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6.29KB ,
资源ID:2463472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6347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民国女子那一场生命盛筵里的万千风华.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民国女子那一场生命盛筵里的万千风华.docx

1、民国女子那一场生命盛筵里的万千风华民国女子,那一场生命盛筵里的万千风华 民国女子,那一场生命盛筵里的万千风华 龙 五近些年来,由张爱玲、林徽因等人所引发,由花样年华、人间四月天等影视作品所演绎的民国女子关注热,使人们越来越想了解和接近那个年代的女性:她们的人生爱恋,她们的美貌才华,她们的性情态度。当某女性被评为有“民国女子范儿”时,会被认为是对她一种极高的赞美。何谓“民国女子”?其实见仁见智。一度,以胡蝶周璇阮玲玉为代表的旗袍美女,她们一个个眉目含翠,肌肤胜雪,淹然百媚,风情万种,在郑曼陀丁悚等人的画笔下摇曳生恣,在良友明星等大众画册里左顾右盼,在广告版月份牌上面熠熠生辉,这些形象几乎构成了对

2、民国女子的所有想象。在半截文人胡兰成眼里,民国女子就是那个山河岁月里的“临水照花人”,是今生今世再也无法触摸到的幻然之失。而在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陈子善教授看来,“民国女子”是一个范畴相当宽泛的概念,无论是时域、空间还是职业都无法一一类举。他以自己熟悉的民国女子作家群为例谈到:“民国女子作家群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大的突破。无论是她们对内审视自身所挖掘的深度,还是对外向社会抵抗呐喊的强度,都是前所未有的。”1911年到1949年间,涌现了一批极具独特个性的女作家,她们的数量,可能超过了之前历朝历代有文字记载的女作家总和。当然,除了女作家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女演员女艺人、投身实业的女企

3、业家、长袖善舞的社交名媛,她们无论是做为独立的女性个体还是独立的社会身份,都在民国时期首次涌现。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她们是一群优质偶像。其实这个现象一点也不奇怪。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那个时代的精神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二十世纪初期的西风东渐,以及紧随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使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震荡,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契合了这种精神风貌的发展。特别是发端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所引发的重要思想成果之一便是人的“发现”与“解放”,而首当其冲的又是女人的“发现”与“解放”。她们中众多的优秀分子,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性别觉醒意识和独特的个性气质,开始拥有自己的主见与人生,她们走出闺阁,走向

4、社会,参与动荡多舛的社会变革,要求过平等的人的生活,像男人一样承担社会责任。她们中,有的秉袭着高贵的教养和显赫的家世,有的彰扬着鲜明的个性和横溢的才华,有的抗击着沉痛的苦难和悲惨的命运,却无一例外地表达了生动活泼的生命之光、人性之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既是时代所赐予,也是时代所需求。经过多年时光的冲洗与沉淀之后,她们的阅历故事,伴随着一段被称之为“民国”的历史年代,演绎成为后来者眼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被悬置于漫漫岁月长河之中,供人凭吊、追忆。“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5、都是自由的。”女作家萧红那带着抒情笔调的叙述,无疑可以为我们回味当时的场景提供一种浪漫的可能。以至于时至今日,许多研究者在谈到那个时代时,仍然是一脸的向往之色。三月是女性的季节,韶华胜极花枝春满,就让我们追随几位民国女子,一起去体味那或活泼鲜明、或浓挚热烈、或沉静含郁的生命盛筵,一起去欣赏那岁月长河里的万千风华吧。 潘玉良:艰难困苦的坚韧之美 2007年8月,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了画家潘玉良的200幅精彩画作,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熟悉潘玉良的人纷纷前去观赏,驻足画前品头论足。然而,就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而言,潘玉良是谁,知道的人并不多。真实的潘玉良到底是一个啥样的女子呢?她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

6、传奇故事,为何在她去世很多年以后,她的画作还如此受关注?潘玉良原名叫陈玉清,又叫张玉良,扬州人,八岁前父亲、姐姐、母亲相继亡故,被舅舅领养。但是张玉良14岁的时候,舅舅把她卖到了安徽芜湖的一个妓院里面。在妓院4年之中,性格刚烈的张玉良因拒绝接客,逃跑,毁容,上吊,备尝艰辛。幸亏遇到有人出手相救,并替她赎身,给了她一个自由的身子。不过这在当时也算不上稀奇。妓女从良在当时的年代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件事情稀奇在哪里呢?这个叫张玉良的青楼女子,在后来的人生中,把脂粉化成油彩,重新涂抹了自己的生命,最后成为一名世界级的艺术家,一个传奇。 17岁那年某个夜晚对于张玉良来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当时她在

