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7.77KB ,
资源ID:245979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5979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物理课说课稿.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物理课说课稿.docx

1、物理课说课稿 物理课说课稿/2014/0801/20140801030849494.jpg width=500 alt= /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内能,内能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前面所学分子热运动的延伸,又为后面其他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利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内能的概念,通过探究让学生明白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注重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由于本章的知识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所以内能是本章的重点,我计划用2课时来完成。今天我只说其中的第一课时有关内能的概念的部分。 通过本课时学习我计划达到这样的目标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 2.能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

2、系,掌握类比的科学方法。(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本课时的重点与难点是内能的概念。 学生已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准备大胆放手,开展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自我发展,我做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分享者。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我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等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下面为大家展示具体的教学过程、观看动画、然后提问:是谁推动瓶塞做功?这种神秘的能量是

3、什么能?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板书课题。引入了新课。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 什么是内能?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提问运动的小球具有什么能?行驶的帆船具有什么能?那么组成物质的分子是怎样的?类比得出分子动能。拉伸的弹簧具有势能,被举高的小球具有势能,类比得出分子势能。然后自主学习得出内能的概念。请查阅资料、结合课本学习什么是内能?看哪小组知道的更多、完成的更快?通过该环节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加深对内能的理解我提出几个小问题让小组合作完成,1

4、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吗?寒冷的冰山具有内能吗?2、温度相同的大杯水和小杯水的内能哪个大?为什么?温度和内能有什么关系吗?学生讨论分析时,我深入学生之中,积极的看、积极地听、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需要给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导。组织交流,我依据学生回答板书,不恰当的予以提醒,点拨,使语言更精练,更准确。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掀火了和谐课堂的气氛,打开潜能的阀门,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在友好的展示与评价中增进情感的交流,达到知识的增益、能力的拓展、心理和情感的升华。观看视频加深记忆,从而突破了这一重点与难点。 由于内能与机械能的概念很相近,学生容易混淆,所以我把它们的区别作为

5、本节的难点,我是这样组织学生学习的。首先请学生查阅教材找到关于机械能与内能区别的那段文字,然后找一位普通话好,声音洪亮的同学大声朗读,使学生有了初步认识,接着让学生以下两个问题1)同一本书把它从一楼拿到三楼机械能与内能的变化是怎样的?2)分析一杯水对它加热温度升高,机械能和内能的变化又如何?组织交流与评估。加深了对内能的理解,渐进各自的理解深度。突破了难点。 及时的巩固与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兵帮兵、兵带兵、优势互补、强弱互助,在互助中共同进步。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STS地球的温室效应并讨论发言关于自己所知道的温室效应和大气污染,看哪小组知识

6、面最广!发言后观看视频。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热爱地球大家园。 接着就是我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每节课都要进行的,我的学生给它起名字叫 新闻发布会 就是先请每小组发言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然后各小组提出问题让其他小组回答,学生不能解决的,我予以点拨,有的就留做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课下查资料解决。通过该环节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思维飞跃的舞台,也张扬了个性,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设计问题的能力。 这些只是课前的设计,而教学过程是富有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会产生许多的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教学的焦点来重新组织教学。巧妙地在

7、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创新火花、激发奇思妙想,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教与学的过程也是我丰富自身知识、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我会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生生奋发的目标。谢谢大家!第二页 更多内容/2014/0801/20140801030955626.png width=500 alt= / 一、学生分析 1、 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思维分析 本人任教的是普通中学学生,本节内容是高一上学期的教学内容,处于此时期的学生,有意记忆逐渐占重要地位但无意记忆还比较明显,但还远未达到习惯注意的境界;思维上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学习兴趣上大多数

8、学生处于操作兴趣与因果认识兴趣之间,兴趣的稳定性较差。 2、 学生学习本节的基础知识分析 (1)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的学习中已作了介绍,但所任教学生中考成绩分布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处于中档水平,这部分学生对于原有知识大多停留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如果你提问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吗?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正确答案。但如果拿具体的过程提问,如我们推桌子,桌子就运动起来了,但我们停止推,桌子马上也就停下了。提问学生解释一下这一现象,大都数学生都会回答,推力使物体运动。 (2)初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只处于定性理解的层次,惯性由质量决定这一概念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 学习本节的思维障碍分析

9、学习本节的思维障碍主要是先入为主的生活观念形成的思维障碍,错误的生活观念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起一定的消极用用。许多学生在学习运动与力之前都有这样的看法,认为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动它,它才会动动,力停止作用时,它就会立即停下来,推动物体的力越大,物体运动的就越快,速度就越大。但由于原有的生活观念和经验,往往比较顽固,学生往往不能马上改正,所以学了之后仍有一部分学生受原有错误的生活观记和经验的干扰和影响,不能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其次概念不清也是本节学习的一个思维障碍,很多同学对于惯性的概念理解不清,认为速度大的物体惯性也大。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实验教

