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0.98KB ,
资源ID:2458212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5821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总结.docx

1、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总结第一章 绪论城市地理学复习整理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城市;城市是自然分 工的结果!城市是新的社会结构1、最简单的城市起源史树栖穴居逐水草而居分散聚落(乡村)集中聚居(城市) 树栖:躲避野兽;树多的地方资源丰富,食物充足!逐水草而居:采摘和渔业乡村:之所以分散是为了留有大片农田养活人口2、城市基本特征城市最基本的定义: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 占据地球表面小,但是高度聚集大量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扩散的中心,文明的象征城市是最集约利用土地的一种组织形式!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活动干预最为严重的地方,以人文要素为

2、主的地理环境接近和回归自然是城市人的基本需求! 城市是一种不完全、脆弱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反馈作用最为敏感的地方。人口/与外界保持联系/自然灾害城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协调发展! 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城市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3、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研究核心内容有两种尺度:城市体系(国家或者区域中的城镇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结构(城镇区域内部的空间组织)城市地理研究应当从区域出发,注意研究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揭示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内容: 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影响? 区域的城

3、市空间组织研究城镇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功能区域和城乡边缘区域:商业、仓储、工业、住宅等相互关系、土地使用、市场、社会空间 城市问题研究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宅问题、内城问题城市地理是偏重于人文性质的特殊区域地理。4、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描述性的地名词典阶段(20 世纪以前)描述为主! 特斯拉菩地理学 (同时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15 世纪地理大发现后,记述内容更广 自然位置论阶段(20 世纪前 20 年)20 世纪早期人文地理繁荣,城市地理开始形成基本思想:用城市所在位置的自然条件作用揭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从描述进入解释,认为对城市的决定作用是自然位置。

4、 区域分布论阶段(20 世纪 30、40 年代)区域学派的建立,认为位置公式不能解释城市,更不能揭示历史上繁荣过而已经不存在的城市从单个城市研究转向城市体系研究 二战后的迅速发展阶段城市地理后来居上,发展多个学派5、二战后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几个学派 区位学派开始求同而非求异,寻找规律性有文字描述转为数据处理 希望建立有预测能力的模型 行为学派除了纯自然现象的地理现象都与人或者认得群体行为有关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决策解释人的空间活动及其所导致的分布结果。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 激进主义学派(结构学派)问题来自于制度,来自于社会结构,解决的办法是社会革命从制度入手,研究城市居住模式,住房市场,第三世界的现

5、代化,贫困等等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人文(人本)主义学派理解事物对人的意义,是一种观念,主要在于批判科学主义学派。 后现代主义建立在较新的西方哲学观点上6、20 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 49 年以前1909 年 中国地学会 中国近代地理学萌芽1934 年 中国地理学会 科学地理学初步形成 49-76 年被批判后成为附属 文革期间停滞 文革后1994 年 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 北京第一任主任 徐学强 ;第二任主任 周一星;第三任主任 顾朝林、宁越敏 主要研究领域 城镇化研究 (规律 中国特色城镇化问题) 城市发展方针 (科学决策)1980 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6、城市体系研究 (规划工作的规范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第二章 城市地域概念1、中国古代的城市地域概念城 Wall:大规模永久性防御性设施市 Market:商品交易地,“市井”,集市 城+市=城市 City镇 Town:设关防者谓之镇(军事职能) 宋以后出现贸易镇城与镇成为一级行政单元居民点:HamletVillageTownCityMetropolis From Rural Settlement Urban Settlement2、城镇的定义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题的,有高度密集人口、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城镇与乡村的区别: 职业构成城镇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

7、的居民点 规模和密度城镇人口聚集,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高 物质构成城镇具有各种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职能构成城镇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集中地城市的本质特征:历史的动态性;非农性;与乡村不同的功能3、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 实体地域概念基本定义(建成区角度)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居民点 行政地域概念管理和统计上的定义按照一定标准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乡、行政村,并划定行政管理边界我国城市行政地域的特点: 有严格的行政等级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副地级市)-县级市-(副县级镇)-建制镇 行政管辖范围一般都远远大于城镇的实体区域和范围镇区和市区既包括城镇型也

8、包括乡村型居民点行政设置上既有居民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也有村民委员会或乡政府中国城市市区的城郊空间关系分类单核心/多城区(接近/分散),有/无飞地,大/小郊区 功能地域概念社会经济活动上的定义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中心城市)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 基本上非农化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为基本单元。国外成为 Metropolis Area 都市区:在一日周期里,为人们提供居住、工作、购物、医疗等基本功能4、美国的城镇和城镇人口 UA 和 MA 的区别:UA 是为了划定实体地域而设立的城市地域概念MA 是功能地域概念 Urbanized Area(UA):相当于中国的城市建成区(Bui

