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2.45KB ,
资源ID:2476564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765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师职业倦怠相关研究新进展1.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师职业倦怠相关研究新进展1.docx

1、教师职业倦怠相关研究新进展1浅谈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新进展摘要:本文通过概略列举前人已有的教师职业倦怠各种研究成果,以及近期在这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尝试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后可能的研究方向,为读者提供一定借鉴。关键词:教师 职业倦怠 新进展一、引言职业倦怠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它是指助人行业中的工作者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包括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去个性化。国外研究表明,倦怠的高发群体之一是教师职业,教育程度高者与教育程度低者相比前者更易患职业倦怠。较为集中的表现有三种: 一为生理和心理疲劳,每个人的精

2、力是有限的,因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教师长期经受持续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感的困扰,经常产生疲劳感、耗竭感,心理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使得他们性急易怒,容忍度低,缺乏热情与活力,严重者出现偏执型、强迫型、回避型等人格障碍。二是工作态度消极,工作中的挫折感教师主动探求新知的意愿下降,对职业热情、职业兴趣、工作干劲渐渐地退去,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没有精力去提高教学效果,不愿接触和接纳学生,不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师生互动差,师生关系冷漠。从而产生厌烦、沮丧、低落和抱怨的情绪以及松懈、懒散、疲塌等职业倦怠行为。三是成就感差,许多高校教师对自己评价过低,经常怀疑自己,对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缺乏信心,成就

3、感差,感觉空虚前途黯淡,工作热情逐渐减退,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也缺乏自豪感。这些现象相互影响最终使得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极易陷入一种“心理疲劳消极工作成就感差心理更加疲劳”的恶性循环。这不但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也消极的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及教育教学质量。在国外,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早成为职业压力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但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 年代,且数量较少,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始于2003 年。在这个时期,国内学者主要从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教师职业倦怠的行为结果等不同方面开展实证研究。二、传统研究的教师职业倦怠1.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1 教学压力

4、。教学任务繁重,使得教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学生素质差异大,教师只能把教学质量低原因归结为自己教学效果差。长此以往,心里上产生了失败感、挫折感,进而对教学工作产生厌倦情绪。同时,不够完善的评价体系往往造成教师内心的矛盾冲突,这都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刘晓明的研究表明:职业压力将导致中小学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症状,职业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徐富明的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且不同来源的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有不同的预测作用。2.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具有直觉上的关系。有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能有效缓解职业倦怠,特别指出可以从物质、情感与信

5、息三方面对教师提供支持。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的研究显示,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个人成就感的作用最大,其中,特别是领导支持和学生支持,以及情感型支持对降低衰竭更为有效。3.人格特质。在对职业倦怠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把职业倦怠和人格因素结合起来考察。研究中涉及到的人格因素有自我概念、控制源和人格模型等。关于职业倦怠和自我概念的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的相关都达到显著水平,与成就感的相关要高于情感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相关;对人格维度的研究发现,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情况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总体上看并不明显。总相关研究得出,情绪衰竭与开放性有显著正的低相关,而低成就感与社交性呈显著负的低

6、相关。A型人格个体的职业倦怠发生率也较高。2、教师职业倦怠的后果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后果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倦怠对教师心理健康和工作绩效两个方面。2.1倦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研究以 596 名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职业压力、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另一项研究表明,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中,情感耗竭能显著的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可能是因为情感耗竭主要受工作要求影响的缘故,过高的工作要求导致个体过多的心理与生理能量的投入,从而导致其健康水平的下降。另外,在教师群体中,成就感降低对于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测也达到极其显著性水平,这说明,过低的成就

7、感可能会引发教师对自我的评价降低,导致其职业自尊的下降。2.倦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有研究考察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感、职业倦怠和工作绩效状况,采用纵向研究方法,以揭示其工作满意感、职业倦怠与工作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作满意感通过职业倦怠中情感耗竭维度的中介作用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职业倦怠中人格解体维度和成就感低落维度对工作绩效没有显著影响。另有研究显示,以从个体工作的角度来看,工作倦怠首先会导致个体工作绩效水平的降低。其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能够比较稳定地预测个体的工作绩效变量(工作奉献、任务绩效和人际促进)。三、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新进展1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的问卷量表一改照搬国外形式,逐步

8、采用适合本土实际的问卷在自评问卷的使用中,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多种自编和修订的职业倦怠问卷,这些问卷经过编制者检验也具备了很高的信度和效度,统计分析方法也不仅仅局限于相关分析。如吴宇局等人运用优势分析进行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2.在研究角度上教师职业倦怠的解释从个别到系统,从部分到整体,更全面,更具有系统性,主要表现在:2.1心理学解释。具体来说,主要从人格心理学、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论、心理契约论等角度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进行过研究。人格心理学的观点主要认为,在人格维度上,内外向与职业倦怠具有显著的负相关,精神质、神经质与职业倦怠都有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高校教师的性格、气质等因素与教师倦怠的

