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5 ,大小:111.76KB ,
资源ID:247356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7356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docx

1、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第一部分 课文内容理解第一单元:走进西部第1课:草原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文章选自内蒙风光。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2.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3.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

2、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4.句子理解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理解: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理解:“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这句话中,作者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理解:

3、这个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理解:这个句子运用比喻手法,把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写出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的情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

4、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5.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6. 课文的五个自然段,我们可以分别拟一个小标题为:自然风光、 盛装迎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依依惜别。7.课后习题:P5 2.(2)我认为这一句很美,原因是:作者把草原比作一幅画,突出了小丘的美、绿、线

5、条优美,草原的辽阔,让人向往。P5 3.蒙汉两族人民的感情很深,怎能忍心分别呢?大家在无边无际的草原是依依不舍得话别,直到夕阳西下。8.拓展延伸: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猫城记、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长篇巨作四世同堂。第2课:丝绸之路1.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2.句子理解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

6、声理解:这句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理解: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3.重点词语理解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浩浩荡荡:水势盛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7、4.课后资料袋: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第3课:白杨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3.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爸爸的神情

8、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4.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理解: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理解: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

9、沙成长起来。理解:“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5.作者笔下的白杨实际上就是(爸爸),小白杨树实际上就是(他的儿女),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小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就是(一对儿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6.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

10、,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7.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8.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抓住了爸爸的语言和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

11、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9. 本文写作特点:借树喻人,抒怀言志。10.句子仿写:例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仿写:交警叔叔为了维护交通,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们总是坚守岗位。11. 通过阅读课文中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我知道白杨树有这样的特点: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屈、不畏灾害、生长迅速。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1.中心

12、思想: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经过。赞扬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2.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3.课文采用这样的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

13、怀。4.开凿风火山隧道主要遇到三点困难:一是冻土层;二是恶劣天气;三是极度缺氧。5.理解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理解:句子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理解:“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理解:“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句子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筑路大军遇到的这些困难,都属于世界级难题。7.理解词

14、语银装素裹: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杯水车薪:这个词语原来是指:一杯水去就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文中是指工人背的氧气瓶里的氧气不够人的正常呼吸。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8.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

15、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歌颂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第5课:古诗词三首牧童唐吕岩1.【原诗】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2.【解词】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3.【翻译】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4.【中心】描绘了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追求。舟过安仁宋杨万里1.【原诗】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2

16、.【解词】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3.【翻译】一叶小渔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4.【中心】描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看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这两个儿童的喜爱之情和对俩儿童聪明伶俐的赞赏,也表现了作者童心未泯。5.【拓展延伸】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童言无忌。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1.【原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17、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2.【解词】茅檐:茅屋的屋檐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亡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3.【翻译】在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茅草屋。屋内有人操着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妇。再看看茅屋外,大儿子在小溪东岸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让人喜爱的是那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着莲蓬。4.【中心】这首词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这一家五口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5.【拓展延伸】三首古诗词的异同之处: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

18、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在体裁上均为叙事诗词。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了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中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她是台湾著名女作家。课文作者围绕着童年写了这样几个片段: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打头的骆驼戴铃铛、春天想替骆驼剪毛、夏天追问骆驼的去向。2.本文是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以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3.作者在文中“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看骆驼咀嚼、

19、想象骆驼系铃铛、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眷恋。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第7课:祖父的园子1.作选自萧红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的怀念。2.祖父的园子为什么“我”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呢?答:因为祖父的园子给了“我”自由,给了“我”快乐,这儿是“我”童年的乐园,“我”的童年因这个园子而幸福无比,所以“我”会念念不忘。第8课:童年的发现1.本课的作者:俄国,费奥多罗夫。费奥多罗夫是个幽默天真、单纯、爱探究、善于想象的人。2.课文讲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

20、育规律的经过,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3.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4.请你说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并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理解: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由于人们不了解,不习惯,被认为荒谬或违前人的结论等,而被鄙视甚至迫害,这是存在的现象。举例:

