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8 ,大小:64.20KB ,
资源ID:2458118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58118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docx

1、中国古代文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汉2、典论论文3、文赋4、诗品5、文心雕龙6、曹丕、典论论文7、性格8、结构第一 、9、词论10、王昌龄11、王骥德12、立德、立功、立言13、类比推理、整体观照、直觉感悟14、周代的礼乐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15、易传16、诗书礼易春秋17、诗经楚辞和汉赋。18、乐记19、阳刚阴柔20、感物、因事、浩叹人生。21、想象心理、灵感心理、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22、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23、儒、道、释24、意境说、载道说、妙悟说二、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

2、史公自序云: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司马迁指出, “愤 ”是作家 “意有所郁结 ”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 “不得通其道 ”,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2、诗无达诂:是董仲舒论诗时提出的关于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达即通达、晓畅,此命题是指说诗没有通达完备的解说,不同读者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释。3、象外之象:这是司空图关于诗歌形象特点、意境创造和诗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所提出的重要命题。 “象外之象”中的前一个“象”指作品本身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中的所描述的物象,后一个“象”则是读者依据作品所描

3、写的具体形象,通过想象、联想重新创造出来的意境和形象。4、兴趣说:严羽提出的有关诗歌特质的一个重要范畴。所谓“兴趣“就是指诗歌具有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往往景真情切,不露人工痕迹,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5、滋味说:钟嵘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动词的品味、鉴赏;二是作为名词的味道、滋味、余味。它是钟嵘评价诗歌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的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6、以己度物 人类在原始时代,凡遇到自己不能理解不能解释的事物,便习惯以自身为衡量标准来推比、类比外物,这就是以己度物。7、物我同一 就是打破此心和彼物的界限

4、,使我变成了物,也使物变成了我。古人认为外物和人一样是有感觉、 情欲的生命实体, 那么用人所拥有的一切来理解并表述外物就是最自然最合理最方便的了8、思无邪 语出诗经“思”是语气词无意。 “无邪”是对放马人放马时神情专注的描写。孔子借此概括诗经的特征即思想内容的批评标准, 既要作品的内容符合儒家礼教, 又要求情感的艺术表达符合中和之美。9、知言养气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本来是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过文学批评家的发挥成为“文气” 说的先导。 知言就是辨别言辞的能力,用之于文学批评可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气就是指经过修养使自己的道德达到博大而崇高的境界。 知言养气合起来就是,个人经过养气具备了浩然之

5、气,就能够知言,即正确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一10、儒家 中国哲学史上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被列为先秦至汉初 九流十家 之首。主张 礼乐 、 仁义 、 忠恕 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 中庸 之道。政治上提倡 德治 、 仁政 和 王道 。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身美性。 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哀怨讽谏作用和温柔敦厚风格。11、道家 以先秦老子关于 道 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提出了以 道 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 道 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庄子发展原始道家的思想, 更强调 道 的从无生有、 变化莫测的性质,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

6、 提出 齐物 论,倡导一种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精神境界。 其文艺思想是反对儒家的教化论而主张自然真美, 并提出创作主体的虚静心态和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12、佛教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 的本义是悟、觉、知,本为古代印度的普遍观念, 后来成为释迦牟尼的尊称, 而佛教即以他的尊号命名。 佛教认为现实人生是 无常 、 无我 、 苦 ; 苦 由每人的自身的 惑 (贪、嗔、痴等烦恼) 业 (身、口、意等活动)所致,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而轮回报应。佛教主张依据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 涅般 (解脱)的最终目的而成佛。佛

7、教大约在两汉之际(即西历纪元前后)传入中国,六朝得到发展,隋唐达到鼎盛,形成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13、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又自称 传佛心印 ,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亦称 佛心宗 。相传由菩提达摩(南朝宋末)创立,后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 南能北秀 。北宗主张渐修,南宗则主张顿悟。南宗禅简易的修持方法, 逐渐取代了中国佛教其他各宗, 成为禅宗正统, 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14、整体性思维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思维方式之一, 其基本特征是中国儒、 道文化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其文化精神的原型是人类远古社会的 万物有生

