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93.71KB ,
资源ID:2467858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6785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历史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历史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

1、历史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 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 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2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

2、。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C.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3佣书业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政府、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它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六朝,至唐宋时期丧失存在的基础。该行业的命运说明A. 政府政策影响文化行业发展 B. 技术进步影响行业兴衰C. 经济发展引起低收入者失业 D. 文化氛围导致佣书业消亡4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

3、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5据历史学家估算,战国时粟的亩产量大约将近今天的80市斤,西汉粟的亩产量时提高到93市斤,唐宋时,粮食一般亩产大约达到200多市斤,明清大约达到400多市斤。在古代中国,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A. 粮食作物品种的增加 B. 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C. 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 D. 农民的长期辛勤劳动6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这

4、反映了当时A. 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 B. 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限C. 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 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7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A. 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 B. 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C. 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 D. 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8春秋时期,晋国任用楚国出奔者王孙启、析公、雍子、子灵等,借这些贵族的知识和才能,“以害楚国”。如城濮之战,王孙启“为先

5、轸谋之,大败楚师”。出奔和“楚才晋用”现象表明当时A. 政治观念开放,君臣关系尚未固化 B. 分封制瓦解,君权的“沉降”C. 贵族政治消亡,“尚贤”观念出现 D. 士阶层崛起,道德意识淡薄9“由于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船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下列说法中对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A. 抨击了焚书坑儒的负面影响 B. 儒家学说不适应近代工业文明的需要C. 对正统思想持否定态度 D. 指出了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存在的负面影响10下图是19世纪末的时事漫画(每个动物代表不同国家,如熊喻指沙俄;鹰喻指美

6、国)。该图所示局势意味着A. 列强已构建在华国际共管体系 B. 美国必将成为侵华的主导力量C. 传播进化论思想具有现实需求 D. 维新思潮必将发展为政治运动11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这则日记写于A十月革命时期 B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C苏德战争时期 D苏联“二五”计划期间121905年6月低,苏州商务总会发起人向商部递交申请,商部在7月中旬正式行文批准;发起人在10月初组织召开成立大会选举产生总理、协理、会董并上报商部,商部于11月初即行批准。在商会后来运行过程中,每遇到地方官府与商会发生争执时,大多数情况下清廷都

7、站在商会这一方。这说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倒逼政府官制改革 B政府利用商业组织牵制地方实力派C商会的运行机制仍基于传统政商关系 D政府扶植工商业发展的力度加强13清末历史教科书大多认为鸦片战争是清初以来中国诸多对外交涉事件中的一种。民国成立后,历史教科书开始关注它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批史学专著则认为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与这些史著不同的是,历史教科书一面认为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一面仍然采用明清之际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据此可知,民国时期A民族危机的加剧导致教科书编写激进 B历史教科书侧重宣传五族共和理念C历史教科书重视近代国家概念的塑造 D教科书编写与学术研究成果保持同步14

8、19世纪末,中国大豆由于出口量急剧增长,种植面积随之迅速扩大。与此相反,中国一向远销欧美、日本和朝鲜的蔗糖、蓝靛,却由于欧洲和爪哇甜菜糖的发展以及德国洋靛的畅销一蹶不振,种植甘蔗、蓝靛的土地纷纷改种杂粮。这说明A. 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B. 国际供求关系制约中国经济作物的发展C. 列强的资本输出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 D. 中国农产品出口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15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这些内迁企业A. 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 B. 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C. 避免了

9、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 D. 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16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 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B.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C. 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D.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17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 国民经济建没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C. 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 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

10、求18魏源在编写海国图志一书时已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相连的等地理常识,但他在书中仍宣扬中国四境有海环绕,认为世界各国不是“海岸之国”就是“海岛之国”,惟有中国例外。这一现象的出现A. 说明魏源意图强调近代海防的重要性 B. 是为了减少变法阻力C. 说明魏源仍存有中国中心说等传统观念 D. 说明魏源对世界地理缺乏必要了解19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后,旧式学者叶德辉攻击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托古改制的理论是“假素王之名号,行张角之秘谋”;御史文悌在奏折中,严参康有为“灭圣经”、“乱成宪”的叛逆行为,要求将该书毁版,将康有为处死。这些现象反映出A. 变法理论在统治阶级中反响强烈 B. 维新变