10、科书物理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1、 本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的客观物体及其运动规律。关于运动与力的研究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始,而近代物理也是以伽利略研究力与运动关系为起点的,所以运动与力在人类的物理发展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运动与力也是一条主线,有人说学好了运动与力就学好了高中物理,可见运动与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本节牛顿第一定律属初高中知识的结合部。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重点放在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11、的概念。 (2) 质量是惯性的唯一决定因素。 (3) 能运用惯性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2)教给学生研究物理学的正确方法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以实验为检验科学理论唯一标准的意识。 3、 重点与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重点,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和理解质量是描述惯性的物理量是难点。 4、 教材处理 就三维目标来说本教材相比于旧教材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二个维度目标。如关于 运动状态 这一纯知识点内

12、容,用了简化处理。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到牛顿定律的建立,应注重分析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的变化过程,要让学生了解为常观经验出错主要是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本节课的除了知识主线,还以以科学方法的发展,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初步接触,了解,进一步认识等落实为另一主线。对于理解质量是惯性的决定因数,没有采用课本所用的观察实例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师生共同完成的设计性实验。其原因:1、如果学生以常观的生活经验,因为刹车货车比小车停下慢,所以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那么学生就容易得出,质量为m的本块以V初速度在地面上运动的时间应小于质量这2m的木块以同样的初速度在地面上运动的时间。再则在方法上范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察现

13、象-忽略其他的可能因素(如刹车的力是不是一样,他们的初速是不是一样等)-直接得陈述性结论,没有用实验加以证明。2、由于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基础的原因,让学生独自设计是不太现实的,在师生共同设计此实验的过程,学生又进一步理解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运用谈话法(让学生解释演示实验,老师提问)使学生原有的错误知识体系出现矛盾,引起头脑风暴。运用讲授法对牛顿定律的建立过程作介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作模拟,使学生理解理想实验的重要性。对于学习惯性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这一内容 上实行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明白质量是惯性的唯一决定量。在

14、各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注意启发性。 学法: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特别是运用讲授法教学时,不时地提问引起学生思考避免学生进入被动学习状态。小组讨论、小组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乐于探究。 四、教学程序 1、引入 演示实验(1):推桌子,桌子运动;不推,桌子马上停下来。 学生动手:推桌上的一本书,橡皮等。 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从现象得出结论。 结论:没有力的作用,物体都将停在某一位置。 原有初中所学知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把学生原来的知识打乱,给学生制造头脑风暴。再运用一句话把学生的思维带到研究物理研究史。其实这个问题几千年来,一直是物理学在研究的问题 2、介绍关于运动与力关系

15、的物理研究史。 (1)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 介绍亚里士多德注意二点:1、介绍一下亚利士多德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不要让高中学生觉得他是个老范错的笨蛋,其实亚里士多德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2、介绍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与研究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其实刚才使用的方法与亚里士多德其实是一样的。并且由于这个解释符生活经验,以致他的结论存在了二千年。 (2)介绍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及成果,以及对物理学的贡献,讨论伽利略研究方法对人们的意义。介绍理想实验。 介绍伽利略里要注意以下以点:1、突出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精神,引起大家的精神上的共鸣。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2、

16、重点讲解伽利略的分析过程,以及研究方法,让学生领会这种思维方式,并初步了解他的研究方法。3、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中理想化实验的重要性。4、伽利略的贡献,他用实验的方法代替思辩、演绎的方法是科学研究吏上的一次大的飞跃。这使他成为了现代物理之父。5、强调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对于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3)比较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分析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 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错误之处,让学生认识到原来出来的由现象得出的结论与理论产生矛盾的原因。进一步理解到原来的思辩方法对于研究社会科学有一局限性。并初步形成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介绍姆潘巴现象介绍,让学生

17、分析姆潘巴现象这一谬论形成的原因,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正确科学方法观形成。 (4)介绍牛顿的研究方法以及对物理史的具大影响。重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对开普勒、伽利略、迪卡儿等一批前人理论进行分析,吸收了他们的思想,运用数学方法,使物理学成为一个能表述因果关系的完整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他是力学领域的一个集大成者,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理论一度被人们认为是物理学的终结理论。牛顿这种分析综合加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让人们认识到可虽然我不是很聪有,但我如果站在先人的肩膀上,哪么一定比他们看得更远,激厉着人们不断前进。 (5)介绍一下当前关于运动与力

18、研究情况,使学生的学习能面向未来,并初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并对激发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运用牛顿定律解释前面的演示实验,运用牛顿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1)、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的知识重点,理解和运用牛顿第一定律需要不断的练习加以强化。(2)、所学的知识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 4、对于惯性的理解 对于惯性的理解分二个部分,一个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使用方法是先解释生活中的惯性实例(这些实验包括有益惯性和有害惯性),让学生举例,加深学生的认识。二是对惯性大小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认识,为下面的师生设计性实验,作铺垫。(如在F相同的情况下,使物体停下来所用时间多的物体