8、 、 万物同情 和 神人以和 。古代文论的整体性思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己度物的生命化和人格化,二是惟务折衷的综合性和统一性。15、直觉式思维 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思维方式之一, 其基本特征是佛教文化的 悟 和 禅 。其心理学内涵是指人的思维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内在直观认识, 故又叫感性直观或感性直觉。16、范畴 语出尚书洪范: 天乃锡禹洪范九畴。 可见 范畴 一词的本义,是将同类的事物归纳起来而作为典范, 所谓归 畴 (类)为 范 。所归之 畴 与自然人事相关,具有经验性和形象性;归后之 范 则是归纳、 抽象的结果,具有典范性和概括性。 从哲学上讲, 范畴是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

9、的概括和反映, 是各个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17、美刺: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 “美 ”即歌颂, “刺 ”即讽刺。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诗歌美刺的功能。 古人 “献诗 ”而供天子 “斟酌 ”,就是由于其中包含着美刺的内容。 至汉, 以美刺论诗成为一种普遍风尚, 并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18、诗言志:我国儒家传统的诗学观,是诗学的开山纲领,语出尚书 . 尧典: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 “志 ”,即怀抱。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怀抱是与政治、教化分不开的。 “诗言志 ”说对于后世诗歌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且对形成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和诗论的传统风格有重要

10、贡献。19、兴观群怨: 这是孔子关于文艺社会作用的全面论述, 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兴”是指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指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的得失。 “群” 指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相互切磋,提高修养。 “怨”指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20、文质彬彬:中国古代儒家美学关于文学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见解。语出论语 . 雍也,其原意是说, 文华应与质朴配合得当。 后为文论家引入文学理论领域, 就是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应该统一,达到质文兼备,情文并茂。否则, “质胜文 ”即没有文采或文采不

11、佳,文章就粗野,就缺乏艺术感染力,影响社会作用。反之, “文胜质 ”即内容空虚而华词丽藻,文章浮华,就不能取信于人,失去教育意义。只有 “文质彬彬 ”,情文并茂,内容与形式统一,才符合文学艺术美的规律。21、以意逆志: 孟子提出的分析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 孟子主张根据完整的诗篇去探索作者原来的意图,去分析作品的实际内容,这就是 “以意逆志 ”。而 “以意逆志 ”的关键在于批评家能否 “知言养气 ”和 “知人论世 ”。所以, “以意逆志 ”和 “知言养气 ”、 “知人论世 ”,是有内在联系的,三者构成了孟子自成系统的文学批评论。22、大音希声:老子自然美学的基本观念。 “大音 ”,即道之音; “

12、希声 ”,即为一般人的听觉所不能感知的声音, 但能为修道有功之人的心灵所领会。 “大音希声 ”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 “道”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述; 同时也是其 “无为 ”政治观在美学领域的具体化。他提出 “大音希声 ”,决不是抽象地反对音乐,取消艺术,而其欲追求的就是通过修身养性而得道,然后领会 “大音 ”,欣赏天乐,即顺应自然之道,符合人类天性的音乐。23、天籁:先秦哲学家庄子音乐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他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即人籁、地籁和天籁, 而以天籁为最。天籁,就是不依靠任何外力而产生的自然界的声音。庄子的“天籁 ”之美,即是天乐之美,最高的美,自不能为人类的五官感觉所把握,而只能为真人

13、、至人、神人等凭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因为他们懂得了,井实行了自然无为之道,也就达到了 “素朴 ”。唯其 “素朴 ”,才能达到天下不能与之相比的美。庄子强调自然无为之美,提倡 “天籁 ”,对后世文学批评和创作中主张本色美、自然美的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24、言不尽意: 先秦庄子及其学派关于审美感受的特点的命题。 在庄子 . 天道中提出。 “言不尽意 ”既是哲学命题,也是美学命题。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其意是说, “道”是不可言传的, 因为它是一个普遍、无限、绝对的抽象观念, 人们的语言文辞不可能把它像一个有形有色的东西那样,加以描述和规定。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意思是说, “意 ”即是美,美的境界是感受的

