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英文差异 中英文差异 首先是“静态与动态”,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此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 因而呈动态。 英语的静态特征具体说来有四点。 第一, 名词化是英语常见的现象, 换句话说, 本来在汉语中可以用动词、 形容词、 副词的地方,英语常用名词。 比如,我们想写“他很不开心,引起大家也不开心” He was unhappy, so others felt unhappy too. 这样写当然也对,但是太平淡, 我们考试时如能写出更精彩的句子,分数当然也会更高。 我们完全可以把 unhappy 这个形容词变为名词用: His unhappiness made/infected other
2、s unhappy.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写作的时候,学会适当地使用名词。 He arrived so early, and I was quite surprised. His early arrival surprised me. 同时汉语 常用人作主语而英语多用物作主语。 比如一篇六级模拟题范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Video games could do us harm without our knowing it. If proper attention is not paid to their side effects. 再比如“他最终失 败了”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可以这样写为: At
3、 last he failed. At last all his efforts were in vain. 显然第二句要比第一句更容易为你赢得高分。 He was outstanding among his colleagues because he worked very hard. His hard work/ efforts made him outstanding among his colleagues. 第二,用名词表示作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以代替动词。 比如,我们要想表 达“他七十多了,但能吃能睡。 ” He still could eat and sleep. 显然这样写
4、不行, 不能吃可不就死了吗? He was still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其实, 也 就是用一些在动词后加 er 或 or 形成的名词来代替动词。 再比如你们现在觉得我 上课上得不好,盼着下课,你想表达“这位老师上课上得不好,我们都盼着早点 下课。 ” This teacher is not a good one, so we are eager to finish his class as earlier as possible. 这句话这样写的话,不仅没有错,还很地道。 可我们还有地 道得多而且更简洁的写法: In this teachers
5、 class, we are all clock-watchers. 这样 19 个单词的句子变为了 8 个单词的句子,而且更地道。 也许有同学会问老 师有 clock-watcher 这个词吗?当然没有,可英美国家的人肯定懂,因为他 们看时间的方式,也是钟表。 当然英语造词是有一定规律的,很容易学会,以后 有机会另作专项讲解。 所以下次你要夸别人篮球打得好,记着可以怎么写: He is a good/professional basketball player. 第三, 名词的优势造成介词的优势。 英语大量使用名词必然引起介词的广泛运 用。 比如“有人给他撑腰。 ” Someone supp
6、orts him. He has someone behind him. 第一句中的 support 与中文“撑腰”不是完全对等,因为 support 是中性词,而“撑 腰”则是贬义。 再比如“说完这些话,她就走开了。 ” After she finished her words, she went away. With these words she went away. 学会用介词往往能使句子更 加简洁,一句简单的话“他离开时,我送了他一件礼物” When he was leaving, I gave him a gift. On his leaving, I gave him a gif
7、t. 第四,动词的弱化与虚化。 简单的说来有些词既能当名词用又能当动词用,我们可用一些虚化动词(have, make, take, do)加上它的名词意义。 比如 look have a look, take a look walkhave a walk, take a walk visit pay a visit to attempt make attempts damage do some damages to 比如: “Tom 与老板吵架之后, 就辞职了。 ” After Tom had a quarrel with his boss, Jack quit. After Tom quar
8、reled with his boss, Jack quit. 喜用名词,是现代英文固有现象。 但千万切记,名词的使用要适当, 并非所有地方名词优于动词,万不可滥用。 况且,近年来英美不少学者认为名词 的滥用造成英语缺乏生气。 如果考生能够把握分寸,适当使用名词确也不失为写 作之上策。 思维方式制约着表达习惯。 思维是写作活动的基础;写作 不仅是语言活动,而且是思维活动(Kelly,1963)。 汉式思维模式是形象的、 直观的,在语言上,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 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而英式思维则是概括的、抽象的(连淑能,1993)。 汉语较少使用表示抽象概念的名
9、词,而较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如 “望梅止渴”中的“梅”与“渴”;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有的 学生误将“桃李满天下”表达为“peaches and plums all over the world”,而英语 peach 和 plum 并没有“弟子”、“学生”的意思,正确的表达应该是 ones pupils or disciples。 再比如,在表达“下岗工人”这一说法时,有的学生写出了“off-duty workers”;而 off-duty 指的是“下班”或“暂时离开工作岗位”,正确说法应该用 laid-off workers。 同样,“锅碗瓢盆” 抽象概括为
