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上海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一、“十二五”时期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围绕软件产业高端化发展和信息服务业能级提升,巩固产业优势地位,拓展新兴经济增长点,完善产业发展环境,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成为中国软件名城和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一)产业能级迈上新台阶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稳步提升。2015年经营收入达到6010.86亿元,增加值1753.49亿元,占全市生
2、产总值的7.0%,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0.4%。其中,软件产业实现经营收入3526.16亿元,互联网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1425.56亿元,电信传输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689.5亿元。作为支撑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力量,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向高端领域发展。其中,基础软件已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围绕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成效突出;工业软件在钢铁冶金领域逐步形成自动化工程总包能力,在轨道交通领域已出现多家国内领先企业,在石化领域形成生产过程的优化运行、优化控制、优化管理等优势;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服务在智能水网、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数字教育工程、电子账单等城市智能应
3、用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新兴产业得到培育发展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其中,互联网服务业形成跨界优势,互联网金融覆盖全国50%以上的第三方支付业务量,数字互动娱乐和网络视听分别占据全国约1/3和1/4的市场份额,汇集了一批对接商贸流通、金融、餐饮等领域的新兴O2O服务平台;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通过“云海计划”的政策引领,应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集聚了国内外领军企业,培育了细分市场优势企业;大数据产业实现率先布局,企业和研究机构积极发力大数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和模式创新;车联网形成了完整的全产业链科技研发及产业化布局,成为国内车联网领域产业链最齐全、配套规模最大的
4、市场。(三)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各类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充分发挥集群优势和引擎作用。上海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超过50个,其中经认定的市级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累计达到36个,集聚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60%的经营收入和70%的企业。构筑起漕河泾开发区、紫竹高新区、浦东软件园、天地软件园等综合基地,以及云计算、数字内容、数据服务、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等专业基地共同发展的格局。截至2015年底,上海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经营收入超亿元企业494家;企业研发投入比例超过1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十三五”发展环境和趋势(一)战略地位不断稳固,核心竞争力趋向新提升。世界
5、经济竞争更加突出地体现为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竞争,在此背景下,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将实现新的跨越;发展方式逐渐向创新驱动转变,市场主体聚焦构建协同互动的创新环境,进一步集聚技术、人才等核心资源;竞争核心正从单一产品和单纯技术的竞争升级为生态系统的竞争,由硬件、软件、应用服务、终端消费群等上下游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成为关注重点和发力方向。(二)创新效应逐步加剧,引领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在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经济社会逐渐向开放、协作、分享趋势发展的双重因素影响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引领作用和创新价值将得到全
6、面释放和体现。随着市场需求的渐趋多样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动产业分工加速细化,促进服务、内容和终端不断垂直整合。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互联网服务等的跨界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各类创新活动和新兴业态模式持续涌现,新兴经济增长点频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三)带动作用日渐突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到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进程不断加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对传统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加快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传统产业全过程各环节深度渗透,与传统产业的技术融合、产品融合、网络融合和应用融合进程不断加
7、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速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促进生产组织优化和运营模式变革,促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高级阶段演进。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和挑战:一是竞争硬实力仍有所欠缺,依然存在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自主创新不足、产品同质性高、国际市场开拓进展较慢的现象。二是随着政策释放效应的减弱以及其他省市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上海政策先发优势不再突显。三是中高端人才培养在规模上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需求,培养形式和手段创新不足。三、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抓住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8、、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契机,以深化改革、科技创新为主线,以提升工业软件支撑能力、行业软件核心竞争能力、互联网跨界融合能力、新兴技术引领带动能力为发展重点,充分发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新业态铸造作用、新消费催化作用、新模式孵化作用、新经济连接作用,努力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打造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二)基本原则高端引领。顺应国际先进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强自主研发、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抢占技术制高点以及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创新驱动。以培育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潜力为核心,全面集聚创新资源,优化活跃创新创业氛围,培育
