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1.46KB ,
资源ID:246011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6011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正.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正.docx

1、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正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评述学生姓名吴宇君院系名称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名称心理学系班 级2005级 1班学 号2005051022指导教师胡兴旺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二九年五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评述学生姓名:吴宇君 指导教师:胡兴旺内容提要:自我控制对于人成功的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儿童期正是产生形成自我控制的重要时期。本文综述了自我控制的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儿童的定义 (2)自我控制的涵义、构成和发展;(3)自我控制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儿童自身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两方面为出发点,对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产生的影响做一个

2、综合的概括和陈述,为进一步研究儿童自我控制提供借鉴,为培养儿童自我控制提供心理依据。关键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影响因素、教育、家庭、学校、社会Child self-control ability influencing factor research narrationAbstract: The self-control is quite important regarding the person successful adaptation society,and childhood is precisely produces forms the self-control the impo

3、rtant period.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self-control three aspect research results:(1) Childs definition; (2) Self-control implication, constitution and development ;(3) Self-control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child own innate factor and the day after tomorrow environ

4、mental factor two aspects will be a starting point,and the influence which produces to childs self-control ability makes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and the statement, to further study the child self-control to provide uses for reference and in order to raise the child self-control to provide the psycho

5、logical basis.Key words: Child ,Self-control Ability, Influencing factor,Educates , Society,Family,School 1导言 12研究现状 12.1儿童 12.2自我控制 12.21定义 22.2.2构成 23自控能力影响因素 43.1先天遗传因素 43.2后天环境因素 63.2.1家庭因素63.2.2学校因素83.2.3社会因素84研究展望 9参考文献 10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评述导言: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

6、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自我控制是人类从幼稚、依赖走向成熟、独立的标志。自我控制是以自身为对象的高级心理活动, 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 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特征, 自我控制能够显著地预测个体的自我弹性, 这种弹性对个体将来的社会地位具有一定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幼儿期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儿童自我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儿童期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个体, 成人以后更能抵制诱惑, 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 并且能更为成熟地应对人生的各种危机。探讨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儿童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综观古今中外学

7、者对儿童自我控制影响因素的研究,在进行逐点概述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具有影响的因素做了一个初步的总结和提纲式的对其研究方法和结果也对儿童自我控制影响因素的其他可能的因素发展的研究方向做了一个展望。研究现状:1 关于儿童在早期的西方学者眼中,儿童多半被认为是成人的雏形,“是比较小、比较弱、比较笨的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强壮聪明起来,显露出身上确实始终有着成年人的特征”。在古希腊、古罗马社会,儿童被认为是未来的公民,接受成人式的任务训练。文艺复兴运动(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的强有力冲击,引起了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的更替,进而导致了儿童观的变革。到15世纪末,出现了很多关心儿童

8、利益与教育的的趋向。但由于文艺复兴的主旨在于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因而针对儿童的教材多半是古典科目,其教育方式也是强制的、比较死板的。新教改革后,由于新的中产阶级关于人的观念和伦理学意识的加强以及小家庭的逐步出现,使得尊重和保护儿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直到17世纪以后,一种全新的儿童概念逐渐形成,人们开始注意到儿童的甜蜜、纯洁、逗人喜爱的天性,并把儿童左右有个性的人来了解和抚爱了。现代,儿童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儿童观了,如发展心理学学者认为儿童是指从出生到成熟是广义的儿童期。2 关于自我控制能力2.1自我控制的涵义关于自我控制,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甚至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用词。除了用的

9、较多的“self-control”外,“impulse control”、“inhibitory control”、“effortful control”、“ego-control”、“self-regulation”等也都有一定的使用率,其含义也大致相近。总的来说,代表性的定义有三类:从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角度来看,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 或self-control),指对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的冲动的抑制。这是由Kopp 等人提出的,他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体现的功能,是个体一种内在能力,外在表现为一组相关行为;是个体自主调节(监控) 自己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

10、社会期望相适应的能力。Berk、Vaughn 等人也采用了这一定义。就这一定义来说,与自我控制相反的特征就是攻击性(Aggression)。华东师大的刘金花教授也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按照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对自我的认知、情绪、行为等施加管理和控制,是自我在这些方面的表现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且它也是以自身为对象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特征。也可以理解为在外界监控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遵循原则,学习时不分心,为了将来而牺牲当前利益的一种能力和行为,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及交际交往等方面。从气质的角度来看,努力控制(effortful control),指克制一个优势反应而执行一个劣势

11、反应的能力。这是由Rothbart 等人提出来的,Kochanska、Murray 等人也采用了这一定义。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Block 等人认为,自我控制(self-control)由控制(ego-control)和弹性(ego-resilience)两个维度构成。控制指个体认知、情绪冲动、行为和动机表达的阈限。弹性指个体能动的调节控制(ego-control)水平,以适应环境的限制与可能性,或为了取得能量(viability)并达到长期目标的能力。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各个研究者的用词和定义多种多样、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含义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劣势反应的唤起。正是这一共同的含义,

