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9 ,大小:38.24KB ,
资源ID:245809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5809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犯罪心理学》教案.docx

1、犯罪心理学教案犯罪心理学教案本书的体系构思:1、导论2、犯罪人心理A、基本理论: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犯罪行了结构的发展变化。B、类型理论:犯罪类型理论、不同动机的犯罪、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智能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3、犯罪对策心理A犯罪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B犯罪心理矫治C犯罪心理预防第一章 导 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熟悉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以及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教学内容: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

2、1、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事实犯罪行为的心理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2、犯罪: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德行为。(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哪些人:犯罪人;一般犯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监管教职犯罪的人员。2、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2)是犯罪

3、学科与心理学科的交叉学科(3)是理论学科、又是应有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一、犯罪心理学的任务通过研究犯罪人事实犯罪行为的心理以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发展以及改造发展提供心理科学依据、为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服务二、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活动的水平4、有助于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第四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客观观察法、自我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心理测验法5、归因法5、案例分析法6、经营总结法7、数量统计法第

4、五节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西方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概况(二)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我国古代犯罪心理学的思想:关于犯罪心理学形成原因的论述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思想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三)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现状: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台湾学者的研究;大陆学中的研究第二章 犯罪心理结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和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教学内容: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概述1、概述(1)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

5、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的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2)犯罪心理结构由来:结构论与非结构论(3)研究犯罪心理结构的意义1、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第二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1、犯罪心理结构的总体模式(相互作用模式、偏常认识主导模式、多层次多纬度模式)2、犯罪心理结构的亚结构(1)动力结构(、畸形的观念系统、强烈、畸变的需要、犯罪动机、不良的兴趣)(2)调节结构(偏倾的自我意识、扭曲的道德意识、错误的法律意识)(3)特征结构(气质、性格、能力)3、犯罪心理结构的心理背景(1)犯罪人的心理状态(2)犯罪人的潜意识第三节 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1、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

6、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过失犯罪心理结构(2)稳固、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3)需要型的犯罪心理结构、情绪型的犯罪心理结构2、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态变化(1)潜在的形态(2)恶变的形态(3)衰落的形态第三章 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原因,犯罪行为发生机制及发展变化,了解犯罪人在不容犯罪阶段的心理状态及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的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一、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因素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因素:1、主体因素:1、生理因素: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异常生物学。2、心理因素:个性倾向性、性

7、格结构缺陷、控制系统缺陷、个性异常。3、行为因素:错误的活动、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有害的行为习惯、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2、主体外因素:1、社会环境因素 a)大社会环境因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精神环境、法制环境。 b)小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居住环境、人际交往、职业条件。 2、自然环境因素:地域、季节、时间、自然灾害。 3、情景因素: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二、影响犯罪行为发生因素犯罪行为发生因素:1、犯罪行为人因素:犯罪心理结构已形成、身体条件具备、具有作案知识和技能、作案方式和时机已定、作案工具。2、犯罪行为情景因素:侵害对象的存在、

8、有害的现场条件和气氛、不存在第三者的威胁。三、犯罪综合动因论1、含义犯罪综合动因论 犯罪之所以发生、,是多种主体内外因素综合的互为作用的结果2、要点犯罪综合动因要点: 整体性、层次性、 结构性、动态性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一)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的概念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的概念: 是犯罪心理特别是犯罪动因引起犯罪行为的工作方式与心理过程的总称。(二)内外化机制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1)认识的选择和加工机制(2)模范学习机制(3)角色扮演机制(4)自我强化机制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1)预谋发动机制(2)情境互动机制(3)挫折攻击机制(三)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1)犯罪动机、犯罪

