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1.75KB ,
资源ID:246952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6952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树枝状分子及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污泥中大肠杆菌.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于树枝状分子及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污泥中大肠杆菌.docx

1、基于树枝状分子及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污泥中大肠杆菌基于树枝状分子及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污泥中大肠杆菌摘要利用树枝状分子-金纳米粒子复合物修饰电极和金纳米粒子标记物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污泥中大肠杆菌的检测。首先在玻碳电极表面电聚合对氨基苯甲酸,通过共价作用结合第代氨基末端的树枝状分子(G4-PAMAM),并在其内部载入金纳米粒子,制备修饰电极(GCE/p-ABA/PAMAM(AuNPs),用于固定大肠杆菌。采用硫堇作为电活性物质包被金纳米粒子,用于标记二抗制备金纳米粒子标记物(Ab2-Au-Th)。通过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将一抗、金纳米粒子标

2、记物依次修饰在电极表面,用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硫堇产生的电流信号,实现对大肠杆菌的检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响应电流与大肠杆菌浓度的对数在1.01021.0106 cfu/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70 cfu/mL(S/N=3)。利用本方法检测污水处理厂的不同污泥样品中的大肠杆菌,回收率为89.4%105.8%。关键词城市污泥;大肠杆菌;树枝状分子;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电化学免疫传感2016-01-10收稿;2016-04-11接受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 21205051, 11072091)和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项目(No.210078)资助E-mail: zhangxin

3、ai; cfli 1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进程的全面推进,污泥的产量与日俱增,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因此,污泥的合理回收利用显得尤为重要1,2。然而,城市污泥成分复杂、微生物含量高,如果处置不当极易造成二次污染,特别是含有的病源微生物严重制约了污泥的有效利用35。污泥中病源微生物的危害与大肠杆菌(E. coli)的数量呈现一定的相关性6,因此大肠杆菌已经成为评估污泥回收利用可行性的重要指标,并被列为污泥微生物标准的必检项目。目前,大肠杆菌的常规检测方法主要有多管发酵法、滤膜法、稀释平板计数法等79,但存在着耗时长、灵敏度低、操作繁琐等缺点,不能满足大肠杆菌快速检测的需求。因此,建立污泥

4、中大肠杆菌的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对评估污泥综合利用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速度快和操作简单等优点,在大肠杆菌检测中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10,11。在电化学传感器制备中,如何提高电极的导电性能和增大电活性物质的固载量,从而实现信号放大是关键1216。树枝状分子由于其特殊的结构能够封装金属络合物、金属纳米粒子或有机和无机的客体分子而备受关注1720。其中,树枝状分子-金纳米粒子复合物兼具树枝状分子的表面活性和金纳米粒子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既能增强树枝状分子的导电性,又能有效控制金纳米粒子的尺寸。本研究基于双重信号放大策略,利用树枝状分子-金纳

5、米粒子复合物修饰电极和硫堇包被金纳米粒子标记二抗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污泥中大肠杆菌的测定,为污泥中大肠杆菌的检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2 实验部分2.1 仪器与试剂CHI 660d 型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仪器公司),采用三电极体系:以玻碳电极(GCE,=3 mm)为基底的免疫传感器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铂丝电极为对电极; JEM-2100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JEOL公司); Cary 5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Agilent公司); Nicolet Nexus 67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美国Thermo Nicolet公司)。G4-PAMAM树枝状分子、硫堇(Th)、1-

6、(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EDC)、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牛血清白蛋白(BSA)购于Sigma-Aldrich 公司;氯金酸(HAuCl4?3H2O)、硼氢化钠(NaBH4)、对氨基苯甲酸(p-ABA)、戊二醛(GA)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公司。兔抗大肠杆菌(DH5)多克隆抗体(一抗,Ab1)、羊抗兔IgG(二抗,Ab2)由北京宝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10 mmol/L Na2HPO4-KH2PO4缓冲溶液(PBS,pH 7.4),含136.7 mmol/L NaCl,2.70 mmol/L KCl。大肠杆菌菌种(DH5)由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提供。所用试剂均为分