21、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结果怕遭到教会的处罚而不公布真相,布鲁诺坚持了日心说,结果被教会处死;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结果被烧死。5.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6.作者在童年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反映了作者是一个大胆创新、善于探究、坚持不懈、求知欲强的孩子。7.课后习题:P38 3.我是这样理解的:一语双关,其一,它讲述了科学实验发展中一些真实情况;其二,“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正因为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和世界伟人的发现一样,被轰出教室也不足为奇。第9课:儿童诗两首1.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

22、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2.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第10课:杨氏之子1.【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2.【解词】甚:很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诣:拜见 乃:就,于是 示:给看 曰:说 未:没有。 3.【课文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

23、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4.节奏划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5.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答: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两点:一是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二是杨氏之子并没有直接反驳孔君平,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显得幽默有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

24、君平无言以对。(或“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他能委婉地反用孔君平的姓氏,巧妙地反驳孔君平。”)6.杨氏子的特点: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7.杨氏之子个聪明、机智、幽默的人。8.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反映了这个九岁的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文中“甚”的意思是很;“诣”的意思是:拜见。9.“此是君家果”中的“君”是指:你,杨氏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是指:先生,孔君平。10.重点句子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翻译: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翻译

25、: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这段话说明两家关系很好,所以孩子的父亲不在,孔君平就叫出这个孩子,一定与孩子很熟。)为设果,果有杨梅。翻译: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这句话说明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翻译: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并且,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方式,既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

26、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11.课后习题: P49 2. 妙在孔君平和孩子都在姓上做文章,孩子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孩子没有生硬地去说,而用幽默、礼貌、婉转的方式回答。第11课:晏子使楚1.晏子使楚写出了晏子的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2.课文主要内容:春秋末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3.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答: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开头写了事情的起因(齐国大夫晏子出世出国,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

27、,中间写了事情的过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进城门,见楚王,赴宴席)或是(狗洞与狗国,下等人与下等国,强盗与强盗国)】,结尾写了事情的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4. 晏子是个机智过人、临危不惧、爱国、能言善辩的人。(或者“机智、勇敢、爱国”)5. 文中出现两个“水土”,第一个“水土”指的是自然环境,第二个“水土”指的是社会风气和制度。6. 晏子使楚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但是晏子用他的聪明才智,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7.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的回答巧妙在哪里?答: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第一次,楚王借晏子身材矮小想

28、侮辱他。晏子将计就计:楚王要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那他就走城门旁边的洞;楚王要认为自己的国家不是狗国,就应打开城门。楚王怎么敢让晏子走这个洞呢?这一次,晏子未见楚王,就给了楚王一次迎头痛击。第二次,楚王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齐国无人才。晏子大义凛然,说齐国人多得很,先贬低自己无能,是下等人,再贬低楚国,因“我”无能,才访问楚国这样的下等国家。晏子在不动声色的装模作样下回击了楚王,让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第三次,楚王说齐国人当盗贼,想以此贬低齐国。晏子则举了“南橘北枳”的道理,他的话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

29、使好人变成盗贼。楚王不仅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面对晏子不卑不亢的态度,彬彬有礼的回答,使楚王在连连败阵中只得认输,对晏子不敢不尊重了。8. 晏子是一个有胆有识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爱国的人。文章开头写楚王想侮辱齐国,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开头和结尾时首尾呼应的。第12课:半截蜡烛1.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2.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文中的母子三人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半截蜡烛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反映了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第13课:打电话1.本文是一段相声,相声是

30、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2.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第14课:再见了,亲人1.文章节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2.主要人物事迹 大娘:洗补衣服,三天没合眼;送食物,累得昏倒;救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妈妈。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志愿军:浴血奋战,帮助朝鲜人民赶走侵略者。3.这

31、篇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答: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然后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最后从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4. 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急需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支持。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急需食物的时候,大娘带领妇女冒着危险,送来打糕。5.重点句子理解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理解:课文开篇便以志愿军战士这段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语言渲染离别的气氛。作者首先以恳求的语气劝慰:“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一句话把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出来。“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一个问句和一个感叹句,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的关心体贴,其间的深情不言而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