10、 cooking utensils,而不应按字 面逐一翻译。 2.动词、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的问题 汉语的具体思维和英语的抽象 思维导致语言中动词、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不同(申小龙,1988)。 思维的抽 象性导致了英语的名词化(nominalization)倾向,构成了以静态为主的语言特 色,并进而产生了介词优势,使英语显得虚、静和抽象;汉语多用动词,所以显 得实、动和具体。 现代汉语句法特点之一是“动词连用”,即汉语的个句子里可 按序排列出现多个动词。 在英语中,一个句子只允许有一个主要动词,其他动词 只能以非谓语形式或从句呈现。 例如:The mastery of language is n
11、ot an easy thing and requires painstaking efforts.(语言不是随便就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 不可。 )这里英语用名词,汉语用动词。 再比如,在表达“这本书太难了,我看 不懂”时,学生通常会写出“This book is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understand it.” 而 很少想到用介词词组表达的句式:“The book is totally beyond/above me .” 3.具体词汇与概括词汇的问题 英语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 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或现象,用词具体细腻;汉语多用表示整体概念的词,用词 概括
12、模糊。 例如,汉语中的“伤”是各种概念词,可分为内伤、外伤,外伤再分为 刀伤、烫伤等等。 但英语很难用某个特定的词表示“伤”的种概念,只有“harm, injure,hurt,damage,spoil,wound” 等属概念词。 学生受汉语的影响,通常 用表示概括的词加上各种副词的方式,构成“动词+副词(ly)”结构,比如,“走得很快”表达为“walk quickly”;“跑得很快”是“run quickly”。 英语中表示各种走姿 的词汇很丰富,例如,stroll, trudge, plod, march, stalk, toddle, stagger 等。 此 外,学生在写作时往往用一个笼
13、统的词来描写一个具体的事物。 例如:That was a very wonderful movie. 这一句中的 wonderful 过于笼统,不如采用 instructive 或者 moving 等较为具体的词汇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4.词语搭配问题 英语词语搭配是我国学生学英语最感棘手的地方,如 果不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很容易出错。 例如,“我们在学校里学习各种知 识”中的“学习知识”要是用英语表达成 learn knowledge 就不是很地道,应该用 acquire, gain, obtain, gather 等词汇与 knowledge 搭配; learn 只能与 somethi
14、ng 或某一学科搭配使用。 再比如,在词语的组合上,吃苹果(to eat an apple),吃 食堂(to have ones meal in the dining hall),吃现成饭(to lead an idle life)等等, 同一个“吃”字,英文中就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 因此,学生若孤立地记单词,忽 略了词汇的习惯搭配,写作中就会出现词不达意,甚至错误百出的现象。 例如: “Mary won Jane in the speech contest.”中的“won”应改为“beat”。 “win"和“beat" 都可表示“赢”,但“赢了一场比赛”应用 “win&q
15、uot;,而“赢了某人”则应用“beat"。 (二)句法方面 1.时空观念问题英语动词的时体范畴极为丰富。 英语句子的人称、数量、时态、语态、情 态均受制于时空,在句子结构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则、次序,而且要求形式一致; 而汉语语言形式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建构句式, 要求并不严格 (熊沐清, 2001) 。 例如,“她行医至今已有三年了。 ”这句话中“行医”与“三年”不产生时空矛盾问题, 所以学生很容易将之表达为“She began to practice medicine for three years to the day."但按英语的时空观,“行医”是瞬时动词,而“三年”是
16、一段时间,二者难 以协调。 正确的表达应是“It has been three years to the day since she began to practice medicine." 2.连接词的问题 英语思维重视形式逻辑与汉语思维重视辨证思维的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 英语重形合, 即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达到语言形式的完整,句法功能呈 外现形;而汉语重意合,即语言表现形式由意念引导,句法功能呈隐含形式。 换 言之,英语是分析型的理性语言,句间讲究形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显性的、多 样的;而汉语是综合型的直感语言,多数情况下疏于语法,句间讲究意合,其关 联照应手段是隐性的。
17、在英语和大多数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 接词 if,because,although,while 等明确表达出来。 因为,连接词起过渡作用, 承上启下,使表达合乎逻辑,同时结构严谨,文章紧凑。 中国学生在用英文写作 时受母语习惯的影响, 往往不注意句间衔接, 给人跳跃和不流畅感。 例如, People learn English to use it. Some learn it to study or work abroad. Others learn it toread books and magazines in English or have something to do