7、妓院大厅唱着一首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去。”营妓严蕊的这首词感怀身世,配上张玉良铿锵刚烈的声音,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引起了一位青年的注意。这个青年就是潘赞化,新到任的芜湖盐督。她敏锐地感觉到这个人对于自己跳出苦海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冒着极大的危险请求潘赞化能够把她赎出来。也难得潘赞化一个官场上的人居然肯动恻隐之心,他拿一个男人的荣誉来做冒险,最后竟真把张玉良赎了出来。 (潘玉良作品菊花与女人体像这样一个17岁的女子,什么都不会,从青楼来到社会上后,如果没有谋生手段,可怎么办呢?很多女人出来以后,又回去了

8、。这个时候潘赞化再一次动用了自己的善良,他把张玉良娶为小妾,证婚人是陈独秀。婚后的张玉良求知欲和上进心很强,她天性对色彩敏感,喜欢画画,1918年,在不持俗见的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亲自过问下,考入该校,并改从夫姓,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探索之旅。不亚于重新做人的潘玉良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她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其画作用笔大胆泼辣,充满自信,经常受到刘海粟的表扬。当时刘海粟因为在上海美专启用裸体模特的事件,受到了社会强烈的攻击,甚至有关闭学校的危险。所以这个时候在学校里面再要画人体模特是不可能了,那么潘玉良怎么办呢?她拿一个速记本,在大众浴室里面做人体素描写生。有的时候潘赞化不在家,她也对着镜子,自己

9、对自己进行人体临摹。因此,她也受到一些人的妒恨,一时间流言蜚语,漫天飞舞。但潘赞化不为世俗偏见所动支持她,最终潘玉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接受刘海粟的建议,于1921年留法深造,从此远渡重洋。潘玉良先后入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和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师从达仰西蒙学习油画,与徐悲鸿师出同门。再后来她到罗马进入意大利国立美专,兼攻油画、雕塑。在欧洲艺术之乡,潘玉良出入凡尔赛宫、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艺术宫殿浏览艺术珍品,在凯旋门、艾菲尔铁塔下和塞纳河、卢瓦尔河畔写生,在巴黎、瑞土、意大利、希腊、比利时等国家举办画展。1927年她的习作油画裸体获意大利国际美术展览会金奖。这次获奖奠定了潘玉良在画坛的地位

10、。1928年冬季,潘玉良学成归国,立即受聘于上海美专任西画系主任。年底举办回国后第一次画展,中华书局还出版了一本潘玉良画册,其中壮士头像被当时的教育部部长以1000银元预订,轰动一时。然而世俗偏见仍然不放过她。在画展中,她的画作被毁,那幅壮士头像更被写上了“妓女对嫖客的歌颂”的纸条。这张纸条深深也伤害了潘玉良,那么多年过去了,潘玉良以为,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她通过自己人生生命的质变和蜕变,她通过自己绚丽的油彩,已经可以把自己的前世涂抹掉了,但是没有,俗世并不打算放过她。更大的打击来自家庭里面。因为出身青楼,她没有办法替潘赞化生儿育女,这让她感到愧对爱人。而他的大太太又一直不接受她,这更让她感到难

11、堪。艺术上不被世俗所容,已经让潘玉良非常压抑了,而回到家里同样又不被大太太所容,在这样一种双重的压力之下,潘玉良再一次选择了离开。1937年,借参加法国巴黎举办“万国博览会”和举办自己的画展的机会,潘玉良再一次离开了这个令她心力交瘁的祖国,从此天涯孤旅,客居他乡40年。一个弱女子在异国他乡,这40年是怎么样渡过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去想像。在她旅居法国的最后二十几年中,为了创作的自由,她宁可清贫也始终不愿与画廊签约,一生都保持着自己独立艺术家的身份,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她的画作总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情绪,其豪放性格和艺术追求在酣畅泼辣的笔触下和色彩里表露无遗,作品曾多次入选法国具有代表性的沙

