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4.26KB ,
资源ID:246817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6817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杏花村那些人那些事.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杏花村那些人那些事.docx

1、杏花村那些人那些事杏花村:那些人,那些事 杏花村人说到汾酒都眉飞色舞。 每一个杏花村人都爱汾酒。不管是一线工人,还是公司高管,不管是老酒工,还是80后,不管是男人还是女士。 我很想探究这种爱。 我问到的每一位汾酒人都能脱口说出进入汾酒厂的日子,因为那个日子让他们刻骨铭心。 比如韩建书,他说是汾酒让他的人生有意义。 比如文景明,他说是汾酒成就了他。 比如张桂仙,她说来到汾酒厂是她的福气。 比如刘彩霞,她说去城市两天她就想杏花村。 比如雷振河,他在杏花村等太太退休后来团聚。 比如任全生,看到别人喝汾酒他会觉得幸福。 比如程小兵,他说酒真的要用心酿造。 比如王建耀,他说就是想为汾酒做点事。 比如若寒

2、,他说你对酒好,酒才能对你好。 有一种东西根植于他们血液里。我不想用文化这个词。这个词太大太泛,不足以表达这些普通汾酒人对汾酒的深情。 这些普通的汾酒人酿造出了我们喜欢的美酒。 这些美酒当中,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而他们,坚定地和汾酒前行。 一年里,两次来杏花村。 上一次是仲春,采访郭双威先生,谈创新,谈发展,谈人生,谈阅历,相谈甚欢。这一次是初冬,采访更多的汾酒人,访酒班,访曲厂,访评酒部,访成装车间,访技术中心,忙碌但开心。 好了,喝过杏花村美酒,带大家认识一下酿造美酒的人们。 出场人物 韩建书,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从异乡人到汾酒人 韩建书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在杏花村呆26年

3、,并且还会继续呆下去。 1983年,韩建书大学毕业分配到汾酒厂。那时,他22岁。 22岁的年轻人,心底装着背井离乡的凄凉,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开始自己毫无把握的人生。韩建书老家在沁县,星期天不能回家,工作也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最无聊的时候,他到街上和修鞋的师傅聊天。 当时的汾酒厂八九百人,也就现在东分厂一个小厂区。韩建书总觉得,自己一个外地人,肯定在杏花村呆不下去。那时候年轻气盛,一心想做有形的能看得见业绩的工作,不喜欢搞行政,整天想的是调走。 在到汾酒厂的最初三年,韩建书对汾酒真没什么感觉。让他没想到的是,1986年10月,他被任命为汾酒厂质检处处长,对行政工作毫无经验。当时,他25岁,还没成

4、家。工作没多久,一件事让韩建书终身难忘。质检科的科长去车间检查工作,发现配制的竹叶青酒有浑浊,看还敢不敢生产。韩建书第一次处理这种事情,一到车间就被吓坏了,车间停产,工人们在等着,不同日期生产的酒摆在那里。韩建书说了一句话:我不懂,什么原因造成的?会产生什么后果? 一位老工人听韩建书这样说,很生气,大喝一声:你干什么吃的?韩建书觉得很下不来台,但他接着说:我确实不懂,怎么处理你们有经验的人来决定吧。把过程、理由和依据告诉我,出了问题,我来承担。 离开生产车间的路上,韩建书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把工艺流程学会,再不受这种委屈。韩建书说,到今天为止,他一直都特别感激和敬重那位敢说话的老工人。他当面指责

5、你,是要求你在这个位置上,你就应该懂。否则,你毁了我的厂怎么办?他完全理解老工人的心情。韩建书意识到,做质检要靠数据说话,大量的经验管理要靠知识配合。从此,他沉下心来,学评酒,学检验,学流程,学技术。 谈到领导为什么委年轻的韩建书以重任,韩建书说自己其实也想不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自己责任心强,做事不会应付,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况且汾酒这么好的品牌,如果做不好,对企业对员工都是犯罪。 如同白酒必须蒸馏,历经疼痛才能变得纯净。1988年,韩建书结婚,他分到了60多平米的房子。太太刘娟也调到汾酒厂,搞统计工作。小家安在杏花村后,韩建书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从1983年毕业分配到汾酒厂研究所工作

