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104.73KB ,
资源ID:24506419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5064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一章智能建筑概论.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一章智能建筑概论.docx

1、第一章智能建筑概论第一章 导 论引导案例中国对外贸易情况据海关统计,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其中出口14.39万亿元,增长4.9%,进口12.04万亿元,下降0.6%,贸易顺差2.35万亿元,扩大45.9%。2014年全年进出口运行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1)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巩固。从全球范围看,2014年全球贸易预计仅增长2%左右。111月美国进出口增长3%,欧盟和日本分别下降0.5%和2.5%。而我国外贸增速明显高于全球的平均增速,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2)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外贸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

2、的支撑作用。按支出法核算,2014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10.2%,预计全年贡献率将在10.5%左右,创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3)一般贸易占比持续上升。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2.31万亿美元,增长5.3%,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3.8%,较2013年提高1个百分点,比重连续两年提高。加工贸易进出口1.41万亿美元,增长3.8%,增速较2013年加快2.7个百分点。(4)贸易伙伴更趋多元。开拓新兴市场取得新成效,全年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进出口比重较2013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对东盟、印度、俄罗斯、非洲、中东欧国家等进出口增速均快于整体增速。对发达国家市场保持稳

3、定增长,全年对欧盟和美国进出口分别增长9.9%和6.6%。(5)商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95.2%,较2013年提高0.1个百分点,占比连续三年提高。装备制造业成为出口的重要增长点,铁路机车、通信设备出口增速均超过10%;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851亿美元,增长5%;生物技术产品、航空航天技术产品、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速均在15%以上;消费品进口1524亿美元,增长15.3%,占进口总额的7.8%,较2013年提高1个百分点。(6)中西部地区对增量贡献首次过半。中西部地区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中部地区进出口3127亿美元,西部地区进出口3344亿美

4、元,分别增长10%和20.5%,中西部地区合计对整体进出口增量贡献60.3%,贡献率首次超过东部。(7)贸易条件明显改善。在国内工业品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的情况下,全年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下降3.3%,而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仅下降0.7%,贸易条件连续第三年改善。(8)民营企业成为稳增长的主力军。全年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占外贸企业总数的比重超过70%,较2013年提高1.6个百分点。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2015-01-25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特点,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国际贸易的主要分类。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5、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国际贸易是指国与国之间所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二是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经济实体之间进行。因此,没有剩余产品,没有阶级和国家(或独立的经济体),也就没有对外贸易。从根本上来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状态,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获取有限的生活资

6、料,仅能维持本身生存的需要,没有什么剩余产品可以用作交换。那时候,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没有国家,当然也就没有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的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发展,产品除了能维持自身需要外,还有了剩余。人们为了得到自己不生产的产品,就产生了氏族或部落之间的交换。那时的交换还只是偶然发生的、原始的物物交换。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随着社会生产分为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几个部门,就产生了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产生了货币。商品

7、交换由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交换的地理范围也不断扩大。生产者为了买卖方便和缩短贩卖商品的时间,就需要有专门从事贩运商品和商品交换业务的人商人,于是就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的出现使远距离商品交换,甚至海外贸易成为可能。三次社会大分工,每次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奴隶制的形成,使原始社会逐渐过渡到奴隶社会。国家的出现替代了过去的氏族公社,此时,氏族间的商品交换就成了跨越国界的、国际间的贸易。二、国际贸易的发展(一)资本主义以前的国际贸易1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奴隶社会制度最早出现在古代东方各国,如埃及

8、、巴比伦、中国,但是,以欧洲的希腊、罗马的奴隶制度最为典型。奴隶社会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国家主要有腓尼基、希腊、罗马等,这些国家在地中海东部和黑海沿岸地区主要从事贩运贸易。我国在夏商时代进入奴隶社会,贸易集中在黄河沿岸。奴隶社会虽然出现了手工业和商品生产,但在一国整个社会生产中显得微不足道,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很少。因为,在奴隶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道路条件恶劣,严重阻碍了人与物的交流,对外贸易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其规模和内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奴隶社会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的社会,奴隶社会的