11、法已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C. 顽固势力试图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D. 清王朝的统治日益趋于土崩瓦解201917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曾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A. 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 改造国民思想,巩固共和政体C. 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D. 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21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这一论断

12、A. 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 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C. 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D. 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22新中国资本短缺,而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然而,我国的工业化却从突破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入手,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有学者认为,这种“工业化次序和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由此可推断出A. 计划体制违背了经济规律 B. 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建设方式C. 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太高 D. 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231973年6月,陈云曾就当时的国际经济贸易做出重要谈话:“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百分之七十五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百

13、分之二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改变为百分之七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苏联、东欧。”“这个趋势是不是定了?我看是定了。因此,我们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陈云得出上述认识的有利的形势变化是A. 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经济实力大增 B. 中国外交战线取得重大胜利C. 党和国家领导人摆脱“左”倾思想束缚 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开放经营,再到外贸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等发展历程。这反映出我国A. 政府职能部门监督权扩大 B.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调整C. 引进了西方自由放任机制 D. 对外贸易体制的转轨2519

14、55年,植物学家胡先驌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 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驌承认错误。”该谈话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26民主的模式一文中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作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作者认为古代雅典A. 美德造就民主政治 B. 公民重视城邦利益C. 民众拥有广泛权利 D. 注重杜会福利建设27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

15、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 “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了。关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A. 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 B. 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C. 旨在限制贵族特权 D. 以往习惯法的汇编28早期罗马法规定,在买卖过程中,一方欺骗了另一方,如果手续齐全,则受骗方仍需履行法律义务;但从1世纪开始。法官要调查受骗当事人和施骗嫌疑人,如果属实,则对受骗人加以保护。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 法律伸缩性减小 B. 不再重视法律形式C. 罗马民法典已完善 D. 罗马法观念的发展29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下列言论与上述关于“人”的品质

16、的观点相似的是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知本方能达本”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庭里,而落在个人身上”30英国学者指出:1689年至1716年是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1716年至1783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年代;而在1784年至1832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准确的是A国王在18世纪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18世纪国王和下院在治国权力方面势均力敌C议会改革打破了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均衡关系D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31联邦法令废止权在美国历史上又被称为“98年原则”。1798年,弗吉尼亚州和肯塔基州议会分

17、别通过决议案,宣布亚当斯政府制定的外侨与煽动叛乱法违宪,在两州范围内无效,且缺乏强制力。此后,直到内战之前,南北各州在自己的权力受到联邦侵害时,均援引“98年原则”予以抵制。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1787年宪法存在严重弊端 B州权的扩张导致联邦分崩离析C议会制是美国政治的重要基石 D各州有权捍卫其宪法保留权利32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反映出美国民众主张A以革命改变现状 B建立集权统治 C放弃代议制民主 D扩大政府职能 3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世

18、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由此可见,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A. 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C. 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 D. 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34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 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B. 标志着资本主义自

19、由放任政策的开始C. 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D. 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351923年,美国国务卿休斯曾写道:“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苏维埃制度下,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必然是空架子。”因此,“苏俄不能输入和输出大量商品。”随着1923年后美苏贸易的明显增长,1927年,美国国务院不得不承认“俄国这个市场有容纳美国商品,并给美国工业家带来利益的潜力。”造成美国对苏贸易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美国急于开展对苏贸易转嫁经济危机 B. 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影响C.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国家资本主义 D. 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逐渐淡化36十月革命以后的40多年间,苏联工业基本按照“民族”“

20、国防”等原则布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领域学者主张“工业布局原则只能作为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政府逐渐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这一变化反映苏联A. 国际关系影响工业布局 B. 国际安全的危机基本解除C. 开始重视工业发展规律 D. 试图彻底改革斯大林模式37法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创始员国,也是受益国之一。但20世纪60年代,随着法国实力的增强,法国不断用国内的美元储备挤兑美国的黄金储备,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向美国施压。以至于尼克松说:“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表明美法的金融冲突引发政治危机 B. 反

21、映出美法均势局面的形成C. 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着挑战 D. 推动了美苏“冷战”的结束381963年,为避免误解或相互矛盾的信息造成“战略迷雾”,一条连通白宫和克里姆林宫的“危机控制直拨通讯线路”投入使用。这条热线A. 导致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B. 有利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C. 改变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 D. 体现出核危机笼罩下的一种相对平衡39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A. 超越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B. 逐渐修正了既定目标C. 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 D.