14、对象,不能诉之于抽象的理智,只能通过直觉、想象和情感去体验,而不能像科学认识那样用语言去作明确的规定。 所以 “言不尽意 ”,乃正是审美感受的特点。这一命题对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批评方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5、易传:中国儒家学者对易经所作的解释,共有十篇: 彖上、下, 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又称 “十翼 ”。旧说易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十翼均非孔子所作,而是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易作品的汇集。其阴阳对立、相互变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象意论、阴阳论、变化论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产生了深远影响。26、立象以尽意: 其本意是说, 语言文辞难以传达完全的意

15、念, 可通过卦象, 以象征的方法,表达无法传达的意念。作为美学命题,所谓 “立象以尽意 ”,也就是说具体的形象可以表现无限丰富复杂的意念。这一命题对后世 “意象 ”范畴的提出深有启发。2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中期,董仲舒给汉武帝上天人三策,建议以经他改造的儒学作为专制帝国的统治思想,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 开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董仲舒的理论以先秦儒学为核心并吸收阴阳五行学说, 对儒学进行了神学化改造,建立了一套以 “天人感应 ”为基础,以 “三纲五常 ”为核心的思想体系。28、五经

16、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经典的代表作,称为 “五经 ”,并由政府设立 “五经 ”博士,广泛传播儒家经典。由此而兴起一门训解或阐释儒家经典著作的学问,即 “经学 ”。 “五经 ”之中, “诗经 ”实际上属于文学,汉代经师、 经生对 “诗经 ”的训诂、 阐释,促进了诗经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并形成一门 “诗经学 ”,立于官学的就有申培、 辕固、韩婴三博士, 属今文经学, 其书仅存韩诗外传 ;属于私学的古文经学有毛诗,流传至今。 毛诗序为汉代的一篇重要诗学论文,它就是汉代经学影响于汉代文论的重大成果。29、经学经,指儒家典籍;经学,历代训解和阐发儒家经书之学,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

17、战国时代的子夏和荀子。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尊儒术, 立五经博士,以通经作为进选人材的标准,治经、尊经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经学大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汉代经书有不同的抄本, 以汉代流行的隶字抄录成的经书被称为 “今文经 ”,在孔子故宅夹壁中发现的用古篆写成的先秦经卷被称为 “古文经 ”。今古文经学的不同不仅仅在于文字, 还在于学术观点和方法。要言之, 今文经学的视角是政治的,讲阴阳灾异,着重发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学的视角是历史的, 讲文字训诂,究明典章制度, 着重探讨经文本义。30、乐记乐记,我国古代第一部较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由乐本、乐论、乐施、乐言、乐象、乐化等 11篇文章组

18、成,收在礼记中。乐记大约成书于荀子之后与汉武帝之前,它吸收了先秦人的音乐思想。 乐记 的意义不限于音乐,因为先秦之乐可看作艺术之总称, 乐记之论亦与诗文书画理论相通,主要观点有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 声音之道与政通 、 致乐以治心 等。31情志说诗大序关于诗歌本质的观点,认为诗歌既是 志之所之 ,又是 吟咏情性 的,诗歌本质是人的情和志: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诗大序以情志论诗,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这不但大大发展了 诗言志 的思想,丰富了儒家诗学,而且也更准确全面地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32、诗大序:诗大序是毛诗首篇关雎前的序,毛诗每篇都有小序