12、龙展览,并在美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等国举办过个人画展,荣获法国金像奖、比利时金质奖章和银盾奖、意大利罗马国际艺术金盾奖等20多个奖项。在中国艺术家里,潘玉良是第一个以雕像作品走进巴黎现代美术馆的,在世界艺术珍品的宝库中,她以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潘玉良因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注目,她坎坷的身世、她顽强抗争命运的勇气以及她对艺术的热爱共同造就了她的艺术风格。在世俗习惯浓厚的中国,她能够从青楼里一步一步走出来,受到潘赞化、刘海粟等众多识才爱才、又不带偏见之人的赏识和青睐,从妓女、小妾、美校学生,到留学生、大学教授,然后自我放逐,和她的艺术一起去国流浪40年,在整个过程中,她

13、最后走出了自己女性的局限,完成了自我,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的。这样一个历程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 张幼仪:从容自信的独立之美 有许多人大概都是因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刘若英所扮演的张幼仪,才知道徐志摩竟然是有个原配的。她是陆小曼的前任,徐志摩的弃妇。有时候我很诧异徐志摩究竟有何魔力,与之有情感联系的几位女性都是那么优秀,她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人生天地,在这个世界上并不需要依傍在“徐志摩”三个字边上就能够活得如此生动活泼,自信美丽。陆小曼自不必说了,人见人爱的一代才女,绝世美人;林徽因也不必说了,那是一个有着更高成就与精神品质的东方女性曲范。而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在离婚后居然也做成了一番事业,

14、这种自信与从容,又有几人能够?如果不是因为与海宁徐家的这桩包办婚姻,天资聪颖的张幼仪也是一个新式女学生。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的张幼仪,从小受二哥张君劢和四哥张公权的影响,求知欲很强,1912年考入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15年10月29日,15岁的张幼仪被迫退学,披上嫁衣,成为海宁硖石徐家少奶奶。熟识她的人回忆说:“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秀外慧中,亲故多乐于亲近之,然不呼其名,皆以二小姐称之。”3年后,18岁的二小姐成了一个孩子的母亲。1920年初冬,张幼仪遵公婆之命,辗转来到英国,为求学的丈夫伴读。而当徐志摩看到拘谨不安的张幼仪第一眼时,就皱起了眉头。在徐志摩眼中,张幼

15、仪简直就是封建婚姻的符号,她有多么让公婆满意,便有多么令他厌恶。一次在飞机上,张幼仪晕机呕吐,徐志摩把头别过去,说:“你真是乡下土包子!”话音未落,他自己也呕吐了。张幼仪回道:“你也是乡下土包子!”此时的张幼仪虽是十足的旧式女子,却不盲从,不自卑,有着自己的意愿和主见。晚年的张幼仪回忆道:“我来英国的目的本来是要夫唱妇随,学些西方学问的,没想到做的尽是清房子,洗衣服,买吃的和煮东西这些事”,“他的心思飞到别处去了,放在书本文学、东西文化上面”,“我没法子让徐志摩了解我是谁,他根本不和我说话我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的时候,情况总是:你懂什么?你能说什么?”浪漫多情的诗人与循规蹈矩的张幼仪在思维方式上

16、是多么不同,当他感怀“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时,留给张幼仪的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徐志摩硬生生把“乡下土包子”、“观念守旧,没受教育”等标签强加在她身上,并动辄出语要做“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这样的冷言冷语,对初到异国、人地两生的张幼仪来说,无异于精神上的凌迟。残酷的现实终于来了。在张幼仪怀孕3个月时,诗人毫无征兆的从沙士顿消失了。在家里的支票没有寄来前,张幼仪绝望的发现,厨房里只有一个可以果腹的冬瓜,她把剩下的零钱分成10份,寻找活下去的办法。一个月后,她等来了诗人逼她离婚的消息。张幼仪回忆道:“被徐志摩孤零零地抛弃在沙士顿我是一把秋天的扇子,是个被人遗弃的妻子”。1922年3

17、月,两人在离婚协议上面签名,张幼仪郑重写上自己的名字后,掷笔道:你可以替自己找一位理想的太太了。这一刻,她成全了他,也成全了自己。一个精明、干练、勇敢而没有诗意的女子,和一个浪漫、天真、热情、毫无心机的诗人,终究走不到一起。后来,张幼仪承认,离婚使她脱胎换骨,也让她明白,人生只能够靠自己。“在去德国之前,我什么都怕,在德国之后,我无所畏惧”。她严肃认真的人生理念契合德国人严谨的工作作风,很快如鱼得水,找到了人生的支撑点。她把孩子托付给朋友,自己开始在德国攻读幼儿教育。然而,更严重的打击又向她袭来。她和徐志摩生的二儿子彼得在一岁半时得了腹膜炎,终至不幸早夭。那一刻,张幼仪没有怨恨徐志摩,她和徐志

