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5 ,大小:185.31KB ,
资源ID:2469595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6959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荆门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荆门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1、荆门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荆门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章 总 论1.1 项目提要1.1.1 项目名称湖北省荆门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1.1.2 主管单位湖北省农业厅1.1.3 建设单位湖北省荆门市土壤肥料工作站1.1.4 项目由来依据农业部沃土工程基本建设规划(20062010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42007年)。此外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荆门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油基地县市,全市现有耕地面积387万亩,土壤构成以水稻土、黄棕壤土为主,其中

2、水稻土面积260万亩。通过实施沃土工程荆门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项目,可以及时快速了解耕地质量动态变化,了解全市化肥投入品的肥效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地提出合理施肥技术方案,从而有效提高我市科学施肥水平,加强耕地质量预测、预警,切实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1.1.5 建设地点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荆门市,其中土壤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设在荆门市沙洋县官当镇张庙村、后港镇宋湖村、曾集镇张池村、拾桥镇五八村、十里铺镇金玉村、五里铺镇严店村、掇刀区团林铺镇龙王村、麻城镇斗笠村、东宝区漳河镇同兴村、子陵镇子陵村等10个村的水稻土上。肥料区域试验基地设在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镇双碑

3、村农科所原试验场内。实验室在掇刀区团林镇兴隆村土肥站现有实验楼基础上改建,面积为370m2。1.1.6 建设规模围绕地力监测,在全市布设地力监测长期定位点10个,耕地面积为20亩;建设肥料区域试验基地30亩,其中小区20亩,保护区10亩;新建660m2温室大棚和100m2工作用房各一个;改造370m2实验室一个,并配套若干相关设备;购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141台套仪器设备。1.1.7 工艺技术方案本项目通过对长期定位监测点田块进行平整和沟渠配套,防止串灌和养分流失,长期开展耕地地力监测。采用GPS、GIS等信息处理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处理;采用肥料区域试验技术,对不同的肥料品种、不同施肥方

4、式进行小区比较试验;通过采购现代土壤、植物样分析仪器,利用现代测试技术为土壤肥料技术研究提供精确的数据,从而为现代土壤肥料技术的全面普及提供技术支撑平台,促进荆门市耕地质量全面提高。1.1.8 主要建设内容1.1.8.1 土建工程项目土建工程主要是维修改造370m2的实验室以及水电工程配套;建造660m2温室大棚一个;新建一个100m2工作用房。1.1.8.2 田间工程布设10个耕地地力监测点,进行监测小区隔离建800米防渗板、土地平整、沟渠配套建设700米、标志牌10个;整治肥料区域试验用地30亩,平整土地30亩,完善排灌沟渠1200米;建设小区隔离防渗墙2000米。1.1.8.3 仪器、设

5、备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土肥监测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141台套,地力监测车1台,灌水设备1套。1.1.9 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1.1.9.1 组织管理建立领导与协调、决策、技术、执行机构,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建管制和竣工验收制,明确职责、严格制度,确保工程质量。1.1.9.2 建设期限建设期限为20072008年,期限为2年。1.1.10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61.18万元。申请国家投资174万元,地方配套87.18万元。1.1.11 效益分析实施该项目,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将大大提高我市土壤监测与信息应用,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与开发,减少化肥浪费与污染,促进我市农化服

6、务能力提高,促进我市中低产田改良,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对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我市优质粮油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取得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1.1.1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1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值备注1建设规模亩30肥料区域试验基地2建设目标2.1耕地地力提高等级12.2肥料利用率提高%102.3样品测试能力提高个/日503建设内容3.1土建工程平方米3.1.1温室大棚平方米6603.1.2实验室改造平方米3703.1.3工作用房建设平方米1003.2田间工程3.2.1土壤地力长期定位点个10每个监测点面积为2

7、亩3.3仪器设备购置台1414总投资万元261.184.1国家投资万元1744.2地方配套万元87.181.2 结论与建设实施荆门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项目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该项目建设目标明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规模适宜,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科学,选择的仪器设备先进适用,建设资金、物质供应有保证,项目管理系统健全,投资效益明显,项目是切实可行的。同时,该项目投资风险小,建议上级尽快对项目进行评估论证,并组织实施。1.3 编制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抓紧编报2007年部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农办计200662号)农业部沃土工程基本