9、对外贸易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当时,奴隶主拥有财富的重要标志是其占有多少奴隶,因此奴隶社会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是奴隶。据记载,希腊的雅典就曾经是一个贩卖奴隶的中心。此外,粮食、酒及其他专供奴隶主阶级享用的奢侈品,如宝石、香料和各种织物等也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总的来说,奴隶社会商品生产在整个生产中占的比重很小,能用来进行国际交换的商品更少,对外贸易的范围仅限于在临近国家之间进行。但是,尽管如此,有限的国际贸易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尤其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2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

10、发展,国际贸易也由最初的以物易物贸易形式,转化为以货币交易的形式,同时由于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马车的出现,使国际贸易更趋活跃,国际贸易的规模、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中世纪,欧洲国家普遍实行封建制度,国际贸易有了较大发展。在欧洲封建社会的早期,国际贸易活动很少,其中心位于地中海东部,除了盐、酒之类必需品交易外就是买卖奴隶;到封建社会的中期,商品生产取得了一定进展,加之基督教在西欧已十分盛行,教会通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来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意大利北部和波罗的海沿岸城市的兴起,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到了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推动

11、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交易品已从香料和奢侈品扩展到呢绒、葡萄酒、羊毛和金属制品等。亚洲各国之间的贸易由近海逐渐扩展到远洋。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开辟了从长安经中亚通往西亚和欧洲的陆路商路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输往西方各国,换回良马、种子、药材和饰品等。到了唐朝,除了陆路贸易外,还开辟了通往波斯湾以及朝鲜和日本等地的海上贸易。在宋、元时期,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贸易进一步发展。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曾率领商船队七次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达非洲东岸,先后访问了30多个国家,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器等同所到的国家进行贸易,换回各国的香料、珠宝、象牙和药材等。然而,封建社会

1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仍然不很发达,能够进入商品流通的只有少量剩余农产品、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对外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还不占重要地位,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没有显著影响,通过贸易往来,主要是实现了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紧密相联。马克思曾经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方式本身的产物。”马克思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国际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本质联

13、系。与封建制度不同,资本主义制度在本质上具有扩张性。资本的无限扩张决定它必须以大规模生产为前提,同时也必须以大规模的销售为前提。在资本主义形成以前,国际贸易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本和市场,帮助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其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所决定,国际贸易成了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物,这在近代表现尤为突出。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国际贸易发展非常迅速。贸易规模、贸易商品种类、贸易地理范围以及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都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和提高。国际贸易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是因为两方面原因:一是地理上的新发现;二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4、产业革命的完成。这两方面的原因促使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也起了决定性作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1498年,葡萄牙的瓦斯哥达迦马(Vasco da Gama)绕过南非的好望角发现了到达印度的新航线。这两个重大发现,使欧洲的对外贸易在地理范围上扩大了。在此之前,欧洲国际贸易的地理范围主要是在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与亚洲的贸易主要是通过阿拉伯商人间接进行的。在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对外贸易的范围就直接扩大到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和亚洲的印度、中国以及南洋群

15、岛。当时,大量的欧洲商人涌向这些地区,用武力和欺骗手段,进行海盗式的、掠夺性的贸易,并且占领这些国家和地区,使这些国家和地区沦为他们的殖民地。欧洲的几个主要贸易国家为了争夺海上的贸易霸权,曾经进行过几次商业战争,几个主要贸易国家也因此而经历了几度兴衰。随着几个主要贸易国家的兴衰,国际贸易的中心也曾多次转移。最初,由于西班牙、葡萄牙的兴起,使得比利牛斯半岛诸城市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以后,荷兰兴起,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取代了前者,成了国际贸易的中心;到17世纪时,英国取得了国际贸易的霸权,伦敦就成了国际贸易的中心。以上所述说明,地理大发现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同样,这一时期的产业革命也促进了国际贸易

16、的迅速发展。18世纪后半期和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并完成了产业革命。所谓产业革命,是以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度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制的革命。它既是一场技术革命,又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这次产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棉纺织业首先开始的。当时,哈格里沃斯发明的珍妮纺织机、瓦特研制的蒸汽机,在这次技术革命中起了突出的作用。英国的产业革命在19世纪30年代基本完成。继英国之后,法国在19世纪初开始产业革命,60年代末基本完成,之后,美国、德国、日本也相继开展并完成了产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出现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特别是机器制造业的形成,使机械化生产遍及了工业、交通运输业、采矿业等部门,改

