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9.13KB ,
资源ID:246024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6024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际化大学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助推器.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际化大学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助推器.docx

1、国际化大学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助推器国际化:大学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助推器作者: 刘长敏 马方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学者论坛 热点关注详细内容 大学,尤其是知名大学,不仅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的基地,而且为所在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不断提供能量并注入新的活力,已然成为城市的名片。而作为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大学所在城市也为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支撑。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的不断加深,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如何与国际化接轨,实现城市国际化和大学国际化,并成功地实现两者间的良性互动,是当前中国城市与大学面临的共同

2、课题。大学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概念界定及评价指标关于大学国际化,最早明确提出这一理念的是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理事会主席克拉克科尔,他在1980年出版的扩展高等教育的国际维度一书序言中指出:“我们需要一种超越赠地学院传统的新的高等教育观念,这种观念实际上就是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或者说高等教育要国际化”。其后,国内外学术界对大学国际化从不同维度给出了很多不同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大学国际化是一个“过程”,有人认为是“结果”,有的则强调其是一种过程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则认为:“大学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

3、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该定义不仅指出了大学国际化所处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大背景,更强调大学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的多元共存,较为科学地总结出了现代大学国际化的基本内涵,给予大学国际化的概念较完备的定义。毋庸置疑,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当今时代,与国际高等教育市场发生联系、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国际化既是一般大学自身发展战略的目标定位,同时也是其发展的实际过程,“还是其朝向目标定位而发展的结果。”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大学国际

4、化包含着极为广泛的内容,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既可以作为一个目标,也可以看作是过程或结果,大学国际化必须通过全方位的国际化活动才能最终实现,于是,便形成了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程度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大体上分为教育观念国际化、教授构成国际化、学生构成国际化、教学过程国际化、办学条件国际化和信息化、高校办学和科研的对外合作、高校对外成果交流七个一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后附表一 )。同“大学国际化”一样,“城市国际化”也是国际社会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其本质在于以国别为尺度来衡量城市对地域影响程度的强弱。日本东京规划审议室的国际化问题研究会在东京的国际化与市政问题报告中提出:“所谓(城市)

5、国际化,是指开辟一个日本与海外诸国进行物资流通、人员交流、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等项活动的场所或领域,并使这个场所内双方交流活动的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换言之,在文化、物质、资源、信息及人员等方面进行跨国界的相互交流与往来,并使城市知名度提高及城市整体功能提升的过程,就是城市国际化。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分别提出了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大学国际化需要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同理,定位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及制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步骤等,也需要有一套衡量城市国际化发展进程的指标体系。根据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城市年会提出的城市国际化指标体系,可以简单测算城市国际化的绝对水平。

6、其主要内容包括:总体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要素、基础设施要素、人文环境要素、政府作用要素、管理绩效要素、科技开发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生活质量要素等,可细分为17个指标进行评估和计量(见附表二、表三)。比照大学国际化和城市国际化的指标体系,不难看出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均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两大层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中在硬实力评价指标上,二者均包括较高的现代化程度,如大学国际化需要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先进的办学条件和优良的教学研究设备是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的物质基础。具体而言,学生和教师吸收国外前沿科研成果、获取外界信息、接受先进思想离不开计算机的运用、网络的开通和普及、图书馆图书与

7、设备的补充更新以及现代先进媒体手段的运用。而实现城市国际化同样需要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诸如生产、生活、交通和娱乐设施较全,城市功能完备。在软实力评价指标上,无论是实现城市的国际化还是大学的国际化,都需要增强其开放性、融通性、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国际知名度。因此,我们认为两者的关系是:从外在的表象上看,城市国际化是大学国际化必备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而大学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重要的品牌和标识。而从内在的影响力分析,城市国际化与大学国际化在参与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在运行体制和机制方面逐步与国际惯例兼容和接轨,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互为发展的助推器。 大学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互动发展的关系探

8、讨首先,从地缘影响力角度分析,“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理念使大学与城市互为“国际名片”。从城市国际化的评估标准不难看出,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高低与否不仅受制于城市的硬实力,也受制于城市的软实力。也就是说,作为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城市离不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的现代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特质决定了它是城市软硬实力不竭的源泉之一。同时,大学选择城市的实例屡见不鲜。以中国为例,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以城市或城市近郊作为地理位置首选,而一流的大学也大多落户在一流的城市。“在2005年度中国管理研究院组织的中国大学排名榜中,前100所大学集中在33个城市,平均每个城市3个,其中北

9、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西安六个城市占到53个。”而从这六个城市综合实力(以GDP为据)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来看,上海、北京、广州长期稳居前三名的位置,武汉、南京、西安也居于前三十名的位置。显然,大学与城市之间大体上保持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同样,与大学具有历史和现实联系的城市在迈向国际化发展目标中,也会更加注重扶植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学,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和国际知名度。城市与大学因彼此的相互需要和渗透而被称之为“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这一理念既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整体性,也反映出人们主观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应该看到,大学作为一种重要资源,不仅对所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会产生直接

