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84.60KB ,
资源ID:246498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6498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版英国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 doc.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版英国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 doc.docx

1、版英国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 doc2009年版英国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上海200065)摘要:2009年版英国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指南,内容全面、依据充分、观点鲜明、论述详尽、可操作性强,参考价值高,代表了当今国际上有关再障诊治原则与临床方法学等方面的主流观点。本文重点归纳其中与临床诊治密切相关的内容,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适当分析与讨论。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指南;诊断标准;免疫抑制治疗;疗效标准 Abstract Th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plastic Ana

2、emia recommended by British Society for Haematology Committee in 2009, was on the basis of fully, opinionated, detailed, strong clinical maneuverability and represented the principle and clinical methodolog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plastic anemia in the mainstream view of world,has a very hig

3、h reference value. In this paper, that selected and summarized of the content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plastic anemia from the Guideline, and Combined with clinical practice for prope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 Aplastic anemia;Guideline;Criteria for diagn

4、osis;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Criteria for treatment results英国血液学会于2009年出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plastic Anaemia),简称09版指南1,代表了当今国际上有关再障诊治原则与方法学理论的主流观点,临床可操作性强,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正如09版指南所述,再障发病率低,又存在高度异质性,起病也明显受到不同人群遗传背景、生活环境和方式等因素的多方面影响,故难以获得充分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资料,使诊疗标准的制定难度较

5、大。可见,以英国学者一贯的严谨作风,制定既符合现代研究理论,又能够达成临床普遍共识的“诊疗指南”实属难能可贵,非常值得认真阅读与参照实践。现将本人学习09版指南后的初步认识,结合既往经验体会汇报如下。1 指南要点归纳09版指南篇幅甚大,诊治原则与实施细节均面面俱到,以询证医学的方法提出对于临床规范诊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关键内容,并适当澄清以往某些争议或认识误区。为方便临床参照,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以足够的篇幅加以归纳罗列与介绍。1.1 再障定义 再障表现为全血细胞降低,骨髓造血细胞减少或缺乏,但无骨髓异常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并能除外射线或化疗,以及其他可能导致全血细胞下降的疾病。能除外先天性再障者

6、,为获得性再障。后者大多数为病因不明的原发性再障,09版指南主要针对于获得性再障。由于亚洲地区再障发病率约为欧美国家的26倍,且再障病例中获得性再障所占百分率(约95%)明显高于欧美国家(约7080%),儿童也为高发年龄段1,因此09版指南对于我国儿童再障的规范诊治具有非常显著的指导意义。1.2 诊断步骤 完整的再障诊断,需要具备下列诸多临床条件,包括外周血象和骨髓检查显示符合再障特征,且能除外可导致外周血三系下降的其它疾病,以及明确疾病严重程度、区分类型(先天性、获得性)和可能病因等(参见图1)。1.2.1 基本条件 符合再障诊断的外周血象,至少具备下列3项中的2项:血红蛋白(Hb)100

7、g/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1.5109/L;血小板(Plt)50109/L。但早期可仅显一系减少,且通常为血小板减少。1.2.2 骨髓检查 骨髓涂片显示红系、粒系和巨核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百分率增高,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多。要求必须进行骨髓活检,以避免骨髓涂片穿刺于“局部增生灶”而漏诊,并有助于发现异常细胞浸润,以利鉴别诊断。1.2.3 鉴别诊断 在确诊再障之前,必须除外可能导致全血细胞下降和骨髓造血细胞减少的其它疾病,主要鉴别诊断包括: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髓系和巨核细胞出现成熟障碍或原始细胞增高等病态造血表现、骨髓活检见残余造血区域中网状蛋白增多、7号染色体异常及

8、胎儿血红蛋白(HBF)增高等现象,均为除外再障,并诊断MDS的重要证据。但红系病态造血及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并不足以鉴别再障与MDS。白血病:骨髓检查可发现细胞形态学异常,典型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均为与再障的鉴别要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09版指南特别强调,由于再障早期常可见仅血小板一系下降,易被误诊为ITP。但再障和ITP骨髓检查表现差异显著,提示在诊断ITP时,应该进行骨髓检查。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PNH):在避免近期输血的条件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55和CD59以助诊断。营养性贫血:如检查发现存在维生素B12或叶酸严重缺乏,需要营养补充纠正后再行复查。