9、产业增长新空间,推动产业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发展,打造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融合发展。加快和经济社会需求的全面对接、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在产品和服务提供、生产组织管理、商业运作模式等方面升级革新,促进重点领域、交叉融合领域实现多点突破和融合互动。优化布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探索优化产业扶持政策,改善产业发展的制度规范环境,结合区域特点,合理布局综合型和特色型基地园区,提升集群联动效应。(三)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成功实现向市场竞争力更强、技术水平更高、跨领域应用更广、经济效益更佳的高层次发展。具体目标如下:产业规模:到2020年,
10、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超过100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左右。产业创新:到2020年,上海软件著作权登记数约30000个,建设20个对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形成在国内领先或有较大影响力的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发展:到2020年,上海年经营收入超亿元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超过700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10家,50-100亿元企业30家,10-50亿元企业50家,从业人员超万人企业力争达到8家,上市企业超过100家。人才建设:到2020年,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符合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和实训体系,
11、吸引和集聚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军人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80万人以上。产业布局:到2020年,形成合理集聚、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空间布局,在建设50个市级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打造5个产业带动性强的示范基地和2个产业影响力显著的基地连锁品牌。四、发展重点(一)提升工业软件支撑能力,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对接“中国制造2025”,巩固已有领域优势,突破工业软件关键技术,形成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的工业软件产品和服务,助推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加速发展。到2020年,上海工业软件经营收入达到1200亿元,培育2
12、0家以上收入超过10亿元的领军工业软件企业。工业基础软件和工具。扩大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设计工具方面的优势,进一步优化产品功能和性能,在航天、军工、船舶、能源、钢铁、石化、轨交、汽车、通信等关键领域扩大应用规模。重点发展面向细分工业行业应用需求的操作系统、智能硬件轻量级操作系统、智能成套装备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工业实时数据库;基于复杂装备三维设计、分析、测试一体化技术的自主集成化产品设计创新平台软件,提供完整的PLM解决方案,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分析(CAE)、辅助制造(CAM)、辅助工艺规划(CAPP)、虚拟仿真等工具软件的功能集成,并实现数据共享和整合。工业控制
13、软件。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汽车、石化、钢铁等重点领域,推动智能互联工厂发展,支持发展满足不同行业需求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促进传统工业进一步升级创新。在设备层面,重点发展基本功能组件和设备状态监测分析诊断系统,提高智能仪表、调试工具、各类控制阀门、工业机器人、数据机床设备等的智能水平。在车间层面,加强机器间通信协作,提高生产线的协同水平,重点发展监控信息集成和自动实时控制系统,包括安全仪表系统(SIS)、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组态监控系统(SCADA)、先进生产排程系统(APS)、实时优化和调度系统(RTO)、各类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控制系统等。在工厂层面,优化和调度多车间、
14、多生产线等生产资源,实现生产能力、供应链及市场需求的动态匹配,重点发展实现生产任务的调度和执行功能的生产执行系统(MES)、精密运行管理和优化系统等。经营管理软件。聚焦发展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协同运作的集中管理一体化企业资源计划软件,提高企业间信息和物流协作效率。借助云平台和互联网技术,推动供应链节点网络化,优化改变供应链流程,提高采购效率和透明度,形成全新商业模式的供应链电子商务。培育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多品种、小批量智能制造新模式,发展面向个性化市场的垂直电商供应链系统。支持基于人工智能、仿真等技术,通过整合数据、模型和知识实现人机交互的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企业经营决策系统。(二)提升行业软件核
15、心竞争能力,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不断加强软件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提升企业核心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培育并形成一批竞争力强、效益和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发挥软件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中的核心作用,高层次、高水平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到2020年,上海行业软件经营收入达到4500亿元。基础软件。进一步提升安全可控基础软件的成熟度、安全性、可靠性和数据处理服务能力,加大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的新一代基础软件研发及产业化。联合上下游企业,适配形成基于安全可控基础软件、对接行业应用需求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建立和推广安全可控基础软件的标准和规范,
16、在党政机关、金融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并逐步拓展到电力、电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重点行业,分领域、分阶段逐步实施应用迁移和安全可控替代,打造安全可控基础软件产业链生态系统。行业应用软件。提升行业应用软件的易用性、可靠性、功能性、安全性,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综合集成、协同创新和智能化需求。加快行业应用软件向服务化、平台化转型,为用户提供系统咨询、规划设计、在线服务、运营维护、数据整合、数据分析等一体化服务。整合跨部门、跨行业资源,加大对行业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在行业应用软件中的融合应用。提高行业应用软件在政府、金融、航运、贸易等领域的应用覆盖率,培养
17、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技术领先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信息安全软件。聚焦突破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数字版权保护、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积极适应复杂网络环境变化带来的安全需求,加快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信息安全软件研发及产业化。推动发展云安全、虚拟化安全、风险评估、容灾备份和灾难恢复、安全测评和认证、电子认证、电子取证、安全审计、隐私保护等信息安全软件和服务。(三)提升互联网跨界融合能力,加大业态模式创新力度。推动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引进和培育并举,打造以融合创新为特征的互联网经济新产业,形成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努力将上海建设成创新动力强劲、产业特色鲜明、企业规模聚集、
