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0 ,大小:98.29KB ,
资源ID:245860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5860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热工段作业指导书解读.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热工段作业指导书解读.docx

1、热工段作业指导书解读炼焦车间热工区标准化作业指导编 制:刘军 丁海峰 胡裕文 审 核: 审 批: 编 号: 二一一年七月 宁夏宝丰能源集团焦化厂炼焦车间热工作业指导书1 目的和适用范围规范了焦炉热工系统的职责、工作内容、操作方法、设备维护、安全生产要点、确保焦炭均匀成熟。适用于炼铁分公司煤焦化分厂热工作业区和炼焦作业区热工组2 引用标准和术语焦炉技术规程焦化安全规程术语 加热制度是指在调火工作中所要控制或调节的温度和压力制度。包括结焦时间、标准温度、煤气流量、烟道吸力、蓄热室顶部吸力、看火孔压力、空气口开度、空气过剩系数、孔板直径、集气管压力等。 乱笺指因各种原因而产生一个或几个延迟推焦的炉号

2、,这样就造成乱笺。 K1:标志着推焦计划表中计划结焦时间与规定结焦时间相吻合的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K1=M-A1/M式中 M班计划推焦炉数 A1计划与规定结焦时间相差5分钟以上的炉数。 K2:用以评定班按推焦计划实际执行的情况,计算公式如下:式如下: K2= N- A2/ N 式中 N班实际推焦炉数 A2超过计划推焦时间5分钟的炉数 K3:用以评价焦化厂在遵守规定的结焦时间方面的管理水平,计算公式如下:K3= K1 K23 职责3.1执行热工系统的加热制度。 3.2负责炉温调节工作, 并配合进行煤气置换及停送煤气工作。3.3编排、填写推焦计划。3.4负责交换机的操作,在机、焦侧烟道检查煤气、

3、废气行程、风门盖板、链条、砣杆及所使用煤气、废气设备的检查、维护、调节。 3.5负责地下室水泵抽水工作。3.6维护调整好护炉铁件。3.7负责焦炉炉柱曲度和炉体膨胀的测量和炉柱的更换。3.8负责各大小弹簧的测调、清扫、加油。3.9负责炉顶纵横拉条的检查、调节和更换。3.10炉体的热补与冷修。3.11做好各类灰、砖及材料工具的保管。3.12维护保养各种设备和仪表,负责操作现场设备环境卫生清扫。3.13控制危险点源。 3.14负责记录和计算加热制度数据。4 工作程序及要求 4.1 作业前准备4.1.1提前15分钟到岗,劳保用品穿戴整齐(按照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程序Q/BG-568-2004)严禁穿含化纤

4、制品的劳保用品及内衣。参加班前会,班长确认到岗人员的精神状态,听取作业长、班长传达生产情况及布置本班的工作和安全注意事项。4.1.2向交班者询问上班生产情况,检查设备、安全、卫生、工具等,查看记录。a) 检查上班填写的交接班记录,检查本班排的计划。包括出炉数、检修时间、预定结焦时间、乱笺号、上班推焦计划完成情况,有无延长结焦时间和出炉。b) 检查直行温度的安定系数,加热制度有无变化。c) 与交班者共同下地下室检查加减考克关闭及设备情况。d) 与交班人员共同进行最后一个交换e) 检查水封满流情况(1) 检查交换机运转情况(2) 检查交换程序 (3) 检查煤气、废气行程系统(4) 检查交换机运转情

5、况(5) 检查交换程序 (6) 检查煤气、废气行程系统f) 检查交换时间,有无漏交换现象g) 检查设备、安全、卫生、工具等,查看记录。4.1.3提前半小时,打扫卫生,擦洗设备4.2作业工具的准备序号工具和设备称适用阶段1红外线测温仪测温时用,即直行、横排、炉头、蓄顶、焦饼、炉顶空间温度、冷却温度、炉墙温度(测量阶段使用)2斜型微压计测炉顶看火孔压力、蓄顶吸力、炭化室底部压力、五点压力、蓄热室阻力(测量阶段使用)3U型压力计显示测量煤气主管、横管压力、烟道吸力(测量阶段使用)4万用表测炉顶空间温度用(测量阶段使用)5热电偶测炉顶空间温度用(测量阶段使用)6管钳更换孔板用及维修喷浆机、喷补机7扳手

