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132.63KB ,
资源ID:246844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6844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doc.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doc.docx

1、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doc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_(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表现(1)近代男性服饰:鸦片战争前后,分别是长袍马褂和西装;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大为流行。女性服饰:改良后的旗袍受到女性欢迎。(2)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根据自身选择服饰。(二)饮食

2、与居室的演进1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2表现(1)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2)社交礼仪:民国成立后,点头鞠躬握手取代了传统的跪拜

3、作揖。(3)思想观念: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并步入社会。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 _1交通工具的更新(1)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2)概况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电事业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

4、共和国邮电部成立。(2)电信事业的发展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_1大众报业(1)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2)国人办报:1873年,昭文新报的创办,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影响较大。2影视(1)电影1896年8月,在上海,中国首次放映电影。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2)电视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

5、第一家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出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影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交往等诸多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图示记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示意图【易错提醒】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6、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轻巧识记】“一、二、三、四”归纳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特别提醒】近代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认识不仅方便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而且在客观上冲击着近代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传播着男女平等观念、民主科学等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思想理念。【易错易混】有关大众传媒认识几点误区的解释(1)各种媒介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并且共同向上发展。(2)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以争夺网络

7、媒介的一席之地。(3)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答题术语1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2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删繁就简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3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传统的轿子、马车、帆船等交通工具逐渐被人力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4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发展带来媒介手段的不断进步。人本史观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记录者,也是历史认识的受益者。有学者认为:历史

8、素养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美善人性。以人本主义的历史实施人道主义的教育,用人的历史来教导人,使其越来越发展为“人”,这当是历史教育的恒定目标。中国和西方古代传统史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虽然二者都记载人事,可是事件的主体多是社会精英人物,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往往是历史书上的主角,历史成了胜利者的书写和大英雄的赞歌,而那些默默无闻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则集体消失于历史经典之中。针对传统史学“人本关怀”不足的弊端,近代西方先后兴起了“新史学”运动和“新文化史”范式,尝试重新将人,尤其是那些参与了历史创造的广大普通人、一度被排挤到历史书写边缘的小人物,重新置于历史书写的中心地位。过去,我们

9、的中学历史教材也偏好此种“宏大叙事”,多记名人传奇,而拥有更多样复杂历史经历与感受的劳苦大众,往往只拥有一个抽象的名字人民。人本主义史学和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正呼唤人本主义的中学历史教育,以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勾勒历史事件,从历史人物的处境出发来理解历史现象,以“人”的自由与发展作为历史评判的旨归。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以图表数字反映了新中国法定节假日的变化,冰冷数字背后实则是亿万鲜活生命的体验,其命题立意就在于:尊重劳动者的休息权是国家人权事业的进步,是社会与文明的进步。我们需要在教学中适时补充一些历史细节,告诉学生那些在真实的历史情景中,同样深刻感受着历史巨变的“普通的大多数”,多讲一些

10、“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从人的奋斗历程与生活感悟中体味人之局限与人之伟大。提升点一单列视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史料一论从史出由图片文字信息可知近代社会礼仪的变化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到各自的时间“晚清”“民国”等可知礼仪变化的实质。探究:(1)据图片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礼仪变化的过程和实质是什么?提示过程:反映了近代礼仪由跪拜礼到鞠躬礼,再到握手礼,表面是一种礼仪的变迁。实质:反映了中国社会由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史料二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论从史出史料二表明中

11、国赴美留学幼童由保留辫子到剪辫易服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社会习俗的变化受到了一定程度政治经济的影响。探究:(2)依据史料二归纳出中国近代 “断发易服”潮流的特点。提示“断发易服”的发生是西方文明影响的结果,同时“断发易服”从一开始就包括剪辫子与穿西装这两个方面;“断发易服”刚兴起之时,阻力很大。史料三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论从史出史料三反映了西方生活方式伴随西方侵略传入中国,尤其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内

12、地或农村西方生活习俗已是相当普遍,如“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现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

13、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视角1从社会史观角度命题近代西方的侵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微观角度引起了中国人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等领域的变化。高考命题经常以此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解题时一般根据材料具体分析即可。对点1(2017武汉模拟)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