6、,到1985年任汾酒厂研究所副所长、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再到汾酒厂质检处副处长、处长、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直到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见证了汾酒作为汾老大的辉煌,他体验了汾酒作为中国首家白酒企业上市的喜悦,他也经过了上世纪末朔州假酒案对无辜汾酒造成致命打击的冰冻时分。他和汾酒都走过来了。 韩建书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醉意醺醺的记者的采访,办公桌后面的他从容淡定,不愠不火。回头想想,杏花村的点点滴滴都让他感念。他本不属于这里,却深深地融入了这片土地。26年,光阴和汾酒让个异乡人心甘情愿地变成了汾酒人。 对了,韩建书劝人喝酒很有一招,使的是欲擒故纵法。他不直接劝人喝酒,只是给你的杯子里倒上

7、五分之一,然后是三分之一,然后是二分之一,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汾酒的口味,接下来,大概就是客人主动要求喝酒了。问到韩建书的酒量,他说一斤会有酒意。大概也是一个谦虚的说法。 韩建书突然说,汾酒让我的人生有了意义。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终于放下男人的矜持。语气里有感激,有喜悦,还有莫名的伤感。 记者相信:那一刻,他在用心拥抱汾酒。 出场人物 文景明,书法家,曾任汾酒集团副总经理 诱吴冠中追关山月激范曾 去杏花村一定要做两件事,第一当然是喝酒,第二就是参观汾酒博物馆,观摩历代酒器酒具,欣赏名家书画。汾酒博物馆有当代名家书画作品3400件,藏有1043件酒器酒具。这些和一个叫文景明的人有关。 听说记者

8、是新晋商的,文先生便说,晋商是靠“耍水”起家的,所谓酿酒做醋打豆腐,离不开一个“水”字。文先生发花白,面清癯,着唐装,七十有一。 家里大的地方被书架占据,案前几上,有兰独立。在文先生古香古色的家中,听他讲了许多和杏花村有关的文人墨客的故事。 杏花村得吴冠中的画,全在一个诱字。吴冠中来杏花村是给新观察画插图,吴先生画来画去,净画些破旧的窑洞。文景明很想让让吴先生看看汾酒厂,可吴先生说他又不酿酒,看酒厂做什么。文景明说去看看,汾酒厂好着呢。吴先生害怕误了吃饭时间,当时搞接待的文景明许诺,可以把用餐时间推后,然后陪吴先生去写生。吴先生参观了汾酒厂,觉得酿酒很有意思,于是给汾酒厂画了幅水乡图,应酬之作

9、,用文景明的话说就是些树的倒影。文景明再向吴先生求画。吴冠中回家后专程为汾酒厂作杏花香浓。作好画后给文景明来信:我已给汾酒厂画好画,请速派人来取。文景明想,寄过来不就得了,还要派专人去取。没理会。没多久,吴先生又来信:我已给汾酒厂画好画,上次已去信让派人来取。为何还不来,再不来取,就把画撕掉。文景明恍然大悟,吴先生想喝汾酒了。于是带上当时汾酒厂最珍贵的观音瓶、双耳瓶、竹笋瓶、琵琶瓶装的好酒,去找吴先生取画。画上题字:小小杏花村,酒香闻名,不问牧童也好寻。 而关山月的清明诗意图是文景明一路追来的。上 世纪七十年代末,文景明的第一本书杏花村里酒如泉要出版,编辑提了个要求,里面的插图要用关山月的画。

10、关山月当时名气大的不得了。听说关山月在北京开会,文景明和在杏花村插队的北京知青徐树森赶到北京。不想关山月到了上海,他们又追到上海。到了上海,关山月已回到广州。文景明又追到广州。到了广州却不知道去哪里找关山月。多方打听,找到了关山月的家。 关山月和黎雄才上世纪50年代来过汾酒厂,二人还合作画了一幅牧童遥指高烟囱,就画在白报纸上。见了关先生,先送上观音瓶、双耳瓶、竹笋瓶、琵琶瓶装的好酒,把牧童遥指高烟囱拿出来让盖章,关先生倒也痛快,还找黎先生也盖了章。谈到画画,关先生说,你看坐着都汗流浃背,哪能作画?文景明说自己和厂里立了军令状,拿不到画就不走了。关先生被逼无奈,只好答应了两个年轻人的要求。文景明

