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2.39KB ,
资源ID:246072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6072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孟子梁惠王下.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孟子梁惠王下.docx

1、孟子梁惠王下梁惠王下一、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18分) (一)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4分)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4分)答案:1.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2.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还是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二)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4分)A.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B.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

2、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C.庄暴见孟子,把齐王好乐自己不能回答的事告诉孟子。有一天,孟子就去见齐王,将好乐之事问齐王。齐王告诉孟子有好乐之事,但脸色变了。孟子就顺水推舟地说好乐好。齐王高兴了,然后孟子才说独自好乐的危害。最后孟子才说明施行仁政,与民同乐的思想。D. 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E.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F.“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与“欣欣然有喜

3、色”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对比举例论证,突出说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主题。答案:E(开门见山切入“好乐”话题,但没有摆出观点,观点在结尾。)(三)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言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欢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其理由至少有二。请简析。(6分)答案:“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以上两件事,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而最后的结论是:与民同乐。 二、文王之囿方七十里(10分)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

4、“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一)将“若是其大乎?”恢复正常语序,并翻译之。(4分)答案:其大若是乎?/译为:它的广大像这样吗?(二)本段的主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6分)答案:主旨:与民同之,即与老百姓利益一致,不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对百姓的侵害之上。论证方法:对比文王与齐王的不同做法,对比由此产生的百姓的不同反应。三、(孟子)对(齐宣王)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

5、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疾视:怒目而视。旅:军队。徂莒:此处指来侵莒国的敌众。祜:福。对:答。(一)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孟子所说的“小勇”指的是血气所为之勇。B“王请大之”说的是要齐宣王去掉小勇,换之以怒震天下的大勇。C“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表现的就是武王的大勇。

6、D孟子主要运用对比的说理方法来劝说齐宣王去小勇、存大勇。答案:B(B项大勇指的不是“一怒震天下”,而是“一怒安天下”)(二)孟子说:“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章句下)请联系上文,说说孟子关于“勇”的认识。(6分)答案:勇有小勇和大勇之分。小勇指的是好勇斗狠、匹夫之勇,它会使父母受伤害;大勇指的是当国家安全、百姓利益受到侵害之时挺身而出的理义之勇,它可以使百姓得到安生。四、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着,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

7、王者,未之有也。”(一)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答案: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抱怨他们的君主了。得不到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对的。(省略宾语“快乐”,1分;第一个非,动词,非难,埋怨,1分;第二个非,形容词,错误,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二)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孟子提倡君王不仅要与民同乐,还要与民同忧,这充分体现了孟子学说中的民本思想。B孟子认为人们要是得不到在别墅居住游玩的快乐,而埋怨他们的国君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不对。C人民感受到君王的关怀,必定报之以忠诚,与其为善,达到君民同乐同忧的和谐景

8、象。D孟子认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治国之本,统治者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答案:B(“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三)请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孟子为什么要强调君王要“与民同乐”? (6分)答案:统治者自己好“乐”,由己及人,民亦好“乐”,推恩于民,与民同乐,这样天下才会归服,国家才会稳固,这是治国之本。今天,人民当家作主,政府为人民服务,就是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五、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

9、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王曰:“善哉言乎!”【注释】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关:道路上的关卡,近于现代“海关”的概念。市:集市。讥:稽查。征:征税。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驽: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哿,可以。茕:孤单。(一)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别人建议齐宣王拆毁明堂,究竟是拆毁

10、好呢,还是不拆毁好呢?齐宣王拿定主意后,于是再向孟子询问。B孟子认为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不要拆毁它。于是,宣王要求孟子谈谈王政问题。C与孔子一样,孟子也是言必称文、武、周公的。所以,他在这里向齐宣王介绍王道政治时也是以文王治理岐山的政策为依据的。D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答案:D(齐宣王拿不定主意,于是便向孟子询问)(二)孟子在上文所说的“王政”和下面文段中给梁惠王说的“王道”是否相同?为什么? (6分)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

11、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答案:孟子在这里所说的王政也就是前面给梁惠王说的王道。因为“王政”抽取“九一税”,泽梁无禁,罪人不孥,也体现了“轻刑罚薄赋税”。文王发政施仁,必先考虑鳏、寡、独、孤四者,体现“保民”“养民”“教民”的“王道”思想。六、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一)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5分)答案:假如大王有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

