分寸会越出正轨。明白田地的道理,然后才能制礼作乐。和谐而不混乱,是乐内在的精神;让人欣喜欢爱,是乐有的功能。中正无邪,是礼的本质;庄重恭顺,是礼的职能。至于运用乐器来表现礼乐,声音使礼乐得到传播,用于宗庙社稷的祭祀活动,祭祀山川鬼神,统治者与民众都要共同这样做。【读解】对于统治者来说,秩序与和谐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前提。没有秩序,就会陷入混乱;没有和谐,人心就会涣散,这样,统治将无法维持下去。因此,秩序与和谐的确十分的重要。礼和乐成为儒家治国安帮的支柱,他们反复申说这个道理,总让人迷惑不解。难道

20、他们就没有想到过别的办法?看看历史就知道,春秋战国时代不仅“礼崩乐坏”,也是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那时的法家,便主张用强制的手段(刑罚)来维护统治,与儒家的思想针锋相对。如果儒家学者真的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大概应当知道以礼和乐来维护统治是软弱无力的,远远达不到秩序与和谐的目标。另一方面,施行礼乐还要适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就更加难了。适度很难有客观标准,现实情况也千变万化,这就给施行者提出了高难度的课题。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不大受欢迎,恐怕并不是偶然的。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君子以礼乐安身立命【原文】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3),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4)。易、直、子、谅

21、之心生则乐,乐由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失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许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5)。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逍,举而错之天下(6),无难矣。【注释本节选自乐记乐化。斯须:片刻,须臾。致:详审。子:同“慈”,慈爱、谅:诚信。易慢:轻优怠慢。(6)错:同“措”。【译文】 君子说;礼乐片刻都不能离开身心。详细审视乐的作用以加强内心修

22、养,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具有平易、正直、慈爱和诚信之心,就会感到快乐,快乐就会安宁,天虽然安宁就能持久,持久则能成自然,自然就可达到神的境界。天亘然不言不语,却可使人相信;神虽然不怒不愠,却让人感到威严。详细审视乐的作用是为了加强内心修养。详细审视礼的作用是为了端正仪表举止,使人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会有威严。如果心中有片刻不平和与不快乐,那么卑鄙奸诈的念头就会进入;如果外表有片刻不庄重与不恭敬,那么轻佻怠慢的念头就会进入。所以,乐是影响人的内心的,礼是端正人的外表的。乐使人极其平和,礼使人极其恭顺。内心平和而外表恭顺,那么人们看到这样的气色表情就不会同他争斗,看到这样的

23、仪表举止就不会产生轻佻怠慢的念头。因此,德性的光辉萌动于内心,人们就不会不顺从;行为的准则表现在外,人们也不会不顺从。所以说,详审礼和乐的道理,再把它们付诸行动,天下就没有难事了。【读解】做正人君子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片刻都不能离开礼和乐。换句话说,礼和乐是正人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礼用以端正外表,乐用以端正内心。前者自不必说,而说乐可以正心,这得要有高度的自觉性。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但这只对知音者才有效,要知音,光靠音乐恐怕还不够,还得要有其它的修养和陶冶。所以乐可以正心也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关于原文的解读就说到这里。礼于乐的关系“礼辨异,乐合同。”礼是用来把不同的等级的人区别开来,使“群而有分”,

24、社会有序和谐。乐的作用是使不同的等级或同一等级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一、引言 “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礼记明堂位 )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 ( 论语为政 ) 礼乐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之一。它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其影响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上两段文字为我们明确了礼乐的缘起和流传。需要补充的是,虽然礼记中指出周公“制礼作乐” ,但正如论语中所言,周礼是对“夏礼”和“殷礼”的因循损益得来的。可见,周公虽然是当时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但礼乐也并非他的独创,而是有着悠久