11、临走给关先生留下话,杏花村在我们山西,牛要画成黄牛,可不敢画成水牛。文景明和同事随即做船去肇庆买砚台。肇庆归来,招待所的服务员报告,关山月打电话一直找你们,画好画了,让去取。画上题字:1978年,盛暑,挥汗为山西汾酒史话作。两个年轻人狂喜。 而范曾的李白邀月图,纯粹是激将法激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文景明在荣宝斋看到了范曾的李白邀月图,喜欢的不得了。一看标价,8000块。这在当时可是大数目。但文景明又很想为汾酒厂求得这幅画。于是找荣宝斋裱画车间主任冯鹏生商量。两人思来想去,设了个局。冯鹏生带文景明来到范曾家。交谈中,文景明夸范曾画好,尤其喜欢他的李白邀月图o但也说有人说你画的不好。范曾一听,马上

12、问谁说的?不好在哪里?一定要文景明指出来。别人说你画的人物都是闭眼睛的。范曾问谁说我的人物画都是闭眼的?文景明说,一见钱眼睛就睁开了。范曾急了,说我见钱眼开,我这次还就不要钱了,李白邀月图送汾酒厂了。 说起这些往事,文景明开怀大笑,如孩童般狡黠,也如孩童般真纯。 文景明1964年9月4日来汾酒厂上班。之前,他从山大中文系毕业后在汾阳小报做过两年记者、编辑。自己能来杏花村,要感谢两个人,一位是当时的汾阳县委书记刘耀,一位是当时的杏花村党委书记刘风亮。当时汾酒厂需要一个写材料的人。刘耀把文景明推荐给刘凤亮。 在文景明到杏花村以前,杏花村没有多少文字资料。写材料之余,文景明着手对汾酒文化资料进行查找

13、和整理,后来和刘集贤合作,出了杏花村里酒如泉一书,基本上把汾酒的历史写出来了。后来又编著了一本汾酒的传说,考虑到要让小朋友对汾酒文化有所了解,文景明又和王捷三合作,出了小人书版本,王捷三绘画,文景明撰文。文景明为汾酒编撰的第三部书是杏花村文集。 文景明为汾酒文化做的第二件事是为汾酒厂搜罗了3400件书画作品,基本上当代名家的作品全都有。1989年,文景明还组织拍过一部反映汾酒传奇的电视剧杏林深处。 文景明为汾酒文化做的第四件事是经文物局批准,为汾酒厂收藏了1043件酒器、酒具。这些器具都收藏在汾酒博物馆里。文景明说,他还要感谢一个人:钱自在。钱老是收藏方面的大家,当初是钱老坐阵当顾问,汾酒厂才

14、收得了现在这些酒具酒器。 文景明写书法始于和文人墨客的交往。谈到这里,文景明说,他又要感谢两个人,张颔先生和林鹏先生。文景明手上有一枚闲章:括囊。是从林鹏先生处得来。当初文景明想要一枚闲章,林先生说,你随便挑吧。文景明随手拿了一枚,却不想这枚章也是林先生的爱物。“括囊”二字是张先生出词,林先生治印。意即:口袋张开,把知识装进去,再把口袋扎紧。 文景明的书斋叫贤愚斋,他给记者解释:贤指夫人,愚是自己。他和夫人刘玉梅结婚46年,没吵过没打过没红过脸,是杏花村有名的恩爱夫妻。退休后,他每天买菜,洗碗,做家务。做完家务,再练习写字。他说一个家庭的好坏和女人有65的关系。应该善待给你生儿育女的人,善待与

15、你同甘共苦的人。但文先生在子女面前很有威仪,儿子在他面前,从不敢大声说话,文先生说,父父子子还是要讲的。 孙子的书法作品在去年的大学生书法比赛中得了特等奖,这让文先生很欣慰。家里醒目位置挂着孙子的书法作品桃花源记。 文先生身上流转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位温雅长者年轻时酒量惊人,中午一斤,晚上一斤。来杏花村的文人墨客多,不如此,总觉得没招待好大家。 出场人物 刘彩霞,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成装分厂厂长、经济师 把汾酒打扮的漂漂亮亮去见人 刘彩霞坐在靠窗户的办公桌前,这个穿着灰色工装的女人沐浴在晨光里。当记者冒昧问到她的年龄,怎么也不能相信,眼前这个看上去40出头的女子已