6、更换孔板及开关加减考克用及调节大小弹簧、维修喷浆机、喷补机8游标卡尺测量孔板直径及测量横拉条直径9卷尺测量砣高调行程(处理阶段使用)10榔头修理砣架、置换煤气及维修喷浆机、喷补机,砌筑修补炉体12手电筒照明13CO报警仪煤气区域作业14钢钎通下喷管15水银温度计测量烟道温度16撬棒处理卡砣17钢板尺测量炉柱曲度、弹簧吨位18线锤测量上升管、抵抗墙,操作台支柱倾斜度19喷浆机砖煤气道灌浆20半干法喷补机喷补炭化室21铁铲抹补炭化室炉墙22瓦刀砌筑修补23泥桶抹补、灌浆、装泥料24大铲翻修炉体25刷子刷蓄热室封墙、两叉部、废气砣26手钳维修喷浆机、喷补机27锯弓维修喷浆机、喷补机28剪刀修补人力车

7、、剪石棉布29铁皮剪刀剪铁皮30钢钎取放灯头砖31风镐拆卸炉门衬砖4.3 工作流程 工序名称工作内容测量、检查测量各项数据,巡检现场,对炉体各部位进行检查。 调节、处理分析原因、判断处理部位、对检查处的部位进行处理。记录将测量数据、处理的情况做以记录。4.3.1 测量、检查温度的测量直行温度的测量:a) 每次测温前对表,并调整好测温仪的测温日期和时间,不准调节发射率和补偿温度.。b) 直行温度测量焦炉的标准火道:机侧第8#火道和焦侧第25#火道。c) 四班每班测量直行温度两次,相隔时间为4小时进行测量。白班每月不定期抽测。d) 在交换后十分钟开始测量,测量下降气流的标准火道,测灯头砖与鼻梁砖间

8、处温度,测量路线从焦测交换机端开始,由机侧另一端返回,全过程时间为6分钟,两个交换测完全炉温度。e) 在测量时,燃烧室看火孔盖应随测随开(一次不应打开3个以上),测完立即盖好。f) 每分钟内应测量相同数目的火道(78个)每次为56分钟。g) 测量温度应按冷却温度校正值和高温计校正值,换算为交换后20秒的温度h) 如在测量时,遇见加煤或冒烟,不能测出温度时,在全部测完后。补测未测出的温度,并按测量时间换算为交换后20秒的温度。i) 分别计算出机侧、焦侧的平均温度,并将记录抄写到记录本上,同时计算测温火道平均温度的均匀系数(K均)和安定系数(K安)。j) 焦炉沿纵长方向各燃烧室昼夜平均温度的均匀性

9、,用均匀系数K均表示K均=(MA机)+(MA焦)/2M式中:K均炼焦炉测温火道平均温度的均匀系数。M炼焦炉燃烧室数目(不包括修理炉与缓冲炉)。A机、焦机焦测温火道与全炉机焦测温火道平均温度相差20以上的火道数,边燃烧室相差30。k) 直行温度的均匀系数用K均来表示。直行温度的稳定性是直行温度平均值与规定的标准温度相比不得超过7,超过的7的为不合格,直行平均温度的稳定系数用K安来表示。K安=2N(A机+A焦)/2N式中:K安炼焦炉测温火道平均温度的稳定系数。N昼夜全炉温次数A机、焦分别表示各次测温机焦侧平均温度与标准温度相差7以上的次数。l) 本班应由一个人测量,避免视差。 m) 控制要求: K

10、均0.90;K安0.90n) 录入:将红外线测温仪所测的直行温度数据输入机算机保存在焦炉直行记录中o) 连接串口线与软件系统设置的串口号相对应。p) 启动软件,单击开始程序焦炉温度管理系统焦炉库管理系统。q) 先将红外线测温仪电源关闭,把串口连线一端插入高温计上的RS232CK口,另一端连好在计算机的串口上,选择炉号打开高温计电源,接“MODE”将状态指示调到“TOPC”,按“ENT”键,当“嘀嘀”声音停止后,关闭电源,拔掉高温计串口线。r) 输入数据时当前序号应大于测量数据量,单击直行温度输入窗口的“保存”按钮。 横排温度的测量:a) 在交换后十分钟开始测量下降气流的火道灯头砖与鼻梁砖间处的

