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138.02KB ,
资源ID:2454459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5445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1、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屯溪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 二 文 科 历 史 试 题第I卷(选择题 48分)本卷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填写在答题卡对应表格的题号中。1.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A. 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 加速了宗法制的崩溃C. 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 避免了分封制的瓦解【答案】C【

2、解析】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等趋向崩溃,奴隶社会的原有秩序日益瓦解,从维护周礼的目的出发,孔子只能采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观点,故答案为C项。题干中既有“记述历史”的客观存在,也有“春秋笔法”的主观反映,不能片面判断春秋不足为信,排除A项;BD项与材料信息不存在因果关系,均排除。2.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建立“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老而无妻子者有所待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的理想社会。这位思想家有可能是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有余力以相劳,有余财以相分”可知是指没有贫富劳逸的不均;“老而无妻子者有

3、所待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是兼爱的主张;故答案为C项。老子主张“无为”,孔子主张“仁、礼”,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3.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呈现的显著特征,秦汉时期开始形成,涵盖地理、制度、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一统。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A. 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B. 罢黜百家,表彰六经C. 严刑峻法、思想专制 D. 顺应自然、遵循天道【答案】A【解析】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这种新儒学表现出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的特点,在被汉

4、武帝采纳后,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是维护古代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基础。故答案为A项。董仲舒新儒学糅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排除B项;C项所述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是道家思想,排除。点睛:外儒内法济之以道是指以儒家学说来施政,构建出“仁政”的形式和表面情况;再以“法”为骨,用法家学说来统治人民,使阶级关系不出现紊乱;辅之以道家的自然学说,给被统治者留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让其自然生长,也就是用道家学说作为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润滑剂。董仲舒的新儒学实际上也就包含了各家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4.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

5、大乱。”这种思想主要继承了.A.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B. 荀子“天命有常”观念C. 孔孟儒家“仁”学主张 D. 法家强化君权的观点【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因此也渗透了“仁政”的思想,故答案为C项。这种思想与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没有关系,排除A项;制天命而用之是指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排除B项;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法家思想,但材料主题不是强化君权,排除D项。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

6、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5. 下图反映了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情况。据该图得到的信息有A.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 B. “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科书C. 推动西汉察举选官制度的发展 D. 地方教育系统日趋走向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汉朝太学博士人数的增长”趋势来看,太学博士人数大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大兴,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故答案为A项。西汉时期还没有“四书”的提法,排除B项;太学博士经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与察举制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图表中数据的变化

7、,再联系所学有关内容,理解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反映出的问题,据此确定本题答案。6. 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A. 推崇知行合一 B. 探寻科学真理C. 意在明德之善 D. 旨在灭绝人欲【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格物致知”,但“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故答案为C项,排除B项。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体现出灭绝人欲的目的,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7. 孟子认为大臣应该“能格君心之非”,.才能“一正君而国定矣”,而朱熹认为“看来臣子

8、无说君父不是底道理,此便见得是君臣之义处”。这种变化说明宋朝理学A. 放弃了儒学民本思想 B. 迎合了君主统治的需要C. 已成为官方统治哲学 D. 折射了封建制度的衰落【答案】B【解析】朱熹主张“臣子无说君父不是底道理”,与孟子的“能格君心之非”相比,迎合了君主统治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材料未涉及儒学民本思想,故无法体现宋朝理学放弃了儒学民本思想,排除A项;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已成为官方统治哲学,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8. 王守仁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A. 克服程朱理学弊端 B.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C. 修身养性完善

9、道德 D. 应对西学东渐冲击【答案】B【解析】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要通过整治人心挽救统治。故答案为B项。AC项不符合“本质意图”的要求,D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9. 顾炎武在顾亭林诗文集中说:“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据此可知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A. 格物致知 B. 忠君爱民 C. 明道救世 D. 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据材料“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

10、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故C项正确;格物致知属于朱熹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忠君爱民思想,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属于王阳明思想,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有以救之”,学生容易理解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据此可以推理出明道救世的主张,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0. 梁启超、谭嗣同倡民权之说时,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孙中山等革命派在宣传民权主义时,也借助明夷待访录。材料意在说明明夷待访录A. 倡导民主共和制度 B. 代表资产

11、阶级利益C. 推动民权得以实现 D. 影响近代民主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孙中山等革命派在宣传民权主义时,也借助明夷待访录”,说明明夷待访录对近代追求民主的斗争产生很大影响。故答案为D项。黄宗羲主张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黄宗羲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排除B项;C项说法夸张,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1. 李贽提到“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这一观点A. 体现了近代民主色彩 B. 主张提升女子政治地位C. 声讨了理学灭绝人性 D. 折射反传统的时代呼声【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