18、摩共同送走了他们的儿子。这一切也让张幼仪更坚毅了,此时的她已经讲得一口流利的德语,俨然一位独立的知识女性。1927年,学成归来的张幼仪在上海静安寺附近的一幢洋房里,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实业公司云裳时装公司。“云裳”二字,源于大诗人李白清平调里“云想衣裳花想容”。张幼仪把欧美的新式样引入“云裳”,采用独特的立体剪裁法,在上海滩风靡一时,顾客多为名媛闺秀,他们在社交场中,无不以穿着“云裳”所制服装为荣。云裳时装公司的发展带动了上海时装业的繁荣,之后,上海的时装店和服装公司如雨后春笋,相继而起。上海南京路上的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是一所专门面向妇女界而发起成立的银行,以“提倡女子职业,号召女子储蓄,要

19、求经济独立”为宗旨,一开办就成为金融界的一件新鲜事。它成为提倡女子职业,号召女子经济独立的一种努力和象征。然而在社会上对女子从事金融业还存在偏见的当时,一家主要由女流发起并经营的银行,想要站稳脚跟谈何容易,银行开业不久即陷入亏损。后来,银行的董事会看中了刚刚留学归来的张幼仪,她是当时的大银行家张公权的妹妹,而且张幼仪本人品学兼优,聪明、干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聘请她为银行副总裁。走马上任后,张幼仪凭着勤勉、天赋与商业敏感,大力提倡和争取妇女储蓄,扩大对工商业的贷款,广受妇女的欢迎,又有上海商业银行的陈光甫等金融巨子的大力支持,业务很快反亏为盈,在上海滩名噪一时,成为现代女性金融的典范。张幼

20、仪主持银行业务达14年之久,是这家银行历时最久的一位女掌门。徐志摩1926年与陆小曼结婚后,其父亲断绝了对他们的经济支撑。为了供养陆小曼奢侈的生活,徐志摩一月要干三四份差使,赚一千大洋依然入不敷出。有次徐志摩来张幼仪处看父母(徐的父母认张幼仪为干女儿,来上海便住张幼仪处),张幼仪见他精神萎顿,连裤子上有个破洞都浑然不觉,便为他定做了两套高级衣装。徐志摩拿到后,感慨万千。张幼仪在上海职场20多年,徐志摩遇难后,这位曾经的弃妇,不仅在自己的住房旁给徐志摩的父母盖了房子,而且一直照顾到终老。这份包容大度,又岂是常人可为。这位曾被自己男人看不上的女子,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并不是一把“秋天的扇子”,而是一位

21、能够成就事业,受人尊崇的职业女性,这不仅在当年广受称赞,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收获我们的敬仰。 陆小曼:至情至性的灿烂之美 既然写到张幼仪,就不能不提到陆小曼。然而,与电视剧人间人四天中不同的是,在那个真实的年代里,陆小曼并不是一朵沧桑风尘的交际花。“她们既有血统纯真的族谱,更有全面的后天中西文化调理:她们都持有著名女子学校的文凭,家庭的名师中既有前朝的遗老遗少举人学士,也有举止优雅的英国或俄国没落贵族的夫人;她们讲英文,又读诗词;学跳舞钢琴,又习京昆山水画;她们动可以飞车骑马打网球玩女子棒球甚至开飞机,静可以舞文弄墨弹琴练瑜伽”陆小曼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出生于1903年的陆小曼接受了那个年代最好的

22、教育,十七岁已精通英语法语,会弹钢琴,写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绘画、朗诵、唱戏无一不通。她美丽大方,机智伶俐,一度成为交际名媛,与时在上海的唐瑛并称社交界的“南唐北陆”。用胡适的话说:“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郁达夫这样评价:“小曼是一位曾震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翻开尘封的日子,再次抚摸20世纪20年代那份疏远了的情感,忽然发现,陆小曼仍是那样光彩照人,仪态万方,无与伦比。陆小曼与徐志摩轰动全国的爱情故事,她勇敢地冲破封建包办婚姻,与诗人徐志摩结为夫妻,堪称”五四”时期中国追求恋爱自由、反对封建婚姻最真切的历史写照。而对小曼之才、之美、之慧、之文、之爱、之娇、之