11、温度。b) 单号燃烧室由机侧往焦侧测量,双号燃烧室由焦侧往机测测量。c) 每分钟内应测量同数目的火道(78个),每次测6排燃烧室。d) 在测量时,燃烧室看火孔盖应随测随开(一次不应打开三个以上)测完立即盖好。e) 测得的温度,应输入计算机内,测量后,作出每排燃烧室,十排燃烧室和全炉燃烧室的曲线,并分别计算横排温度系数K横。K横=28W/28式中:24第三火道至第30火道的火道数。W第三火道至第30火道的各个火道温度越过规定(与标准线比,单排20,十排10,全炉7)的不合格数。f) 实测温度曲线与标准线(根据机焦标准温度差画出)相比,如有单排超出20,十排超出10,全炉超出7的必须及时进行检查调

12、节与处理。g) 从机侧第3火道至焦侧第30火道的温度曲线应接近于直线。h) 控制要求: K横0.9i) 录入同直行温度方法一致边火道(炉头温度)温度的测量a) 在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下降气流的火道灯头砖与鼻梁砖间处的温度b) 测量时,应靠近交换机的一端开始,按顺序进行,每次只测一侧的单号或双号,每侧在交换内测完。c) 每分钟应测量相同数目的火道(78个)d) 在测量时,燃烧室看火孔盖应随测随开(一次不应打开三个以上)测完立即盖好。e) 将测量结果输入计算机。f) 单个炉头温度与同侧标准温度之差应不超过50,边燃烧室不超过60,有超过的必须进行处理并计算K头。g) K头=(MB机)+(MB焦)/

13、2M式中:h) M-全炉燃烧室数。(不包括修理炉如缓冲炉)i) B机、B焦-分别代表机焦测量边火道温度与全炉机焦侧标准温度相差(50)(端炉60)以上的燃烧室数。j) 一般情况下,必须保持边火道温度不低于(1100)k) 控制要求: K头0.95l) 录入同直行温度方法一致蓄热室顶部温度的测量:a) 测量地点应是蓄热室最高温度点b) 焦炉煤气加热时测量上升气流的蓄热室,在交换后立即开始,测完后立即盖好盖子。(高炉煤气加热时测量下降气流,换向前10分钟开始测量)c) 测量时,应由交换机端开始,按顺序进行,每次只测一侧的单号或双号,每侧在两个交换内测完。d) 测得的温度若有超过(1320或低于90

14、0)的应查找原因进行处理。e) 将测的结果输入计算机,同时分别计算出机侧、焦侧的平均值。f) 录入同直行温度方法一致小烟道温度的测量:a) 工作前检查好,(500)水银温度计22支,用木塞(或石棉绳)固定不使其脱落,并保持温度计插入深度200300mm。b) 交换后立即将温度计按顺序插入下降气流两叉部的测温孔内。c) 当发现有下火时,不要插温度计,应找出原因,处理解决。d) 交换前十分钟,按插入的顺序读出温度数,读数准确迅速,读数时不要将温度计全部拔出,记录者准确的将温度记录下来。e) 温度计取出后,必须将测温孔盖好。f) 每侧分两次测完,并将记录输入计算机中。如温度超过450应查找原因,进行

15、处理。炉顶空间温度的测量a) 当结焦时间达2/3时的前一个小时(在正常的结焦情况下)将机、焦侧的装煤孔盖,更换为带有孔的盖子,孔中心必须对准炭化室中心。更换时先将上升管翻板关上,上升管盖打开,并检查有无堵眼现象。插入1.2m热电偶,高于焦饼100mm以上处(不要碰到焦饼)。然后将炉盖与铁管接触处封严(缠上石棉绳,并抹上煤泥浆),管的顶部用铁盖盖好,再盖上上升管盖,打开翻板。c) 到结焦2/3时,用万用表直接测量温度,读数即为炉顶空间温度,然后关上翻板,打开上升管盖,拔出热电偶,换上原来的装煤孔盖,盖上上升管盖,打开翻板,记录下来。d)将记录数据记录,在正常结焦情况下炉顶空间温度应保持在8003