25、的历史渊源。二、 “礼” 、 “乐”的定义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豐亦声。 ”( 说文解字 ) 说文解字中推究礼来源于“事神致福” 。王国维在他的观堂集林中给予这段话更加明确的解释,认为礼起源于祭祀神灵以祈求福祉。联系礼记中对于周公制礼作乐的描述,我们知道,作为祭祀活动的“礼” ,在夏商以前就已经存在,甚至在更遥远的三皇五帝时期,便有事神行为的“礼”出现。而“礼”在后来的发展,并非直接继承了祭祀仪式意义上的礼。 更重要的是原始社会中祭祀乃是团体的活动,而团体的祭祀活动具有一定的团体秩序,包含着种种行为的规定,因此, “周公制礼作乐的礼乐,分明是指一套制度与文明的建构。 ”“礼

26、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礼论开篇便论述了礼的起源。但这“并不是就礼的历史起源而论,而是一种理论分析的前提。以礼作为度量分界 ,即一种分配原则,就会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 ”2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社会的礼,在本质上是一种等级秩序。 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等级上的规范与和谐。 礼记乐记中说: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

27、乐之,及干戚羽毛,谓之乐。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乐是乐舞、乐曲、乐歌的统称,却又不单纯地等同于音。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唯君子能知乐。 ” ( 礼记乐记 )因为要求乐要通伦理,这便和礼追求等级规范的目的不谋而合,因此二者必然地结合到一起,乐成为礼的辅助手段,作为表现社会等级和道德伦理的工具。 因此,礼数与等差等一系列区别等级的形式,在“乐”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礼制中对不同等级地位的贵族可以在礼典仪式中所使用的乐器,包括类型、数量、型制,都有规定, 不同等级的贵族在礼典仪式中所允许使用的舞也有规定,这些规定都不能僭越。在祭祀礼、相见礼中所歌的诗,也有规定,规定除了与诗

28、的内容有关外,也与礼典主持者和参加者的等级地位有关。 ”三、礼和乐的关系(一)二者的区别1礼和乐分属不同的规范体系。礼乐虽然都是为区分等级服务的,但二者分属于不同的规范体系。礼具有某种外在的强制性,是外物施加于人身的影响,我们说它属于外在的规范体系。 而乐则更多地表现为人发自内心地对自我行为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来源于内在的规范体系。礼所属的外在的规范体系即外在的礼制, 是当时全社会达成共识的道德规范,而乐所属的内在的规范体系在于人的内心,是个人根据社会等级规范在自己心中设定的道德准绳。 “用伦理学的话来说,礼之性质与功能是使人得以他律 ,而乐的性质和功能是使人得以自律 ”4。礼记乐记中指出:

29、“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 、 “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 ” 、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这几段话明确地表示礼乐动于外和动于内的不同。正是由于它们一个是外在施加,一个是自我生发,才得以在生成后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2礼和乐的功用不同。我们知道,乐是为了配合礼的“乐统同,礼辨异。 ”(解释:所谓“ 辨异”,就是区别等级社会中各阶级阶层的地位,建立起统治阶级的*秩序,这是“礼”的职能;所谓“统同”,就是设法维系民心的统一协同,使整个社会和谐安定,这就是

30、艺术-“乐”的功用。“礼”是根本,是目的:“乐”是派生,是手段,两者配合起来,再辅以刑、政,求得长治久安,故“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由于分属于同的规范体系,礼乐的功用便产生了“辨异”和“统同”分。其实这并不难理解,礼在区分等级贵贱的同时难免会现出严肃、冷酷的一面。 “礼胜则离” ,这种外在的礼制规如果太过严厉,就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因此, 需要乐来以一种温情脉脉的面目调和,止由于礼的严肃性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乐胜则流” ,的作用只是辅助礼

31、更好地完成区分社会等级的目的, 如果它的社会功用过分放大,则难免会流于放纵,结果是很难证不会出现像“郑卫之声”那样的靡靡之音。所以,在发功用上,要时刻把握好二者的度。3礼和乐各有自己的象征体系。礼和乐有各自的象征系,这在礼记中也是显而易见的。如礼记乐记描述: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地官矣。 ”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出古人为礼乐找到了“天” 、 “仁义”的哲学依据。以礼乐来比配广阔、神圣、不可状的天地,继而延伸至世俗人间的仁义道德。礼乐在不同象征体系内发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