12、构成了对各个研究进行整合的基础。2.2 自我控制的构成Belfiore等认为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察,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三部分,而corno等认为自我监控可划分为隐秘型和外显型两种。谢军通过研究提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由外显型的自我控制和内隐型的自我控制两个维度组成,外显型的自我控制包括对情绪的控制、坚持性、自制力和独立性四个部分,内隐行为的控制包括对动机的控制和自觉性两个因素。一个人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逐步完善的,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他控到自控,由不自觉到自觉,由对机体动作行为的控制逐步深入到自觉主动调节的过程。这为教育提供了依据,我们可以从儿童自控结构中去了解自控发展的状况,并寻找教育规律,

13、但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在儿童自我控制结构的年龄特征的研究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人类并非从一出世就具备了控制自己的能力。儿童是在生理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在成人指导教育下,通过与外界环境不断交往,逐步能抑制冲动性,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人在刚出生时,由于大脑皮层的抑制机能还不成熟,表现出很大的冲动性,随着年龄增长,大脑机制不断完善,儿童才学会控制自己。但总体而言,年幼儿童的皮层兴奋机能相对于抑制机能而言占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幼儿更多的表现为冲动性,自我控制能力较抵。西方心理学家对自控能力的研究主要从冲动性入手,即研究儿童如何从冲动性进步到自我控制的。从这点出发,自控的研究主要

14、包括:动作和运动的控制、认知活动的控制、情绪情感的控制,而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对机体自身动作运动的控制。蒲莱尔在幼儿感觉与意志一书中联系儿童意志发展描述了儿童出生后如何发展对动作的有意抑制,他还提出幼儿对动作的有意抑制的发展与表象和观念的发展有关。儿童自我控制发展中最初面临的问题是学习停止、抑制某些动作,这对年幼儿童来说并非易事,一些研究表明,要让儿童对某些信号不做出反应比让他们做出反应困难的多,AR.lyria(1961)用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对动作的自我控制还包括行为者根据需要调节活动节奏和速度,这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困难的,但他们对自己运动速度的控制能力又确实在不断进步。W.ward(1973)

15、利用“漫画测验”和“慢走测验”追踪研究中发现年幼儿童对自我运动的控制能力很差,但又不断进步,肖晓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西方有关认知活动中自我控制的研究主要与认知活动方式相联系。Kagan等人根据认知方式的差异将人区分为冲动型和熟虑型,冲动型的人很快做出反应,但错误率极高,熟虑型的人做出反映的时间相对较长,但错误率较底。冲动型的人在认知活动中缺乏自我控制,而熟虑型的人具有较好的认知能力,此外,儿童控制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成人对其自我概念施加影响而实现。如果成人帮助儿童在自我形象上确信自己是有耐心的、正直、诚实的或有其他自律的个体的话,也就是通过对自我的认知可以促进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关于情绪

16、控制方面,西方研究较多也最有成果的是关于“延迟满足”的研究。Mischei等设计了“延迟满足”实验,即为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愿意延迟立即得到的奖励。实验者认为选择立即要得到东西的儿童是缺乏自我控制的儿童,而延迟满足能力好的儿童则是自我控制强的儿童,一般地有自控能力和能延迟满足的儿童相对比较成熟,有责任感,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遵守规则。对儿童自控发展的研究将为我们寻找适宜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提供理论依据。但是,社会认知心理学家Kopp 提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体现的功能,是个体一种内在能力,外在表现为一组相关行为;是个体自主调节自己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

17、社会期望相适应的能力。自我控制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Kopp从社会认知角度,侧重于研究个体对外部行为的控制。我国学者朱智贤,则从儿童个性发展角度研究,指出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心理成份之一,是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控制。并依据控制对象的不同将自我控制分为对内在心理历程的控制和对外在行为方式的控制两个方面,如行为的自觉性和对动机的自我控制属于对内控制,而行为的坚持性、自制力、独立性及对情绪反应的控制属于对外控制范畴。自我控制的表现为我们研究儿童自我控制发展过程及特点提供了研究视点。不同年龄的儿童

18、表现出不同的控制水平,即使是成人的行为,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自我控制。随着儿童的成熟,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有一个外部控制到内部自我控制的转化过程。Hoffman 是最早对儿童自我控制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依据自我控制水平将儿童的行为分为四个阶段:即前道德的、依附、认同和内化。婴儿并非生来就具有是非观念,他们尚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道德上的判断,因而常常必须由成人来控制他的行为。随着婴儿的成熟和经验的积累,这种完全缺乏自我监控的行动开始发生变化,幼儿开始学着对外作出反应并以之指导自己的行动。依附是最低水平的依从行为,儿童仅仅为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而遵循规则或习俗。这类儿童对行为的社会性意义缺乏认识,只能