18、with English-speaking foreigners.若采用适当连接词,则改进为:People learn English for practical purposes: some learn it to study or work abroad, while others learn it to read or communicate in English.文章读起来就通顺很多。 3.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问题 申小龙(1992)认为,西方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强调主客的分离,在语言 上则注重形合;而汉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在语言上则 重意合。 Li & T
19、hompson(1976)认为,形合的英语是主语突出 (subject-prominence)的语言,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英语句子的主语通 常指人或事物,由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来担任;而汉语是主题突出 (topic-prominence) 的语言,句子的主语则大不相同,它们可以各种形式出现。 除人或事物外,地点、时间、行为方式都可以作主语。 在词性方面,除名词、名 词词组和代词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甚至句子都可以作主语。 如“天空万里 无云”就是典型的主题句。 按照汉语思维,“天空”是主题,后面是评论主题如何。 受此影响,学生往往把汉语的主题当成是英语的主语,造出“The sky has
20、 no clouds.”这样的句子来。 其实,在英语中这句话的主语是“万里无云”,天空只能 作地点状语或用形式主语 it 来代替。 因此, 我们可以说“Its cloudless”, 或者“There is no cloud in the sky”。 再比如, (1)读书可以增长知识。 (1a)Reading books can acquire knowledge. (1b) One can acquire knowledge through reading books. (2)自从 1978 年以来,由于中国人民的努力,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a) Since 1978, China h
21、ave taken place great changes with the effo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2b) Since 1978,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with the effo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相信通过对比,哪一句更符合英文表达 习惯,读者自可判定。 4.句式主、客观倾向问题 英语民族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而他们对主体与客体 有着严格的区分;而汉语民族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 考事物的思维模式(张海涛,1999)。 表
22、现在语言上,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 常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 汉语里,采用有生命的人或 物作主语总是占绝对优势。 受此影响, 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 沿用汉语的思维, 极少采用非生命指称主语,学生英语作文中常常出现“I think”,“we must”, “someone says”,“you should”,“lets” 等主观倾向明显的表达,少用“It can be argued that”,“It is estimated that” 等句型结构。 例如,“American education owes a great debt to Thomas Jefferso
23、n.” 用汉语表达则为“托马斯 杰斐逊对美 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英语写作中,善于用非人称主语句,可有效地减少汉语腔。 再比如, “不同的人对考试有不同的态度”。 (a)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examination. (b) Attitudes towards examination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显然 b 句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更趋客观、公正,让人 容易接受。 5.过多使用简单句的问题 句式有变化指的是一定的意义要用合适的句型来表达,它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采用适当
24、的句型来表达内容,包括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主动被动句、 长句、短句、疑问句、插入语、独立成分等;二是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合理, 包括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解释关系、概括关系、顺序关 系、 让步关系、 对比关系、 转换关系等, 这些逻辑关系均有适当的过渡词来连接, 只有在句式上有了变化,才能谈得上成为一篇好文章。 如表示因果关系的就有 accordingly, consequently, hence, therefore, thus, so, in consequence, as a result 等。 试比较下面的例子: 原文: I will never drive a