8、建设规划(20062010年)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湖北省农业厅编制的湖北省沃土工程建设规划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农业建设项目财务估算和经济评价方法农业项目经济评价实用手册湖北省建筑工程消耗定额2003第2章 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2.1 项目建设背景2.1.1 项目由来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仅1.4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时由于耕地产出多、投入少,用养失衡,导致耕地地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缺素面积日益增加。随着我国入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也成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这对耕地质量建设提出了新的要

9、求。2005年、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搞好沃土工程建设,增加投入,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尽快建立全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指导和服务。”;“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农业部全国沃土工程规划(20032007年)规划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土占建设46个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荆门市作为粮食主产县市,近年由于盲目施肥,偏施氮肥,耕地用养失衡。1000个土壤样点调查表明:土壤有机质十年下降了21.3%,速效钾下降了16.5%,因此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已刻不容缓。该项目通过布设耕地地力监测点,展开肥料区

10、域对比试验,发布耕地质量状况报告,为各级政府在进行耕地质量建设时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可指导农民进行科学施肥,减少肥料投入浪费,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2.1.2 荆门市基本情况2.1.2.1 基本概况荆门市位于鄂中腹地秦岭大巴山余脉与大洪山麓之间的汉水流域地带。地理位置,跨东径1115111329,北纬30323136,南北最长纵距128公里,东西最宽横距154公里。全境地貌,东北西三面较高,中部低而自北斜下,略向南敞开,山河湖泊兼具,依次呈低山、丘陵、岗地、平原之变势。现辖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东宝区、掇刀区、屈家岭管理区、沙洋农场,下设2个乡、50个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共有行政村1578个,

11、村民小组10576个,农户47.8万户;农业人口193.32万人,占总人口的64%;农业劳动力83.2万人,占总劳动力的72%。我市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7万亩,林地面积625万亩,水域面积177万亩,草地面积280万亩。全市人均耕地1.79亩、林地2.96亩、水域0.82亩,均高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其土壤地质主要由第四纪粘土,河流冲积物,板岩、页岩风化物等发育而成,不仅土壤类型多,而且土质好,酸碱度适中,肥力较高,可耕性良好,适宜种植稻、麦、棉、油、麻等作物,全市每年水稻种植面积达280万亩。2.1.2.2 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 荆门市交通运输四通八达,焦(作)柳(

12、州)铁路、二0七国道、武汉宜昌公路、汉江航运交错纵横全境。邮电、通讯事业发达,全方位、多功能服务的现代化电讯网基本形成。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 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荆门市农业一方面是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耕地质量退化和生态环境失调。突出表现在:土地垦殖过度,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失调。全市土地垦殖指数高达44.12%,高于全国平均垦殖指数(14.21%)近三倍多。由于过度垦殖,水土流失加剧。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已达0.37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强度流失面积占80%),占总土地面积的33%。年均因水土流失而丧失表土高达0.16亿吨,每年流失养分相当于近5万吨尿素。

13、随着平原湖泊及湿地大量减少,生态失调,“涝渍相随,旱涝并发”的不良生态特征明显加重。长此下去,必将严重影响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耕地利用过度,土壤质量下降。近年来,我市农业生产存在着严重的“三重三轻”、“三多三少”现象,即重产出,轻投入,重无机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产出多,投入少,需肥作物多,养地作物少,连作田多,轮作田少,不合理利用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土壤的保水保肥及供水供肥性能变差。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壤有机质逐年下降,理化性状变差,近10年间全市有60%的耕地有机质下降,下降幅度达21.3%;二是耕地土壤养分不平衡,尤其耕地土壤钾素含量急剧下降。全市耕地严重缺钾面积比重由1982年