19、在成人直接的监督下才可。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 1.1气质因素:气质是人格结构中受遗传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 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气质对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主要是研究气质的行为能量水平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影响。斯特里劳的气质调节理论, 认为气质有两个重要成分: 能量水平和时间水平。其中行为能量水平是气质的外部特质, 与行为能量水平的个体差异有关的两个气质基本维度是反应性与活动性, 反应性决定一定个体反应的相对稳定、特征性的强度, 高反应性个体具有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的特点, 低反应性正好相反。GaryMobley研究44名34 岁来自中产阶级的头生子, 他将气质

20、归纳为三个主要特质: 任务倾向(坚持、分散、活动水平)社会灵活性(适应、趋避、积极情绪)、反应性。低活动性水平有较高的自控和坚持性, 并且与同伴社会化有高相关。反应性与行为调节和社会化难题有关。高反应性儿童与他人较少合作, 坚持性差, 怪异行为多。1.2言语因素:言语与自控的关系非常密切。儿童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 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别人用语言表达的请求说明或解释, 并作出反应, 儿童也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来指导自己延缓满足、降低挫折感或告诫自己, 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Vygotsky 很早就指出, 在儿童能把成人所提出的标准整合到他们自己的语言中, 并用它来指导自我(self)的行动之前, 儿童就

21、不会有真正的自控。Luria、Vygotsky等人提出了儿童以语言控制行为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1)婴幼儿: 父母言语控制;(2)幼儿后期和小学低年级:出声外部言语控制;(3)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内言语控制。Vaughn、Kopp 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并且发现智商差异是个体间自控差异的主要来源。维果斯基通过对学前儿童的观察发现,儿童经常在游戏或从事一项活动时自言自语,他称之为“自我言语”,这种自我言语可以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便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许多研究证实,自我言语是重要的自我调节手段之一,它可以帮助儿童监督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鲁利亚的研究发现,3岁以下幼儿还不能对他们自己的自

22、我言语指导作出恰当的反应,直到5岁,儿童才能像成人那样对自己的言语作出恰当的反应。她认为,这一年龄是儿童自我言语调节成为自我控制有力手段的阶段。Leary 的研究证明了儿童自我言语指导有利于其控制自己的行为(R.M.利伯特等, 1983)。成人的言语指导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也有影响。Mischel在“延迟满足”实验中发现,如果儿童得到成人的言语指导“想有趣的事”来分散其对奖品的注意力,即使奖品在场的条件下,也能极大地促进儿童的延缓。Mechenbaum等人的实验也有类似结论:在父母控制中,父母如给儿童有效的言语指导,可增强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我国心理学者许政援的研究表明,成人给予幼儿明确具体的语

23、言指示对3岁幼儿自控能力不起作用,对4岁以上幼儿才逐渐起作用。这与维果斯基和鲁利亚认为的“言语还不能用作心理组织的内部模式或用来自我调节直到四岁”的观点相吻合。此外,不同言语指导对调节幼儿运动控制的效力也是不同的。成人及时不断的言语指导对幼儿运动控制水平的发挥效果最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效力进步不显著。幼儿自我言语的指导作用迅速增强,但对运动控制的影响力还没有达到成人言语指导水平(肖晓滢, 1989)。1.3情感因素:情感对儿童行为起着“行或止”的功能,它对儿童的特定行为发出可否接受的信号,内疚感和同情是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基础。大约在34 岁,当儿童抵制不住诱惑或违反了所知的规则时,他们开始体

24、验到内疚感,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与外在标准的不一致。Hoffman 认为,只有在儿童能够区分自己与别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的苦恼时,才出现真正的内疚感。当儿童开始因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意愿而内疚时,自我调节的内在控制则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同情也似乎出现于34 岁左右,同情意味着儿童能够认同另一个人的情感,并感受这种情感,他们常常以一些特定的行为来表现他们的同情,例如,看到同伴摔倒时可能会哭起来。年龄较大的儿童与成人在并未做错事但意识到他们本该防止或制止不好的事件时,也能体验到同情和内疚感。1.3认知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对自我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自我奖赏的训练可以促进发展长期发

25、生影响的自我控制技能。所以,自我强化在成功的自我指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玛努依连柯在学前儿童随意行为的发展报告中论述了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如何控制自己身体姿势的, 强调了自我控制水平与儿童兴趣及儿童对活动目的的认识的关系。但菲研究了游戏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认为游戏训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性的社会互动环境, 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遵守规则, 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 学会等待、轮流、合作等社会技能, 提高了自我控制能力。此外还Atwood的榜样模仿和诱因等对自我控制的影响研究等。1.4神经系统的发育: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着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东西方心理学家对此都有论述, 集中表现在对

