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知识体系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激化;2.宋朝建国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弱”和“积贫”局面,,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3.为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统治危机。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核心,进行改革。历史上将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4.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
2、经验和“三不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大无畏精神。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三.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理财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主持制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2.军事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又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3.教育取士之法: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四.王安石变法的败因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
3、益,遭到激烈反对。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本身也摇摆不定等等。3.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五.王安石变法的影响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六.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七.王安
4、石变法的评价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2.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八.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1.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大商人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2.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3.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4.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5.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九.结合今天的教育,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1
5、.考试内容理解与运用。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进行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2.遵循原则择优录取。难点解析:1比较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 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都是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都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不同点: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重在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重在理财改革; 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2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相同点:直接目的都为富国强兵;都得到王权的支持;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
6、做出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前者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时期。 根本目的: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后者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与变革。 结果:前者成功,后者失败。典型例题解析:1、 (2007山东文综,33)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
7、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解析:第(1)问根据“士、兵、农、商”列举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本问题的难度在于理解“士、兵、农、商”的含义,“士”实际是考查选官制度,“兵”实际是考查强兵之法,“农”是指发展农业的措施,“商”是指发展商业的举措。第(2)问要结合两人对变法的态度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加以回答。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政治思想很显然不主张变法改革,所以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8、的代表,当然主张变法维新,因此借用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2、(2009.广东高考历史单科,3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
9、,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基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利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问题:(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3
10、)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2分)解析:(1)问比较简单,只要对教材掌握熟练,就能答出。(2)问难度大一些,考查学生概括比较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一般答不完整。(3)问考查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问题,一般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分积极和消极或者是肯定或否定。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的有关知识。参考答案:(9分)(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3分)(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2分)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
11、看问题。(2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定时检测:一、选择题(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08天津文综)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青苗法 募役法 免役收庸法 方田均税法A B C D 2.(2008四川文综)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 青苗法 B均输法 C 免役法 D 市易法3. (2010年10月湖北省鄂州市高三模拟)(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
12、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弊端4. (2009年北京朝阳区测试)现在有些国家提供小额贷款给农民资助其发展生产,在我国古代就有类似的做法。这种做法出现于A. 李悝变法 B. 商鞅变法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 王安石变法5(2009年山西实验中学试题)范仲淹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主官,于1043年回朝任抠密副使、参政政
13、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判负责监督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6(2009年安徽寿县一中测试)下列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思想的有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A B C D 7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B 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 C 保守派上台执政,坚决反对新法 D 政令不畅,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8(2008年福建厦门六中专题练习试题)“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
14、有抑配(强 制分配)之弊。”反映的是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9(2010年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高三上期综合测试三)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 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10.(2009年江西赣州测试)面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为改革时弊,范仲淹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 A 严肃政令 取信于民 B 整顿吏治 据绩升迁 C 减轻徭役 缓和矛盾 D 加
15、强军备 养兵卫边11. (2010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试题)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12.(2007年山东滕州实验中学测试)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 A 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兴国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 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兴国关键,但变法中用人不当 C 王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兴国关键,变法中他加强保甲制度 D 王
16、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兴国关键,但他变法只重经济二、非选择题(13题31分,14题21分,共52分)13(2006江苏高考历史信息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一一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17、。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货款。而且王安石自己在任鄞县县令时,也成功地推行了这一方法。然而,当王安石把他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之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
18、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一一摘自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王安石主张“不加赋而国用足”,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为达到此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黄仁宇为什么在肯定这个措施的同时,又认为这个措施在11世纪不合实际? (8分)(2)依据材料,指出北宋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哪些? (6分)(3)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9分)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14(2009江苏单科,25)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
19、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
20、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8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9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定时检测答案112 DDBDD CABBB BB解析:1.D 解析:项并非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2D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买贱卖贵”的法令只能是市易法。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的能力。材料
21、中主要在论述冗兵的问题,故ACD都符合题意,而B项中的冗官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可排除。4. D.解析:该题主要考察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上述四次变法措施涉及提供小额贷款给农民资助其发展生产的,只有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所以正确选项为D。5. D.解析:参知政事的设立在于分割相权,不是监督地方。所以正确选项为D.6.解析:主要考察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根据“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可知,都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C.7.A 解析:BC项都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D项与史实不符。8.解析:官员(提举使)为邀功,自定各郡贷款数额,其中还存在强迫分配的弊端,可知,正确选项为B.9.解析:“忠直
22、疏远,谗佞辐辏”的意思是“忠直”的人疏远王安石,而“谗佞”的人则围绕着王安石为中心。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故认为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就是“谗佞”之人。10.解析:庆历新政的重心在于吏治改革,可知,范仲淹改革关键在于吏治。正确选项为B。11.解析:B 从材料信息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热一把冷一把,即摇摆不定。12.材料中王安石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用人不当,所以B符合题意。13.解析:第(1)问,体现王安石“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措施有几项,但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分析回答;据材料一中“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可以分析出是青苗法。黄仁宇肯定的原因应
23、从实行青苗法的好处分析;认为在11世纪不合实际的原因要从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分析。第(2)问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一中“不加赋而国用足”一句说明农民要负担赋税。第(3)问根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答案:(1)青苗法。(2分)肯定原因:采用的方法是商业化的办法,不增加人民负担,却能增加财富(4分)。不合实际原因: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够发达(4分)(2)负担:赋税、高利贷、苛捐杂税等(6分)。(3)肯定:王安石的出发点、个人品行、青苗法的做法考虑到农民利益。(9分)失败原因:未能考虑下级官吏层层盘剥与农民的具体情况(6分)14.解析:第(1)问考查四人对科举考试内容的主张,考查概括材料、提炼
24、观点的能力。要对每个人的观点逐一回答,并找出其差异。第(2)问,“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是指王安石主张用统一的儒家经典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这种主张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第(3)问,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要站在王安石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即为其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8分)(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9分)(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4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