9、lt-up Area) 实体地域概念:城市化地区以及城市化地区以外 2500 人以上设有建制和未设建制的居民点。UA 由两部分组成:中心市 Central+四周的密集居住区 Urban Fringe美国城市实体地域=UA+周围 2500 人以上的居民点总人口在 5 万以上(UA 边界经常变化,且难以反映城市与周围地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 Metropolis Area(MA):都市区是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以县为基本单元。 在美国至少 10 万人。MA=中心县 Central country+外围县

10、 Outlying countryCentral country:Central city 所在的县+人口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化地区 UA 的邻接县Outlying country:满足非农化水平、非农劳动力数量、通勤联系标准的邻接县标准:75%从事非农工作;雇佣/居住的劳动力至少是中心县的10%/1 万人以上;50%居民密集居住在与中心市相连的低级行政区;通勤;住在县里的非农劳动力至少 15%在中心县工作;在县里工作劳动力至少 25%住在中心县。SMSA 标准大都市统计区/统称为 MAMSA 大都市统计区PMSA 基本大都市统计区CMSA 结合大都市统计区PMSA 和 CMSA 是针对人口在

11、 100 万以上,包括 2 个或者 2 个以上城市化地区的大都市区的概念。Community Field 通勤场:到中心城市通勤的外界所包括的范围。Daily Urban system:贝利进行美国通勤区划使用的概念Urban Field 城市场:多中心,主要被用于 农业 和 娱乐 的开阔空间所包围。 大都市带 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 MA 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系统。 特征: 星云状结构:高度密集性,多核心 马赛克结构:各具特色的都市区镶嵌而成,相互间联系紧密 枢纽功能和“孵化器”功能:国家的核心区和国际性 沿着交通走廊发展 规模特别巨大:2500 万人以上!

12、世界上的Megalopoli(s 6+3):美国东北部Boswash;大湖都市带ChiPitz;日本东海道;英格兰;西北欧;中国长三角;+ 巴西 Rio-St;地中海沿岸;美国 San-San (可能成为)我国的 MIR 都市连绵区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两个中心(超过百万的大城市),至少一个开放(国际城市) 大型海港和空港,多条国际航线 综合交通走廊,便捷路上手段 较多中小城市沿交通走廊相连,2500 万人以上,700 人/km2 各 MA 之间,内部中心市与外围县之间存在密切社会经济联系中国大陆的 MIR(6 个):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辽中

13、南、山东半岛、福建沿海。 世界性的大都市带 Ecumenopolis由几个 Megalopolis 互相连接而成的更大的都市地域。5、中国城市概念和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 统计上只用行政地域概念,没有实体地域和功能低于概念。市镇的行政地域前后变动很大 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统一混淆,不带县的市区和带县的区域都叫“市” 城市的人口概念混乱 设置城镇的标准多变 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多变我国目前的设市标准?问题?6、我国无此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比较一普 1953 市镇辖区的总人口二普 1964 市镇辖区的非农人口 农业人口也有在城市做兼业三普 1982 市镇辖区的总人孔 县改市 -导致城市化水平飙升四普

14、 1990 设区市为区的总人口 不设区的市和建制镇为街道办事处或居民委员会的人口 很多人不登记户口+农业人口有人在城市做兼业五普 2000 人口密度原则和建成区延伸原则 设市区的区人口密度在 1500 人/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500 人/平方公里以下的,要细分出其中的城镇部分不设区的市和建制镇算驻地人口五普城乡划分标准 设区市的统计市区人口密度在 1500/KM2 以上的市辖区人口密度不足 1500 人的市政府驻地和其它街道办事处&驻地的城市见识已经延伸到的周边乡镇的全部行政地域 不设区市的统计市区市人民政府驻地&街道办事处地域驻地的城市建设已延伸到得乡镇的全部行政地域 建制镇的统计镇区镇人民

15、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镇政府驻地的城市建设已延伸到的周边村委会驻地的全部地域 城镇地区以外,常住人口 3000 以上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地区按照城镇划定。我国城市人口统计的出路:建立起城市的实体地域概念;淡化行政地域概念;建立都市区概念;建立都市连绵区概念。第三章 城镇化1、城镇化的概念以及衡量指标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无论是哪种学科的定义,都认可这是一个过程!定义: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

