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7.32KB ,
资源ID:2456363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5636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总复习》一轮知识点附录六.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总复习》一轮知识点附录六.docx

1、高考总复习一轮知识点附录六附录六常见表达技巧汇释诗歌的表达技巧(写法)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由两个层面构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手法(方式)、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一、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

2、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见抒情手法)二、抒情手法(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直抒胸

3、臆的艺术效果:真切自然,感情强烈,浓重感人。(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理、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吊古抒怀)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杜甫登高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了诗人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

4、写法。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作于诗人客寓成都,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2托物言志(象征)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比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如虞世南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1)托物言志

5、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例如:“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借景抒情)(2)比喻和象征:比喻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中用

6、的是比喻,把愁思比喻成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如果诗歌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是托意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如毛泽东和陆游均写有卜算子咏梅,都是以“梅”为象征客体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毛泽东是这样写梅花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而陆游写的梅花则另有意味:“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首词通篇都以梅为意象,只不过,毛泽东赋予梅花以乐观、热情、昂扬、坚强的象征义;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象征词人自我,把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打击的遭遇和

7、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节操的品格融入了梅花的形象中。同是梅花这一象征客体,因人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3借物喻理把深刻的道理蕴含在对事物的描摹中。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小诗,借“源头活水”说明这样的道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跃,才思不绝,情操高雅。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把当年的繁华和现今“惟有鹧鸪飞”的荒凉进行对比,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还可以是“怀古”而“伤(悲

8、)己”,通过遥想古人古事,感慨或愤激于自己功业未建、年华逝去、报国无门、怀才不遇、遭贬被弃等。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三、描写手法1渲染渲染属于正面描写,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以营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往往是一两句可以了结的,诗人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从形、声、色、态等方面刻画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1)以物烘托人(情)。如琵琶行中“

9、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以景烘托朋友离别时凄凉的心境。(2)以人烘托人(情)。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3)以物烘托境。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3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1)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

10、插云霄,壮丽非凡。(2)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反衬在古诗词中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以声(动)衬静,二是以乐景衬哀情,三是对比。如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主要写静景,颈联则写动景,虽互为衬托,但诗人的着眼点是以动衬静,以突出境界的幽深。(3)对比与衬托的区别:衬托是用来说明和突出被陪衬事物的,有主次之分;对比是为了比较事物的不同点,没有主次之分。例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诗歌首句运用衬托,以“冰雪林”反衬梅的坚毅;次句则运用对比,将梅与“混芳尘”的桃李作对比,一方面写出了桃李的媚俗和轻佻,另一方面又显示出梅的清高脱俗,表达了

11、诗人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4白描指用简练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事烘托,不施色彩。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在这幅图画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带给人萧索而暗淡的印象。5用典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而“春风十里”又是引用杜

12、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6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7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相互拼合、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内容,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运用互文手法,能使语言节奏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应理解为“秦汉明月秦汉关”。8动静结合动静结合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

13、。把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9虚实结合“虚”指直觉中看不见的,但能从诗的字里行间感悟到的、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多为未来之事、想像之物、梦中之境;“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象、实人、实事。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虚实相生”是指虚

14、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十全十美;实景空余“桃花依旧笑春风”,怅惘顿生。以虚衬实,把读者带进无限凄美的意境之中。10抑扬结合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

15、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刻画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深刻表现了她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11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柳宗元江雪,“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

16、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12浓淡相映在绘画中,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景色,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来写秋景,语言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有力地强化了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13疏密手法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疏

17、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14(观察)角度的变化高考考查诗歌的描写手法时,还经常就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命题,因为许多描写都是有层次性的,要由远而近或由下而上,出题者的提问方式一般是“诗人是如何写景的?”

18、等。例1:(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形象鲜明,富有层次感。例2:(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例3:(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第一句从仰视角度写,第二句从俯视角度写,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缥缈,

19、使人如同坠入仙境。四、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

20、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3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有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4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

21、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段,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5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

22、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6顶真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

23、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7双关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8通感通感也叫移觉,是把

24、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9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王勃蜀中九日登高)诗人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给人以强烈的感染。10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

25、给予答案,让读者去思索体会的修辞手法,其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基本作用是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果是开篇用设问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那就是“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如果是在中间设问,那就是“承上启下”;如果是在结尾设问,那就是“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似屈原的天问,起得奇逸,既引人想象,又把个人的率真的性情、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充分表达出来了;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句中提问,在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过渡到揭示原因源头有活水,把心灵澄明的原因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的道理和盘托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词的最后进行设问,不仅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而且表明了词人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北伐中原、收复失土这副重担的心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