9、目的与犯罪行为(2)犯罪动机的形式(3)犯罪目的的确定(4)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联系与区别(5)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的相互影响(四)犯罪行为发生机制模式1、特殊模式 (1)渐变型:原发型、继发型(2)突变型(3)基于型2、特殊模式(1)习惯性(2)朦胧型(3)变态型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一)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中的心理状态1犯罪前:自我辩解、犯罪决意形成形态、等待发展时机的焦虑状态2、犯罪中: 心理失衡3、犯罪后:情绪表现、 异常行为表现(二)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变化犯罪过程中动机的发展变化1影响犯罪动机变化的条件:主体因素、 客观因素 、 动机冲

10、突2、犯罪动机变化的方向:犯罪动机的强化、 犯罪动机的弱化(三)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1、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强化的条件、强化的特征、强化的阶段2、犯罪心理结构的弱化:弱化的条件、弱化的类型、第四章 犯罪类型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多元统一犯罪类型理论,及我们研究犯罪类型的必要性和划分犯罪类型的基本观点。教学内容:第一节 犯罪类型论概述一、犯罪类型的概念1、按一定原则或标准、将犯罪现象的某些共同性质、特点所作的不同分类就是犯罪类型。2、研究犯罪类型的必要性1.提高包括犯罪心理学在内的犯罪学科理论水平的需要2.可为刑事立法提供依据3.有助于刑事司法

11、实践4.有利于犯罪的心理预测和预防二、犯罪类型化的困难1.法律标准的局限性2.心理学本身的困难3.类型间的重叠交叉三、划分犯罪类型的基本观点1.明确划分犯罪类型的目的2.注意犯罪行为分类和犯罪人分类的区别和联系3.采用多元统一标准划分犯罪类型第二节 各种各样的犯罪类型理论一、犯罪行为的分类1.社会危害性标准2.反社会性标准3.犯罪行为性质标准4.犯罪行为模式标准二、犯罪人分类1.人类学、生理学标准2.社会学标准3.伦理学标准4.精神病学标准5.精神分析学标准6.心理学标准7.多元标准第三节 多元统一类型理论1.性别标准2.年龄标准3.犯罪动机标准4.犯罪经历标准5.犯罪主体数量标准6.心理状态

12、标准7.犯罪行为实体形态标准8.犯罪行为方式标准9.精神状态标准第五章 不同动机的的犯罪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物欲型动机、情绪型动机、权欲型动机、信仰型动机及集合型动机犯罪的概念及心理特征、行为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 物欲型动机犯罪一、物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物欲型动机犯罪,又成利欲型动机犯罪货贪利型动机犯罪,是指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一)心理特征1、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2、畸形的向乐观3、膨胀的物质占有欲4、强烈的虚荣心5、意志薄弱6、不良行为习惯二、物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一)行为特征1、犯罪行为手段的多样性2、作案

13、手段的技能性3、作案习惯的顽固性三、几种主要的物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一)盗窃犯罪人的心里特征1、错误、消极的认识特征2、恐惧与兴奋并存的情绪特征3、相对简单的动机构成4、熟练的盗窃技能5、不良的性格与习惯6、侥幸心理严重(二)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野蛮的英雄观2、暴躁、兴奋的性质3、复杂的动机特征(三)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高自我评价的认识特征2、虚伪性与狡猾性的个性倾向3、高冒险性的个性特征4、稳定的情绪特征5、形成一定的诈骗习惯(四)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错误的社会心理2、复杂的动机冲突3、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4、职务优越感(五)毒品违法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吸毒者的心理特征

14、动机简单 感性认识有余、理性认识不定 低级情感居主导地位 自我控制力差 依赖性强2、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追逐金钱的动机 淡薄的法律意识 侥幸心理强烈 情绪不稳定 意志具有两级性 明显的内倾向性格第二节 性欲型动机犯罪一、性欲型动机犯罪概述性欲型动机犯罪:又称淫乱型动机犯罪,是指以淫乐型动机作为主要犯罪动机,以满足性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达到其他目的犯罪行为。二、性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形成的主客观因素1、诱发性犯罪的信息泛滥2、性道德规范教育的薄弱3、恋爱、婚姻、性生活方面的障碍三、性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1、歪曲的性意识、性观念2、腐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3、犯罪动机