16、53岁了。 成装是汾酒出厂的最后一道工序,别的部门把美酒都酿出来了,一定要把汾酒打扮的漂漂亮亮,让她们美丽如新娘般出厂去见最终欣赏她们的人。 成装厂以女工居多,成装也是酒厂最累的工种之一,所以有“好女不进成装,好男不进酒班”一说。 刘彩霞是第二代汾酒人,父亲是汾酒厂制曲的老技师。刘彩霞16岁进汾酒厂。多年来,一件事让刘彩霞终身难忘。17岁那年,酒厂给工人们定级,定级后可以转正。当时因为人多,定级的时候按指标走,自己没被定上。刘彩霞心里特别难过,回了家还一直哭:她当时在贴票组做贴票工,就是往酒瓶上贴票。当时最好的工人一天贴六把,一把500张,一天贴3000张。刘彩霞当时也能达到这个水平却没被定级

17、,她觉得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后来,刘彩霞刻苦锻炼,一天贴票能贴八把,即4000张。经过这件事,刘彩霞懂事了,她知道工作上应该少说多做。 刘彩霞贴票速度成了一个依据。后来在流水线上作业,她贴前票,后面要有三个人接送贴后票。很辛苦,但很欣慰。山西日报的记者对她做过专访,她至今留着那张登有自己大照片的报纸。她年轻时的工作场景照如今作为资料挂在汾酒博物馆。 刘彩霞说,汾酒始终是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的,汾酒的领导换了一荏又荏,视质量为生命这一点始终没变。这就像一个家庭,父母爱收拾家,孩子肯定也爱收拾家,这是一个习惯问题。汾酒重视质量成了习惯,成了习惯也就成了文化。一代一代汾酒人把这个习惯传下来了。199

18、8年朔州假酒案使汾酒受到牵连,刘彩霞至今仍气愤难平:我们汾酒人不做假酒。 1974年,汾酒厂引进了日本三菱灌装机,汾酒成立了成二车间,新工人进来后,充实了车间力量。到了1987年9月25日,成三车间正式开产,32岁的刘彩霞成了成三车间首任车间主任。设备都是引进日本的,花了300多万元,工作车间都是大理石铺地,亮堂堂的。当时工人们都说,谁去了成三车间,简直美死了。 总之,这么多年来,成装厂减少了劳动强度,工作环境也改善了。但高档酒的成装好多程序 还是靠手工操作。 16岁进汾酒厂,从基层做起,先是工人,后当组长,再当班长,再到车间主任,再到今天的成装分厂厂长。刘彩霞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作为第二代汾

19、酒人,她觉得只能做好,不能做坏。只有汾酒厂好了,大家才能好。刘彩霞说,日常生活中,水、电、暖、气,厂里都有补贴,去哪里找这么好的企业?从2004开始,每年工资递增200块。2007年,工资加奖金,员工们平均能拿到35000元。 生在杏花村,长在杏花村,刘彩霞总觉得这片土地特别亲。她说习惯不了大城市的生活,在城市里呆上两天,她就受不了,就想杏花村。 出场人物 张桂仙,汾酒集团质量监督检验处副处长,国家白酒评酒委员,高级评酒师 评酒部原来是个女儿国 一直以为,评酒是男人干的活儿,怎么也想不到,汾酒厂的评酒部原来是个女儿国。当然也有男人,男人算点缀吧。这个女儿国始于张桂仙,张桂仙是汾酒厂第一位女评酒

20、员。 去评酒部那天是个大晴天,阳光打在明晃晃的玻璃酒杯上,女孩子多的地方总是窗明几净。一看二闻三尝,这些经典的评酒动作让女孩子们显得优雅迷人,记者一时都不敢说话,唯恐惊扰了她们。 评酒师就是为汾酒站岗放哨的,站不好岗,把不好关,把敌人就给放出去了。张桂仙这话说得理所当然而且英气勃勃,一时间,屋子里的人都笑了。 女孩子做评酒师最大的牺牲就是不能用香气明显的化妆品,记者观察了一下,评酒部的女孩子,要么天然去雕琢,要么是淡淡妆。也有女孩子天赋很好,但因为受不了不能化妆的要求放弃了评酒。其实,适量饮酒就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 做评酒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不能吃刺激性的食品,比如辣椒,葱,蒜等。女人的

21、味觉到50岁发育达到顶峰,之后呈下降趋势,但这时候,经验又派上了用场。女人在饮酒上的节制也让她们在这一领域占有优势。 张桂仙从事评酒很偶然。1974年刚进入汾酒厂的她被分配到成装车间装酒,在这个过程中,她偶尔会尝尝酒,并且会和周围的小姐妹们交流,昨天的酒不好喝,今天的酒好喝。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成装车间有个女孩能喝酒,还能判定好坏。老职工们把她推荐到工会,工会主任又把她推荐给质量科。通过考试,张桂仙成了质量科的评酒员。说起这一段,张桂仙颇自豪,考试的人五六个,最后只有她过关斩将,成了汾酒厂第一个女评酒员。十年之后,张桂仙开始带徒弟。现在汾酒集团下面有50多位评酒师,其中高级评酒师10个,中级评