16、0。焦饼中心温度测量a) 从机焦两侧装煤孔沿炭化室中心垂直插入(5700 mm、4200 mm、2100 mm)不同长度的钢管测量,钢管直径5060mm,从炉顶面至距炭化室底600mm,从炉顶面至距焦线下600mm以及这两点中间一点。管要垂直并且清洁,管端缩口焊成尖端不能漏气。b) 测量时选择加热正常的炉号,打开上升管盖,在装煤孔中测量煤线,换上特制的装煤孔盖,将准备好的钢管插入其中,要求所有的钢管均垂直地位于炭化室中心线上。c) 通常,推焦前4小时开始测量,每小时测量一次,距推焦前2小时,每0.5小时测一次,推焦前30分钟测量最后一次。最后一次测量的两侧中部两点温度的平均值即为焦饼中心温度。

17、并求出两侧焦饼上下温度差。炭化室墙面温度的测量:a) 与机焦侧出炉工,及推焦车司机联系好,不要往炉内扔尾焦及回送余煤。b) 当焦碳推出在机焦两侧炉门对好后,上升管盖打开时,把装煤孔盖全部盖上,从焦侧第一装煤孔开始,打开一个装煤孔盖,迅速用高温计测量炭化室墙面的温度,测完后随即把加煤孔盖盖好,再把第二加煤孔盖打开测炭化室墙面温度,以下依次进行。c) 测量地点:给每个装煤孔,在两面炉墙,按炉墙高度测量三个地点。从炭化室底算起,从第三层或第二层砖处。相当于焦线下第六层砖。上述两点的中间位置。d) 测量的顺序是从上向下测,上中下三点成一线,注意不要测有石墨的地方。e) 测出的温度应算出同一墙面上的,按

18、各装煤孔的上中下平均温度,上下温度差,并记录。换向期间温度冷却温度的测量:a) 选择相邻的温度正常的九个燃烧室进行测量b) 温度的下降值的测量分别在机、焦侧标准火道进行c) 每个换向期,每个人只测量一个火道的温度下降值d) 在燃烧停止后(交换考克关闭)约相当于换向开始后20秒,立即测量第一次温度,40秒测量第二次温度,以后在该火道内,每隔一分钟测量一次,直到29分为止。(换向周期30分钟)e) 火道看火孔盖测完后盖好,只准在测量时打开。f) 在测量期间严格保持加热制度不变,推焦正常。g) 测量后计算出9个燃烧室的每分钟平均温度及每一分钟的平均温度,与20秒时平均温度之差,即从交换后到该分钟的温

19、度下降值,并画出冷却温度曲线。h) 标准火道的温度,应根据该炉所测的冷却温度的下降值进行校正。压力的测量上升及下降气流蓄热室顶部的吸力的测量a) 准备好斜型微压计一台。12.5mm30m长胶皮管一根,8001000mm乳胶管两根。b) 选择横排温度,空气过剩系数较好,吸力稳定,且在炉子中间部位及有关炭化室其装煤时间在三小时以上的两个相邻的蓄热室为标准号。c) 测量前将微压计的水平度和垂直度找好,并调正高度,使酒精或水的位置在刻度0Pa处。d) 测量时间加热制度应保持稳定,并尽可能在检修时间测,以免受推焦装煤的影响(在刮风下雨期间不测)e) 测前将进风门、小铁板及翻板检查一遍,使符合原有规定尺寸

20、。f) 在开始测吸力前,应校正标准蓄热室,使两个标准蓄热室吸力绝对值相接近,尤其注意机焦侧的上升、下降蓄热室顶部吸力差应相等g) 将微压计的负端接入标准蓄热室,正端与胶皮管的一端相连,胶皮管的另一端插入被测蓄热室测压管上,所测值就是与标准蓄热室的差值。插管必须严密,测完后堵好。h) 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一个交换内测完一侧的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与标准的蓄热室吸力,交换时斜型表应关闭。i) 两个交换把一侧的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的吸力全部测完,下一次测另一侧。j) 每个蓄热室顶部吸力与标准蓄热室顶部吸力比较,规定在上升气流时不得超过2Pa,下降气流时不得超过3Pa,但个别号可根据情况决定。在调节时,应