14、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D立宪派以剪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的信息可知服饰西化损害了国内传统纺织企业的利益,故A项正确。 视角2从近代婚姻习俗变革角度命题近代婚俗的变革深受西方影响,但中国传统的婚俗仍然存在,呈现新旧并存的特点。高考命题会运用实例及记载,考查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变化及其呈现的特点。解题时需结合具体情境分

15、析。对点2(2017湖南十三校高三联考)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减,共盟鸳鸯之誓。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解析:选B。民国三十六年为1947年,此为解放战争时期,白话文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婚姻为包办婚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仪式为三拜九叩,未有结婚证和婚姻自由,此结婚证即体现了中国婚

16、姻制度的进步,故B项正确;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故C项错误;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还未被推翻,故D项错误。提升点二单列视点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历史作用史料一如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论从史出由史料一中的“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可知报刊介绍了西方文明;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可知更多的人从古代典籍中找到所谓的依

17、据,认可西式生活方式。探究:(1)史料一反映出报刊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提示报纸介绍西方文明,促进中国思想解放。史料二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论从史出由史料二中的“振聋发聩权力大”可知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史料三1912年,孙中山感叹道:“此次革命事业,数十年间屡仆屡起,而卒观成于今日者,实报纸鼓吹之力。”论从史出从史料三中看出报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报纸能够制造舆论,推动革命。探究:(2)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报刊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示近代报刊助推了政治运动的发展,政治斗争借助报刊

18、展开宣传,并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1特点(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

19、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视角1从中西文化交流角度命题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化,是中西文明交流的结果。高考命题会运用文献材料,创设情境,考查大众传媒变化的表现及特点。解答此

20、类题目要迁移所学,从时代背景角度思考认识。对点1(2017皖南八校高三联考)“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材料揭示了()A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 B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C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D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解析:选C。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在讲述报纸出现的原因,而不是报纸报道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了信息传递方式发生变化,即报纸的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故D项错误。 视角2从社会变

21、革角度考查近代报纸的功能近代报刊的发展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表现。高考会从政治、经济、思想等社会变革角度,综合考查报刊的功能及成因,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与当时社会环境相联系,分析认识社会环境对报刊业发展的影响。对点2(2017唐山高三摸底)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该报()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解析:选A。从“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每期都

22、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可知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文化多元化,故A项正确。提升点三综合视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多角度分析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近几年高考考查的方向主要集中于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中的服饰、婚丧嫁娶、社会交往习俗的变化等方面。复习备考时,注意以征婚启事、婚俗记载、民谣、打油诗、新闻报道等为背景,结合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表现、影响及特点。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一般性规律(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思

23、想等方面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使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特点(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城市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半殖民地色彩,中西方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24、(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每一次社会生活的变迁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3全面理解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成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

25、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业。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针对训练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代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这体现了当时()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解析:选A。根据材料

26、“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妇女部分程度上得到解放,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男女平等问题,而非生活水平的问题,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与材料1930年代以后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其他方面男女尚未真正平等,故D项错误。随堂演练一、选择题1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C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解析:选B。服饰变化反映的

27、是社会生活的变迁,A项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故A项错误;从1912年可知材料是辛亥革命的影响在服饰上的反映,故B项正确;C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不是由于辛亥革命导致服饰的混杂,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中的“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矛盾,故D项错误。2如图是1929年2月10日官方报纸长沙日报上发表的打倒正月初一专号,这反映出当时()A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B风俗改造有激进倾向C文化专制趋势加强 D新文化运动持续发展解析:选B。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打倒正月初一反映出对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彻底否定的做法有激进倾向,故B项正确。319

28、12年申报刊文描写当时的公务员:头戴外国帽,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这反映了()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民族工业日渐萎缩C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D社会上的崇洋现象解析:选D。据材料描述,当时公务员存在着“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这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文化现象,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只描述了公务员这一类人的生活状态,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故C项错误。4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

29、骇也”。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 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 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解析:选B。从材料“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可以看出,电报线首次成功架设与台湾民情有关,即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选择B项符合题意。5“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错误的是()A从

30、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B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C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D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解析:选D。社会史观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史观是从全球化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现代化史观是从现代化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文明史观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6(2017日照模拟)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解析:选B。由社论题目服装模式宜解放分析得知,作者是想通过服饰模式的解放,来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进而推动中国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