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47.05KB ,
资源ID:245264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5264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电视专业频道产生的背景.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电视专业频道产生的背景.docx

1、电视专业频道产生的背景第一章电视专业频道产生的背景大众传媒业是一个与社会各行各业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特殊行业,传播关系的复杂性体现了整个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电视专业化频道的产生和发展是电视生产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且与行业运行的社会环境综合互动的结果,这种趋势体现了大众传媒在文化创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电视专业频道的产生和发展虽然是一个行业内部的变化,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在行业内部讨论频道专业化的问题,无疑就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和思路。我们必须把频道专业化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当中,才能更为深刻地把握其来龙去脉,得出更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第一节信息传播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人类不断认识客

2、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最强大的武器。大众媒介是一个从事精神内容生产的特殊行业,根据马克思的精神交往和生产理论,大众媒介行业也应该存在着特定的精神内容生产力水平,这个水平直接受到人类物质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科技革命,获得了有史以来最为快速和迅猛的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科技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遇,即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就是信息特别是知识,核心的理念就是知识的创新。纵观大众传媒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的发展历程。媒介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不但直接改变了媒

3、介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而且也根本变革了媒介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一方面,现代传媒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其影响力举足轻重;另一方面,传媒产业也为高新科技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传媒综合了最先进的科技、最新颖的思想、最快捷信息,不断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卫星通讯技术、有线电视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电视业的生产力水平,使电视市场大大丰富,导致了电视业经营和运作方式的改变,并最终催生了电视频道的专业化。 卫星通讯技术在电视技术发展的早期,电视信号的远距离传输主要是通过微波中继的方式来完成。电波中的微波是直线传播的,除了在传播过程中电波能量会不断衰减外,

4、地球本身的圆形形态、山川河流及高楼大厦等还会对它产生阻挡作用和其他不利影响。因此,人们需要每隔一段距离就要架设一个中继站来放大和延续信号,起到接力的作用。利用卫星进行通信的科学设想是由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首先提出的。1945年10月,克拉克在无线电世界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地球外的中继站的文章,他建议将人造卫星发射至赤道上空36,000公里的太空,与地球保持同步运行。太空中的地球同步卫星可以视山川大河如平地,这样卫星上的电子装置就可以接收地面传送的信号,并将信号转发到覆盖范围内的广大地区。在同步轨道上每隔120度设置一颗通信卫星,只需有三颗就能实现全球通信广播,这就是著名的“卫星覆盖通信说”。

5、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随后,各国加快了发展空间技术的步伐,人类从此进入卫星时代。1962年7月,美国发射了“电星一号”通信卫星,进行了横跨大西洋的电视节目传送实验。1962年12月,美国又发射了“中继”通信卫星,并于1963年11月23日利用这颗卫星在美国和日本之间进行了电视转播试验。在试验开始前发生了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卫星及时传播了这条新闻,使人们切身感受到了通信卫星传送电视新闻的优越性。但这两颗卫星均为非同步卫星,每次只能传送10分钟的电视节目。进行稳定的电视信号传送所需要的卫星必须与地球同步,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与地

6、球的自传速度一致,相对于地面来说,地球同步卫星就像悬浮在太空中的一个不动点,这样人们才能将它作为一个信号的中转站加以使用。1963年7月,美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同步卫星。借助地球同步卫星,1964年夏天,全世界千万名观众通过电视转播,第一次收看到了日本东京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实况。随后在1965年4月,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启用,为卫星通讯技术的应用掀开了新的一页,国际间进行电视节目的传送和转播更加便捷。卫星通讯的微波中继传输技术克服了常规微波通讯的信号容易衰减的弱点,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和质量,使得电视业的发展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形成了新的跨地区、跨国界的电视市场,为电视媒体

7、尤其是电视专业频道创造了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卫星通讯也加剧了电视行业的竞争,改变了电视市场的格局,促使电视媒体重新研究市场定位,为专业频道的出现奠定了市场环境的基础。 有线电视技术有线电视是经电缆或光缆组成的传输分配线路,将电视节目直接传送给用户接收机的一种区域性电视广播方式。初期的传输线路都采用电缆,所以也称电缆电视。20世纪70年代光缆问世后,以其优良的性能至少在主干线正逐步取代电缆,形成了光缆同轴电缆混合(HFC)传输网路。人们发展有线电视的初衷只是想把它作为无线电视的补充,但随后有线电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计。有线电视的最初形式是共用天线系统,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美