15、特征 满足性欲 侵犯的欲望 报复 好奇、追求刺激4、情绪情感特征: 情绪不稳定 情感方面缺乏修养5、消极的意志品质6、利用被害人的心理(二)行为特征1、作案方式的差异性2、作案手段的复杂性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第三节 情绪型动机犯罪一、情绪型动机的概念1、情绪型动机的概念 是指心里的或心理社会的动机,是以非生理变化为特征而以社会交往需要为基础的动机二、情绪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1、异常的自尊心水平2、消极的情绪情感品质 不稳定性 高强度性 缺乏原则的情感倾向性 情感的肤浅性3、挫折耐受力差(二)行为特征1、盲目性2、冲动性3、戏虐性4、情绪性5、残暴性三、几种主要的情绪动

16、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一)几种主要的情绪动机犯罪1、反社会情感的犯罪2、挫折情绪状态的犯罪3、激情犯罪4、应激状态的犯罪5、消极心境的犯罪第四节 信仰型动机犯罪一、信仰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信仰型动机犯罪:是对某种主义、思想、宗教、或学说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此作为新年来支配其犯罪行为。(一)政治信仰型1、严重的反社会认识2、强烈的反社会情感3、意志特征的两级性4、动机的反社会性(二)封建迷信信仰型1、错误的认识2、情绪情感的狂热性3、坚定的犯罪意志4、动机的荒谬性二、信仰型动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一)政治信仰性1、行为实施方法的智能性2、行为方式的集团性3、犯罪行为的狡猾性4、犯罪行为的预谋性5

17、、犯罪行为的疯狂性6、犯罪行为的模仿性(二)封建迷信信仰型1、犯罪行为的迷信色彩2、犯罪行为的公开性3、犯罪行为的狂暴性第五节 集合型动机犯罪一、概念及常见类型(一)集合型动机犯罪:是物欲型动机犯罪、情绪型动机犯罪、性欲型动机犯罪和信仰型动机犯罪等的复合或综合,它的产生及其心理、行为特征是十分复杂的。 (二)类型1、危害国家安全罪兼一般刑事犯罪2、强奸兼杀人犯罪3、盗窃、抢劫兼杀人犯罪4、盗窃、抢劫兼强奸犯罪5、盗窃、聚众斗殴团伙犯罪二、集合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动机斗争的复杂性2、犯罪体验的综合性3、反社会个性进一步发展三、集合型动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1、犯罪行为侵害对象特征2、犯罪行为实

18、施的时间特点3、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犯罪之间的关系4、犯罪的组织形式5、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第六章 少年犯罪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少年犯罪的特殊性,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以及我国当前少年犯罪的情况。教学内容:第一节 我国少年犯罪的概况一、我国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1、少年作案成员绝对数成倍增长2、少年犯罪率上升3、少年犯罪占刑事作案成员的比例上升二、我国少年犯罪特点1、最多的犯罪类型为抢劫、抢夺、盗窃、杀人、伤害、强奸2、模仿成人作案,性质趋于严重3、流窜犯罪比较严重4、团伙犯罪突出5、犯罪前主要是农民、辍学无业者和学生6、低学历者多7、有劣迹史的多8、犯罪年龄有降低

19、的趋势9、无明确动机的犯罪占一定比例10、重新犯罪率高第二节 少年期社会化过程的矛盾与犯罪一、少年期社会化过程中的矛盾(一)生理发育与心里发展的矛盾1、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力的矛盾2、好动好奇与分辨是非能力差的矛盾3、容易兴奋与控制能力差的矛盾4、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性法制观念缺乏的矛盾(二)心理结构内部各因素间的矛盾1、认识与情感的矛盾2、认识与行为的矛盾3、情感与意志行为的矛盾4、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的矛盾5、自我意识的矛盾(三)少年主体与客体现实的矛盾1、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差与不良社会影响的矛盾2、个人需求与客观可能性的矛盾3、独立性意向增强与社会约束的矛盾4、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的矛盾