16、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向城镇型转化和强化。这一个过程即城镇化过程。反映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人口学统计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复合指标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增长势头很猛 世界城镇化的主流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城镇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更快(10 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必中不断上升; 成功是规模等级越高人口的发展速度越快;特大和超大都市以及都市连绵区的出现;大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世界城市(全国城市或者国际城市)的作用加强) 1980 年代以来对世界城镇化的高速度的估计正在得到修正3、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地域差异 城镇化水平:发达地区/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高,发展中地区/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低 城镇化速度:

17、城镇化水平不高又不低的地区速度快。很低和很高的地区速度都比较慢4、城镇化过程曲线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也都是 S 型曲线! 推拉理论城镇化过程看作是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人口增长的过程、人口迁移的过程人口迁移的根本动力是城乡收入差,农村和农业的收入弹性小城市的吸力 城市工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 非农产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 城市较高水平的生活方式对农民的吸引乡村的推力 人口增长超过土地开发,人地矛盾增加 农业拉动生产率的提高 特定条件下的农村破产 农民寻找理想热土的精神推力三个阶段 初期:乡村推力不大,城市吸力也不大 中期:乡村推力增加,城市吸力加大 后期:乡村推

18、力不大,城市吸力减弱5、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R.Northam 认为粗略的线性相关 周一星 城镇化水平和人均 GNP 的对数正相关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城镇化发展规律性探索: 发展速度演化规律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因果相关规律 空间推进规律城镇化总是从经济率先发展的相对发达地区开始,逐渐向其他地区推进。 大城市超前发展规律 产业相关性规律6、各种各样的城镇化 健康的城镇化和病态的城镇化基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视角 是否协调病态的城镇化:过度城镇化(人口集中超过经济发展能力);低度城镇化(人口集中远低于城镇工业增长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基于城镇化与生

19、态环境基础 是否相协调病态城镇化: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相伴生健康的城镇化: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城镇数量和规模增长适度;数量和质量同时增长。经济的非农化、人口的城镇化、城市设施的建设缺一不可。 向心型城镇化和离心型的城镇化从城市中心来考察城市的发展:向心/集中;离心/分散离心:郊区化/逆城市化郊区化:人口、工业、商业先后在城市中由内向外的离心迁移前兆: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变缓,在城市总人口中比重下降,相对分散。原因:中产阶级逃离;汽车普及;高速公路;政府支持区分 郊区化和城市郊区化(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逆城市化:人口从大都市和大都市区向小城市或者更小的都市迁移表象:大都市区的人口出

20、现绝对量减少原因:居住环境喜好变化;寻找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交通、通讯的发达;70 年代能源危机 外延型的城镇化和飞地型的城镇化以建成区的扩展方式考察 自力型的城镇化和它力型的城镇化城市发展的动力类型 自上而下型城镇化和自下而上型城镇化7、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我国 1949 年后的城镇化过程:1949-1957 短暂的健康城镇化 “重点建设,稳步前进”1958-1960 短暂的过度城镇化 “大跃进,赶英超美”1961-1965 第一次反向城镇化 “困难时期,职工返乡”1966-1976 第二次反向城镇化 “上山下乡,三线建设”1977 年重新走入正常轨道特点: 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规模有了很

21、大发展2010 年 657 市 19410 镇2012.7.24 三沙市挂牌 前 30 年城镇化的速度很慢,80 年代以来不算太慢2010 年城镇化 44.9%,世界 50.3%我国城镇化一度滞后的原因:改革开放前由于非城镇化的工业化;改革开放后由于分散的工业化。 反复性和曲折性世界少有,大起大落特征明显大跃进过度;困难时期,上山下乡反向城镇化 1980 年代前缓慢的城镇化过程没有造成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 中国的城镇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的破产和城乡关系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动力机制多元化(投资主体,组织实施主体) 未来趋势:城镇化水平将继续持续,较快提高我国当前城镇化的基本矛盾

22、:乡村对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推力和城市的容纳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解决城镇化问题的出路:(控制人口,发展生产) 农业和乡村的发展问题 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 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向小城镇集中 系统性改革,改变迁移人口的“不完全城镇化”状态8、当前我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十二五规划: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当前形势:过度开发建设,城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源环境约束9、中国城镇化的地区差异 1980 年代的总体情况: 三个直辖市和港澳台最高北部省区高于南部省区 东南沿海在加速上升西南诸省最低 西北地区并不低 1982 年以来差异变动省区间城镇化水平整体差异逐渐缩小,两极差异

