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地理学 老师强调重点经济地理学PPT文档第1章 第1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一、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一)对研究对象的争议1. 欧美学者的看法 2. 前苏联学者的看法3. 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二)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概念理解1. 经济活动内容2. 经济活动区位3. 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经济地理学特性1.区域性2. 综合性三、作用与任务(一)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2.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3. 21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二)经济地理学的任务1.传播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任务2.参加经济建设任
2、务 四、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第1章 第2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发展概述一、古代经济地理(20世纪前)(一)史志描述 1.中国古代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思想 2.古代西方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思想(二)商业地理研究(17世纪开始)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二、二战之前的经济地理 1.某种商品生产的地理分布和地理贸易研究 2.区域主义的产生 3.区位研究 4.人地关系研究三、二战后繁荣期的经济地理学 1.计量革命 2.企业(公司)地理 3.行为地理学四、激进政治经济学派和“新区域主义”的兴起 1.激进政治学派 2.新区域主义 3.经济全球
3、化研究五、“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 1.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 2.经济地理学的文化和制度转向六、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七、近年来中国经济地理发展特点第2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1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1. 区位论概念2. 区位与距离衰减律 3. 区位论发展特点 4. 区位论分类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1.区位条件 2.区位因子第2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1. 土地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通过两方面决定2. 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3. 不同的生产部门对土地的要求不同
4、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 原材料因子的构成 2. 原材料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 能源因子分类 2.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 固定资本的影响地理惯性2. 金融资本的影响五、劳动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1. 劳动力特色2. 劳动力素质3. 劳动力成本4. 劳动力移动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2章 第3节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作用与缺陷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 市场经济的基本作用3.市场经济的主要缺陷二、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 内部规模经济(发生在单一企业) (1)降低生产初
5、始成本; (2)提高劳动力经济2. 外部规模经济(不同企业在特定区位集中) (1)工业专门化经济(区位化经济) (2)地方专门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三、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四、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与内容差别对经济活动区位产生影响 市场特性变化对经济活动区位产生影响五、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竞争环境 市场秩序和管理 市场意识第3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自然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作用与缺陷 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对经
6、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其他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 政府购买本身形成庞大的市场2. 政府通过规划和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3. 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促进自由竞争环境形成;4.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等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活动区位;五、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环境影响与制约经济活动六、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地理可进入性2.经济可进入性3.制度可进入性4.社会可进入性第5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
7、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交通网、交通流、地狱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网络连接度、网络通达度、网络密度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一)交通运输费用的一般特点 1.交通运费是运输重量与距离的函数; 2.运费构成 3.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费及其比较(二)运费与经济活动区位 1.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 2.线性运输费用的两种形式对经济活动区位影响;(三)航空运输与经济活动区位 1. 航空港对产业布局的重要性 2.机场产业: 第2章 第6节 区位理论(主要内容、结论与评价)一、杜能古典农业区位理论(一)背景及中心思想(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内容 1. 假设条件 2. 结论 3. 产生原理(三)
8、评价 借鉴意义: 理论与现实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一)背景(二)基本论点(三)理论内容 1. 假设条件 2. 寻求吨公里最低点 3. 劳动力因素引起区位图形第一次变形 4. 积聚因素引起区位图形第二次变形(四)评价 1. 应用研究 2. 理论意义 3. 理论与现实三、胡佛工业区位理论 运费构成 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费及其比较 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中间转运点最有区位原理 线性运输费用的两种形式对经济活动区位影响 四、霍特林区位相互依赖理论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一)背景与理论核心(二)理论内容 1. 基本概念 2. 假设条件 3. 六边形网格 4. 等级体系的出现 5. K值(三)评价 1.
9、理论和实现意义 2.存在问题 六、廖什经济区位(一)背景(二)与以往工业区位理论的区别(三)理论内容 1. 假设条件 2. 需求圆锥体和市场区 3. 市场网格的形成 4. 经济景观(市场网体系)(四)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贡献七、行为区位论八、战略区位论:战略空间与谈判成本九、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一)零售业区位论 1 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2 零售业空间模型 3 零售引力模型(二)服务业区位论 1 服务业的类型与区位特征 2 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 3 服务业区位选择的理论第3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地理第1节 公司地理的特征及主要内容一、公司概念讨论二、公司地理研究内容 公司增长的空
10、间研究 公司内部结构的空间意义 公司与环境关系研究 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研究第2节 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一)企业增长动因(二)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二、企业的空间扩张(一)企业空间增长过程(二)企业空间增长阶段(三)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第3节 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变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4节 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功能部结构 产品部结构 区域部结构 顾客部结构 矩阵结构第4章 跨国公司区位第1节 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1. 产品周期理论2. 折衷理论二、
11、跨国公司投资的国别选择三、跨国公司的微观区位选择 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集中于边界地区 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第2节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一)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二)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三)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一)R&D的过程特点(二)R&D的区位要求(三)R&D区位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一)全球集中生产型(二)市场地生产型(三)专业化生产型(四)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第3节 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于投资地联系的理论分析(一)跨国公司的联系系统(二)区域等级关系(三)跨国公司区域综合联系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
12、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一)广泛性(二)层次性(三)区域性(四)多面性(五)差异性(六)时间性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一)跨国公司于投资地关系特点(二)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问题第5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1节 区域产业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法 产业功能分类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一)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1. 配第克拉克定律 2. 库兹涅兹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 (二)制造业内部结构演变规律 1. 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分析 2. 霍夫曼定律 3. 雁行形态说 4. 产品周期理论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机制(一)市场机制 1. 供需关系 2. 价格
13、机制 3. 竞争机制(二)政府干预(三)技术进步 1. 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 2. 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四、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一)主导产业的选择(二)主导产业的发展(三)协调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关系五、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评价1.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2.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3.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4.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6.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第5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2节 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