20、第三节 犯罪少年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一、犯罪少年的心理特点(一)认识特点1、错误的人生观2、法制观念的欠缺3、不成熟的认知结构(二)情感特点1、情绪体验的原始性、低级性2、情绪的易激动性和外露性3、情感的极你稳定性4、自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性5、情感的冷酷性(三)意志特点1、明显的两极性2、冒险性3、易受暗示性(四)动机特点1、动机内容的多样性2、贪婪性动机最为突出3、犯罪动机产生的情景性4、强烈的情绪性5、无意识动机比较显著6、不稳定性(五)个性特点1、智力特点2、神经(气质)类型特点3、性格特点二、犯罪少年的行为特征1、模仿性2、冲动性3、凶残性4、结伙性5、互感性6、戏虐性7、易变性第七章

21、 女性犯罪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了解女性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并熟悉女性在经济犯罪中的心理表现和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 女性犯罪概述一、女性犯罪(一)女性犯罪的基本情况1、犯罪率:女性犯罪再整体犯罪中大约占10%到20%,年龄分布在中年层次,在犯罪经历上,年龄也较晚,多集中在36岁至40岁之间。2、犯罪人分类:冲突型;权力型;消极遵从型(二)影响女性犯罪的因素1、生理因素与犯罪2、犯罪的心理因素3、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第二节 女性犯罪心理特征一、个性犯罪(一)个性倾向性特征1、需要2、动机(二)个性心理特征:性格特征;能力特征二、认知特征

22、三、情感特征1、丰富、细腻2、情绪波动性四、意志特征:1、意志受情绪影响大,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2、行为易受环境及其他人的暗示。五、行为特征 从属性、欺骗性、冲动性、性色彩、自私性、非体力性第三节 女性经济犯罪心理一、心理特征1、情感依附2、自我显示3、拜金主义意识4、贪图安逸5、愚昧无知的需要6、异常的心里状态二、行为特征1、色情诱惑2、谎言欺骗3、男女合谋第四节 女性犯罪心理一、女性性犯罪动机1、纵欲型动机2、玩乐型动机3、性爱至上的犯罪动机4、逞能型动机5、好奇心动机二、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三、异常的性爱心理四、强烈的依附心理五、否认有罪心理第八章 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第一节

23、初犯和偶犯的心理一、初犯和偶犯的区别1、年龄差异2、犯罪人的心理结构差异二、初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1、激烈的动机冲突2、认知特征 认识水平较低 认识内容错误3、犯罪技能不熟练4、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 犯罪前侥幸心理 犯罪中恐惧心理占优势 犯罪后惊恐、心虚、悔罪、自暴自弃5、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良性转化 恶性发展(二)行为特征1、犯罪行为的预谋性2、犯罪行为的幼稚性3、作案手段简单4、共同犯罪较多三、偶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1、不合理的需要2、动机产生的瞬时性3、偏执的性格特征4、意志的两级性5、犯罪时的心理状态 紧张 恐惧 兴奋二、行为特征1、冲动性2、盲目性3、

24、偶发性4、单独性5、简单性第二节 惯犯和累犯的心理一、惯犯的经验1、作案的经验2、参加诉讼的经验3、被监禁的经验4、重返社会的经验二、惯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1、畸变的需要结构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3、动机斗争不明显4、情绪情感特点 情绪活动稳定 情感低级5、典型的犯罪性格6、意志的两级性7、能力特征 必要的生活技能 犯罪技能熟练8、犯罪定型(二)行为特征1、习惯性2、行为计划的周密性3、类似性4、狡诈性5、连续性6、残忍性7、坚决性三、累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一)心理特征1、需要特征 贪婪的物欲 畸变的性欲 低级的交往需要2、强烈的反社会意识3、动机特征 再犯时动机斗争由强趋弱