17、变了整个工业生产的面貌。机器大工业的建立,迅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这就为国际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另外,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工具有了很大进步,火车代替了马车,轮船代替了帆船。这些都使得运费降低、运输时间减少,这实际上就等于缩短了各国之间的地理距离,使过去不可能的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关于这一段时间的生产与贸易情况,下面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从18501913年的63年间,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10倍,国际贸易量也增加了10倍。这说明,产业革命使世界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也使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总的情况看,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相比较,国际贸易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

18、来讲,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贸易的商品种类已不像封建社会那样只限于少量的奢侈消费品,而是品种越来越多,工业品、原料、谷物也成为大宗的贸易商品。(2)贸易方式由过去的现场看货成交,发展成为凭样品成交。(3)由于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开始出现了为国际贸易服务的运输、保险、借贷金融等专业化企业。(4)国家之间为了把贸易渠道稳定下来,以便使经常贸易有所保证,或为了争取到贸易对方国的优惠待遇,国与国之间签订贸易条约、贸易协定等协议形式也普遍发展起来。(三)“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化和扩大、贸易自由化

19、的加强、跨国公司的加速发展和世界范围内的稳定,国际贸易取得了巨大发展。国际贸易额从1950年的607亿美元增加到1990年的34700亿美元,1999年为6.8万亿美元,其增长速度(4.5%)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3.3%)。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1国际贸易增长迅速,呈波浪形变化趋势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8年,世界生产基本上恢复到“二战”前水平,所以,一般都以这一年作为分析“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起点。“二战”前国际贸易发展较快的两个阶段是:18701900年,年均增长率为3.2%;19001913年,年均增长率为3.8%。“二战”后的各个阶段发展速度均大

20、大高于“二战”前的发展速度。但是,在整体高速增长的同时,各阶段的增长速度又不均衡,呈现出波浪式变化的特点,如表1-1所示。表1-1 19501990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情况年 份1950199019501960196019701970198019801990年均增长率/%11.46.59.220.36.0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国际贸易发展手册19912各种类型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不平衡(1)各大类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在加强,其贸易额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在上升。1938年,发达国家在世界出口总额中占65.9%,1950年,他们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占60.8%

21、,1980年占62.6%,1989年占71.4%。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19501990年,发展中国家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1.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4%)。所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由31.1%下降为21.6%。(2)发达国家内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可以用三个指标来反映:出口增长率、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对外贸易差额。从出口增长率看,19501990年,日本、德国、美国的年均出口增长情况是:日本16.7%,德国13.3%,这两个国家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1.4%;美国9.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各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看,195

22、01990年,日本、德国、美国的出口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是:美国从1950年的16.7%下降为1990年的11.8%;日本从1950年的1.4%上升为1990年的8.4%;德国从1950年的3.2%上升为1990年的11.2%。从对外贸易差额变动情况看,美国在20世纪50、60年代为顺差,到70、80年代变为逆差,而且,近几年逆差数额越来越大。德国战后一直保持顺差。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逆差,80年代以后,一直保持顺差,而且顺差数额逐渐增大。(3)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总体下降,但是,其内部各国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具体表

23、现为:石油出口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所占比重上升,非石油出口国所占比重下降;在非石油出口国内部,工业制成品出口国(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上升。在世界燃料出口国中,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很大,上升也很快。1955年发展中国家燃料出口占世界燃料出口的比重为57.4%,1980年上升为72.4%。这说明,发达国家在燃料上对发展中国家依赖性很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石油出口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就快于非石油出口国,特别是1973年以后,石油价格上涨,使石油出口国的贸易额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从1950年的6.3%剧增到1980年的16.4%。但是,在此之后,由于石油价格回落等原因,这个比重又有所下

24、降,1990年降到6.0%。工业制成品出口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上升的原因,是因为在国际贸易中,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而这些国家是以出口制成品为主的,所以贸易增长较快,所占比重上升。3国际贸易中商品结构发生变化(1)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比重发生变化。商品按其加工程度不同,可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初级产品,也叫基本产品或原始产品,是指未经加工或只进行过简单加工的农(包括农、林、牧、渔)矿产品。工业制成品,也叫制成品,是指在工业企业内已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可供销售的合格产品。“二战”后,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比重的变化表现为:工业制成品比重扩大,初级产品比重减少。“二战”前,国