9、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研究者从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论的角度认为,教师的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是引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还有研究者从心理契约论的角度谈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根源是招聘心理契约及个人与工作不匹配的心理契约破坏,这将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成长及教师身心健康、人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师资队伍高流。2.2管理学解释。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其内蕴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等无疑对于教师而言起着非常重要的管理学作用。但是目前的高校主要存在着工作内容单调、乏味;激励机制不完善、绩效评价方法单一;个性与管理脱节等不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种种管理方面的问题,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科层制理论作为管理

10、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在高校中存在着种种不利于教师发展的弊端,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2.3社会学解释。在利用社会学理论解释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时,往往涉及到社会学理论中的角色理论,指出角色压力是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者深入分析了高校教师面临的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两个维度,提出这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此外,社会学理论中的“场域”压迫理论也用来解释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在场域结构中教师往往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容易与学生、家长、学校制度和上级管理者之间出现某种冲突和矛盾。这类冲突和矛盾如果超出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在教师的周围形成一个压迫性的场域,导致教师出现职

11、业倦怠感。2.4 教育评价学解释。教育评价学是指研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系统收集资斜,运用现代数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判断对象的系统状态与功能属性及其转化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在职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四类因素中,学校内部组织因素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程度最高,而作为学校组织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评价,更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2.5.经济学解释。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源于教师数量的严重短缺性、教师收入的相对不足性、群体内部竞争的过度性和教学科研评价的市场性。此外,还有研究者从文化学角度进行解释,认为优秀的组织文化将给教师归属感、凝

12、聚感、方向感、协调感和活力感。目前高校中的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与高校组织提供的不良组织文化有关,教师在当前的高校中存在漠视现象、隔离现象、等级现象、迷失现象、缄默现象。这些是造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原因。3.在原因涉及上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原因探索开始从微观到宏观,从一般到个别,从表面现象到深层挖掘,更具有实际性。有研究表明,与传统的调查结果相比,有几种不同对立群体其职业倦怠的差异耐人寻味。3.1.不同学科教师群体。有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就收入而言,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课。这与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根本上是由一种不公平引起相对应,但其深层原因则在于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从

13、而导致的分配上的不合理。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相对较低的收入不是由能力的优劣决定的,而是由先天的因素决定。专业课的性质决定了每堂课的学生人数多少,从而导致课时系数不同于其它学科,有时能相差3倍,这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落差。3.2.双肩挑教师与非双肩挑教师群体。有研究总结出行政权力带来的收入与教学资源分配上的不公正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是一种压力不平衡状态的先兆,即令人满意的工作成绩是建立在过度支出基础上的。资源分配的倾斜使得专职教师处于不利地位,也加剧了他们心中的不公平感。如果在这种状态下继续工作,不进行必要的调节,倦怠就会因此而进一步加剧。3.3.双师型与非双师型教师群体。有研究认为“双师型”教师,

14、不但要在专业理论上给予学生指导,而且还要悉心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学生有频繁的接触,往往在毕业很久之后还保持着良好的个人关系,尽管学生就业率高,但就业层次低,福利待遇、稳定性差,这种现象通过各种渠道回馈学校,会对教师特别是与学生有频繁接触和私人交往的双师型教师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让他们反思为什么职业学生与本科生仅仅相差一年的学习时间,待遇差别竟如此之大,这种反思的结果通常是无奈与自惭。这是因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分配不公正所带来的影响。除此以外,双师型教师必须上实践课,受实验条件和现行分配制度的影响,同样的课程收入更低,收入情况在所有老师中大概是最差的,这极大地降低了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三、个

15、人思考与评价通过对类似研究的比较及思考,个人认为,相比较而言,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从新的理论与视角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相对比较困难,但是在已有的基础之上可以进一步做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因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仍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尚需深化和完善。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工具比较单一。尽管有职业倦怠自评问卷、职业倦怠他评问卷和客观生理指标测量法等多种方法,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只采用自评问卷一种方法,而较少采用客观生理指标测量。另一方面,在自评问卷的使用中,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多种自编和修订的职业倦怠问卷,这些问卷经过编制者检验也具备了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但是普遍缺乏

16、更广泛的运用和检验。最后,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采用横断研究。目前,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长时期的纵向的追踪研究还非常少。因此,我们除了采用对部分教师群体进行广泛的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以外,还要加强对个别教师的长期跟踪研究,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做到点面结合、横向与纵向的结合及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最终我们才能把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在研究内容方面,目前国内研究者对职业倦怠的前因变量和后因变量均有一定的涉及,但是研究结论比较孤立、分散,关注的高校教师群体呈现出以偏概全、简单化之的特点,特别是在有关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与经验模型方面尚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其次,各研究者对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研究尚不深入,还未提出特别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以从聚焦型、个案型的方向探讨,这样更加符合当下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实际情况并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之对应的研究方法应多考虑质性的研究方法等。此外,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职业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