19、,此大序应是整个诗经的序。其作者历来众说纷纭,近人多认为是东汉卫宏作,但亦多有异议。序中引录了乐记的文字,其思想源于乐记。诗大序是儒家诗论的经典性总结,33、六义说: 诗大序提出的文论观点: 诗有六义 ,即风、赋、比、兴、雅、颂。本来,风、雅、颂是诗之异体(体式、样式),赋、比、兴是诗之异辞(修辞,即语言表现方法)。但诗大序的解释,重点在于强调 六义 的政教功能: 诗有六义 ,故可以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34、实诚说:王充论衡重要的文学观点,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文章的真实性价值,以 实诚 为尺度, 确立新的衡文标准, 肯定实诚而否定虚妄; 二是指作家内在情感的真实性,所谓

20、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 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 ,强调情感真实对于文学作品的决定性作用。35、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哲学思潮, 其基本内容是重新解读 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为 “三玄 ”),其中心问题是讨论形而上学本体论的 “本末有无 ”,其代表人物有王弼、何晏、嵇康、阮籍、郭象等。魏晋玄学对文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言意论、形神论和才性论等方面。36、三教合流 三教指儒、道、释三种文化思想而不是指三种宗教形态。冯友兰说: “在中国历史中,从汉魏以来,逐渐出现了所谓儒释道三教。 这里所谓教, 是教育或教化之教,不是宗教之教。 教育或教化之教是中国原有名词,

21、 宗教之教是从西方传来的外国名词。 ”东汉以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汉魏之际,老庄道家复兴。佛、道与作为传统文化之主流的儒学合流,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37、言意论 又称 “言意之辨 ”,主要讨论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它既是一个文化哲学命题,又是一个文学理论命题。 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言意论, 大体上可分为儒家经学中心主义的“立言 ”、道家自然主义的 “无言 ”以及易传对儒、道两家言意观的折衷。魏晋玄学言意之辨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将庄子的 “得意忘言 ”用于文学创作和鉴赏, 追求文学的言外之意。38、才性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 指作家的创作才能和气质个性及其二者的关系。 魏晋

22、玄学重人物品评,故有才性之辨。曹魏时钟会著才性四本论,讨论才性的四种关系(同、合、离、异)。与此同时,曹丕典论论文提出 “文气说 ”,指出作家不同的个性气质表现在其作品中, 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从而揭示了作家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39、文本同而末异:曹丕的文体论观点。 “本 ”与 “末 ”,分别指文学的本质特征与文体特征。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其 “本 ”相同;而不同的文体,在表现形态、 语言形式、 体貌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 其 “末 ”相异。 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科八种,大体上说, 奏议书论属无韵之笔, 铭诔诗赋属有韵之文; 而 “末异 ”中的四类, “雅 ”和

23、 “丽 ” 偏重于语言形式, “实 ”和 “理 ”偏重于思想内容,而作为对不同文体的界定,这四类都属于风格体貌。可见曹丕的 “文本同而末异 ”,讨论的是文体与风格的关系。40、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提出,其要义有三:气,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 个性气质; 文气大致上分为 “清 ”与 “浊 ”两大类, 清为阳刚之气, 浊为阴柔之气。人禀阴阳二气而生, 表现在文学作品之中, 则有文气的或清或浊之别; 曹丕论为文之气,尤其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 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出魏晋时期 “人的自觉 ”及 “文的独立 ”的时代精神。41、文赋 西晋时期的文学理论

24、论文,作者陆机。文赋用赋体写成,正文前有 “序 ”,说明写作文赋的原因是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目的是 “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 ”。文赋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次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提出了著名的 “缘情说 ”,讨论了创作主体之情感在创作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创作主体的心理功能、灵感心理和想象心理等。42、缘情说 语出陆机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 ”有两层含义:一是诗歌创作因情感而发生,二是诗歌作品因情感而绮靡(文辞华丽)。43、用心 出自文赋 . 序:“余每观才士之所作, 窍有以得其用心。 ”从字面上理解, “用心 ”有两层含义:一是 “用心之所在 ”,二是

