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绿色施工实施细则试行绿色施工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建筑业属于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的行业,应全面实施绿色施工,达到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目的,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集团公司大力倡导绿色施工,积极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规范管理,特制定本细则。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集团公司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的建设工程。第三条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水平,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第四条 绿
2、色施工应符合国家及地方、行业现行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技术经济政策和集团公司相关规章制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第五条 运用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卓越绩效工作模式和集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各系统工作管理流程及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制定绿色施工管理目标,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推进建筑施工工业化、机械化、规范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第二章 基本规定第六条 绿色施工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实施绿色施工,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并应加强对包括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在内的整个
3、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第七条 绿色施工包含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涵盖了绿色施工的基本指标,同时包含了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指标的子集。第三章 绿色施工管理第八条 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第九条 施工现场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责任制度与目标指标,定期开展自检、考核和评比工作。第十条 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包括“四节一环保”的绿色施工技术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并确保绿色施工费用的有效使用。第
4、十一条 各级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绿色施工动态管理,并定期组织绿色施工教育培训,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增强员工绿色施工意识。第十二条 各级应定期对施工现场绿色施工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效果评估,做好相关记录。各级可按表1和表2示例逐步建立绿色施工评价体系,有效进行绿色施工评价管理。施工现场绿色施工评价汇总表受检单位: 编号:施工现场名称建筑面积()结构类型总计得分(满分分值为100分)项目名称及分值施工管理(满分为20分)环境保护(满分为20分)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满分为15分)节水与能源利用(满分为15分)节能与能源利用(满分为15分)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满分为15分)评语:检查单位负责人受检项目项
5、目经理年 月 日表1 施工企业绿色施工评价汇总表(模板)第十三条 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一)制订施工防尘、防毒、防辐射等职业危害的措施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保障施工人员的长期职业健康。(二)合理布置施工场地,提供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三区”保持一定距离且设置明显的“四节一环保”标识,并按规定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施工现场绿色施工管理评价表序号检查项目扣分标准应得分数扣减分数实得分数1组织管理未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扣4分未组织绿色施工实施及目标实现扣4分未落实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扣23分41规划管理未编制绿色施工方
6、案扣4分绿色施工方案未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扣4分绿色施工方案针对性不强扣24分绿色施工方案在现场未落实扣3分42实施管理施工过程未实施绿色动态管理和监督扣4分绿色施工宣传工作针对性不强扣23分未定期组织职工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扣2分实施管理无记录扣3分43评价管理未对照细则的指标体系评估扣4分对绿色施工方案未进行综合评估扣23分44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未制订职业危害防治措施扣4分施工现场布置不合理扣23分施工现场未建立卫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扣2分未提供卫生、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扣23分45检查项目合计20表2 施工现场绿色施工管理评价表(模板)第四章 资源节约与利用第十四条 节能与能源利用(一)节能
7、措施1、制订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2、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3、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4、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5、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6、科学合理制定施工技术方案,秩序井然组织施工生产进度,努力提高施工产品质量,减少返工及返修率,在协调“人、机、料、法、环”五要素和谐的前提
8、下,尽早交付合格产品。(二)机械设备与机具1、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备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2、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3、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三)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1、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体形、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冬季利用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利用自然通风。2、临时设施宜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的材料,合理配置采
9、暖、空调、风扇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使用,节约用电。如对于取暖和降温的电器设备应单独敷设线路控制;冬季使用的电加热取暖设备宜控制室温在20以下;夏季使用的空调器应控制室内温度在26以上。(四)施工用电及照明1、在临时用电组织设计中,应编制施工现场节能、节电、节材措施,合理选择导线类型、截面及电源变压器。2、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并应做到人走灯关。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临电设备宜采用自动控制装置。3、现场的照明应选用高光效、长寿命的高强气体放电灯和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型灯具,应采用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相结合的照明方式,白天在自然采光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时不应开启照明灯具。4、照明设