10、的影响,而且还会由于其源源不断的毕业生给城市带来更加广泛和深远的政治与社会影响。例如,哈佛大学坐落在美国波士顿地区,这里先后走出7位美国总统,使得这座成为的国际知名度大大提升;坐落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诞生了两位美国总统,使纽约这座世界顶尖城市更加闻名遐迩。而泰晤士河谷地的主要城市牛津,之所以闻名全球是因为英国牛津大学在此诞生并以此命名,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收获更加密切了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大学国际化还是城市国际化,二者在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都需要在发展理念及管理体制等方面与国际社会进行接轨。在日趋民主、自由的国际社会里,大学与城市也必然要共创自由与民主空间。一方面,大学在国际化进程中必然

11、会营造一个更加开放、独立、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而这种鼓励创新发展的意识和文化对城市国际化会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城市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为大学提供更加和谐、良好的社会政治氛围,并与大学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借力大学的国际化程度,进而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总之,在地缘影响力这一层面上,大学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的互动发展可以使两者成为彼此映照的“国际名片”。其次,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的“学术创新”与城市的“科技创新”促使两者互为“发动机” 。 就大学而言,大学传统的职能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而现在服务社会也成为重要的办学理念之一。其国际化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还

12、表现在为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表现为科研成果可以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学云集了众多的学者和富有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实现科技兴国的重要人力资源。据2007年2月28日中国教育报公布的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有关资料显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29项中,高校参与获奖15项,占51.7%,其中国家技术发明授奖项目41项,高校参与获奖25项,占6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84项,高校参与获奖106项,占56.7%。”可见,大学科研成果在中国各行业科研成果中所占比例达半壁江山,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从城市的角度

13、而言,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目标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增强经济实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是科技创新。一方面,大学通过学术创新和科技创新以保证或获取其在教授知识及前沿科学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进而提高其国际化程度。另一方面,也同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繁荣与昌盛,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市更因大学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国际知名度也将随之提升。以北京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上海交大昂立等高科技企业为例,他们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进入了国际市场,不仅提高了所在大学和城市的国际知名度,而且使城市的国际竞争实力得到增强。所

14、以,在国际化进程中,大学和城市因对学术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共同需要而逐渐融合、互相依赖,彼此促进。第三,从文化软实力角度分析,大学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皆因“多元文化”而互为“助推器”。无论是大学国际化还是城市国际化,都需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以提高文明程度,即都需要通过文化的多元化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增长。所谓文化软实力,指的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城市国际化指标中,表征城市社会开放水平和程度的四个指标皆与此有关,用来表现其国际化水平或国际化程度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或大学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

15、证,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同样,无论对于城市或大学,文化软实力同等重要。无论是城市还是大学如要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走出国门被国际社会所认可,也必须有先进的文化和符号作支撑。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提出了建立“首善之区”的口号和目标,其内涵主要是认为首都理应成为众城之表。在中国古文献中,用到“首善”二字的一是见诸于汉书儒林传序:“建首善自京师始。”后用“首善之地”,指首都。金史礼志八曰:“况京师为首善之地,四方之所观仰。”也作“首善之区”。再见诸于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学校为育材首善之地,教化所从出,非行法之所。” “首善之地”泛指最好的地

16、方。可见,在人们的理念中,首都和学校同样应该是最好的地方,虽然二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作用不一样,但是其重要性和基本属性是可以相互比照的。在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中,文化的多元化主要是通过教师队伍的构成,学生的国际化成分,教学过程的国际化内容,对外办学与合作的数量,举办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内容具体化和精细化。但是强调和评价的指向性十分清晰,这就是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促进学术发展和创新。从与城市互动的关系分析,大学国际化所引领、传播的各国优秀文化完全可以辐射到城市,为城市国际化营造良好的国际文化环境,进而助推城市对多元文化的认可与接纳,增强城市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例如,来自全世界的游客和学者们到北京

17、来既有游览八达岭、故宫、CBD的要求,也有一睹北大、清华等名校风采并进行交流的欲望。反之,城市国际化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也使得大学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多种资源,提高自身文化的多元化程度。总之,在国际化进程中,大学与城市因对多元文化的共同需要而成为彼此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助推器”。大学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关系的个案分析-香港地区作为一个港湾城市,香港不仅土地匮乏而且崎岖多山,除海湾外自然资源缺乏。但正是这样一个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的城市,二战后却以罕见的速度跻身于世界先进城市行列。美国幸福杂志曾把香港列为“世界对外文化开放程度最高的5个商业城市之一,”即便是东京、巴黎、柏林这样的城市也未享此殊荣,香