25、 “心之如何用 ”。陆机 “得其用心 ”是一个重要的文艺心理学命题, 它所要深入探讨并努力揭示的, 是创作过程中作家心理活动及心理功能的规律。后来刘勰受陆机 “得其用心 ”的启发和影响,提出 “夫文心者,为文之用心也 ”,并用 “文心 ”作书名。44、应感之会 是论灵感心理。 陆机论灵感心理也是 “动静 ”兼顾、 “意辞 ”相联。一般来说,灵感与想象,均以 “动 ”为主要特征,尤其是灵感,可谓动之极致。45、心游万仞 陆机文赋所提出的想象心理学术语,意即心理活动可以驰骋、飞翔于极高远之处。46、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著。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 502)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

26、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 10卷,50篇,分上下两编,各 25篇。 全书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 、批评论 4个部分。总论含上编的原道至辨骚 5篇 ,文体论含上编的明诗至书记20篇。创作论含下编的神思至总术 19篇,批评鉴赏论含下编的时序至程器5篇 。最后一篇序志,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和原则。文心雕龙继承并发挥了儒家的文学思想,把原道、徵圣、宗经作为理论核心,贯穿全书的始终;同时,也受到玄学、佛学思想的影响。文心雕龙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47、惟务折衷:这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批评方法,刘勰在序志篇提出。“惟务折衷 ”的方法来

27、源于儒家中庸思想,并有所扬弃。刘勰认为,在他之前的文学思想家,虽说在理论上各有建树且各具特色,但他们常常又有着不同程度的片面、偏颇和局限。 因此他在文心雕龙 中创造性地将儒家中庸思想运用于文学批评之中,将前人视为相互对立或互不相关的许多命题、 范畴和概念, 通过剖析辨证, 找到它们之间互相关联的某种共同性,从而建立起一种更深刻的统一的看法。如对“才性 ”、 “言意 ”、 “心物 ”、 “文质 ”、 “奇正 ”、 “情采 ”、 “隐秀 ”等术语的讨论,都运用了这一思想方法。48、文之枢纽: 在文心雕龙 . 序志篇中,将全书五十篇分为三大部分:原道至辨骚五篇为 “文之枢纽 ”;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

28、论文叙笔 ”;神思至程器二十四篇为 “割情析采 ”。所谓 “文之枢纽 ”,就是指全书的关键。文心雕龙的前五篇正是对全书思想核心的总体论述,其中原道征圣宗经为一组,阐述执正之理;正纬辨骚为一组,阐述驭奇之理,合起来构成了执正驭奇的观点,这也是文心雕龙所提倡的文学创作的根本观点。49、割情析采: 文心雕龙 “割情析采 ”部分主要讨论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作为专门术语, 文心雕龙中 “情 ”字基本上指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时引申为作品的内容。 “采 ”字基本上指作品的文采、 辞藻,有时引申指作品的艺术形式。 刘勰既反对 “务华弃实 ”,也不满于 “有实无华 ”,而一再强调文学创作要有充实的内容

29、和美好的形式,并以 “衔华佩实 ”、“文质相称 ”为纲来建立他的整个理论体系,这就是刘勰剖析情与采的根本原则。可以说,文质兼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贯穿文心雕龙全部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50、文笔: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常将不同文体分为 “文 ”和 “笔 ”两大类,不过区分的标准并不完全一样。文心雕龙的“论文叙笔 ”部分,也将三十五种文体分为 “文 ”和 “笔”两大类。刘勰所谓的 “文 ”,指重在抒情言志,讲求音韵文采的作品,如楚辞、诗、赋、乐府等; “笔 ”则主要指政治学术性的,不重音韵文采的作品,如史传、诸子百家之文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文 ”、“笔 ”之分,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从秦汉以前的文史哲不分,到魏晋以来文学创作的大发展,对文体辨析的越来越精,人们对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的区别逐步明确起来,“文 ”、 “笔 ”之辨,可以说是这一认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51、神与物游: 南朝梁刘勰论艺术构思的命题。语出文心雕龙. 神思篇。刘勰认为,构思之妙在于发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