10、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的20。第十五条 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一)根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的占地指标,其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二)施工总平面布置应做到科学、合理、紧凑,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为施工服务,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三)应对深基坑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四)施工现场搅拌站、仓库、加工厂、作业棚、材料堆场等布置应尽量靠近已有交通线路或即将修建的正式或临时交通线路,缩短运输距离。(五)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应采
11、用经济、美观、占地面积小、对周边地貌环境影响较小,且适合于施工平面布置动态调整的多层轻钢活动板房、钢骨架水泥活动板房等标准化装配式结构,施工现场围墙可采用连续封闭的轻钢结构预制装配式活动围挡。(六)施工现场道路按照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施工现场内形成环形通路,减少道路占用土地。(七)临时设施布置应注意远近结合(本期工程与下期工程),努力减少和避免大量临时建筑拆迁和场地搬迁。第十六条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一)施工现场应实行用水计量管理,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用水量。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宜确定用水定额指标且分别计量;对混凝土搅拌站点等用水集中的区域和工艺点进行专项计量考核。(二)施工现场生产、
12、生活用水必须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在水源处应设置明显的节约用水标识。(三)提高用水效率1、结合场地布置,施工现场应建立雨水、中水或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2、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冲洗车辆、冲洗大(小)便器不宜使用市政自来水,宜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或采用收集的雨水、污水和生活废水等。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如:砼养护用水改浇水为喷洒水,尽量不要直接使用自来水。3、施工现场供水管网应根据用水量设计布置,管径合理、管路简捷,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四)
13、非传统水源利用。非传统水源是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1、优先采用中水搅拌、中水养护,有条件的地区和工程应收集雨水养护。2、处于基坑降水阶段的工地,宜优先采用地下水作为混凝土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冲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3、大型施工现场,尤其是雨量充沛地区的大型施工现场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充分收集自然降水用于施工和生活中适宜的部位。4、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30%。(五)用水安全。在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使用过程中,应制定有效的水质检测与卫生保障措施,确保避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第十七条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一)节
14、材措施1、图纸会审时,应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达到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30%。2、优化施工方案,选用绿色材料,积极推广新材料、新工艺,促进材料的合理使用,节省实际施工材料消耗量。3、根据施工进度、材料周转时间、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4、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保养维护好周转材料,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脚手架等的周转次数。5、应就地取材,施工现场500公里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二)结构材料1、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商品砂浆及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采
15、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结构工程使用散装水泥。2、推广钢筋专业化加工和配送,优化钢筋配料和钢构件下料方案,按最佳组合批量下料,杜绝大材小用、无谓的材料浪费。3、优化钢结构制作和安装方法,宜采用工厂制作,现场拼装;宜采用分段吊装、整体提升、滑移、顶升等安装方法。(三)围护材料1、门窗、屋面、外墙等围护结构选用耐候性、耐久性及隔音性良好的材料,施工确保密封性、防水性和保温隔热性。2、当屋面或墙体等部位采用基层加设保温隔热系统的方式施工时,应选择高效节能、耐久性好的保温隔热材料,以减小保温隔热层的厚度及材料用量。3、屋面或墙体等部位的保温隔热系统采用专用的配套材料,以加强各层次之间的粘结或连接
16、强度,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4、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特点,优选屋面或外墙的保温隔热材料系统和施工方式,例如保温板粘贴、保温板干挂、聚氨酯硬泡喷涂、保温浆料涂抹等,以保证保温隔热效果,并减少材料浪费。5、加强保温隔热系统与围护结构的节点处理,尽量降低热桥效应。针对建筑物不同部位保温隔热特点,选用不同的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以做到经济适用。 (四)装饰装修材料1、贴面类材料在施工前,应进行总体排版策划,减少非整块材的数量。2、采用非木质的新材料或人造板材代替木质板材。3、防水卷材、壁纸、油漆及各类涂料基层必须符合要求,避免起皮、脱落。各类油漆及粘结剂应随用随开启,不用时及时封闭。4、幕墙及各类预留预
17、埋应与结构施工同步。5、木制品及木装饰用料、玻璃等各类板材等宜在工厂采购或定制。6、采用自粘类片材,减少现场液态粘结剂的使用量。(五)周转材料1、应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和机具。2、优先选用制作、安装、拆除一体化的专业队伍进行模板工程施工。3、模板应以节约自然资源为原则,推广使用定型钢模、钢框竹模、竹胶板。4、多层、高层建筑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模板体系,模板支撑宜采用工具式支撑;高层建筑宜采用整体提升、分段悬挑式外脚手架。5、推广采用外墙保温板替代混凝土施工模板的技术。6、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周转式活动房。现场围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围墙,或采用装配式可重复使用围挡封闭。力争工地临房
18、、临时围挡材料的可重复使用率达到70。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一)扬尘污染控制1、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如苫布覆盖、集装箱、袋装等)封闭严密,且施工现场出口应设置冲洗车辆设施,并须做到冲车用水循环使用。2、土方作业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1)应对裸露的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采取洒水、覆盖、植草固化或绿化等措施,不扩散到场区外。2)遇有四级以上大风天气,不得进行土方回填、转运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3、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1)施工现场易飞扬、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密闭