23、先分散后收敛空间格局经历了“北高南低”到“东高西低”到“西南独低”大区域“俱乐部趋同”现象明显 (区域内的基尼系数在减小)10、城镇化水平预测 联合国法两个代表年份间的城乡人口增长率差:URGD=ln(PU(2)1-PU(1)/PU(1)1-PU(2))/n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劳动力转移法 时间趋势外推法第四章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1、总述制约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是地理条件,而是社会生产方式。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单个城市形成的直接条件是城市的地理位置2、区域地理条件的作用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城市宏观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集中在中纬度,

24、向低纬缓慢移动低纬度主要有两种区位:高原或者山间盆地、滨海盆地高纬度主要在受到大西洋暖流影响的地方特例:斯瓦尔巴特群岛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中国城市分布特点:平原地区多于低山丘陵,中山和高山地区少城市选择两种地形过渡或者交接部位的很多平原城市濒临江河湖海,丘陵山地城市多趋于河谷空间分布特征:东密西疏,集中在中纬地区地理分布特征:集中平原丘陵地区,偏亚热带、暖温带地区,沿河城市群正在形成,城市分布与人口分布相适应,东中西三大地带差异明显。空间结构类型:块状城市集聚区(首都、辽中南、两个三角、台北盆地)条状城市密集区(铁路沿线、沿海、黄河灌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长春、贵阳、太原、西安) 城市宏

25、观分布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区域自然条件分布与空间结合的特点和经济的关系矿产、水热、土壤 3、地理位置与单个城市形成和发展地理位置: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城市地理位置:城市与它外部事物之间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分析的重要性: 城市是开放系统,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外部联系 城市地理位置特点决定了城市的职能和规模特点武汉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广州、天津、上海入海口 泉州在宋元时期是世界大港石家庄与正定县的故事铁路!安吉与长兴安吉是杭州后花园;长兴由于沪杭铁路经过4、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从空间尺度看:大位置、中位置、小位置eg. 上海:中国&长江、长三角、黄浦江与吴淞江 从城市与腹

26、地关系: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和邻接位置、门户位置中心位置(便于与各个区域联系):马德里、莫斯科、太原、长春中心位置变异为重心位置:杭州、西宁、西安、乌鲁木齐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 门户位置是对外联系效率最高的邻接位置:哈尔滨、福州 从城市沿着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水运、铁路、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的出口位置、航空 水运:航运端点(宜宾)、梯级中转点(重庆、宜昌、武汉、上海)、河流交汇点(武汉、镇江、南京、岳阳)、河曲位置(伏尔加格勒)、过河点位置(伦敦、兰州)、河口位置(上海) 铁路:铁路枢纽、通过位置、端点位置、主线与支线、起点站? Summary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

27、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我国特区城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我国沿边的口岸城市:黑龙江省:黑河市、绥芬河市;吉林省:珲春市;内蒙: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新疆:伊宁市、塔城市、博乐市;云南省:瑞丽市、 畹町市、河口市;广西:凭祥市、东兴镇等 13 个市镇沿着长江的城市:宜宾、泸州、重庆、涪陵、万州、宜昌、荆州、武汉、黄石、鄂州、九江、安庆、铜陵、芜湖、南京、上海。(16)沿着黄河的城市;兰州、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乌海、巴彦淖尔、包头、韩城、洛阳、郑州、济南、滨州、东营。(14)沿着大运河的城市:北京-天津-德州-临清-济宁-台儿庄(枣

28、庄)-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 (15)沿着京广线:北京-保定-石家庄-邯郸-新乡-郑州-武汉-长沙-株洲-衡阳-郴州- 韶关-广州 (13)陇海线:兰州-宝鸡-西安-洛阳-郑州-商丘-徐州-连云港 (8)5、地理位置分析要注意的几点 不能忽视自然地理位置 分析的核心是对外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条件不是唯一影响因素,还有城市的附体特征、外部市场因素等等 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地理位置 用对比分析方法加深理解中山市:处于珠三角西轴中点优势:西轴中联系东轴最方便的地方;广州距离拉近;可以扩展之后成为最为便捷的出海口金华市:金衢盆地中心位置义乌市:金衢盆地的门户城市(杭州上海方向)6、城镇发展条件的评价双等差级数法第五章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1、经济活动的一般分类 按照经济活动的特点来分一产(大农业):通过强化自然界的生命过程获得物质产品二产(广义农业):通过物理/化学加工过程取得的物质产品三产(广义上的服务业):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1985 年开始分为四个层次:流通部门、为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提供服务的部门四产? 指的是高级生产服务部门:金融、保险、会计、房地产 按照技术分类产业表高技术:1、航空航天;2、计算机办公设备;3、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