12、乎?”反映出李贽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批判,因此这一观点折射出反传统的时代呼声。故答案为D项。李贽的观点不能体现近代民主色彩,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主张提升“政治”地位,排除B项;“理学灭绝人性”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12. 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l796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 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再次被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A. 都践行了民主政治 B. 意图做到功成身退垂范后世C. 行为性质截然不同 D. 都改变了本国政治发展进程【答案】C【解析】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仍然是皇位世袭,并没有否定君主专制体

13、制,更谈不上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与华盛顿辞职所体现的民主精神有着本质的不同,华盛顿辞职并非无奈之举,而是淡泊名利,维护美国民主。故答案为C项。乾隆帝禅位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乾隆帝禅位对中国政治进程没有实质性影响,排除D项。13.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劳作之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茧丝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 B. 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C. 造纸术改进满足大众需求 D. 丝织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答案】B【解析

14、】根据材料中的“蔑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说明这种方式影响了造纸术的产生。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残絮集成薄片,用于书写,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从材料来看,造纸术的产生与丝织业有一定关系,但不能反映“相得益彰”,排除D项。14. 有学者认为“举凡商人生活的一切方面,几乎无不在明代商贾小说的表现范围之中,商人已经成了商贾小说的主角。”这主要反映了明代A.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 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C. 政府传统抑商政策改变 D. 商人全面介入文学的创作【答案】B【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人数增多,在社会上的影响扩大,从而“商人已

15、经成了商贾小说的主角”。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商人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文学作品表现商人生活,并非商人全面介入文学创作,排除D项。点睛: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新景象,社会生活日趋丰富,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观念的转变,使得文学作品中的商人形象越来越普遍。15. 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书法应“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所欲,便以为姿”。据此可知,作者认为A. 书法是一门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 B. 书法者应该具备性情奔放的性格C. 书法艺术作品应该反映时代风貌 D. 书法字体应追

16、求飞舞飘逸的意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所欲,便以为姿”,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书法应当是一种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故答案为A项。作者对书法者没有提出要求,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书法作品与时代风貌的关系,排除C项;抒情达性有多种方式,材料没有要求必须“飞舞飘逸”,排除D项。16. 徐渭在画上自题诗:“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为春。”由此可见,他的画属于A. 文人画 B. 风俗画 C. 宫廷画 D. 山水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解读材料,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本题主

17、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徐渭是明代诗人、画家。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徐渭的画符合文人画的特征,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排除BCD。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人画的特点17. 京剧脸谱是根据人物性格、性情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A. 注重描绘人物性格多样性 B. 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 体现了京剧艺术的虚拟性 D. 表明京剧艺术走向成熟【答案】B【解析】

18、京剧脸谱用色彩“寓褒贬、别善恶”,从而不同脸谱也就标志着后世人们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因此可以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故答案为B项。脸谱色彩主要是根据道德品格而不是根据人物性格,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片面,京剧走向成熟不会只是根据脸谱的出现,排除。18. 康德认为,希腊哲学最重要的时代始于苏格拉底。康德做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在于,苏格拉底A. 批判宗教神学的危害 B. 注重对人性本身研究C.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D. 倡导人独立理性思考【答案】B.19. 彼特拉克广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并且敢于突破中世纪的神学观念,用新时代的眼光,把人和现实生活放在中心位置,诠释古典著作。

19、这说明他A. 肯定了人的理性思维 B. 有意恢复被湮没的人性C. 彻底否定了神的存在 D. 崇尚古代希腊罗马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把人和现实生活放在中心位置”,是通过“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说明彼特拉克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被束缚的人性,故答案为B项。材料强调人的作用与地位,没有涉及属于启蒙运动核心的理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对神的彻底否定,排除C项;彼特拉克并非崇尚古代希腊罗马的奴隶社会制度,而是利用其文化中发扬人性的内容宣传自己的主张,排除D项。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彼特拉克20. 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法国著名油画家布歇此时绘制了中国风

20、作品中国捕鱼风光这幅油画反映出A. “西学东渐”成果斐然 B. 启蒙运动汲取东方营养C. “中学西传”成为主流 D. 文艺复兴借鉴中国文明【答案】B【解析】18世纪属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欧洲出现“中国热”是启蒙思想家们从东方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充分,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影响西方,属于“中学西传”,不是“西学东渐”,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学西传”已成为主流,排除C项;18世纪属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排除D项。21. 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

21、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这反映出英国A. 不承认罗马教廷 B. 世俗王权不断加强C. 把新教作为国教 D. 推崇宗教信仰自由【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说明在教权和王权的斗争中,世俗王权不断加强。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司法案件不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没有反映不承认罗马教廷,排除A项;CD项材料没有反映,均排除。22. 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这些主张A. 反对宗教信仰,倡导自由平等 B. 抨