9、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核抗体和抗DNA抗体等表达阳性,罕见骨髓造血细胞明显减少。1.2.4 程度分型 目前仍沿用Camitta于1975年推荐的重型再障(SAA)诊断标准2和Bacigalupo于1988年提出的关于极重型再障(VSAA)标准3,见表2。 表 2 再障严重程度诊断分型标准SAA 骨髓:有核细胞百分率 25%;或25%50%(但残存的造血细胞 30%) 血象:同时具备下列3项中的2项或2项以上: ANC 0.5109/L Plt 20109/L ARC 20109/L VSAA 达到SAA标准,但ANC 0.2109/L NSAA* 未达到SAA和VSAA诊断标准者 * ARC:网织

10、红细胞绝对计数(actual reticulocyte count)* NSAA:非重型再障(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1.2.5 性质分类 确诊再障之后,需要区分先天性再障和获得性再障。常见先天性再障为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aemia,FA)和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DC)等。FA常见躯体或内脏畸形及智力发育障碍,必须行染色体丝裂霉素断裂实验以确诊或除外。DC患者多见皮肤、黏膜与趾(指)甲异常,必要时可进行端粒长度和端粒酶等相关检测。在除外先天性再障之后,其余病例均可归类于后天获得性再障。1.2.6 病因诊断 原则上

11、能够找到导致再障的确切病因者为继发性再障。但以往认为可能导致再障的药物(如氯霉素)和化学物质,在目前均尚未能有确切的依据,导致肝炎相关再障(HAAA)的多为非已知的血清型肝炎,EB病毒等感染性疾病与再障的关系也远未明确。因此,绝大多数获得性再障为原因不明的原发性再障。1.2.7 相关检测项目归纳 为完成上述诊断与鉴别,分类与分型的目标,初诊病例常规检测项目包括:全血常规血细胞形态;骨髓涂片活检;肝功能与相关病毒学检测(肝炎病毒、EBV等);血清维生素B12与叶酸水平;自身抗体(抗核抗体和抗DNA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CD55和CD59;细胞遗传学,如染色体核型与丝裂霉素染色体断裂实验;胎儿血红

12、蛋白;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但不能采用全身X检查以图发现FA的骨骼畸形);腹部B超,观察有无肝脾或深部淋巴结肿大,也能及时发现FA患儿常见的肾脏畸形(移位或缺失)。图2 获得性再障诊断步骤1.3 治疗方法与选择原则- 目前,获得性再障的有效治疗方法主要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菌素A(CSA)的免疫抑制疗法(IST)。09版指南非常肯定有关获得性再障的“免疫介导”致病机制理论,并根据以往临床研究和相关权威专家论述4-5,将IST作为无法进行全相合同胞供者移植的再障患者的首选药物疗法,参见图2。1.3.1 allo-HSCT: HLA

13、全相合同胞供体移植(MSD):被推荐作为40岁的SAA或VSAA,以及依赖成分输血儿童NSAA的首选疗法。并提出应该采用骨髓移植(BMT)的方式。HLA全相合无关供体移植(MUD):因存在较高临床风险和GVHD发生率与程度4-7,故09版指南仍明确建议,MUD移植要求供受体HLA的类和类抗原全相合,且应用于至少1个疗程IST无效的SAA或VSAA。脐带血移植(CBSCT):因目前国际相关资料与经验有限,故未作详细介绍。1.3.2 IST:ATG联合CSA已被认为是标准的IST疗法,并被作为SAA和VSAA,以及依赖成分输血或疾病趋于进展的儿童NSAA,在不具有MSD移植条件时的首选药物疗法。A

14、TG:推荐R-ATG为首选剂型,并详细提出ATG治疗相关过敏反应、严重出血、血清病和感染等常见不良反应防治细则,值得临床认真参照。CSA:口服剂量5mg/kgd,维持CSA血谷浓度于成人150250g/L。提出儿童维持高水平血浓度并未能提高疗效,但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故建议儿童CSA血谷浓度以100150g/L为宜。同时强调CSA的长疗程与慢减量原则。图1 儿童再障治疗方法选择原则示意图1.4 辅助与支持治疗1.4.1 成分输血指征:血小板输注指征为外周血Plt 10109/L(处于感染发热状态时,Plt 80 g/L。对于近期接受BMT或IST治疗者,需对供血进行射线处理。1.4.2 雄性