25、 犯罪“合理化”4、情绪情感特征 情绪:比初犯冷酷;比初犯谨慎 情感:自私感;无同情和怜悯心5、意志特征6、能力特征7、法制观念8、性格特征(二)行为特征1、流窜作案2、犯罪行为的谨慎性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4、善结团伙、犯罪多方向性发展第三节 职业犯罪心理一、西方学者对职业犯罪的理解(一)两种观点1、犯罪是职业犯罪人的专门职业2、职业犯罪人是一些经历过特殊“社会化”的犯罪人二、职业犯的心理特征(一)心理特征1、动机特征 动机产生的自觉性 动机产生的无意识性2、双重性格特征(二)行为特征1、严密性2、残酷性3、多方向性第九章 智能犯罪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智能犯罪在行为方

26、式上的特殊性,只能犯罪人的心理结构特征和行为特征,以及智能犯罪的概况和危害。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一、智能犯罪的概念与特点(一)概念:智能犯罪是指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行为人借助计算机等高科技工具和先进技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二)智能犯罪的特点1、高犯罪黑数2、犯罪形式多样3、计算机犯罪低龄化4、物欲型动机居多5、侦查与取证困难6、犯罪人矫正不易二、智能犯罪的原因1、技术的两重性2、科技管理漏洞3、网络生活影响4、法律的缺陷第二节 智能犯罪人的心理结构特征一、认识特征:智能犯罪人可以说是高智商的人,一般受过高等教育,掌握新技术快,因此,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用脑子去挣钱,或仅仅是糕点恶

27、作剧,甚至是行侠仗义,替天行道,不如杀人、抢劫、强奸的呢高丽犯罪凶狠,而且无本万利或者损人不利己。二、情感特征 智能犯罪人的情感往往带有比较强烈的反社会色彩,尽管有时他们自己不这么认为,他们对技术的追求往往出于非常狭隘的目的。三、意志特征 很多智能犯罪人,对技术的追去是十分执著的,无论是纯科学技术,还是犯罪技术。如米特尼克的粒子在当代并非个别,他至今还是许多黑客的偶像和楷模。四、个性特征 智能犯罪人的个性特征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他们往往是披着合法的外衣从事非法的活动。他们又比较明显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希望以自己的意愿任意行事,甚至妄想改造世界。第三节 智能犯罪人的行为特征一、隐蔽性 很多智能犯罪都

28、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利用生物、医学技术实施的智能犯罪,常常是在封闭的实验室进行的,其内容的学术难度是一般人无法了解行为的性质,很多科研机构本身就是高度保密的单位,因此,此类犯罪不容易被揭露。二、欺骗性 智能犯罪人作案手段方式上有相当大的欺骗性,有的智能犯罪人利用伪造的单据虚构不存在的交易,向金融机构和大公司诈骗巨额资金等等。三、破坏性 形形色色的职能犯罪带有破坏首先是经济上的巨额损失,例如1996年4月到10月间,俄罗斯的一名计算机专家和5名同伙通过计算机网络就直接窃走可美国花旗银行的资金共计1000万美元。四、感染性 这个主要是体现在网络时代,人们之间的通讯间建设起传统的邮局来传递邮件,而更多地依赖于互联网,这样,很多病毒就通过电子邮件系统进行传播,而且一台电脑染上病毒,病毒就会自动复制,并向所有联网的电脑进行扩散。五、易变形 这个主要是在犯罪与司法机关的斗争上面,它们之间的斗争就像猫和老鼠的游戏一样,很多狡猾的职能犯罪人在作案事无不小心翼翼,一有情况,他们就会改头换面,毁灭罪证,以求保护自己,不少智能犯罪是利用合法的场所和程序进行犯罪活动的。第十章 群体犯罪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群体犯罪形成的原因和背景,群体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并结合案例让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群体犯罪的现实性和危害性。教学内容:第一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