14、的37.5%,剧增到1999年的74%;土壤氮磷钾三素比由1982年的1:0.17:0.45变为1:0.37:0.16,中、微量元素缺乏的面积呈扩大趋势,土壤养分比例失调,程度在加重。耕地质量下降严重制约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由于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不断增加,高残留化学农药施用以及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耕地污染加重,对食品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据我市相关的蔬菜监测资料,我市硝酸盐轻度污染的蔬菜有34种,占27.6%,中、高度污染的占72.4%;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规定,我市将有多种蔬菜不能上市。同时由于化肥流失,水体富营养加重,危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农业

15、的可持续发展。旱涝灾害日益严重。由于我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发生频繁。经常出现涝渍相随,旱涝交替出现。平原湖区以洪涝灾害威胁最大,丘岗地带则以旱灾威胁最重。特别是洪涝灾害更为突出,对我市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建设荆门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通过开展耕地地力监测,进行科学施肥研究,指导农民合理利用耕地,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增强耕地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促进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2.2.2 是土壤肥料理论、科技创新的基础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项目通过开展耕地地力监测、耕地土壤墒情监测、耕地养分轮查、肥料区域试验、肥料肥效

16、鉴定可为土壤肥料科学、提供翔实的地力监测数据、肥效试验数据、肥料肥效鉴定田间结果,这些数据的提供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土壤肥料学科内容,为土壤肥料理论拓展、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2.3 是依法治土,科学利用耕地土壤资源的根本途径区域站直接面对基层,可以采集、收集、汇总基层耕地地力监测点的监测信息,完成区域性微量元素、重金属等监测内容,并可以进行肥料肥效、施用方法的区域性科研试验,这些监测信息收集与上报将有力支撑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的运行,是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的基础和数据来源,是建立全国耕地质量预测预报预警系统的基石。同时丰富科学的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将为政府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政策提供依

17、据,因而是实现科学利用保护耕地土壤资源的根本途径。2.2.4 是土肥部门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的重要手段与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土壤肥料工作的基础条件和技术手段还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比差距更大。一是土壤农化信息体系尚待建立,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土壤地力和墒情监测网亟待完善。二是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土肥化验室是八十年代初建立的,多年来因缺乏投资而没有进行改造,仪器设备老化,不配套,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测土施肥工作的需要。土肥新技术、新肥料品种应用缺少试验基地和示范窗口。三是土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薄弱。农化服务功能不全,网点较少,覆盖面窄,技物脱节比较严重。实施荆门市耕地质量区域监测站

18、项目,建立耕地地力监测网络体系,快速有效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发布有关信息,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优化配置肥料资源,迅速推广土肥新技术的最基本途径。建立耕地土壤质量监测体系、开展肥料区域试验研究,提高土肥技术的到位率和转化率,方便农民、简化土肥技术的操作难度,有利于土肥技术部门转变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3.1 项目单位有较好的工作基础项目建设单位自1997年以来,就主持了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水稻土国家地力监测点、黑色石灰土省级耕地地力监测点以及3个市级地力监测点的监测工作,并在湖北农业科学、农业部耕地地力监测论

19、文集上发表地力监测论文各一篇;此外,项目单位先后与加拿大磷钾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湖北省农科院合作进行了“中国持续农业中土壤与肥料养分精准管理”、“油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对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和肥料区域试验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和经验。2.3.2 有丰富的科技成果多年来,我市在土肥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完成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微量元素调查,并印制了荆门市土壤志,完成了荆门市土壤资源区划。二是配方施肥技术先后取得10多项部省市级科技奖励,并被列为“九五”全国十大重点农业推广技术之一。三是成功地探索出适于我市应用的水田垄作、坡地沟种、秸秆覆盖还田等土壤改良实用新技术,先后多次获部省农