19、存放,散料垃圾应装袋处理。2)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尽量使用吸尘器。3)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降尘措施;市政道路施工铣刨作业时,应采用冲洗等措施,控制扬尘污染。无机料拌合,应采用预拌进场,碾压过程中要洒水降尘。4)高层或多层建筑清理垃圾应搭设封闭性临时专用道或采用容器吊运.5)市内和城市建成区应采用商品混凝土和成品灰。严禁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灰土、露天堆放散装水泥。4、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1)施工现场办公区和生活区的裸露场地应进行绿化、美化。2)非作业区还应包括材料存放区、饮水处、吸烟处、休息亭、厕所、主体内未施工的楼层及其他未进行施工作业的场所。5、建筑
20、拆除工程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降尘措施,如清理积尘、拆除体洒水、设置隔档等。6、在场界四周隔档高度位置测得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月平均浓度与城市背景值的差值不大于0.08mg/m3。(二)噪音污染控制1、施工现场应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要求制定降噪措施,并对施工现场场界噪声进行检测和记录,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2、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音与隔振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3、施工场地的强噪声设备应选择最佳的作业区域,尽量设在远离医院、学校、区民区一侧,可采取封闭或半封闭式作业,同时控制作业的时间。4、运输材料的车辆进入施工现场
21、,严禁鸣笛。装卸材料应做到轻拿轻放。(三)光污染控制1、尽量避免或减少夜间施工,如必需时,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减少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干扰。2、电焊作业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四)水污染控制1、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要求。2、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废水不得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可经二次沉淀后循环使用或用于洒水降尘。3、保护地下水环境,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当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50万m3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4、施工现场存放的油料和化学品等有毒
22、材料、物品应设有专门的库房,地面应做防渗漏处理。废弃的油料和化学溶剂应集中处理,不得随意倾倒。(五)建筑垃圾控制1、制定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还应制定加强垃圾产生来源的控制措施。工程结束后,对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必须全部清除。2、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分类,可回收垃圾按类型分类存放并设标示牌,由专人或部门负责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于40%。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力争再利用率大于50%,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不可回收垃圾收集到现
23、场封闭式垃圾站,集中运出。3、严禁现场焚烧垃圾或现场回填有毒有害废弃物。(六)环境影响控制1、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对施工场地所在地区的土壤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制定科学的保护或恢复措施,防止施工过程中造成土壤侵蚀、退化,减少施工活动对土壤环境的破坏和污染。2、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不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及时清掏各类池内沉淀物,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3、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应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4、施工前应调查清楚地下各种设施,做好保护计划,保证施工场地周边的各类管道、管线、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运行。5、施工
24、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通报文物部门。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地上文物,应积极履行经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原址保护方案,确保其不受施工活动损害。6、避让、保护施工场区及周边的古树名木。对场地内无法移栽、必须原地保留的古树名木应划定保护区域,严格履行园林部门批准的保护方案,采取有效保护措施。7、对于因施工而破坏的植被、造成的裸土,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土壤侵蚀、流失。如采取覆盖砂石、种植速生草种等措施。施工结束后,被破坏的原有植被和地貌必须恢复或进行合理绿化。第五章 其它要求第十九条 施工方案应建立推广、限制、淘汰公布制度和管理办法。发展适合绿色施工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
25、术,对落后的施工方案进行限制或淘汰,鼓励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推动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第二十条 大力发展现场监测技术、低噪音的施工技术、现场环境参数检测技术、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产品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技术、新型模板及脚手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另外,要在施工现场积极推广应用集团公司近年来研发的科技成果,如深基坑边坡变形监测技术、建筑工程安全预控信息系统、建筑起重机作业安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等;广泛使用工具式卸料平台、施工电梯呼叫系统等新型安全绿色施工设施;鼓励施工现场安装远程监控装置等先进产品加强监督管理;优先采用施工安全设施计算软件等进行优化设计,努力提升集团
26、公司本质安全水平,提高绿色施工的科技含量。第二十一条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如集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绿色施工组织设计数据库建立与应用系统、数字化工地、基于电子商务的建筑工程材料、设备与物流管理系统等。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密规划、设计、精心建造和优化集成,实现与提高绿色施工的各项指标。第二十二条 通过尽可能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参见表3),实现绿色施工的“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序号四节一环保相应 “四新”的具体内容1节能临电、照明应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型设施;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资源;减少大中型设备、施工机具能耗。2节地合理设计基坑支护工艺,减
27、少土方开挖数量;采取措施减少弃土流失及运距,以备基坑回填及其它用。3节水节水型卫生器具;雨水回收;施工降水综合利用;混凝土养护节水;废水利用。4节材高性能混凝土;防水材料;新型节能钢筋应用技术(HRB400级钢筋;粗直径钢筋机械连接技术;新型模板及脚手架技术(碗扣式);电缆热缩头连接;镀锌风管共板法兰连接;镀锌钢管沟槽卡箍连接。5环境保护预拌混凝土;覆盖、植草等抑制扬尘;封闭、分类垃圾站;施工现场洒水清扫;施工现场路面硬化;食堂、茶水炉不使用煤炭、木柴,使用清洁能源;施工现场节能型围挡连续、密闭、高度达标;出口处设置有效防止带泥上路的设施;污水达标排放;混凝土输送泵外围搭设防噪音棚。表3 实现“四节一环保”所应采用的“四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