7、析纯,实验用水为超纯水(18.2 M?cm)。所有玻璃容器在使用前均高压灭菌消毒。污泥实际样品取自于镇江市某污水处理厂。2.2 Ab2-Au-Th标记物的制备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制备金纳米粒子(AuNPs)21,22。将30 mL金纳米粒子溶液与6.0 mL饱和硫堇水溶液混匀,室温下搅拌24 h, 15000 r/min离心10 min,得到硫堇包被金纳米粒子沉淀(Au-Th)23;用超纯水清洗沉淀,分散于4 mL PBS中。加入50 L 二抗,在搅拌条件下孵育4 h,制得Ab2-Au-Th标记物。5000 r/min离心12 min,弃去未结合的检测抗体和副产物,用PBS重悬Ab2-Au-

8、Th,于4保存备用。Ab2-Au-Th标记物的制备过程如图1(底部)所示。2.3 免疫传感器的制备以及大肠杆菌的固定玻碳电极用Al2O3抛光至镜面,依次用丙酮、1.0 mol/L HNO3、1.0 mol/L NaOH及超纯水超声清洗5 min。将电极用氮气吹干,放入5 mmol/L p-ABA溶液中,以50 mV/s扫速,在01.0 V间循环伏安扫描15圈,使电极表面羧基化,得到修饰电极(GCE/p-ABA)。清洗电极后,滴加10 L含有EDC/NHS(400 mmol/L/100 mmol/L)的PBS溶液活化电极表面60 min。然后,在电极表面滴加10 L PAMAM,使其氨基与电极表

9、面的羧基反应60 min,制得GCE/p-ABA/PAMAM。将电极用二次蒸馏水清洗并吹干后,插入100 L 0.1 mmol/L HAuCl4溶液中静置60 min后,取出并用二次蒸馏水清洗除去多余的HAuCl4。将修饰电极浸入新配制的1.0 mol/L NaBH4溶液中放置30 min,取出用二次蒸馏水清洗,制得GCE/p-ABA/PAMAM(AuNPs)。滴加10 L 0.25%GA溶液活化电极表面60 min,然后将修饰电极插入一定浓度的大肠杆菌溶液,37培养60 min,制备GCE/p-ABA/PAMAM(AuNPs)/E. coli。在电极表面滴加10 L 1% BSA孵育30 m

10、in用于封闭活性位点。将修饰电极用PBS清洗并吹干后,滴涂10 L Ab1,37条件下孵育60 min。然后将10 L Ab2-Au-Th滴涂于电极表面,孵育60 min,用PBS清洗后,进行电化学检测。2.4 电化学检测修饰电极的制备过程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EIS)进行表征:应用电位0.20 V,振幅0.05 V,频率为0.10100 kHz,静置时间2 s。大肠杆菌的测定采用差分脉冲伏安(DPV)法,在乙酸缓冲液中进行,电位扫描范围为0 0.70 V,扫描速度50 mV/s,振幅0.05 V。通过测定电极表面固定的硫堇的响应电流实现对大肠杆菌的检测。所有测定均在室温下进行。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11、及大肠杆菌的检测过程如图1所示。3 结果与讨论3.1 Ab2-Au-Th标记物的表征金纳米粒子从透射电镜(TEM)可见,金纳米粒子(图2A)呈球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20 nm。包被硫堇后,金纳米粒子的粒径变大,且呈现小的团簇(图2B),这是由硫堇的正电荷和金纳米粒子表面的负电荷相互作用引起的。从图2C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见,金纳米粒子在520 nm处呈现明显的吸收峰(曲线a),硫堇在598和565 nm处有两个吸收峰,分别是硫堇单聚体和二聚体的特征峰(曲线b )。当硫堇包被金纳米粒子后,由于硫堇分子之间强的电子耦合效应,565 nm处的吸收峰略微蓝移(曲线c)。当硫堇包被金纳米粒子并固载