22、酒师20多个,初级评酒师7、8个。 张桂仙对评酒员的考试也颇有意思,先让应试者喝一杯白酒,一般准备两杯,有人愿意。两杯都喝了也可以,然后让应考者回答:为什么要做评酒这份工作?然后观察应考者的反应:酒精串不串皮肤,如果其他方面很好,但是串皮肤,也会被涮下去,从事这个工作,整天脸蛋红红的,不美观。再就是看应试者喝了酒是不是头脑清醒,是否能正常处理事情。 评酒和喝酒是两码事。评酒作为工作,一天喝下去的酒大概有2两,但喝酒就是另一回事了。张桂仙承认酒量是天生的,肝肾功能好的人,应该能喝酒,当然,喝多少受环境、菜肴、宾朋等各方面的影响。喝汾酒最好不要配甜食,配海鲜很好。多年来,她在这方面颇有心得。 记者

23、很想知道张桂仙最多一次喝过多少酒,她说一次聚会有十桌人,她用坛汾盖喝,一桌三盖,十桌30盖,一盖近一两,也就是说,那次她喝了三斤酒。并且没醉。当然,有时心情不好,也许喝二两就醉了。 张桂仙的父母亲都是好酒的人,她还记得,二老总用锡壶热上一壶酒,你一杯,我一杯,到最后不够一人一杯,二老会一人一半分着喝。这个场景多年萦绕在张桂仙的脑海。她喝酒的天赋大概缘自二老吧。反正小时候,老人们总爱用筷子蘸酒喂她喝。 因为没钱,张桂仙高中上了半年便退学了,老师追着要学费,二十块钱的学费交不起,于是到汾酒厂上班,第一个月挣了二十九块五毛钱,很想再返回去上学,但又舍不得汾酒厂的工作,最后放弃了学业。 张桂仙的先生也

24、是汾酒厂的老员工,独生女在晋中消防队上班。女儿也有品酒的天赋,她有时候在家故意让女儿尝不同的酒,然后问女儿口感如何,女儿和她这位专业评酒师多数时候感觉一致。 在生女儿前一天,张桂仙还在上班。女儿的生日是1981年10月30日。当时因为评酒的人少,她虽然怀孕了,但一直坚持上班。老师傅们都担心,怀孕期间一直评酒,不会生个傻孩子吧?等到孩子长大了,她把孩子带到单位,同事们看到一个活泼健康的孩子,还会讲起当初的玩笑。 来到汾酒厂是我的福气,张桂仙满足地说。 记者请张桂仙教一下大家如何评酒,一看二闻三尝:一观酒色,看是否有悬浮、沉淀、杂物等。二闻酒气,让白酒离鼻孔13公分,轻轻吸进白酒的香气,只可吸气不

25、可出气。三尝酒味,人口12毫升,让酒呈旋涡状铺在舌面,通过鼻孔呼出的香气、回味后味等,最后确定酒的风格、酒体和个性。张桂仙说,汾酒标准样品感官评语是:无色、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清香纯正,具有以乙酸乙酯为主体的清雅的复合香气。绵甜爽净、自然谐调、余香净长,是清香型白酒的典型风格。 出场人物 雷振河,汾酒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汾阳市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 等着太太来杏花村团聚 当宏华和国华带记者去找“雷公”时,记者对这个名字充满了想象。山海经记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也。能辨人间善恶,代天执法,击杀有罪之人,主持正义。好不容易把自己从想象中拉回到现实,其实是大家对理工科技术人员的

26、一种称呼:雷工。 雷工的办公场所是汾酒厂的老招待所,也曾是汾酒的老博物馆,一间一间的窑洞相连接,是一个幽雅所在。年底,他们就要搬到新竣工的科技大楼,雷工和王月梅女士都说,他们其实都不舍得搬走。可是上千万的科研仪器很骄贵,它们更适合住在科技大楼里。 雷工谈到,白酒的酿造技术,一直以来靠口传心授。从齐民要术、天工开物记载酿酒的历史和酿造技术来看,一方面说明我们传统文化深厚,同时也说明我们沿用的技术一直没有多大的改进。 而近年来,市场在变化,消费者观念在变化。从香型上说,过去三种香型演变成现在的十二种香型,其他酒的香型都在变化,往淡雅方面走。汾酒香气淡,但口感甜酸差。这就对科研提出课题,汾酒要不要变