18、港的国际化魅力可见一斑。一、香港城市国际化的现状与特点香港的国际化具有历史渊源,作为英国殖民化的一个副产品,衍生于英国在远东的商业扩展计划。作为19世纪世界上最强盛的工业化国家和海上殖民帝国,英国依仗其在国际商业领域的成功,在使香港变为一个由其控制的远东国际贸易中转站的同时,也加重了香港的国际化色彩。时过境迁,今天的香港国际化程度更加引人注目。从硬件上看,香港具有发达的海、陆、空交通和通讯,亦称两通,这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核心。作为国际空港、海港转运中心,香港的国际机场现阶段每年可处理旅客5000万人次及货物400万公吨。现有89家航空公司每日提供约750架次定期客运及全货运航班,来往香港及约15

19、0个遍布全球的目的地。从通讯角度而言,香港已建成具有现代化通讯设备、资料库和信息产业,是世界上信息制造、加工、传播量最大的城市之一。从软件上来看,香港之所以成为国际金融、贸易、制造业及国际性旅游中心,除了自由港背景外,还得益于其国际化进程中的体制政策保障。以金融为例,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实现离不开三大政策举措:(1)1972年与1973年放弃外汇与黄金管制;(2)1978年放宽外资银行执照,根据“领土来源”的原则,只向源自香港的所得或收益征税,对源自香港以外的所得或收益不征税;(3)1989年取消利息税和部分证券交易的印花税。此三项举措保证了香港金融业的极大自由度和高度繁荣。历经百余年的演变,及

20、至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已成为亚太地区多功能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自由港,享有“东方之珠”的美誉。二、香港地区大学国际化的基本情况和特色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国际地位对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条件,促进了香港地区大学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香港现有八所高等院校受到政府资助。他们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和岭南大学,其中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属综合性大学,皆以高度国际化闻名于世。 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特征主要表现办学理念与机制的国际化、师资构成的国际化、学生来源

21、的国际化、课程设置与管理的国际化以及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等方面,一些知名大学与世界其他著名大学并驾齐驱,毫不逊色。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该报与英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联合进行的2009年世界大学评估中,中国香港有3所大学进入榜单前50,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位次分别为24、35、46。而在2010年亚洲大学排行中,排名前十的高校中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位次分别为1、2、4,其中香港大学蝉联排行榜第一。特别是香港科技大学,虽然成立于1991年,建校不到20年,但已成为一所具有高度国际化水准的研究型大学,它由理学院、工学

22、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及霍英东研究院五所学院组成,在多种大学排名中均在世界前50名之列。在2010年被评为亚洲第二,超过香港中文大学,仅次于香港大学。 从办学理念上来讲,香港高校普遍认识到大学国际化的前提首先在于具备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在认识教育规律、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要有全球视角。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树立“国际大学”的形象,香港各专科以上的院校普遍重视发展与国外和其他地区的广泛交流。以香港大学为例,其办学目标明确提出:“一是为中国而立,二是沟通中西文化交流。”而香港中文大学首任校长李卓敏教授为该校确定的发展目标则是:“要成为一所有声望的大学。成为国

23、际大学界和学术界的一分子,而且必须具有世界性的学术水准。”从办学机制上来讲,香港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完备,各高校都有制订详细的“大学条例”,无论是行政管理模式、学位结构还是学位考试等,都综合了欧美大学之特长。而大学的管理人员因大多具有西方教育背景,他们所带来的管理理念、方式方法乃至所形成的运作机制等,也都体现出鲜明的国际化特征。从师资构成及人才培养上来讲,香港各大学在选聘教师时大多注重国际教育背景,进而直接推动了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大学课程设计和教材使用上,香港各大学除了许多课程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外,还开设许多涉外课程,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的认

24、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这些措施既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水平与国际接轨,也提高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在加强对外联系上,香港高校不仅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而且大力推进对外合作办学。高度的国际化办学程度吸引了内地大量的优秀生源来港留学,促使香港诸大学生源结构有了新的变化。以香港大学为例,2010年港大在内地录取284人,其中10名是来自内地各省的高考状元。为了更好地吸引非本地学生来港学习和工作,自2008年5月起,香港政府还放宽了非本地生源就业限制,明确规定应届非本地毕业生经申请可无条件留港12个月。近两年来香港8大高校非本地学生情况(人) 内容年度副学位课程学士学位课程研

25、究院修课课程研究院研究课程总计占学生总人数比例2007-2008 139798832257293 10%2008-200954790583560841312%三、香港城市国际化与大学国际化的互动发展百余年来,香港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国际化都市,其中极为关键的一条经验是开放性地发展教育事业,并对人力智力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多年来,香港城市国际化进程与大学国际化发展紧密配合,彼此互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香港高校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制定和调整国际化发展战略,努力适应城市国际化需求创新办学模式、挖掘区域资源,形成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多层次、多元化、功能齐全的国际教育体制,为香港城市国际化的实现做出了巨大