18、品牌效应显著的“互联网”产业名城和融合示范城市。到2020年,上海互联网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3000亿元。金融服务。支持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金融机构共同搭建安全便捷的在线支付平台,拓展服务范围。加强网络借贷机构信息披露,健全网络借贷风险控制体系。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促进网络众筹融资平台规范化发展。发展和国际接轨的大型金融信息资讯平台,加快金融资讯服务系统、金融风险监测系统和防范体系建设。加快网络征信和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支持信用服务机构面向金融领域开展信用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商贸流通。推动交易体量大、行业影响力强的大宗商品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优化升级,形成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发布系统和资讯平台。鼓励发展
19、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和垂直型的电子商务集成服务平台,支持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创新,推动中小企业和创新型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合作。支持骨干物流快递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运营方式。推广应用电子合同、电子签名等。健康医疗。支持建设体育健身、健康咨询等移动应用和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基于健康信息、诊疗信息以及体质监测信息的大数据共享应用和信息服务机制。推动建设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效率、医疗费用的监控、评估和管理。支持建设面向老年人和特殊人群的医疗护理、健康咨询、实时诊疗等信息服务平台。探索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培育新型就医模式。教育服务。支持建设互联网教育学习平台,提
20、供便捷的互联网教育产品和服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丰富互联网教育内容,支持通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用户原创内容、微课等方式进行内容创新。鼓励研发新型互联网教育产品,重点支持教育类移动应用产品和移动平台的研发。鼓励教育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探索教育新模式,推动探索网络学分认定和学分互认。生活服务。推动互联网向旅游、餐饮、交通等民生领域渗透,支持建设综合型、特色型在线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查询、资源预订、个性服务推送等功能。提升数字娱乐应用规模,面向网络视听、数字互动娱乐、网络文学等领域,支持研发新兴内容产品,推动建设内容加工处理、发布流通及播控等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互联网家居生态链,支持发展融合家庭控制
21、网络和多媒体信息网络于一体的家庭互联网系统,培育具有资源整合优势的智能家居开放平台。(四)提升新兴技术引领带动能力,培育发展增长新空间。培育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新兴领域,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布局基础研发和产业应用,力争占领竞争先发优势,形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兴增长点。云计算。提升基础设施能级,增强云计算服务能力,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公有云服务平台和垂直行业云平台。自主研发云操作系统、云中间件、云数据库等云产品,鼓励开源技术与云计算相结合。拓展云计算应用示范,推动面向“互联网+”的云计算公共平台建设,推动工业制造企业加强和云计算企业的对接,推动金融行业系统向云计算架构迁
22、移。研发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隔离、监控技术产品,开展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推动云计算综合标准落地,建设云计算公共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应用示范推广等活动。大数据。加强国内外学术和技术交流,前瞻布局数据测度、数据相似、数据计算和数据实验等数据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大数据技术企业,研发突破能效优化存储、高性能分布式大数据处理架构、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实时处理与流处理、雾计算、内存计算、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技术。增强大数据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面向金融、商务、航运、制造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集成水平、较强市场能力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探索形成数据驱动的新业态
23、新模式,助推产业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人工智能。推动构建人工智能自主创新体系,支持深度学习、类脑智能、认知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机器翻译、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核心共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鼓励具有较高技术实力、较强市场能力的人工智能企业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扩大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交通、教育、医疗、公安、金融等领域的应用规模。鼓励大型企业对接资源,联合建设人工智能云计算基础设施,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链。五、重点工程(一)工业互联网支撑工程促进工业领域的端到端集成、纵向集成和横向集成等多维度集成应用,打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用户消费的信息流通渠道。促进工业制造模式创新
24、,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型生产制造模式。推动工业研发模式创新,发展面向工业领域的网络众包众筹和众创空间。推动工业营销模式创新,发展精准营销、个性化营销等新型网络营销模式。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在线监测和远程服务维护体系。建成一批国内领先的标杆项目,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基本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二)软件产业创新工程加快推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的自主创新,做好软件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研究,进一步夯实软件核心技术水平,积
25、极推动软件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实施首版次软件产品专项支持办法,先行在工业软件领域试点,鼓励软件企业和各行业深度融合,引导软件企业和用户合作开展自主创新、安全可控软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以示范应用带动核心技术突破,提高软件产品高端化、自主化和安全性水平。(三)“互联网+”产业培育工程全面推进上海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加强“互联网+”基础支撑和资源建设,支持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基于共享模式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加快产业互动协作,构建互联网产业生态圈。推动各行业融合互联网思维,创新产品研发和制造、生产组织和服务方式,实现移动互联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培育树立一批“互联网+”领先
26、企业、产品和服务品牌,搭建“互联网+”创新宣传推介平台。优化互联网市场化服务体系,加快创新基地园区建设,拓宽孵化渠道,优化投融资机制。 (四)“云海计划”升级工程以建设国家云计算创新服务试点城市为契机,在“云海计划”前期基础上,突出本市产业特点和应用基础,培育骨干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在公有云、混合云、私有云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完善基础设施,建成满足云计算发展需求的宽带网络和IDC。深化行业应用,面向制造业、服务业和电子政务等领域,建设20个行业云计算工程中心。带动产业升级,全面支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云端融合,带动信息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0%;推动云端创新融合、“两化”