22、击教会权威,倡导信仰得救C. 倡导理性主义,主张平等法治 D. 反对宗教狂热,维护现存契约【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反映的是理性主义,“社会契约”体现的是平等和法治。故答案为C项。材料所述为消灭宗教狂热,不能体现反对宗教信仰,也不能反映倡导信仰得救,排除AB项;“社会契约”理论是把社会和国家看作人们之间订立契约的结果,用来说明政治权威、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来源、范围和条件,不是具体的“现存契约”,排除D项。23. 近代德国革命家李卜克内西曾评述:“ (1859年)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繁嚣,在他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场革命,马克思自己在世界嚣嚷的中心所准备的也正是这种革命

23、,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肯定达尔文学说改变人类历史发展进程B. 突出马克思主义创立具有划时代意义C. 两者准备的革命意在批判社会制度弊端D. 两者革命共性在于都促进了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因此两者的革命共性在于都促进了社会进步。故答案为D项。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排除A项;材料没有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意义,排除B项;生物进化论不存在批判社会制度弊端,排除C项。24. 1

24、869年万国邮政联盟建立,该组织的建立使邮政事业实现了全球系统化。这主要得益于A. 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 B. 资本输出的加强C. 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D. 互联网技术的推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6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邮政事业实现了全球系统化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资本输出的加强和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BC项;互联网技术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从当时的社会状况特别是工业革命在技术上取得的成果,来确定与题干现象有关的因素,排除与题干时间不符的选项,以此作出正确选择

25、。第II卷(非选择题 52分)本卷共五题,其中第25题、第26题、第27题为必做题,第28题、29题为选做题,考生选做其中一题,两题都选的按照第一题计分.。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材料一 汉并天下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儒生)叔孙通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与臣第子共起朝仪。”上曰:“可试为之”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以尊卑次起上寿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司马迁史记叔孙通传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

26、天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文集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概括汉代儒学地位上升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27、【答案】(1)原因:儒学的主张利于维护君主权威和等级秩序;董仲舒倡导“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神化了皇权,使之进一步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倡导儒学、推行教化的主张。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开始上升。 (2)内涵:“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在社会上表现出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原因:重点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辩化阶段,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

28、想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地位上升的原因、朱熹关于“理”的内涵以及宋明理学与两汉儒学的不同,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1)汉代儒学地位上升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以尊卑次起上寿无敢喧哗失礼者”“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2)朱熹关于“理”的内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分析得出。宋明理学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

29、明确的哲学体系”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点睛:对于材料解析型问答题的解答,一定要明确设问的要求。首先仔细审清设问,获取有关“问题信息”,要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读材料是为了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型问答题的设问一般规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要求,若细心审读设问,很容易把握正确的答题思路。细心审读设问,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摸清命题者的命题角度和要求,从而为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效率和准确地捕捉材料的信息重点作好铺垫。如第二小题的“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首先应明确设问的要求是与两汉儒学相比,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信息再

30、联系所学有关内容,将二者进行比较,最后找出二者的不同。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黄宗羲,生于浙江宁波地区一官僚家庭,其父被魏忠贤所害。四年后,黄宗羲进入南京复社,招致阮大铖的彻骨之恨。黄宗羲最后获救全赖清军挺进南京,但不久他即参与抗击入侵者的斗争。抗清斗争失败后,他归隐家乡,潜心研究经史百家、释、道及天文、算术、乐律。他的代表著作明夷待访录乃是对明末专制政体的全面批判,他在政治观念上崇尚自由,他认为君主及其臣子应服务于民,而不是相反。他强烈反清,屡受封官之许,皆推辞不就,1695年终老于家。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的思想直到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才重放光芒。法谢耐和中国社会

31、史等材料二 伏尔泰( 16941778年),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17261728年,伏尔泰在英国流亡期间详细考察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当地的社会习俗,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伏尔泰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一方面他用化名写作和印发了大量小册子,他出版的作品多达70卷,此外还有1万多封信。在他的作品中,他用一种风趣、嘲讽甚至是挖苦的语气批判任何不宽容的制度和压迫政策,宣扬个人自由。他讽刺的对象也包括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另一方面他支持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特别是百科全书派的斗争,哲学辞典就是他为百科全书所写的哲学条目的汇编。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成为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父”。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黄宗羲和伏尔泰的思想来源,并概括二人思想成果的共同点。(6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有怎样的不同?结合二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其原因。【答案】(1)思想黄宗羲:儒释道等为代表的中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