23、画那些硕彦名公、社会贤达如胡适、刘海粟、徐悲鸿、郁达夫、沈从文、傅抱石很多很多名人,包括徐志摩本人对陆小曼的描述,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一个令人陶醉、令人倾倒的一代才女、绝世美人:她擅长戏剧。她与徐志摩合作创作卞昆冈五幕话剧引起很大反响。她又很能演戏,谙昆曲,也能演皮黄,曾出演春香闹学、思凡、汾河湾、贩马记、玉堂春等剧,在北京和上海名动一时。她写得一手好文章。她写的哭摩、遗文编就答君心等散文,哀怨清丽,人们争相传阅。她与徐志摩分离时互写的日记爱眉小札,极尽缠绵相思之苦,文笔优美淡雅含蓄,非浮躁华丽文字可比拟。还曾与王令之合作改编了列国志故事河伯娶妇;她写的小说皇家饭店描写细腻,技巧新颖。此外她的古体

24、诗和新诗也都写得很出色,目前存世的诗歌虽不过十多首,也已能充分显示她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她是一个画家。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1936年参加了中国女子书画会,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她还是一个翻译家。早期年轻时在外交部任口头翻译,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来华时住在徐志摩家,她任翻译。晚年从事文字翻译,曾译意大利戏剧海市蜃楼、泰戈尔短篇小说选、艾米丽勃朗台的自传体小说艾格妮丝格雷。她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爱国情怀。陆小曼在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中,屡屡显出她机警、爱国的一面。有一次,在节日宴

25、会上,有的外国人为了取乐,用点燃的纸烟头,接触中国儿童所持的气球,突然“乒”的一声爆响,原来高高兴兴玩着的孩子,吓得哭叫起来,而那些外国人却捧腹大笑。这些中国孩子都是所谓高级华人的子女,他们的父母眼看外国人作弄自己的孩子,谁也不敢提出抗议。陆小曼睹此非常气愤,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她也用同样的做法烧破外国儿童的气球,使洋人吃惊,也使那些高级华人目瞪口呆,而陆小曼则坦然自若。当然,最令人心醉神驰的,还是她与徐志摩那浓烈灿烂的爱情了。他与她初相遇时,一个是心有所待,另一个是罗敷有夫。而且,她还是他要好的朋友的妻子。然而,当他们接触日久,终于发现,原来双方是那么的意趣相投,那么的感情契合。她在回

26、忆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第一次婚姻:“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别人结婚了。虽然当时也痴长了十几岁的年龄,可是性灵的迷湖竟和稚童一般。婚后一年多才稍懂人事,明白两性的结合不是可以随便听凭别人安排的,在性情与思想上不能相谋而勉强结合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一件事。”陆小曼尝自言,长到二十几岁第一次见到徐志摩这样“真”的人,第一次有人这样懂她。倘若两个人只是一场逢场作戏的短暂艳遇,只想把对方当作为平淡生活添加色彩的情人,大可不必几经坎坷一定要步入婚姻的殿堂。尤其是陆小曼,对她而言,虽然与王庚的生活在情感上并不理想,但在这一桩父母之命的婚姻里她却可以一如继往过安逸富足的优越生活,而这种生活,于她,已是从小到大的一种习

27、惯的生活方式。何况,习惯,对于生活而言是一种强大得可怕的力量。陆小曼鼓着很大的勇气告别了她与王庚的婚姻生活,这也意味着放弃了她父母为她设计好的圆满、优越的生活方式,更是背负上了强大的社会压力。果然,除了刘海粟、郁达夫少数几个朋友之外,绝大多数的声音都对陆小曼是骂声一片。然而为了这场“飞蛾扑火”的爱情,他们两人面对着世人的指责,家庭的斥骂,师长的教训,虽百折而不挠。1926年10月,两人终于在北海结婚。婚宴上,证婚人梁启超为这对新人如此相证:“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上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做新人。徐志摩、陆小曼,你们都是离过婚,又重结婚的,都

28、是过来人了,这全是由于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希望你们不要再一次成为过来人,我作为你徐志摩的先生假如你还认我作先生的话又作为今天这场婚礼的证婚人,我送你们一句话:祝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陆小曼听着这样的证婚词,委屈得泪水盈盈。但是,她终于和心爱的人牵起了手,这些不如意又算得了什么呢。陆小曼在爱眉小札序中写道:“以后日子中我们的快乐就别提了,我们从此走入了天国,踏进了乐园一同回到家乡,度了几个月神仙般的生活。”幸福总是那样的短暂。这一段新婚燕尔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仅仅维持了一个多月,12月中旬,江浙战争爆发,为避战祸,他们不得不迁回上海,从此开始了人生的命运转折。陆小曼终究是一个娇小姐,她虽