22、实现了东方非殖民化40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下列属于运用式创新的有A铁犁牛耕的应用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C“新经济”的出现 D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第II卷二、材料题。(41题11分;42题15分,43题14分)41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思想文化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

23、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的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中国启蒙运动是

24、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借古喻今”的含义,并结合材料二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5分)(2)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6分)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材料一 中共天津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但无具体细则。奕奏请制定长江通商章程,将条约的这一内容转化为中国法律,予以颁行。咸丰帝降谕:“所有一切章程,必须按照条约,与之妥为商定。”随后在奕所定长江通商章程的基础上,清政府颁布了长江各口通商暂订章程,并

25、一再修改。此类章程虽属中国法律,却不能自主颁行,须与各国商议,取得同意。 摘编自郭卫东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材料二 乾隆时期正式颁布的大清律例是清朝的基本法律。其中有“略人略卖人”条目,对拐卖人口订有详细条例。由于中国法律不能有效地约束外国人,所以在中外条约订立过程中,中方代表努力将大清律例的这一内容写入中外条约之中。北京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招工,同时为“保全”华工,限以“华民请甘出口”的条件、随后中西和好贸易条约规定:“不得收留中国逃人及另有拐卖不法情事。”如有此类情弊,一经中国地方官知会领事官,“即行查出送还中国完办,不得拘留。” 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

26、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外条约与中国法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外条约对中国法律的影响。(6分)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明代与西北少数民族实行茶马互市制度。朱元璋洪武(13681398年)年间实行了金牌制度,使中央政府有效地控制了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在当时,金牌具有法律作用,任何个人是不允许染指茶马贸易的,民间贸易在严厉取缔之列:“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者,并论死”。明初的这种规定得到了严格执行,对舞弊走私者严惩不贷,即使对王公贵族也不例外。巡茶御史刘良卿说:陕西地区设立三茶马司以收茶易马,“虽以供边军征战之用,实以系番夷

27、归向之心”。材料二 弘治三年(1490),明廷接受御史李鸾的建议,允许西宁、河州和临洮三茶马司招集商人运茶,只是规定每位商人运茶不得超过3000斤,而官府收缴其中的40的实物,剩余部分则允许商人自由出售。这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承认了民间民族贸易的合法性,茶马互市中的“民市”也就名正言顺地有了一席之地,对于政府来说也是有坐收其利之功效。明朝中叶以后,日益兴盛的民间茶马贸易,成为各族贸易往来的主流。 以上材料均摘自政府专卖制度及其漕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初期“茶马互市”政策的目的。(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以后“茶马互市”政策的变化及原因。(8分)内蒙古鄂

28、尔多斯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1-5DABAC 6-10ABADC 11-15BDCBB 16-20ACCAB21-25DBBDA 26-30BCDBD 31-35DDCAC 36-40CCDCB41.(1)含义: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宗教神学,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1分)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2分)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2分)(2)特点:现代化启蒙。(2分)原因:西方列强侵略或民族危机加深;先进中国人的探索。(4分)42.(1)关系:相互转化。(1分)原因:中外条约转化为中国法律

29、:列强的利益要求;条约内容不够具体;清政府逐渐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4分任答两点即可)中国法律转化为中外条约内容:清政府司法主权的丧失;清政府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治安的需要;清政府对国际社会的主动融入。(4分任答两点即可)(2)影响:推动了中国法律对中外关系的关注;改变了政府对法律的认识;客观上刺激了晚清法律的革新和进步;破坏了中国的司法自主权,造成了中国法律的半殖民地化色彩;限制和阻碍了中国独立自主地走向法律近代化。(6分任答三点即可)43.(l)保障政府收益;换取军队所需战马;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增强对少数民族的吸引力。(6分,任答三点)(2)变化:由政府直接经青转变为以管理为主;由政府直接获利转变为坐收其利;民间贸易成为“茶马互市”主流。(4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边疆地区的渐趋稳定;民间贸易有利于扩大改府收入、减轻政府负担。(4分,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