26、大脑皮质发展的研究上,其中尤以鲁利亚的研究较为系统。她认为:儿童生下时只有成熟的皮下组织结构和最简单的皮质区(第一级区或投射区),但比较复杂的第二级和第三级皮质区还不完全成熟。在儿童个体发展中最简单的皮质区(第一级区)没有什么重大发展,但是比较复杂的皮质区(第二级区和第三级区)却发展得非常迅猛。皮质这些部分的发展,是与对信息的加工、译码过程的复杂化、自我调节水平及复杂的整合作用直接相联系的。随着大脑皮质的迅速发展,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也逐渐发展起来,这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儿童刚一出世时,大脑皮质抑制机能还很不成熟,大脑皮质兴奋过程占据很大优势。因此,儿童表现出极大的冲

27、动性。约从4岁起, 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儿童开始逐步学习控制自己的活动和情绪。随着儿童的皮质抑制机能的逐渐完善,儿童的兴奋和抑制逐渐趋于平衡,使得儿童逐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林崇德,1995)。1.5年龄和性别因素: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陈会昌、阴军莉和张宏学在2 岁儿童延迟性自我控制及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一文中提出儿童延迟性自我控制行为存在着极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孩的延迟性自我控制行为显著地高于男孩。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或其他人对待孩子的方式,因为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会通过给孩子取名、玩具、服饰以及与儿童游戏、谈话等传递着社会有关男、女不同的

28、期望和标准。在我国,多数人都期望女性富于感情、服从,而期望男性独立、果断、具有支配性。另外,还有人发现大约14 到22 个月的男孩更偏爱小汽车之类的玩具,而女孩则喜欢玩娃娃和毛绒玩具 。这也表明了2 岁儿童已经获得了性别角色标准,从而不同儿童在行为表现上更趋向于社会所期望的标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许政援等人通过实验研究初步探讨3-6岁幼儿在不同活动中和不同指导言语情况下控制自由行动能力发展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结果发现:在两项实验中幼儿控制自己的持续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幼儿在行为控制中自我调节机制弱,需要成人指导帮助随着年龄增长,成人言语指导作用逐步减弱。陈会昌、阴军莉和张宏学的研究发现2

29、 岁儿童的延迟性自我控制表现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孩的自我控制行为明显地高于男孩。韩进之、扬丽珠发现自我控制能力在3岁、4岁儿童中还不明显,儿童由缺乏自我控制到有自我控制的转折年龄是4-5岁之间,此时发展速度最快,到了5-6岁,大多数儿童都有一定的控制力。张丹华在实验中发现:3岁儿童自控能力很弱,行为冲动性占主导地位,4岁儿童自控能力有了发展,但自控行为还不平衡,具有不稳定性,56岁儿童自控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而且主动性增强,并在日常产生一种“自我决定感”。 2后天环境因素:2.1家庭环境2.1.1父母教养方式:Blocketal、Kopp、Olsonetal 的相似研究都表明, 适应性的、敏感

30、的抚养方式与儿童较高的自控水平相关。Kochanska、Murry 等人以父母的反应性为预测因素, 发现早期富于反应性的抚养方式和儿童后来较高的自控能力存在着积极相关。Power、Chapieski 对13 个月左右幼儿的自控水平及其与母亲体罚的抚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发现使用体罚的母亲, 其孩子表现出了最低水平的服从, 即最有可能违反母亲的指令而去碰危险或易碎的物品。Maccoby 曾总结前人的研究, 把父母控制概括为五种基本模式: 严厉控制父母强调用严厉监督的方式达到对儿童的控制, 不允许限制控制父母给儿童限定一个狭窄的活动范围, 以阻止儿童超越既定范围的活动控制儿童; 要求控制父

31、母通过向儿童提出发展要求并督促儿童按照要求的方式实施对儿童的控制; 干涉控制父母以插手干涉儿童的一切自主活动和行为控制儿童, 专断控制父母以命令、独裁的方式对儿童实施高压控制。Parker等人认为, 除以上五种控制模式外, 还有三种典型的父母控制模式: 过度保护控制父母过度依从、溺爱儿童, 以保护、迁就为主, 很少控制儿童的行为; 接受(或称反应、允许)控制父母在情感上接纳、认可儿童的方式达到对儿童的控制, 这是一种情感控制; 忽视或放任控制父母忽视、冷漠、拒绝儿童, 实质是没有对儿童施加控制。研究者们认为, 不同的父母控制模式形成了儿童不同的自我控制特征。Ednards(1971)认为, 父母要求高的儿童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由此, 一些研究者推测, 父母对儿童提出要求的性质可能决定了儿童自我控制的性质。Patterson(1986)等人通过对过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