8、国偏远地区。由于无线电视信号在空间传输受到环境的影响较大,在电视覆盖区的边缘地带,在高山、高层建筑等障碍物阻碍电波传播的阴影区,在电波经过多次反射造成重影和干扰的地区,人们选择有利的地点架设了性能优良的电视接收天线,把收到的信号经过放大及处理后用电缆传送给各个用户,这样就形成了多个电视用户共用一套天线系统的接收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共用天线系统逐渐超越了单纯接收系统的范围,建立起采集、制作、播出等设施,形成了一整套独立完整的有线电视广播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卫星电视技术出现以后,天上的通讯卫星和地面有线电视网相结合,使有线电视真正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无线上星,有线入户”成为今天电视传播的主

9、要形式之一。无线电视依靠无线电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在技术上受到很多的限制。因为无线电频率是稀缺资源,无线电广播的带宽有限,因此政府对这个资源的控制非常严格,电视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也相应很高。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业的市场规模狭窄,很难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有线电视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有线电视节目在封闭的电缆中传输,不易受外界干扰,不仅信号质量高,而且所使用的频道数不受各种无线电业务(如通信、导航、遥控遥测等)的限制。有线电视网络一般可以传输数十个频道的节目,大大提高了电视市场的容量,使电视进入多频道时代,加剧了电视业的竞争。另外,有线电视通过电缆进行连接,可以有效的进行用户接收管理,可

10、以采用加密措施,实现收视付费,提供了新的电视经营模式。有线电视的技术特性,为专业频道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插入图1-1: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系统示意图 数字压缩技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作为实现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手段,其作用越来越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革命的本质便是数字化革命,数字化技术是推动社会信息化的最强大动力。所谓数字化就是将所有的影像、声音、文字等等的信息通通转化成0和1的二进制代码,使得所有的信息都得到了统一的表达方式,在引入计算机技术以后大大方便了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传播。数字信号有很多优点,但当模拟信号数字化后其频带会大大加宽。一路6MHz的普通电视信号数字化后,其数码率

11、将高达167Mbps,不仅对储存容量要求很大,而且占用的带宽将达到80MHz左右,这样将使数字信号失去实用价值。数字压缩技术可以通过检测并消除数字信号中的冗余信息,解决上述的困难,压缩后信号所占用的频带大大低于原模拟信号的频带。因此,数字压缩编码技术是使数字信号走向实用化的关键技术之一。采用数字压缩技术,通信卫星可以传送的电视节目频道数量大大增加。卫星上的一个转发器过去只能转播一个模拟频道,现在却能转播68个数字频道,每个频道的成本可降低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同样,采用数字技术以后有线电视系统的传输容量可以从几十套模拟节目提高到数百套数字节目,使电视市场的潜在规模再次发生的爆炸性的增长。卫星通讯、

12、有线电视和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为电视业拓展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媒体的发展最终以“内容为王”,而电视专业频道正是通过电视节目内容的创新,将信息传播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消费选择。第二节社会文化背境一电视产品的文化本质电视业是一个从事精神层面的内容生产的行业,电视产品的本质是是一种社会文化。可以说正是电视产品的文化本质构成了电视行业在现实社会中的商业价值。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充满了各种各样信息的洪流,大众传媒不断为我们制造着新的象征符号和象征意义,创造着新的名词和偶像。内容丰富的电视节目、琳琅满目的图书杂志、版面各异的各色报刊充斥于我们

13、的精神视野,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和精神食粮。大众传媒行业作为专门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组织,在这样一个信息至上的时代和世界里自然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大众传媒行业依靠自身强大的传播特权和社会影响力极大地影响了我们时代的潮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一言以蔽之,大众传播形成了大众文化。电视表现现实世界、表现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新闻是直接报道客观世界的一个手段,它用来满足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需要。电视还可以通过文艺片、电视剧等电视艺术手法,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将更多、更广泛的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传达给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观众的认知结构,这是传播学研究中“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

14、电视拥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但是电视对于文化的创造不是无中生有的。电视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创造什么样的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的大背景。大的文化背景决定了电视所创造的大众文化的特点,而它创造出来的大众文化又融入了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这就是社会文化与电视文化的辨正关系。所以中国的大众文化绝对不同于美国的大众文化,即使是美国的电视节目拿到中国来,它所能产生的传播效果也绝对与在美国不一样,这就是文化的前定性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二社会文化对电视专业频道影响西方学者认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史用传播方式来划分可划分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专有文化三个阶段,并认为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处在由