26、贡献。另外,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学术和文化氛围,对城市国际化又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加速了其国际化进程。从城市国际化对大学国际化的影响来看:一方面,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国际化需求客观上促进了香港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作为一个东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及信息中心,香港各高校的国际化办学理念来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根源。早在殖民地初期,香港政府就针对本地经济发展落后的实际状况,奉行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通过有效的制度本土化创新,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香港实际的高等教育模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香港国际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相对低下对香港

27、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凸显,香港政府及高校及时调整教育发展战略,在解决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化矛盾的基础上,实现了质量和规模的飞跃,数所大学跻身于亚洲一流甚至是世界一流行列,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特别是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十几年间迅速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大学,创造了中国大学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学校定位准确,招聘优秀师资,加强科学管理,更重要的是来自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充分利用了香港的区位优势。另一方面,“两文三语”的独特背景和较高的国际化水平为香港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和社会氛围。随着香港国际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发达的经济、林立的跨国企业及多元的文化交汇成为香

28、港社会环境的一大特色。香港各高校结合自身“两文三语”的语言优势,不仅非常重视国际性学术交流,而且通过向全世界招贤纳才聚集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学界精英。同时,香港各高校还十分重视语言和文化上的国际化,香港的大学教育中,几乎所有课程均以英文讲授,不仅采用世界最先进和最新版的教科书,而且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国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国际视野的养成,使之更加通畅地与国际社会接轨。可以说,正是城市国际化所提供的这种社会氛围和物质条件促进了香港高校在开放办学、全面掌握全球最新资讯、培养世界性人才等方面如鱼得水,浑然天成。从大学国际化对城市国际化的影响来看:香港一些大学的发展战略与定位对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影响不可

29、估量。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 2000年校董会便确立要成为“一所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而又致力为本地服务的优秀学府。”按此定位,香港科技大学要在每一个精选的教研领域游走在世界前沿;还要坚持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将学校的发展与服务地方紧密结合。校方明确表示学校的使命之一就是要为香港及邻近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一些大学的教师招聘制度中,考察和评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师的社会服务,这其中包括参与不同的社会机构,例如政府的一些咨询会议、专业团体的非牟利性的工作。当前香港经济正在转型,作为科学的“大本营”和“人才库”的大学,将成为香港向知识型社会转化的重要支点和有力杠杆,香港科技大

30、学的崛起无疑从整体上提升了香港的文化品相。因此,大学国际化发展与城市国际化的塑造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可以并行不悖,互为补充。在培养人才方面,基于香港多元文化的区域特色,香港科技大学努力给学生创造多元文化学习机会、配备国际一流的配套设施,学生出口定位是跨文化管理和沟通,强调学生要具备与不同国家、不同国籍的人一起工作的能力和经验,大大提升了毕业生在当地的就业率。再如,美国硅谷之所以世界闻名,其根本原因是斯坦福大学能为周边的IT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软件人才。香港高校的国际化定位不仅保证了香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而且为其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香港各高

31、校利用自身的地缘和区位优势,汲取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有力的促进了城市多元文化的生成。在香港,人们一般会认为老牌的香港大学是英式教育的代表,香港中文大学则饱受中国文化的浸泡,而后起之秀香港科技大学则是典型的美式教育。而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的卢乃桂教授却认为,应该说它们现在都是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是混合的、港式的教育模式。人员的国际交流是大学教育国际化中最活跃的方面,以香港大学为例,有50以上的老师来自国外,学生来自50多个国家。有不少于50%的学生通过“香港大学世界联系网”计划,以交换生身份前往世界各地超过80个以上学府,进行最少一个学期的交流学习,其中包括牛津大学

32、、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柏克莱分校及麻省理工学院等。同时,学校也与其他世界著名大学保持着广泛的国际化教学联系和学分互认制度,世界各地的学生也源源不断地涌进香港校园,在学校里随时可以看到各种不同肤色、操不同语言的人。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宝贵的国际性人力资源,港府、企业和其他组织为大学生积极提供实习岗位和便利条件。来源于政府部门、跨国公司、校友机构等多种渠道的实习单位既有政府机关,也有跨国公司、银行、商会等,政府与学校加强合作,共同培育人才。香港高校国际化所产生的教育、学术和文化氛围,对香港城市国际化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多元的文化氛围不仅增强了香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从整体上进一步提升了香港的国际化水平。四、结语通过对大学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探讨,以及香港高校与香港经济社会相互促进的个案分析,探索大学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互动双赢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内地城市国际化及大学国际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通俗地讲,城市是大学的载体,大学是城市的名片,二者是彼此的荣耀和见证。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二者同样应密切联系,相互滋养。毫无疑问,城市国际化可以为大学的办学提供良好的空间和条件,加速大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