19、惯性大,而在时间相同时,改变相同的运动状态用力大的物体惯性大,最后得出。F与T乘积大的物体惯性大,有利于下面,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5、 学生讨论设置实验,探索惯性与质量以及速度的关系。 在做这个设计性实验时,应充分体现出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指导思想。 教师先强调下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提问-合理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带领学生观看多媒体。再让提问学生,惯性可能与哪些物理量有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可能与质量与速度有关。提问:惯性与质量与速度有关吗,是什么样的关系? (1)假设惯性由与质量有关 质量不同的物体以相同初速,用外力使他停下,用实验验证他们的惯性大小。当然我们用相同的力作用,测使其停下

20、的所用时间来比较惯性大小与用相同的时间下,测使其停下来所用力的大小来判断。也可以直接测F与T,用他们的积来判定惯性大小。 质量与惯性的研究思路,通过老师不断的启发,学生的思考来完成。 (2)假设与速度有关 我们使用同的质量的物体,不同速度下改变运动状态。如2V-V与V-0来比较,测量他们的惯性情况。由于速度2V-V不好控制,所以我们可以用2V-0与V-0进行比较,如果前面所测的F、T积是后面二倍的话,哪么他们的惯性就一样。 同样分析这个实验设计思路时,应注意方法的落实,与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慢慢形成这种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地由教师讲让学生去理解。重在方法 作业设置。 (1) 一个同学说,向上

21、抛出的物体,在空中向上运动时,肯定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否则它不可能向上运动。试分析这位同学的说法。 (2) 飞机投弹时,如果发现目标在飞机的正下方才投炸弹,能击中目标吗?为什么? (3) 地球在从西向东自转,你向上跳起来后,为什么还落到原地,而不落到原地的西方? (4) 课后分小组实验惯性质量和速度的关系。第三页 更多精彩/2014/0801/20140801031030827.png width=500 alt= /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密度 是在学习了 质量 之后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 。它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要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

22、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 密度 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地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作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宜过高。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密度定义及其物理意义;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是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得出质量与体积关系;2)领会比值定义法这一科学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学习,进一步拓宽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23、,激发探究热情,提高科学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本节重点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这是大纲上的明文要求的,也是继续学习的需要。本节难点是密度概念的建立,因为初中生的思维还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出可以用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对初中生来说是个较高要求,而且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今后要经常用到。因而密度概念的建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符合实际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并更好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我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概念。首先让学生分

24、别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将测得的结果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这一教学方法包括了实验法、对比法、分析法、推理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 大家都知道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学法是教师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任何一个好的教法,都必须能够培养好的学法。 由于物理学具有实践性、理论性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性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符合这些特点。大家都知道: 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 所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是学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实验激发出兴趣与求知欲后再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达到实验与理性思维的高度统一,这样对

25、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为:重视观察实验、勤于思考、着重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共分五个环节。 1、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先让学生分辨水、酒精、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让他们认识到可以根据颜色、气味等物质特性来鉴别物质,再拿出形状、大小、颜色相同的两把勺子让学生辨认,哪把是不锈钢的,哪把是铝合金的。由同学们说出的方法引导他们认识到这是利用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的方法来区别的。随后问道:这种方法又是利用了物质什么特性呢?在同学们思考的时

26、候我说: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物质的这个特性 密度。这样就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问题引入新课。 2、学生实验,获取有效数据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密度概念建立的基础。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并发给每小组相应的记录数据的表格,分工合作共同收集数据。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进行测量,一可以节省时间,二可以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由此得出的结论才具有科学性。三可以加强全班同学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及科学的探究态度。 学生实验结束后,选取几个小组的数据投影展示,并让其小组成员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点。在此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分析给予鼓励引导及评价。 3、寻

27、找规律,引出密度概念 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经过讨论、综合分析各小组测量结果后得出的结论。请看屏幕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 由此得出物质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个物质特性通俗地说就是物质分布的密集程度。如实验中比值大的铁物质分布密集些,而比值小的松木物质分布稀疏些。这就像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拥挤些,而居住在乡村的人分散些。因此我们把物质的这一特性称为密度。 4、举例分析,加深理解概念 引导学生由密度的定义得出密度的定义式、两个常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并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密度公式:(1)弄清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记

28、住公式及其推导公式和应用,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单位要一致。(2)明确公式中三个物理量的关系。(3) 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应由物质的种类决定,而与质量、体积无关。这时可让学生回忆有关电阻的大小知识加以类比来理解。 然后通过屏幕上的两道例题加以强化。并由例2促使学生翻书查密度表,进而要求他们查出水、煤油、酒精、水银、铁、空气等密度值。要求会读、会说其物理意义,并归纳出一些规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就像姓名是一个人的特征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姓名来区分不同的人,但也有不同的人有同样的姓名的,这时就要通过人的其他

29、特征来分辨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密度是鉴别物质的方法之一。 5、当堂训练 应用多媒体陆续展示各题,请看屏幕。采用抢答的形式,分组竞赛,答对的加十分,答错的扣十分。最后加以评价。肯定成绩,指明努力方向,体现激励机制。 四、展示板书 五、说课综述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完成本节课基本目标的同时,也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分析数据,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缜密的思维习惯。 4)通过查密度表,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30、5)恰当应用类比,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并能活跃课堂气氛。 篇五 电功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 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

31、它还是对初二功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形式。 (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