25、car again. I had an accident today. I was driving up Fourth Avenue. I saw a bright yellow car. It was driven by a little old lady. She obviously did not see the stop sign. I could not stop in time. She ran right into me. Then she called me a “young hoodlum”.本段落由九个简单句组成,读起来 单调无味,毫无感染力,通过变换句式,改进为: I w
26、ill never drive a car again.(简单句) I had an accident today when I was driving up Fourth Avenue.(复合句)I saw a bright yellow car which was driven by a little old lady. (复合句) She obviously did not see the stop sign, and I could not stop in time.(并列句)She ran right into me. Then she called me a “young hood
27、lum”.(简单句)这样,原文经改进,句式有了较大的变化,读起来 觉得内容特别,令人回味,效果完全不一样。 (三)语篇方面 1.语篇的开头 Kaplan(1966)认为东、西方语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操汉语的人的 思维方式是螺旋型(spirality)的,而操英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 (linearization)。 思维方式不同,文章重点信息的布局各异,影响信息的传递。 英民族重直线思维, 习惯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首先说出,而汉民族习惯于从侧 面说,阐述外围的环境,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 根据 Scollon(1991)的观 点,亚洲人在谈话时一般延迟话题的介绍,采用一种“亚洲归纳”式思
28、维模式,而 西方人一般在谈话开始就引出话题,采用的是“演绎模式”。 Kaplan(1972)也曾 指出,英语段落的发展是趋向于直线性,推理性的;而在一些东方语言中,段落 组织的发展却可称为是在不停地兜圈子,即从多侧面迂回表达而不直接写明。 由此,在用英语写作时,有些中国学生使用汉语的段落发展方法,却不知道这种结 构很难被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所认可,这样的英语作文很可能被认为文理不通、缺 乏连贯。 在表达思想时,英语民族的思维更直截了当,他们习惯把要点放在前面 说出,然后把次要的信息一一补进。 例如:英汉两民族学生同样向美国某大学写 一封申请奖学金的信, 英民族学生喜欢单刀直入, 在开首段便说: “
29、I would like to apply for a university scholarship”,而中国学生大多喜欢将这句话放在中间或最 后点出。 再比如,在表达“看电视的坏处”时,许多学生的首段大都不写电视带来 的坏处,而是先用一个段落陈述电视的好处,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实惠,绕了个圈 子后,再回到题目上来指出其缺点;而英文的写作规范是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2.语篇的发展 西方思维强调个人意见的表达,英文写作要求观点鲜明,符合逻辑,首尾 统一。 一个段落、篇章,开头以主题句点明主题,其后内容按直线展开,层层深 入,辅助句紧扣中心思想。 段落的线性发展围绕主题展开,先陈述中心意思,后 分点论证
30、说明,使主题句的内容展开,并为后面的内容作好铺垫。 英语的段落是 文章的缩影, 无论哪一种体裁的文章,每一段落都包含了一篇文章所包含的全部 要件:(1)首句或尾句点明主题,这是英美读者所期待的交流方式;(2)将 该主题细分成一系列小论点;(3)用具体例子和阐述支持各个小论点;(4) 发展中心论点,并把该论点与其他论点联系起来;(5)运用该中心论点与其他 论点的关系,对事物进行说明,得出结论或引出新论点。 而汉语由于受到思维模 式的限制,反映在语言上,习惯于绕圈子,常常先避开主题,从宽泛的时间和空 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远及近;往往把主要内容或关键问题保留 到最后或含而不露。 这种从
31、次要到主要、从相关信息到中心话题的话语组织模式 是逐步达到高潮的渐进式模式;再就是不论词句还是篇章,形态标志都不明显, 语句之间靠一种隐藏的、 内在的句法或逻辑关系来相互衔接, 注重意义上的连贯, 以神统形。 3.语篇的结尾 汉语主体思维的主观性强烈,往往对读者的判断力持怀疑的态度,表现在写 作上是作者结尾结论化倾向,即由作者出面给出结论,它是语篇结束的标志。 仍 以“看电视的坏处”为例, 不少学生在结尾发出了“让我们充分利用电视的好处,克 服看电视带来的坏处”的呼吁,符合汉语“合”的模式。 英语民族强调“物我分 立”,其思维强调客观、公正。 写作追求最大限度的客观性,使读者确信作者并 未搀杂
32、个人观点为目标。 他们往往摆出大量的事实数据, 让作者得出自己的结论, 其文章往往呈现无结论化倾向。 比如,在一篇题目为 Making our city greener 的文章中, 中国学生在结尾处喜欢喊口号, 发出强烈的呼吁, 如: Lets join hands and take some efficient and urgent measures to make our city greener andgreener. 或者用 You should make your effort to make our city greener. Just do it from now on.等等。 实际上,这样的口号式结尾不但没有力量,反而削弱了文 章的表现力。 更好的英文表达是 Urgent and effici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top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make our city a more comfort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