15、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化的时期,即由大众文化向专有文化的转化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教育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闲暇时间增多,不同的人群将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自己参与的文化活动。关于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分别代表大众和精英的文化,代表大众和精英阶层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代表这两个阶层思考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在讨论这两个概念时有必要来解释一下大众的概念。大众这个词的英文是mass,它源于西方的大众社会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相继经历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对原有的社会机构和价值体系产生了致命的冲击。原有的阶层观念逐渐淡漠,传统的社会结构被逐渐颠覆,人们失去了相对统一和稳定的价值

16、与行为参照体系,底层的社会成员逐渐从原有的社会结构上分崩离析,变成了一种分散的、均质的、孤立的原子式存在状态,大众社会理论就把这样的社会成员的集合体称作大众。著名的大众理论学家奥尔特加这样形容大众:“大众的概念是数量和视觉上的。社会总是由两个构成要素组成的动态整体:大众和少数人,少数人是这样的一些个人或者个人组成的集团,他们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资格,大众则是没有这种资格的人们的群集。大众不能孤立地或者是主要地理解成是劳动阶级。”这里奥尔特加所说的少数人其实就是精英,奥尔特加指出了精英和大众的根本区别,就是在于他们有没有一种特殊的资格,这种资格可以是政治上的,也可以是经济上的,还可以是知识或者文化

17、上的。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所谓民俗文化或者通俗文化,它一定要和大众传媒联系起来。正如前面反复提到的那样,大众传播形成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不是自发在大众内部流传并形成的,因为我们在定义大众时就把他们描述成了原子式的孤立存在。虽然实际上并不是那么极端,但是大众也不具备足够的凝聚力可以形成属于自己这个群体的文化,他们的文化的形成只能借助大众传播这个特殊的工具。“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其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生产的文化产品。”电视媒体是大众文化最强大的创造者。20世纪80年代电视刚刚在中国开始普

18、及的时候,霍元甲、许文强成为了许多少人心目中的偶像,郭靖和黄蓉的形象至今还是无数金庸迷心中不可超越的经典。20世纪90年代初渴望的热播更是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热潮,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则是社会生活中最受人瞩目的文化大餐,成为了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在除夕之夜不变的守候。电视创造了一个个的文化奇迹,电视使得无数曾经默默无闻的人一夜之间变成了大众的偶像,电视也使很多故事、音乐、文学作品转眼间脍炙人口。电视的文化本质使得它营造出了无数的文化人物、文化事件和文化作品,这些东西引领了时尚,引领了潮流,引领了大众的喜与恶。“大众文化在功能上,是一种游戏的娱乐性文化;在生产方式上是由

19、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是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是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大众对大众文化的消费是一种快餐化的消费,只要求能获得一时的身心愉悦,不要求思想性,不要求那种能使人回味的东西。大众文化是通过现代的文化工业大批量地进行内容复制而生产出来的,这种生产的模式具有物质生产既定的流程和限定,这种生产特点使得大众文化丧失了艺术的特质,丧失了文化创造的个性。这种复制不但表现在对内容的大量复制上,更表现在生产方式、风格和加工手法上的复制与趋同,所以大众文化虽然表面上五花八门,但在本质上具有强烈的同质化特点,使得“在文化工业中,这种模仿成为绝对的”,“个性化的努力最终被模仿的努力所取代

20、”。针对大众传播的这些负面特征,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对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进行了深入的批判研究。他们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大众文化商业化、对大众文化工业化、对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控制功能的批判上。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社会学家、哲学家哈贝马斯指出,商业化运作的媒介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是“一种艺术的蜕变”,是“一种商业规律对于艺术和审美规律的损害和践踏”。大众文化虽然是为大众所接受和肯定的东西,但它确实存在着为大众所无法感知和预见的负面影响。文化的多元性是我们的社会的总体文化能够合理地维持和发展的前提,所以作为媒介而言,也不能单一地追求行业商业利润,而要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对大众情操和