21、参照温度变化的情况,考虑上升与下降之间相邻号蓄热室之间的吸力互相影响关系,调节后应普遍测量或抽测一次;调节下降时,可调废气瓣下的翻板,调节上升气流时调进风门小铁板。k) 当结焦时间改变,标准温度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改变进风门的开度,和分配烟道吸力以保持蓄顶的稳定。l) 全炉吸力过大或过小时,可变动分烟道吸力,进风门小铁板m) 翻板开关要保持灵活,并留有调节余地。n) 在吸力测完后,应准确记录翻板开度,进风门的大小及加热制度。蓄热室阻力的测量:a) 按测蓄顶吸力的要求,将斜型微压计等工具准备好。b) 将正端插入烟道测压孔处,将负端插入同号蓄顶测压孔处,垂直于气流的方向同时插入,插管必须严密,读出

22、压差,即为该蓄热室的阻力,然后拔出正端管,读蓄顶吸力。c) 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测量每个煤气蓄热室和空气蓄热室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的压差数,两个交换测完一侧。d) 每次测完,铁管胶管拔出后,必须盖好堵好。e) 测量完毕应将蓄热室顶部吸力、压差、翻板开度、进风门的大小及加热制度准确的记入记录本上。炭化室底部压力的测量a) 事先将吸气主管正下方炭化室炉门上的测压孔透好。b) 当出完焦关上炉门,在加煤前,将12.5mm1200mm的末端堵有石棉绳的铁管,平斜的插入,使铁管靠近炉墙,但不能碰上,铁管头漏出炉外的150mm,用手把住,不使铁管被煤压倒,待要平煤时方准放手c) 当炭化室与集气管接通时,用金

23、属针将管内的石棉绳通掉并将铁管用乳胶管与压力表正端相连,然后进行第一次炭化室底部煤气压力的测量,每次测量炭化室底部压力的同时把集气管压力记下来。d) 以后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直至焦碳成熟,炭化室与集气管隔断为止,每次测量前应用金属钎子透通管子直至冒出黄烟。e) 测量时用斜型微压计,压力计应固定在一个位置上。f) 若不需要了解结焦时间内炭化室底部压力变化全过程而只用来确定集气管压力时,只需在出焦前半小时开始测量,这时必须与上升管工联系好,不要打开上升管盖,当集气管压力等于规定压力时,与炉顶联系,上下同时读数,连测三次,求平均值。当炭化室底部压力低于5Pa时,把集气管的压力比原来提高一些,当炭化室

24、底部压力高于5Pa较大时,把集气管压力适当降低一些,每次变更时必须与炉顶联系,上下同时读数,连测三次求平均值。g) 根据测的结果,在集气管与炭化室切断之前,做一次最后的校对,然后将铁管拔出,炉门测压孔堵好。看火孔压力的测量b) 根据需要测代表全炉的看火孔压力时,测7号、22号立火道的上升气流,若要了解一个燃烧室的看火孔压力分布,则测该燃烧室的所有看火孔在上升气流时的压力。c) 测量时用斜型微压计一台,12.5mm30m长胶皮管一根,150mm圆盘两个(类似看火孔盖)用12.5mm的铁管焊上,铁管长度1000mm,孔内径10mmd) 交换后3分钟,将正端管插入炉组中心的标准燃烧室的焦侧25号立火

25、道的上升气流看火孔内。将负端管依次插入各燃烧室的上升气流25#立火道,记录各相对压力,焦侧测完后看标准管的绝对值,然后同样的办法测机测8号立火道的上升气流,看火孔压力,在两个交换内测完全炉。e) 如测一个燃烧室的看火孔压力与全炉方法相同。f) 测量应在不出炉或检修时间内进行。g) 测量时要有专人拿皮管,以免胶皮管被炉盖烫坏。h) 测量时要稳定总吸力和流量及集气管压力。i) 测完后根据记录,超过标准的进行检查,找出原因进行处理五点压力的测量a) “五点压力”,即指炉顶看火孔压力,上升气流时煤气,空气蓄热室顶部压力和废气盘压力,下降气流时煤气、空气蓄热室顶部和废气盘压力。b) 测量前先准备斜管微压