14、空间结构模式与演变规律 1.区域空间结构模式 极核结构:增长极模式、核心边缘模式、双核模式 点轴模式 网络结构 2.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均质布局 点状布局 点轴布局 网络布局 三、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机制(产业布局演变机制)(一)区位指向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2.原料地指向 3.燃料动力指向 4.劳动力指向 5.市场指向 6.运输指向(二)集聚与扩散机制1. 极化作用(集聚作用) 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的转化2. 扩散作用(扩散效应)(1)概念(2)机制 (3)扩散的形式3. 集聚与扩散的关系(三)空间近邻效应1.空间近邻效应产生的原因2. 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第5章
15、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3节 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概念(一)城市概念(二)城市的一般特征 1.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 2. 城市人口 3. 城市规模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一)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剩余的产生 1. 农产品剩余 2. 农业劳动力剩余 3. 农业经济剩余(农产品消费者剩余、农业生产者剩余)(1)农产品消费者剩余 (2)农业生产者剩余:农业极差收益,及农业地租 (二)区域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的影响 1. 影响城市联系区域的范围大小 2. 确定城市的专门化和优势产业部门(三)区域历史文化传统和劳动力素质等数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四)环境容量的影响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一)组
16、织和带动区域发展(二)构造区域空间结构(三)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第5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4节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 广义的技术 狭义的技术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表现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一)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 1. 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形成新的生产行业或部门 2. 新产品在功能、品质上超过原有产品,同一生产部门发生内部变化(二)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三)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四)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一)技术创新存在区域差异(二)技术创新导致产业布局的变化(1)人类生产
17、布局随着生产力提高而发生变化 (2)钢铁工业发展的阶段性 (3)引起产业布局出现向若干地区转移的趋势四、区域创新网络1.概念2.组成要素3.特征第6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1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一)资源禀赋(二)资源配置能力(三)区位条件(四)外部环境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一)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三)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乘数原理 加速原理 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6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2节 经济地域综合体与经济区一、经济地域综合体 有关概念: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类型 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要素构成与组合方式 专
18、业化与综合发展 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空间结构 三、经济区(一)概念(与自然区、行政区的区别)(二)经济区组成要素 经济中心、腹地范围、经济联系、产业结构(三)经济区的基本特征(四)经济区类型 1 经济类型区 2 部门经济区 3 综合经济区四、区域管理(一)区划划分 (二)综合经济区划 1. 目的 2. 原则(1)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2)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3)资源相关性(4)经济发展方向的一致性(5)考虑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6)适当照顾一定行政区界线的完整性 3. 方法五、区域管制 1.西方国家区域管制特点 西方国家的城市区域管制特点 2.我国区域管制特点 城市经济区与行政区
19、的关系协调 第6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3节 产业集群研究一、产业集群概念二、产业集群特点 中小企业集聚,并具有柔性专业化的本地化网络 内部联系; 区域生产专门化突出; 当地根植性密切; 呈现一定程度的“机构密度”; 区域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网络; 空间特征三、产业集群空间分布类型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机制 集聚经济原理的解释 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 创新理论的解释 产业组织理论的解释五、研究产业集群与新产业区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2.产业集群对区域空间结构变迁的影响 3 在我国的实践意义第7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1节 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外围理
20、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2节 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一)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1 区域之间的互补性;2 区域之间的可达性;3 干扰机会(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二、区域分工理论 社会分工的前提: 劳动地域分工概念.(一)成本学说 1 绝对成本学说 2 比较成本学说(相对成本说)(二)要素禀赋学说(三)新贸易理论(四)竞争优势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 区域合作的意义 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 区域合作的类型第3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二、效率目标与公平目标的关系及确定依据 概念及两者关系 确定主从目标的依据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21、促进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 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 中央政府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展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第8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1节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科学技术进步 1.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 2.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奠定了经济活动的技术基础 3.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 1.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2.跨国公司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机制(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 国际经济协调内容:贸易政策协调、
22、汇率政策协调、货币政策协调、财政政策协调等 国际经济协调有利于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二、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 1发展历史 2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3全球经与一体化的现状 三、世界经济全球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全球化地域差异明显 2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全球经济不平衡性仍在加剧 3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一体化、地方化的矛盾仍然突出 4主权国家、国家利益与全球经济还很难做到高度融合第2节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一、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泛 地域范围 产业范围:二、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 制造业生产与贸易 服务业 外国直接投资 三、全球经济形成多极格局 新旧国际分工体制的对比第3节 经济
23、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九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第1节 经济全球化的不同观点之争 关于经济全球化概念的争论 超级全球化主义者与其反对者的争论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理区位 第2节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一、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 1基本概念 2.经济区域化发展的必然性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
24、域化的关系 第3节 全球化与当地化一、全球化与地方化矛盾尖锐 二、本土化与全球化相辅相成的关系三、跨国公司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第4节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四、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第10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1节 经济地理学的文化与制度转向一、文化与制度转向的形成背景 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 社会科学相关学派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本身的变化二、文化与制度转向的主要内容 强调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经济的社会文化根植性 制度转向的主要学派 制度厚度与区域发展三、制度与文化转向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 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对研究问题的影响 对学科定位的影响第2节 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一、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及理论基础(一)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二)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二、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方法和主要观点 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方法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三、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 不同观点融合将进一步加强 经济地理学地位会有所提高 前瞻性研究成果有望逐渐增多 新的经济地理学学派有望出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