20、业丰收奖。四是“优化配方施肥技术”项目获省丰收计划二等奖,“水稻高产土壤植物营养诊断及推荐施肥专家咨询系统”、“黄棕壤小麦施用钼肥技术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产氯化钾在湖北省农作物上的施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获湖北省科技推广成果二等奖。这些科技成果和探索实践,为我市实施荆门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2.3.3 有较强的技术力量项目建设单位现有工作人员23人,技术人员18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6人,其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的占70%,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实践经验丰富,可胜任高标准、严要求的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建设需要。2.3.4 有农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21、随着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和农业效益增幅减缓,农民靠种田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特别是化肥施用量的急剧增加,化肥投入超过农业生产直接投资的50%,继续靠大量增施化肥来增加粮食将难以为继。节本增效,特别是提高化肥投入效益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素质较低,迫切需要简洁方便的技术服务,需要土肥水等重要科技信息和农业精细管理、耕地质量状况信息。开展耕地质量监测、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与种田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2.3.5 有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多年来,我市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外土肥技术机构进行了较广泛的合作研究与考察交流。如正在实施的世行贷款测土施肥

22、项目,PPIC与我市合作的中国持续农业中的养分监测村项目,与北美合作的以增钾为核心的平衡施肥项目。这些都为我市学习借鉴、跟踪世界农业高新科技,更好地实施耕地质量区域监测站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2.3.6 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荆门市财政局承诺项目批复后,将按项目要求配套项目资金87.18万元。并在项目建成后,每年拨付地力监测体系、肥料区域试验基地运行经费15万元。2.3.7 政府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工作荆门市政府十分重视耕地质量工作,已把沃土工程建设项目列入了荆门市“十一五”建设规划,并要求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拿出专门资金进行耕地地力培肥工作。第3章 项目承担单位情况3.1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建设单位名称

23、:荆门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建设单位地址:荆门市象山大道7号建设单位性质:全民所有制事业法人单位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情况:杜华清,男,汉族,现年41岁,1986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获华中农业大学农技推广学硕士学位;技术职称为高级农艺师,现任土肥站站长、党支部书记。自1986年以来,先后主持完成了“湖北省优化配方施肥丰收计划”、“荆门市甘蓝型油菜施用硼肥技术研究”、“黄棕壤小麦施用钼肥技术研究”等多项目科研攻关项目和科技推广项目,并撰写了荆门市土壤肥料工作现状与发展对策、荆门市麦稻连作下的耕地地力监测结果、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养分性性及其变异性初探等多篇论文,先后获“农业部优化配方施肥先进工作

24、者”、“湖北省土壤肥料先进工作者”、“湖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3.2 单位主要业务范围与业务能力该站主要从事肥料质量监督、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土壤肥料技术推广、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肥料肥效鉴定分析与评价、农田土壤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近几年来,在省土肥站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该站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服务,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达到50%左右。主持了国家地力监测点和省级地力监测点各1个;常年开展肥料质量监督,抽检样品达150多个,较好地遏制肥料制假造假行为。3.3 单位人员构成荆门市土肥站现有干部职工2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人,占全站职工的80%

25、,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8人,助理农艺师6人。杜华清,男,41岁,硕士研究生,荆门市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高级农艺师。主要成果:“湖北省黄棕壤小麦施用钼肥技术”(982045-7)、“200万亩秸秆覆盖八县市小麦综合增产”(910890)、“优化配方施肥技术”(96205-01)。肖习明,男,36岁,大学本科,副站长,农艺师。主要成果:“秸秆覆盖综合丰产技术示范与推广”(2004-080-02)。余继军,男,42岁,大学本科,副站长,农艺师。主要成果:“秸秆覆盖综合丰产技术示范与推广”(2004-080-03)。杨永成,男,43岁,大学本科,副站长,农艺师。主要成果:“优化配方施肥技术”(9

26、6205-04)。陈锋 男 40岁 本科 副站长 农艺师张梅 女 48岁 大专 高级农艺师蒋燕 女 41岁 大专 会计师肖荆州 女 47岁 大专 会计师王素梅 女 35岁 大专 助理会计师陈萍 女 36岁 大专 农艺师王玲萍 女 31岁 大专 助理农艺师李伯敏 女 44岁 大专 农艺师杨丹 女 41岁 大学 农艺师高雯 女 22岁 大专 技术员杨华妮 女 32岁 大专 助理农艺师高占华 男 35岁 高中 中级工肖孝雄 男 37岁 高中 高级工陈亮 男 24岁 大学 技术员陈伟 男 23岁 大专 技术员周建华 男 32岁 大学 助理农艺师喻小兵 男 30岁 大学 助理农艺师许强 男 35岁 大学