15、激素地位:虽然肯定了雄性激素的疗效,但充分考虑到可能导致明显肝脏损害和男性化等不良反应,故仅推荐用于IST无效或无法接受IST的患者。1.4.3 感染防治策略:建议采用以氨基糖甙类和-内酰胺类为主的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广谱抗生素无效者,需及时加用抗真菌药物。住院病例ANC 4周),期间也曾未接受成分输血或细胞因子治疗。表3 IST治疗再障疗效标准SAA疗效标准 无效(NR) 仍处于SAA程度 部分反应(PR) 停止依赖输血 病情改善,外周血象已经高于SAA标准 完全反应(CR) Hb达到患者年龄段的正常范围;ANC 1.5109/L;Plt 150109/LNSAA疗效标准 无效(NR) 疾病

16、进展,或未能达到下列有效指标 部分反应(PR) 停止依赖输血 (治疗之前依赖成分输血者) 或 血象中的至少一系细胞比原来增加一倍或已恢复到正常水平 或 治疗前 Hb 60g/L者,现Hb比原先增加30g/L以上 或 治疗前 ANC 0.5109/L 或 治疗前 Plt 20109/L完全反应(CR) 与SAA标准相同2 体会与讨论2.1 诊断与分型 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如能严格参照再障诊断标准,并完成慎密的鉴别诊断,即可达到早期诊断,避免漏诊和误诊之目的。由于IST仅限于治疗获得性再障,故通过全面检查除外先天性再障也至关重要。由于已明确提出依赖输血的儿童NSAA可选用allo-HSCT或IST

17、治疗,故09版指南提出的成分输血指征,可作为是否依赖输血的评定标准。2.2 治疗方法与原则2.2.1 allo-HSCT与IST选择: 由于国外较多资料均提示MUD存在较高的移植风险与GVHD发生率,远期疗效不如IST4-7,故09版指南明确建议MUD仅作为IST无效者的后续治疗选择。我国独生子女国情导致很少有MSD机会,故在各地专家的努力之下,使儿童SAA的无关供者或脐带血移植获得较大成功,并由此产生对于无MSD机会的患儿,究竟是先行IST,还是直接进行无关供者移植之初步分歧。然而,鉴于我国骨髓库规模有限,难以获得全相合供体以进行真正的MUD移植;而无关供者移植的临床风险与医疗费用相对较高,

18、能够成功开展的单位及其规模更为有限。因此,参照09版指南,对于无MSD条件的合适病例,积极开展IST治疗,在我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可能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2.2 ATG制剂选择:09版指南将R-ATG(Genzyme)作为首选剂型。但我国在近10余年来的ATG制剂供应并不稳定,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仅有一种R-ATG剂型(Genzyme或Fresenius)可供应用。因此,我们开展了上述两种R-ATG制剂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采用R-ATG(Genzyme)和R-ATG(Fresenius)治疗儿童SAA的总有效率和生存率均为70%左右,显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程度,均无显著差

19、异9。两种R-ATG治疗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清除效率、药物血浓度和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也均无显著差异10。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药源供应及其稳定性可能存在差异,上述研究结果,可能可以作为临床ATG制剂选择之参考依据。2.2.3 CSA疗程问题:多年来研究显示,CSA疗程不足或减量过快可导致复发11-12。因此,09版指南强调CSA长疗程和慢减量原则,即足量CSA需服用至达到该患者的最佳疗效,并维持12个月以上方能缓慢减量。每3个月减量1次,每次减量25mg为宜,以降低复发率。由于25mg约为成人初始剂量的10,故儿童可能每次减量也应该为初始剂量的10。且每次减少的剂量,也许还应该考

20、虑扣除儿童可能存在随着体重增加所出现的“被动药物减量”现象。 2.2.4 雄性激素地位:雄性激素的疗效已得到比较充分的肯定,有助于提高IST的疗效13-14,然而是否常规应用雄性激素国外也似存争议。如09版指南比较强调雄性激素的不良反应,故未推荐作为IST的辅助治疗。但是,我国临床应用雄性激素治疗再障的较长历史经验显示,选用合适的剂型,并辅以适当保肝药物,仍能确保较高的安全性。因此,权衡利弊,仍需考虑采用雄性激素作为IST辅助治疗的重要性。2.2.5 细胞因子问题: 虽然曾有报道显示G-CSF等细胞因子有助于提高IST疗效,但是根据获得性再障发病机制,以及更多的研究显示G-CSF的疗效并不确切