27、?怎样变?清香型酒的大旗要不要扛?这就需要汾酒在保持过去口感和香型的基础上,在香型上创新。雷工说,汾酒和老陈醋同源,这源于山西的水硬度大碱度高。汾酒要想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必须适应当地人的香型和口味。汾酒完全具备这方面的条件。 企业的效益,一个靠管理,一个靠技术。雷工举了个例子:2004年开始汾酒启用“空气搅拌技术”,这可是汾酒的独创技术。原先汾酒的搅拌是用大功率的泵,一百吨的大罐,需要30吨的泵循环搅拌4-5小时, 浪费电,并且泵也容易坏。用了清洁氧气搅拌法后,不管多大的罐,10分钟搞定。这个技术,技术中心实验了一年才成功。 记者请教雷工,人的酒量为什么有大有小?原来是一种叫酶的东西在作怪

28、,每个人体内醇脱氢酶和醛脱氢酶的含量不同造成的。大家都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即酒精)。人在饮酒后,8590以上的乙醇会被十二指肠和空肠所吸收,并经肝脏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由此产生热量。酒量大的人,体内醇脱氢酶和醛脱氢酶含量较多,对乙醇有较强的分解能力,所以不大容易醉。但如果在短时间内饮酒过量,超过了上述两种酶的分解能力,也会醉的。相对而言,对于酒量较小的人,正是因为体内缺少了醇脱氢酶和醛脱氢酶,或者说是体内缺少这两种酶的其中之一,特别以缺少醛脱氢酶为多见,所以不能最终分解乙醇,而发生醉酒现象。 雷工还教了记者一招识别假酒的方法:北方人在冬天饮酒,习惯加热一下,温度不用太高,只要到40度就

29、好。如果是纯粮酒,尤其是汾酒会更好喝。如果是假酒,一加热,口感会很奇怪。 汾酒集团技术中心属于国家级技术中心,全国白酒行业国家级技术中心仅有汾酒和茅台两家。汾酒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自1998年被认定为首批山西省企业技术中心以来,坚持走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白酒生产技术、保健酒生产技术、配制酒生产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司每年技术开发费用的投入已经超过l亿元,科技进步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0以上。技术中心目前已拥有中国酿酒大师1人。国家级高级评酒师10人,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141人。 汾酒集团技术中心先后与清华大学、江南大学、山西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30、、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数十家科研院所建立了业务联系,共同对汾酒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进行技术攻关。 近年来,技术中心完成各类科研课题45项,完成新产品开发38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山西省总工会组织的百项攻关项目成果奖5项;获省科协金牛奖4项,同时取得专利14项。目前承担的课题有“中国白酒169计划”内容6项,以及“酒体特征谱图的建立”等课题20余项。用雷工的话说,技术中心做的事,是从汾酒的源头高淀粉高粱的培育开始的。他们的目的就是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 雷工雷振河,山西运城人,天津科技大学毕业。1982年分配到汾

31、酒厂。曾经他也不想在杏花村呆下去,给自己的老师写信,想考研离开。后来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有个发挥的地方,于是留了下来。直至今日,太太和孩子还在老家运城,再过两三年,太太内退了,到时候,一家人可以在杏花村团聚。雷工说,这么些年过去了,反倒不习惯去别的地方了,还是杏花村清静自在。 雷工以一位科技人员的身份强烈推荐大家喝汾酒,理由是喝了汾酒不会有口气。如果喝了别的香型的酒,你去参加社交活动,请女士跳支舞,女士肯定会把头扭到一边,因为有口气嘛。 出场人物 王建耀,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大曲分厂厂长 崔志勇,大曲分厂生产科科长 王广峰,大曲分厂工序管理员 武仲贤,大曲分厂办公室主任 曲好,酒才好 汾酒博物馆馆长年循环播放一个纪录短片:在激越的劳动号子声中,曲工们身穿对襟坎肩,白毛肚手巾裹头,唱着酒歌踩曲,向人们演示传统踩曲劳动场景。 整个场面是这样的:承担踩曲任务的一般要13人,其中3人和料。一人装斗,一人盯斗,8人踩曲。先将曲料倒入一口锅内,加水搅拌后倒入另一口锅内,二次搅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