27、 农艺师张龚 男 41岁 大学 农艺师3.4 主要技术成果与转化能力荆门市土肥站自建站以来,成功地完成了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微量元素调查,并印制了荆门市土壤志。曾先后承担省、市及各级科研部门下达的“丰收计划优化配方施肥”、“水稻高产土壤植物营养诊断及推荐施肥专家系统研究”、“黄棕壤小麦施用钼肥技术研究”、“国产氯化钾在湖北省农作物上的施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平衡配套施肥技术示范”等项目,并分别获省丰收计划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成果推广奖和荆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还获得农业部优化配方施肥先进单位等多项集体奖励。3.5 单位现有基础设施与技术条件单位现有办公室和化验1020m2,实验室

28、现有可运转的仪器设备28台(套),1991年、1996年、2001年、2003年连续取得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但大部分设备仪器已老化,仅具有常规的肥料、土壤、植物样品的检测能力。3.6 单位资产与财务状况荆门市土肥站是全额预算事业单位,收入来源有财政拔款和经营收入。2005年财政拔款14万元,其它收入75.7万元,总支出83.1万元,节余6.6万元。期末资产合计113.5万元,净资产76.8万元,财务状况良好。详见附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第4章 项目地点选择与分析4.1 项目选择原则、依据与要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要求建立在代表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土壤亚类上,因此项目选址的原则是:一是

29、重点覆盖原则。项目10个地力监测点应重点布置在粮食生产区水稻土上,并能代表不同的种植模式。二是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原则。项目肥料区域试验基地应建在农田基础设施完善,灌溉有保证,土地基本平整,交通便利,无环境污染。三是土壤肥力均匀,地力等级中上等原则。要求耕地土壤无明显或严重的障碍因素;四是基层组织与群众基础较好的原则。要求基层领导重视和支持,地力监测点和肥料区域试验基地农民科技认识水平较高,能积极配合项目工作的落实。4.2 项目选址荆门市地貌复杂,境内平原、丘陵交错出现,尤以丘陵面积为大。根据荆门实际,本着科学合理、经济实效的原则,项目耕地地力长期点主要安排在水稻土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粮食生产大镇

30、,并具有典型的水稻土特征,而项目肥料区域试验基地则安排在有较好试验基础,大田水利设施完备的掇刀区团林镇双碑村市农科所试验场,化验室则在土肥站原有的化验室基础上改造。4.3 项目建设地址及用地规模本项目的耕地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分别设立在沙洋县、东宝区、掇刀区的10个粮食生产大镇的10个村的农户承包田,其所有权、经营权不变,每个地力监测点用地规模为平均为2亩,总规模为20亩;项目肥料区域试验基地建设在掇刀区团林镇双碑村,规模为30亩,全部为农户承包田,所有权属不发生改变;温室大棚、工作用房建设在市农业局属农科所园内,也不发生所有权属变化;化验室建在土肥站所属土地上,不涉及到新征土地问题。4.4 项

31、目区基本条件4.4.1 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项目区气候条件适宜,年均气温15.8,日照2100小时,平均降水量950mm,无霜期269天,森林覆盖率12%。土地资源丰富,耕地土壤质地良好,以中壤土为主,耕地土体深厚,剖面结构以A-P-W-B-C为主,无障碍层次,春夏季地下水埋深0.61米,秋冬季大于0.8米;地力等级1-3级地耕地占项目区总耕地80%。抽样土检,肥料区域试验基地土壤养分现状是;有机质1.7-1.9%,全氮0.105-0.110%,碱解氮88-95mg/kg,全磷0.080-0.083%,速效磷14.7-15.2mg/kg,全钾1.495-1.560%,速效钾95-101mg/kg。漳河水库可保障项目区农田灌溉,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要求;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点土壤类型为水稻土。4.4.2 能源、交通和通讯等条件掇刀区团林镇兴隆村和双碑村分别距荆门城区以南11公里和15公里,分布于207国道旁,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点主要分布在207国道、汉宜公路附近的有关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