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颐和园资料颐和园的资料北京颐和园资料颐和园的资料 第一篇颐和园的资料:四年级颐和园课文内容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
2、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3、,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附:颐和园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4、,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1、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积累语言的能力。 4、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照片引入,激情引趣 (展示本
5、班学生在颐和园内所拍摄的照片,通过学生介绍照片的背景,激发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照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照片上的小男孩吗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些照片是从哪拍的。 2、生介绍自己游览颐和园的情况: 出课题并板书: 颐和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颐和园。 二、交流资料,预习反馈 1、导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讲。 2、学生交流资料。 (通过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颐和园的认识较为全面,同时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热情。)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中利用图片、
6、电教手段等创设一个旅游的环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导语: 的确,颐和园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想不想到颐和园去看一看那好,就和老师一起走进颐和园。 2、颐和园的课件,配乐范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景色美。 3、回答: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思考: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2、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是否能用上书中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或者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说明。 (充分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
7、组交流: 学生可以画游览示意图,可以用书中的语句来概括。利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些游览点学习作者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五、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理清了游览顺序,可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景物的特点,从而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 1、通过初步的学习,我们对颐和园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说说颐和园的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主线,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也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2
8、、再读课文: 注意反复朗读描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景物段落。 3、小组学习交流,师引导: 把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也和你有同样的感受。可以朗读,也可以做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还可以以游客的身份说一说。如果把你查找到的资料也融入进去就更好了。 4、全班范围汇报: 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如果采用朗读的方式,读后可让学生评议: 他读得怎么样为什么怎么读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如果学生采用导游的方式,可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并从中渗透导游的技巧。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组织、点拨。 长廊: 师引导:通过导游的介绍(朗读)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
9、印象 (抓住重点词句: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等等。) 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廊很长我们都来读一读。 (从中体会作者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长廊长的特点写法。) 佛香阁: 师引导: (学生介绍)出示图片: 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谁能指出哪座建筑是佛香阁你怎么认定就是它 (体会作者抓住佛香阁建筑上的特点来介绍景物的写法。) 还可以通过看图理解耸立一词。 佛香阁前: 师引导学生理解: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句中作者运用镜子和碧玉作比喻,突出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指导朗读: 绿的树,红的墙,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的湖面,游动的船,真是太美了!我
10、们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引导学生想象十七孔桥的狮子形态,理解姿态不一的含义,可联系学过的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来想象。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渗透导游技巧,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和写作的指导及想象能力的培养。) 六、组织资料,再次交流 导语:颐和园内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通过查找资料大家还要介绍哪些呢给大家介绍介绍。 (在此安排资料的再次交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说也说不尽。现在,我们的游览即将结束,如果让你在颐和园的留言册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你会写些什么呢 1、努力改变串讲
11、串问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平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以朗读为主要手段,摒弃了不必要的分析过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体现民主学风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3、重视资料的运用和语言的积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如课内外结合和读、说、写结合的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努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可操作性强。 1、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进入情境,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从而将学生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 2、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
12、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力求使学生达到要求。 第二篇颐和园的资料:颐和园课文原文教案 颐和园通过描绘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是他们用勤奋和汗水凝结成了这一人间奇迹。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
13、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
14、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
15、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
16、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29某颐和园 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详) 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略) 。 拓展阅读:颐和园原文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
17、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
18、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第三篇颐和园的资料:长春版颐和园课文原文 长春版颐和园课文原文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
19、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
20、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
21、寺”规模最巨,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 明朝时,瓮山泊改称西湖,“环湖十里,为一郡之胜地”。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 公元1749年(清朝乾隆十四年)冬,乾隆皇帝弘历为其母祝六十寿辰,将湖山按照园林创意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与治理,把湖面向东北扩展,重筑东堤,并在湖中模仿杭州西湖苏堤新筑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西堤并使水面一分为三,保留原西湖东岸上的龙神祠,成为一个较大的岛屿。同时,把挖湖的泥土,按照造园布局的需求堆筑在山上,使山体形象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蝙蝠,衔哺着酷似寿桃状的湖水,寓形隐意,妙趣天成。 公元1750年(清朝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弘历改瓮山名万寿山,西湖名昆明湖。经十余年土木之功,终于建成了清漪园这座以湖光山色蜚声于世的大型皇家园林。 公元1860年(清朝咸丰十年),清漪园与圆明园等著名皇家园囿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园内数以万计的文物珍藏皆被抢掠一空。公元1886年(清朝光绪十二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等其他银两,在清漪园废墟上重新修建并于1888年改园名为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到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的野蛮抢掠和破坏,1903年重新修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