26、计三台,其量程为515毫米水柱,15米长的胶皮管2根,5米长的胶皮管3根,带有看火孔铁盖的铁管一根,管长为150毫米。测压管分别与3台斜管微压计的上端用胶皮管连接,其中两台的下端用胶皮管与50毫米的铁管连接,将其中的一台作为标准,以此来校正另外两台斜管微压计,作出误差的数值。然后将三台都进行严密性实验,直至不漏气为止。选一吸力正常,温度较好,结焦时间在装媒4小时时的炉号,做为测五点压力的炉号。假定为28号,把下端不带胶皮管,上端带铁盖的微压计放在炉顶,做为测量看火孔压力的仪表,把其余两台放在蓄热室走台上。交换后将炉顶测压计的150毫米铁管插入28号燃烧室上升气流标准火道看火孔,把蓄热室顶部测压

27、管接入28号空气蓄热室和28号煤气蓄热室上部测压孔,同时又将小烟道测压管分别接入29空气、29煤气废气盘两叉处,然后读数。读完后即将小烟道测压管取出再一次进行读数,并读出炉顶看火孔的压力。接着测相邻29煤气、29空气蓄热室上部测压孔与废气盘处的压力,将这些测值作出记录。同时记录下当时炭化时间、煤气压力、28号横墙温度。测量时应注意:禁止变动加热制度;各台表读数一定要同时进行;炉顶用的吸力表放在凳子上,并随时对好零点。推焦计划的编排检查推焦计划:a) 根据推焦循环表检查本班的推焦计划。 b) 检查装煤时间、结焦时间及乱笺号。编排推焦计划:a) 按循环推焦图表,编排好下一班的推焦计划。b) 对乱笺

28、的炉号,可采取适当延长或缩短结焦时间的方法顺笺,一是向前提,即每次出炉时,将乱笺的炉号向前提4炉,以求逐渐达到其在顺序中的原来位置,这种方法不损失炉数,但调整较慢。二是向后丢,即在该炉号出炉时不出,使其向后丢,逐渐调整至原来位置,这样调整快,但损失炉数,一般延迟10以上可采取向后丢炉数的办法调整,但延长的结焦时间不应超过规定结焦时间的1/4。应注意防止高温事故。确认计划编排正确后,在计算机输入并打印。(推焦计划记录)。向调度及值班长报告K1、K2、K3及炉温数据。交换煤空气、废气步骤:关煤气交换空气、废气开煤气目的:切断煤气后,在没有煤气流通的情况下缓慢地交换空气、废气的流通方向,可避免未燃烧

29、的煤气进入烟道而产生爆炸气体,空气、废气正常流通后再向燃烧系统送入煤气,避免产生气流的紊乱甚至产生爆炸气体混合物。a) (1)自动交换,将转换开关扳到自动位置,当有交换信号,电铃发出预备交换信号,信号完毕后,自动进行交换;(2)手动操作将转换开关扳到手动位置,交换时按动手按钮,即可进行正、反交换,交换过程结束方可离开;(3)无论自动和手动换向,操作人员必须站在操作台旁,手扶开关,并注意换向机换向程序。b) 每30分钟换一次向,按00分钟,30分钟进行交换。c) 交换机行程限位不能过劲或不到位d) 在交换时不能离开交换机或未交换完就遛烟道,禁止煤气废气同时交换或不交换煤气即进行废气交换。e) 禁

30、止煤气行程过中点不停,严禁交换到中间位置停止。f) 交换机系统检修完毕,应先用人工交换,无故障再使用电动交换g) 当交换完成行程达到规定标记,交换机停止运行,开始溜烟道。h) 遛烟道必须佩带CO报警仪,应从机侧开始,从焦侧返回,巡视检查以下项目并使其正常,处理不了,应及时向焦炉中控工汇报:(1) 上升气流废气盘进风门开度,小铁板位置,废气砣的严密度(2) 下降气流进风门的严密度,废气砣提起的高度(3) 小链有无拉断,脱扣,废气盘翻板扳把位置有无异常。(4) 行程拉杆的松紧,地下室考克有无着火等异常现象。(5) 机、焦侧煤气压力,分烟道吸力“U”管压力是否正常。(6) 遛烟道时,注意检查蓄热室顶部,钢柱后有无着火现象,地下室有无煤气泄漏,废气盘有无下火现象,如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处理。(7)检查水封满流情况j) 在每次交换完正向后,正确填写煤气流量、主管压力、机焦侧高炉煤气压力、烟道温度、吸力、集气管压力、温度、回炉煤气温度和预热后温度、蓄热室温度等。(焦炉煤气加热制度记录)k) 随时注意煤气压力变化,煤气主管压力不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