21、思想境界的提高上来。大众媒介应该试图寻找一条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大众文化与人文精神统一的途径。在这样的大众文化现实背景之下,电视频道的专业化可以说是实现媒介责任途径之一。专业频道的操作使得电视节目的制作更加注重内涵的深度,可以为电视人提供追求文化品味的空间。频道专业化本身就是一种以内容的专业和深刻为价值取向的趋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文化在提升境界和品味上的需求也是推动专业频道发展的动力之一。精英文化是相对于大众文化的一个范畴,它指具有某种社会资格的精英阶层所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思维方式。精英文化的形成并不像大众文化那样倚重于大众媒介,它的形成更多的是靠精英内部的一种共识和思维方式的统

22、一。这种共识的形成除了媒介的因素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途径,比如精英的职业和教育所决定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处于精英阶层的现实所给予他们的对人生、对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深层思考。精英文化相对于大众文化来说更加冷静、更加理智、更加具有长时间的保存价值,更具有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眼光。精英文化具有一种“启蒙”的特质,这种“启蒙”的特质与大众文化的“世俗”相对。精英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原动力,精英阶层文化的这种“启蒙”特质决定于它们本身的思想和对现实的深层关注。18世纪,欧洲的文化精英们就高扬“理性”的旗帜,用科学、用理性来启蒙大众混沌的意识,这种精英文化引领了当时的文化潮流,并最终使得大众文化也逐渐具有了

23、这种精英文化的“理性”特质。20世纪20年代,以“五四运动”为契机,中国的文化精英也逐渐构建起属于他们的精英文化,并试图用他们的这种文化去开启当时中国愚昧的群众心智,所以“启蒙”和对大众的教化欲望是精英文化的一个特点。于是精英文化与时代相比就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精英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和超越意识,属于精英文化的艺术品一般都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而对社会进行审美的审视”。同时,对现实世界的批判视角使得精英文化具有一种叛逆性质和反抗因素,“艺术和所谓的古典艺术恰恰在于它的无政府主义的表现形式,它始终是人面对飞扬跋扈的制度、宗教和其他方面的压力的一种抗议力量”。目前中国社会特点使得中国的社会

24、文化里也有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区别。一般意义上的中国精英阶层主要包括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白领阶层、高级公务员等,这一部分人无疑是最具有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的一个群体;而大众则主要包括工人、农民和一般的底层劳动者,这一部分人虽然数量庞大,但却不具有精英阶层那样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相对于媒体来说,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价值,就必须把精英阶层纳入自己的服务对象,而为了吸引精英阶层的注意力,就必须调整电视节目的内容以迎合精英阶层的品位,使电视同时具备大众文化制造者和精英文化引导者的双重身份。这对于习惯了制造和迎合大众需求的电视媒体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而电视专业频道可以说是独辟蹊径,专业化本来就是精英文

25、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频道的专业化必然带来审美层次的提升,带来具有精英文化特点的节目风格。社会的精英阶层完全可以借助专业频道来表现属于这个时代的精英文化。专有文化不同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种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明显的排他性。它是一个群体、一个集团为了增加自己的凝聚力,提高本组织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所有意培植起来的一种价值和共识体系,它的目的就是要增强个体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如企业文化属于专有文化,一所大学的精神属于专有文化,而一个社会群体的共同认知也构成了一种专有文化。专有文化没有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那样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但也日益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企业都已经把培育专有文化

26、看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专有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也成为了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动力。因为同一专有文化的拥有者往往具有相近的背景、审美角度和喜好,专业频道成为专有文化最适合的传播载体。总之,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是促成电视频道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由于电视的文化本质所决定的。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对电视专业频道进行分析使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视传媒可以引领大众文化,同时也可以成为精英文化和专有文化的承载媒体。电视只不过是一种传播手段,传播什么内容和文化,最终的决定力量还是传播者。第三节电视媒介生态的变化所谓媒介生态是指影响媒介行业生存、发展以及运作方式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总称。媒介生态是一个极其复

27、杂的概念,如果广义地谈论,那势必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就狭义的媒介生态而言,其内部因素包括媒介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外部因素就是国家对媒体行业的管理制度,主要是社会法律法规对大众传媒权利、义务的规范以及经营活动范围的框定。在这里,我们以狭义的视角来讨论电视媒介生态的变化对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影响。一市场化引导着全球范围内的电视业管理制度变迁电视业的管理制度是一个国家电视事业建立、组织、运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电视制度影响和决定了相关国家广播电视的现实状态和发展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相对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而言,电视业的管理制度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无线电频率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在同一时间内,相同频