12、抗体后, 283 nm处的吸收峰发生红移(曲线d),这是由于硫堇的吸收峰与抗体的吸收峰相互重叠造成的。3.2 树枝状分子固载金纳米粒子前后的红外光谱表征图3是树枝状分子和树枝状分子固载金纳米粒子的红外光谱图。由谱线a可见,树枝状分子红外吸收中有明显的酰胺I带和酰胺II带,分别位于1640 和 1558 cm1处。谱线b与谱线a相比,酰胺I带和酰胺II带均分裂成双谱带,表明金纳米粒子的存在对酰胺键有明显干扰,证明金纳米粒子已成功载入树枝状分子 2427。3.3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阻抗行为以Fe(CN)3 6为氧化还原探针,采用交流阻抗法(EIS)考察工作电极界面的变化,如图4所示,其中高频部分

13、的半圆直径对应于电子传递阻抗(Rct)。裸玻碳电极的Rct值约为180 (曲线a);电聚合对氨基苯甲酸后, Rct值变大,表明对氨基苯甲酸成功修饰到电极表面并阻碍电子传递(曲线b);从曲线c可以看出,树枝状分子修饰电极后,电极Rct值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修饰在电极表面的氨基对溶液中Fe(CN)3 6产生一定的静电吸附,加快了电子转移速度所致;当金纳米粒子载入树枝状分子形成GCE/p-ABA/PAMAM(AuNPs)后, Rct值进一步降低,这是由于金纳米粒子大大增加了电极的导电性(曲线d);当大肠杆菌结合在电极表面后,由于大肠杆菌作为非导电性物质阻碍了电子的传递,Rct值明显增大(曲线e);

14、依次修饰一抗与Ab2-Au-Th,Rct值逐步增大(曲线f和g)。3.4 大肠杆菌测定条件的优化考察了免疫反应时间对电流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免疫反应时间的增加,电流信号逐渐增强,60 min时趋于稳定,因此选择60 min作为免疫反应时间。考察了免疫反应温度在2045范围高于37,信号开始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在高温时生物分子的活性降低,因此选择37作为免疫反应的温度。3.5 免疫传感器的性能比较分别采用GCE/p-ABA/PAMAM和GCE/p-ABA/PAMAM(AuNPs)为基底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大肠杆菌(1.0106 cfu/mL)。从图5可见,GCE/p-ABA/PAMA

15、M(AuNPs)为基底的免疫传感器的检测电流信号(曲线b)明显高于GCE/p-ABA/PAMAM为基底的免疫传感器的电流信号(曲线a),这是因为GCE/p-ABA/PAMAM(AuNPs)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良的电化学性能,既增加了大肠杆菌的固载量,又提高了电子的转移速度。3.6 传感器的标准曲线及检出限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采用本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标准溶液。图6是DPV响应电流随大肠杆菌浓度的变化图。响应电流与大肠杆菌浓度的对数在1.01021.0106 cfu/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图6插图),线性回归方程为Y(A)= 0.1022+0.6144lgX(cfu/mL)(R2=0.9

16、860, n=5),检出限为70 cfu/mL(S/N=3)。3.7 传感器的特异性和重现性研究污泥中其它微生物,如枯草杆菌、放线菌和酵母菌等,对大肠杆菌的测定可能产生影响。1.0104 cfu/mL大肠杆菌产生的响应电流信号为2.45 A;在该大肠杆菌溶液中分别加入1.0104 cfu/mL枯草杆菌、放线菌和酵母菌,检测大肠杆菌产生的响应电流信号分别为2.38, 2.52 和2.49 A,电流的偏差分别为2.68%, 2.68%, 1.63%,表明其它微生物的存在对大肠杆菌的测定无明显影响,证明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4个浓度的大肠杆菌(1.0102,5.0102,1.0103和5.010