25、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比例)保持在:初级产品占61%,工业制成品占39%。在18761938年的60多年中,这个比例基本上比较稳定,没有大的变化。“二战”后,工业制成品贸易增长非常迅速,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初级产品贸易增长相对缓慢,所占比重有所下降。1955年,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比重大体持平;1960年工业制成品比重增加到55%,而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到45%,工业制成品比重开始超过初级产品比重。到1980年,原来的比例关系恰好颠倒过来:初级产品占39%,而工业制成品占61%。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一方面是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下降。“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

26、进步,以及生产向深度进军,原材料的深度开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减少了对天然原材料的消耗;另外,各种合成材料的出现和大量生产,也替代了一部分天然原料;再者,“二战”后,发达国家为了摆脱对其他国家初级产品的依赖,也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提高了粮食和原料的自给率。以上因素导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的供给减少。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之间的交换存在不等价交换,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趋于下降,或有增长但增幅很小,而工业制成品出口价格趋于上升,这就造成两类产品的价格差不断扩大,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另外,发展中国家随着生产力的

27、发展,已经可以把许多原料在国内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这些因素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量相对减少。因为供给与需求的同时下降,使得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2)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二战”后,世界工业制成品内部商品结构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机械、运输机械及化工产品在贸易中比重上升;纺织品、轻工业品在贸易中比重下降。这种变化实际上体现了世界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1899年,机械和运输机械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占12%,到1980年,此比重增长为40.6%;而纺织品和轻工业品在同期由40.6%下降为9.1%。化工产品贸易增长速度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最快。19601980年

28、,世界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增长了15.6%,而化工产品贸易额增长了18.7倍;运输机械和机械贸易增长了17.4倍。世界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战”后发达国家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建设进展很快,对机械、运输机械、化工产品需求量增大;由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业和化工业的中间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因此,这类产品的国际交换日益频繁;由于科技进步,新产品、新材料不断涌现,产品生产周期缩短,产品的更新速度加快,对此类产品需求增加;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们的收入增加,支付能力提高,高档消费品、家用机械和电器、机械等普遍进入消费领域。以上原因使得化工产品

29、、机械、运输机械等生产资料的贸易速度加快,而消费品贸易相对减缓。(3)初级产品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在世界初级产品贸易中,食品、烟草、农业原料、矿业原料的贸易增长缓慢,比重下降,而燃料(如石油)贸易一直增长很快,所以比重上升。19551981年,世界商品出口总额增长了20.3倍,非燃料初级产品出口总额增长8.4倍,而燃料出口总额增长46.5倍。在世界初级产品出口总额中,燃料所占比重,1955年为22.2%,1970年增长到27.6%,1980年增长到一半以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石油)消耗增加,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对石油的需求;二是1973年以后,石油

30、价格大幅度上涨,提高了石油贸易在初级产品贸易总额中的比重。(4)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战”后科技的发展使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不仅农业和其他初级产品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制造业的就业比重也逐渐由上升转为停滞或下降。与此同时,人们的收入不断提高,在主要耐用消费品得到满足后,人们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服务业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贸易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二战”后初期,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几乎没有引起重视。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970年世界服务业出口总值为800多亿美元,1980年增加到4026亿美元

31、,1990年又翻了一番,为8962亿美元,2000年则进一步达到16136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17%左右增加到90年代末的22%左右。服务贸易已上升到与货物贸易同等重要的地位,服务贸易总协定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三个主要协议之一。4贸易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为了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二战”后,世界各国通过贸易谈判,签署各种贸易条约和协定,建立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及自主的单边措施等各种形式,以求逐步实行贸易自由化,其结果使贸易集团化趋势不断强化。“二战”后,贸易区域一体化的主要表现是区域贸易集团的成立。“二战”后初期,最早成立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有两个:一个是经济

32、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另一个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区域性经济合作越来越多,其中最多的是自由贸易区,包括欧洲自由贸易组织(EFTA)、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南美共同市场(MERCOSUR)、东南亚国家的自由贸易区(AFTA)、东南非洲自由贸易区(COMESA)等。合作程度稍高的有关税同盟、共同市场以及经济同盟,如欧盟。几乎所有的关贸总协定成员国都参加了一个或数个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从1948年到1994年,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共签订124项区域性自由贸易协议,而从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到2000年,世贸组织共收到100项成员国参加区域自由贸易的通知,区域性或局部性自由贸易发展迅速。(四)21世纪初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也相应地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1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伴随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增长明显加快,已经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全球贸易的高速增长既是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