29、有着追求爱的真诚与热情,却难以有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和意志。在上海,养尊处优的陆小曼不仅继续她洋场的奢侈生活,排场之大,开销之巨,还因为病痛,渐渐染上了毒瘾,令徐志摩债台高筑,疲于应付。这时,谁曾料到,一场冥冥中注定的悲剧降临了。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一架邮政机飞北平,因大雾影响,飞机于将近中午时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机上连徐志摩共三人,无一生还。飞机失事后,陆小曼受的打击最大,她所遭受的批评也大,徐志摩的一些朋友不愿再跟她来往,她也不再出去交际。王映霞说:小曼是爱志摩的,始终爱志摩。他飞升以来,小曼素服终身,我从未见到她穿过一袭有红色的旗袍,而且闭门不出,谢绝一切比较阔气的宾客

30、,也没有到舞厅去跳过一次舞在她的卧室里悬挂着徐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几天,她总要买一束鲜花送给他。只是不知道她自此读懂了鲁迅先生在小说伤逝中写下了一句话没有,这句话是这样写的:“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1934年清明,陆小曼独自一人来到硖石,给徐志摩上坟,归来做诗云:“肠断从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一位灿烂之极的人儿,居然“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该是如何的痛彻心扉! 孟小冬:大气豪阔的决断之美 民国时代,电影虽然开始在时尚杂志上崭露头角,但真正的大众文艺,却是戏剧。那些嘹亮婉啭的唱腔、喑哑繁复的曲调、豪气干云的扮相或柔情万种的水袖里,有着丰富

31、深刻的文化气质。也因为此,名角优伶,才是达官贵人们争相追逐结交的对象。1907年冬月出生的孟小冬出身梨园世家,家学渊源,一生都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是她的名字之所以能够在戏剧史上留名,并不仅仅在于她的戏唱得好,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孟小冬的崛起,为女演员在京剧舞台上争得了应有的地位。传统的观念里,女伶无非就是以色悦人,然而孟小冬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这种错误的思想。她一跃而成为名角后,深获舆论的赞扬;同时,她与生命中的几个男人的离奇故事也在时人的心中充满了传奇色彩。在一本摩登时代的书中,有孟小冬一帧30年代的精巧小照。照片上的她捧着时新的鲜花,前额是未婚女子流行的齐齐的刘海,眉目之间蕴藏英气。书中是

32、这样解释这位传奇女子的:“出现了上海著名女老生先嫁梅兰芳,离婚后又下嫁杜月笙这样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所以,对于这个新闻背后的这样一个女子,世人无论给她什么样的评价,本身都已经超过了她自身的意义。在京剧史上,她是被神化了的老生“冬皇”,而在舞台的辉煌绚烂背后,却是她一生都没有顺遂的婚姻和半世的坎坷忧伤。优孟生涯原是梦,在20世纪30年代浮华如梦的大上海,孟小冬这位传奇“冬皇”,的确曾经存在过,而且留下了自己的惊鸿之影。天才是天生的,这句话对于孟小冬而言几乎是没有异议的。从7岁开始,她就曾搭班去无锡演出,14岁后在上海乾坤大剧场里唱戏,声名鹊起。可是,对京剧艺人而言,若得不到北方观众的认可,即便名气再大,也仍有“野路子”之嫌。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在京剧艺人间广为流传:“情愿在北数十吊一天,不愿沪上数千元一月。盖上海人三百口同声说好,固不及北边识者之一字也。”心高气傲的“坤伶老生”孟小冬决定赴京演出,开辟新的世界。1925年,18岁的孟小冬在京城登台,一炮而红。对于习惯了传统戏剧中的陈腔滥调的世人而言,扮相英俊、嗓音宽亮的孟小冬带来了一股清新独特的风气。若干文人曾描摹过孟小冬的倾城风韵:在台下,她是绝对担得起“风华绝代”四个字的极漂亮的女子;在台上,她又是绘声绘色、很精彩的一个老生,可以老成世故,可以慷慨壮怀,可以饱经沧桑。据说,袁世凯的女婿、剧评人薛观澜曾将孟小冬的姿色与清末民初的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