17、3 cfu/mL)分别测定5次,所测得浓度的批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6.2%,5.8%,7.0%和6.5%,批间RSD为4.9%,6.8%,5.4%和7.2%,表明本方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3.8 样品分析对污水处理厂3个不同工序的污泥进行取样,采用本方法进行大肠杆菌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本方法与平板计数法28的相对误差在8%以内,回收率为89.4%105.8%,表明建立的电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用于污水处理厂实际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检测具有可靠性好、准确度高等优点。与文献2,811相比,本方法采用树枝状分子-金纳米粒子复合物来实现信号放大,为污泥中大肠杆菌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4 结论利用树枝状分子

18、-金纳米粒子复合物修饰电极和硫堇包被金纳米粒子标记抗体构建了一种用于污泥中大肠杆菌检测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树枝状分子和金纳米粒子提高了电极的导电性能,增大了电活性物质的固载量,从而实现信号放大。与常规的大肠杆菌检测方法相比,本传感器具有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特点。污水处理厂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References 1 Michael I, Rizzo L, McArdell C S, Manaia C M, Merlin C, Schwartz T, Dagot C, Fatta-Kassinos D. Water Res., 2013, 47(

19、3): 957-995 2 Zhang X, Lu W, Han E, Wang S, Shen J. Electrochim. Acta, 2014, 141: 384-390 3 Wry N, Lhoutellier C, Ducray F, Delgens J P, Godon J J. Water Res., 2008, 42(1-2): 53-62 4 Lang N L, Smith S R. Water Res., 2008, 42(8-9): 2229-2241 5 Norton-Brando D, Scherrenberg S M, van Lier J B. J. Envir

20、on. Manage., 2013, 122: 85-98 6 Money E S, Carter G P, Serre M L. Environ. Sci. Technol., 2009, 43(10): 3736-3742 7 Clesceri L, Greenberg A, Eaton A. Standard Methods of the Examinationof Water and Wastewater, 20th ed.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Water Enviro

21、nment Federation,Washington, D C 8 LIU Hui-Jie, TENG Ying-Qiao, ZHANG Xin-Ai, FU Ying, ZHANG Wen, JIN Li-Tong. Chem. J.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0, 31(6): 1131-1136 刘慧杰,滕瑛巧,张新爱,符莹,张文,金利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0, 31(6): 1131-1136 9 Zhang X, Geng P, Liu H, Teng Y, Liu Y, Wang Q, Zhang W, Jin L, Jiang L. Biose

22、ns. Bioelectron., 2009, 24(7): 2155-2159 10 Teng Y, Zhang X, Fu Y, Liu H, Wang Z, Jin L, Zhang W. Biosens. Bioelectron., 2011, 26(12): 4661-4666 11 Zhang X, Zhang F, Zhang H, Shen J, Han E, Dong X. Talanta, 2015, 132: 600-605 12 ZHANG Xin-Ai, SHEN Jian-Zhong, ZHANG Fan, MA Hai-Le, HAN En, DONG Xiao-

23、Ya. Chinese J. Anal. Chem., 2014, 42(9): 1301-1306 张新爱,申建忠,张帆,马海乐,韩恩,董晓娅. 分析化学, 2014, 42(9): 1301-1306 13 Cao Y, Chen W, Han P, Wang Z, Li G. Anal. Chim. Acta, 2015, 890: 1-6 14 Lai G, Zhang H, Yu A, Ju H. Biosens. Bioelectron., 2015, 74: 660-665 15 Zheng T, Zhang Q, Feng S, Zhu J J, Wang Q, Wang H.

24、 J. Am. Chem. Soc., 2014, 136(6): 2288-2291 16 Zhou J, Lai W, Zhuang J, Tang J, Tang D.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3, 5(7): 2773-2781 17 An Y, Jiang X, Bi W, Chen H, Jin L, Zhang S, Wang C, Zhang W. Biosens. Bioelectron., 2012, 32(1): 224-230 18 Jeong B, Akter R, Han O H, Rhee C K, Rahman M A. Anal. Chem., 2013, 85(3): 1784-1791 19 Chen K, Lu Z, Qin Y, Jie G. J. Electroanal. Chem., 2015, 754: 160-164 20 Li F, Peng J, Zheng Q, Guo X, Tang H, Yao S. Anal. Chem., 2015, 87(9): 4806-481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