27、深度融合,不断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五)数据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数据整合、加工处理、管理和分析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创新开发数据产品,推动数据交易共享,培育大数据服务企业。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引导优势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加快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易等的标准规范建设,开展数据内容、格式和访问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完善数据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提升数据资源集聚和管理水平。汇集“政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推进面向应用的大数据相关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数据共享、应用推广。(六)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实施重点产业方向领军企业培育计划,面向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年度经营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的
28、企业以及近三年呈高增长性的企业,建立企业培育库。对于入库企业,除享受国家及本市相关税收优惠、核心团队奖励政策外,在项目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推动企业做大规模、做强主业。建立领军企业定向联系制度,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专题协调等形式,全面了解企业发展近况和战略规划,协调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组织产业链上下游项目互动。(七)软件贸易和服务外包促进工程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地区的协作,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一带一路”合作服务平台。支持本土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资本运作,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加快国际品牌建设,广泛发展国际用户。鼓励本土企业和国外领先企业合作对接,引
29、入国外市场资源、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吸引国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八)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完善城市信息安全综合保障体系,落实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安全审查等监管制度,强化对基础网络安全、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的监管,研究制定适应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快大数据应用安全支撑平台、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基础平台、安全测评与认证服务平台、网络空间可信身份管理平台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提高全社会网络安全技能和意识,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六、保障措施(一)提升市场培育服务水平优化产业政策体
30、系,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资金、创新、人才和产业化等方面的配套办法;探索建立新型政策扶持方式,放大现有税收和资金引导等政策优势。对接国家重大专项,争取国家各类资金支持,加大各类市级专项资金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增强公共服务效能,完善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健全政府公共服务效果跟踪反馈评价机制;汇集发布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资源。提升行业组织服务水平,引导建立多种类、多载体新型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创业、财务、法律、知识产权以及海外投资等专业咨询服务。(二)拓宽投融资渠道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直接融资作用,引导投资企业、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投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为
31、企业提供多元化投融资服务。支持企业参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鼓励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设立面向软件、云计算等领域的产业并购基金,助力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三)优化产业布局能力从搭建服务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构建创新网络、推动区域合作、引导差异发展等方面入手,改善产业布局环境。从提升规划定位、加强载体建设、推进重点项目、优化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出发,搭建面向产业集群、产业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突破对产业基地在规划布局、开发主体和投融资支持等方面的瓶颈约束,优先支持示范基地、连锁品牌基地招商引资和整体规划,探索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和产业基地互助合作机制。(四)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和资质互认,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效应的领军人才,吸引集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来沪就业创业。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各类院校、科研院所和有条件的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鼓励采用“订单式”教育、“定制式”培养等方式,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优化人才引进、使用、培养、集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对紧缺、急需、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给予倾斜支持。(五)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和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和行业标准规范,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和管理;在创新要素集中的领域进行标准和资质试点研究,探索行业监管新模式,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宽松制度环境。深化宽带城市、无线城市、通信枢纽建设,推进4G网络覆盖和5G网络规模试验或试商用,推动绿色节能技术运用和已有IDC升级改造,加快以IPv6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改造。附表1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三五”期间预期性指标分类序号指标2020年预测值产业规模1经营收入超过10000亿元2年均增长13%左右3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7.5%左右产业创新1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约3000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