21、15-18,并存在诱发远期克隆性疾病的潜在风险。因此,09版指南明确表示不推荐长期应用各类细胞因子。09版指南引用了我国学者有关细胞因子无效的研究报道17,充分体现了我国再障研究已具有的学术地位。2.2.6 关于糖皮质激素:已明确反对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当然,在ATG治疗期间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以控制过敏反应和血清病,则应另当别论。2.2.7 高质量随访之意义:任何有效的再障药物疗法起效时间均至少23个月,口服药物疗程可能长达数年。在外周血象明显恢复之前,仍存在严重感染和出血倾向,因此儿童再障坚持高质量长期随访甚为重要19-20。参考经验如下: IST后续治疗:继续CSA和雄性激素等治疗。CSA

22、 应遵循前述缓慢减量的原则,及时根据患儿体重变化调整剂量,以免出现被动药物减量。客观疗效评估:对于疗效不佳者,及时核实诊断、分析原因与调整治疗策略。控制并发症:及时有效防治感染、酌情成分输血、防治药物不良反应,以避免临床风险。充分医患沟通:告知家长患儿在必要时暂时休学、避免疲劳和感染以及定期随访与耐心等待疗效等方面的意义和重要性,争取患儿及家长的充分支持与配合。总之,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确保患儿在IST治疗之后安全性,获得造血功能重建的机会(在此之前也许简单门诊随访可能是不够的);或及时发现在轻型患儿疾病进展符合指征时,及时采用allo-HSCT或IST治疗,因为治疗前病程与疗效密切相关16,

23、20。3 展望虽然09版指南问世已有5年,但国外知名学者均甚为严谨,指南编写所选文献资料范围广,数据详实可靠,因此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正如Camitta于1975年推荐的再障诊断标准虽已有近40年历史,但仍沿用至今,仍被作为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标准2。虽然09版指南主要针对于成人再障,但基本能满足儿童再障的临床技术参照要求,并推荐可适当参考有关儿童再障的专题文献20。此外,由于目前对于再障发病机制的认识仍欠全面,致使研究进展相对缓慢,09版指南的某些方面可能并不太非常符合我国等亚裔人群再障患者。因此,希望通过共同努力,使我国儿童再障领域在受重视程度、研究投入、受众范围和疗效

24、水平等方面,缩短与儿童白血病诊治研究间的差距,并与国际接轨。相信随着国内外持续探索、研究和总结,获得性再障的治疗技术与疗效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参考文献1 Marsh JC, Ball SE, Cavenagh J,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plastic anaemiaJ. Br J Haematol, 2009, 147(1): 43-70.2 Camitta BM, Rappeport JM, Parkman R,et al. Selection of patients for bone marrow t

25、ransplantation in severe aplastic anemiaJBlood,1975,45(3):355-363.3 Bacigalupo A, Hows J, Gluckman E,et al.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 versus immunosuppres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plastic anaemia (SAA): a report of the EBMT SAA working partyJ. Br J Haematol,1988,70(2):177-182.4 Young

26、 NS,Bacigalupo A,Marsh JCW. Aplastic Anemia: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J.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2010,16:S119-125. 5 Young NS, Calado RT, Scheinberg P. Current concept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aplastic anemiaJ. Blood, 2006, 108(8): 2509-2519.6 Peinemann F, GrouvenU, Krger N,

27、 et al.Unrelated donor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acquired severe aplastic anemia:a systematic review. Haematologica,2009,94(12):111.7 Scheinberg P,Nunez O,Young NS. Retreatment with rabbit anti-thymocyte globulin and ciclosporin for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severeaplastic anaemia. Br

28、J Haematol, 2006,133:622627.8 Camitta BM.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cure for aplastic anemia?J. Acta Haematol, 2000, 103(1): 16-18.9 Xiaotian Xie,Wei Shi,Xiaoxun Zhou,et al. Comparison of rabbit antithymocyte globulin and Jurkat cell-reactive anti-t lymphocyte globulin as a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29、children with aplastic anemia. Exp Hematol, Dol: 10.1016/j.exphem.2014.02.003.10 谢晓恬,赵惠君,覃大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5):11341137.11 Young NS, Scheinberg P,Calado RT. Aplastic anemia. Curr Opin Hematol,2008, 15:162168.12 Fuehrer M, Rampf U, Baumann I, et al. Immunosuppressive

30、therapy for aplastic anaemia in children: a more severe disease predicts better survival. Blood,2005,106:2102-2104.13 Jaime-Prez JC,Colunga-Pedraza PR,Gmez-Ramrez CD,et al. Danazol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aplastic anemia. Ann Hematol,2011,90:523527.14 Calado RT,Young NS. Telomere maintenance and human bone marrow failure。Blood ,2008,111:4446-4455.15 PongtanakulB,Das PK,Karen Charpenti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