12、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有者”固定句式,1分;“之楚”,动词,到,1分;比,等到,1分;冻馁,使动用法,1分;句意1分)2. 王顾左右而言他。(4分)答案:宣王扭头去看左右的人,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二) 此章采用层层设问、步步紧逼的方法,促使齐宣王反思,让他明白君王并非至高无上,一国之君应该 。(4分)答案:对人民负责七、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

13、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一)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孟子认为人们所说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并非指国境内有古老而高大的乔木的意思,而是说有累世修德的勋旧之臣。B齐宣王向孟子求教,我要怎么做才能分辨出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以便弃而不用呢?孟子认为百姓都认定某人不可用,考察也发现他不可用,才弃置不用。C孟子认为

14、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要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D什么样的人可以起用呢?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不能听左右之人和大夫的意见,只有平民百姓都说某人贤德,然后实际去考察了,如果发现其确实贤德,然后才起用他。E孟子认为国君在任用贤人的时候能做到一切都听从国人的意见,这样的国君就真正是百姓的父母之君了。答案:C(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是指“国君任用贤人时,可能会出现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这种情况,所以要谨慎。) (二) 在这里,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出了现代人的民主思想,结合语段,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孟子在这里提出了“以民为主”的政治主

15、张:左右近臣与“国人”比,毕竟是少数的几个人,少数服从多数,所以应该以“国人”的意见来决定提拔、贬斥或杀人的可否。这也就是一切以全民意向为依归,这是一个深具全民意识的观点,是人类早期的民主思想。八、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一)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放: 贼 答案:放:流放 贼:动词,害。(二)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齐宣王质疑汤放桀,武伐纣是以下犯上的举动,并且深不以为然。B孟子认定桀、纣是独夫,失去了民众的支

16、持,所以讨伐、流放他并无不可。C孟子主张“因先”也就是法先王,认为君臣的名分是一种绝对不可更易的制度。D孟子认定贼仁残义的君王只会给天下带来动乱,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本心。答案:C(孟子也承认君臣名分,讲等级秩序,但如果国君失职,人民可以将之推翻。)(三)上面的选段表现孟子怎样的思想?请简析之。(6分)答案:文段表现了孟子“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认为可对君主劝谏,甚至废黜不合格的君主,君主和统治集团神性不再被承认。一个国家的组成的要素,最重要的莫过于人民,有人民才有国君,没有人民的国君只是“一夫”罢了。九、十、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17、。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2)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认为如果不攻取燕国会违背天意。 B、孟子认为要不要攻打燕国要看齐国的百姓乐意不乐意。 C、孟子认为燕国的百姓欢迎你大王的军队是为了摆脱水深火热的日子。 D、孟子肯定周武王能够为百姓的利益平定天下。 (2)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18、为轻”。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答:十、(1)B(是看燕国的百姓而不是齐国的) (2)孟子主张一切以民为贵,攻打一个国家能否胜利关键要看百姓是否能得到利益。帮助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摆脱出来就会得到百姓的欢迎,攻取就能成功,国家就能稳定。所以在孟子看来,社稷、国王都依赖于百姓。 【参考译文】 (1)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占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

19、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却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如果您让他们的水更深,火更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2)“百姓是最为重要的,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是最不重要的”。十一、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911题。(共9分,每小题3分)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候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事

20、,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展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傒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诸侯将谋救燕 谋:谋划B傒我后,后来其苏 苏:新生C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哀悼D系累其子弟

21、 系:囚禁9、C(慰问)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谋于燕众 如之何其可也?A. 寡人之于国也 B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置群而后去之 奚为后我C 鸟倦飞而知还 D 身死人乎,为天下笑者,何也?10、C(承接连词,然后A、介词,相当于,与,同、跟;介,表对象,对于,B,副词,表疑问,怎么;副词,表大概,D、介词为了,为;介词,表被动)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2、”。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做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11、A(B、燕王虐待百姓,大王(齐宣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大王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才“食壶浆以迎王师,这是孟子回答齐宣王的话。C齐国虽疆土扩大,但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候要出兵攻打齐国。而不是不用担心诸候的反映。D、天下人由于信任商汤,商汤军队每到一地一切秩序正常,杀暴君,慰问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文言文译文: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齐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

23、该怎么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企盼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

24、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十二、邹与鲁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日:“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

25、残下也。曾子日: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梁惠王下2) 【注】讧:交战。穆公:即邹穆公。转:弃尸的意思。慢:轻慢。残:残害。尤:责备、归罪。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