28、率的电波会互相干扰而影响所承载的信息,在整个无线电频率的分配中,用于电视广播的频段是很有限的。因此,电视广播所使用的无线电频率就必须是公共性的资源,任何个人和团体只能拥有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不仅如此,电波媒体的传播和接收过程也较平面媒体特殊。首先,电波在开放的空间传播,覆盖面广泛而深入,具有较强的入侵性;其次,电视的直观音像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尤其是对分辨判断能力较弱的社会群体。因此,电视自诞生之日起在任何国家都受到了比平面媒体更加严格的控制。一般来说,世界各国的电视制度分成三种主要的类型:第一,商业电视管理制度。电视机构是以企业方式经营的商业性机构,以赢利为目的,以市场为

29、导向配置资源,迎合受众,相对独立于政府。商营电视制度的代表国家是美国。第二,公共电视管理制度。将电视作为公共事业,不受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节目等传播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来源主要以视听费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强调其公共服务性和独立性,强调其社会责任。公共电视制度的代表国家是英国。第三,国有电视管理制度。电视事业由国家投资、经营,受政府部门管理,成为政府的宣传机构,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政策方针服务。国有电视制度的代表国家是中国。 欧美广播电视业管理制度的演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欧美各国广播电视基本上遵循着国家垄断或国家管理下的公营与私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美国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模式被绝大

30、部分西方国家所否定。在欧洲,除了卢森堡等个别小国家外,各国均视广播电视业为公共服务事业。英国是这一传统的突出表现。英国广播公司BBC不仅是公营的,而且收视费来自公众。20世纪50年代,由于商业利益的压力,私营的独立电视网(ITV)打破了BBC的垄断地位,但由于ITV特殊的产权结构以及专门管理机构独立电视局(ITA,现改为独立电视委员会ITC)的严格节目管理,如黄金时间必须有新闻与时事节目,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本国节目和地方节目,广告不准与节目挂钩等,商业电视的弊病被减到了最低限度。更重要的是,由于BBC与ITV之间的竞争是真正的节目竞争,而不是对广告费的竞争,英国不仅避免了商营广播电视介入后低质量

31、节目挤掉高质量节目的倾向,反而使两大系统在竞争中各自提高了质量,都能很好地服务于公众利益。因此,无论在管理上还是在理论上,商营的ITV都被看成是英国公共广播电视系统的有机部分。即使在自由经济思想最有影响的美国,教育、文化、劳工、宗教,甚至政界和广播界的有识之士在美国广播制度形成之初就对不加管理的私有商营广播的局限性有清楚的认识。他们认为把无线电波给私人谋利是对这一资源的滥用。依靠广告的私有商营广播与真正的民主、平等原则不相容,因为追求广告意味着广播内容必然迎合广告商最感兴趣的中产阶级的利益,节目必然倾向于随大流,维护现状,忽略少数人持有的、一时也许不时髦的有争议的意见。同时,他们认为,非赢利性

32、的时事类和文化教育节目必然被商业广播所忽视。正因为如此,传统的商业电视网在各方面受到了联邦通讯委员会(FCC)较为严格的管理。在节目内容方面,FCC最有影响的法规之一是“公正准则”(Fairness Doctrine)针对商业性广播电视偏重娱乐性节目,忽略新闻时事内容的倾向,这一准则要求广播电视提供一定时间的时政节目。同时,为了避免节目内容的片面性,这一准则要求广播电视在报道有争议的时政问题时,给争论各方以均等的机会。虽然在实践中,公正准则往往只适用于社会上的主流观点,但它毕竟强调了广播电视业不同于一般商业的特殊性和公益性。在产业结构方面,联邦通信委员会为避免广播电视业的所有权过于集中,对每家电视公司拥有的电视台数量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由于商营广播电视忽视公众利益的倾向性十分明显,美国在1967年又成立了公共广播电视系统NPR和PBS。虽然PBS影响有限,但它毕竟打破了商业电视网的垄断局面,在时政、文化教育和儿童节目方面弥补了商业电视的不足。总之,20世纪80年代前,广播电视被认为是公众的讲坛。作为广播电视业追求的目标,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被认为高于商业利益。公营或由国家严格管理下的商营广播电视被认为是保障西方民主制度、维护公众利益的必然要求。不过公众利益从来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般认为,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