26、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3分) 答: 君主能做到体谅民情,并且仁政天下就可以使百姓遵从自己孟子说解梁惠王下13效死章 效死章滕文公问曰(1):“滕,小国也,间于齐、楚(2),事齐乎(3)?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4)。无已

27、(5),则有一焉(6):凿斯池也(7),筑斯城也(8),与民守之(9)。效死而民弗去(10),则是可为也(11)。”注释:(1)滕:战国时的诸侯国之一。(2)间(jian4):夹。(3)事:侍奉,有“投靠”、“依靠”之意。(4)是:这。谋:指“事齐”或“事楚”之间如何选择的问题。(5)无已:不得已,有“没办法”之意。(6)一:一种方法。(7)凿(zao2):深挖。斯:这。池:护城河。(8)城:城墙。(9)与:跟。(10)效死:自愿献出生命。弗(fu2):不。去:离开。(11)是:这样。为(wei2):做。译文: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一个小国,处于齐国和楚国之间,应该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28、孟子回答说:“这里所要谋划的事不是我所能解决得了的。不得已的话,那么有一个方法:深挖滕国的护城河,高筑滕国的城墙,和庶民一起固守滕国,为国而不惜一死,因而庶民不愿离去,那么,这件事还有可望。”朱注: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间,去声。滕,国名。)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无已见前篇。一,谓一说也。效,犹致也。国君死社稷,故致死以守国。至于民亦为之死守而不去,则非有以深得其心者不能也。此章言有国者当守义而爱民,不可侥幸而苟免。)说解:国家必然有大小、强弱、贫富之别,一般情况下,小国常想成

29、为大国,弱国常想成为强国,贫国长想成为富国,这是人之常情。但是,首先,要看通过什么途径去达到目的,行仁政,则是以王道而使小国成为大国、使弱国成为强国、使贫国成为富国;其次,在战乱时期,小国、弱国、贫国最重要的是保国,行仁政是一种方式,用诈力也是一种方式,前者或许见效慢但成可长久,后者或许见效快但败也迅速。滕国,当时处在战乱时期,在齐、楚两大强国之间,处境危险,滕文公要保国,所想到的办法只是投靠其中某一个强国,却没有想到行仁政以自保。孟子为什么说“是谋非吾所能及”?首先,无论是齐国,还是楚国,都不是行仁政的国家,用霸道得天下者,必然灭掉其它各国,岂能容滕国独存?因此,无法选择其中任何一个。其次,

30、无论行仁政,还是用霸道,谁也无法保证必然能保住滕国;再次,是否行仁政,是滕文公之事,不是孟子所能决定的。因此,孟子之言是正直的实话,而不是无计可施的推脱之辞。从此可知,孟子绝不以大话诱人,更不以霸道动人。孟子当然会给滕文公解决疑难,因此,孟子按正道为滕文公出谋划策。滕国处境危险,因此,保国是第一要务。要保国,永远不能依赖外力,而必须凭借自身之力,因此,首先,滕文公必须先深挖滕国的护城河,高筑滕国的城墙,有和庶民一起固守滕国而且为国不惜一死之志,国君欲自存而不惜民命,是不仁之举。其次,要使庶民自愿地不离开滕国,乃至能自愿地与滕国共存亡,这不是通过强迫、诱惑、欺诈所能做得到的,必须国君守义而且爱民

31、,才能深得民心。筑薛章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1),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2),狄人侵之(3),去之岐山之下居焉(4)。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茍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5)。君子创业垂统(6),为可继也(7);若夫成功(8),则天也。君如彼何哉(9)?强为善而已矣(10)。”注释:(1)筑薛:占领了逼近滕国的薛地,而且要在薛地建造城墙。(2)大(tai4)王:指亶父。邠(bin1):同“豳”,地名。(3)狄(di2)人:中国北方狄地的人。(4)之(zhi4):同“至”。岐(qi2)山:周族发祥地,殷商时期西伯侯所治理的地方,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5)必:一定。王(wang4)者:施行王道的人。(6)垂统:传下统绪。(7)为(wei4):为的是。(8)若夫(fu2):至于。(9)如彼何:对他(齐国)能怎么样。(10)强(qiang2)为(wei2)善:强力地使自己行善道。而已:罢了。译文:滕文公问道:“齐国人将要在所占据的薛地建造城墙,我很惊恐。怎么办才可以呢?”孟子回答说:“当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