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8.63KB ,
资源ID:2448124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4812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2《孟子》三章.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2《孟子》三章.docx

1、22孟子三章22 孟子三章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学习重难点: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难点:理解文章论证思路,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2、初二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议论文,指导学生找出文章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3、孟子文章善用比喻、类比手法和対举、排比句式,通过反复诵读

2、,体会孟子说理特点。第1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一、导入新课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就是孟子。现在,我们就通过孟子三章,来认识一下孟子,学习他的思想和主张。【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合称他和孔子。(二)背景资料孟子是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

3、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三)作品简介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本课所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题目是编者加的,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关系,运用事实论证,阐述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题目是编者加的,围绕客观环境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二、自主学习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注意把握字音

4、、停顿、重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目标导学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 通“叛”,背叛)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包围.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委:放弃;去:离开。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封疆:划定的疆界。

5、 固:巩固。山溪:地势;山河。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 .的人。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至:极点。顺: 归顺,服从。 故:所以。2、翻译下列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6、。三、合作探究目标导学二:把握作者论述的观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1、作者在开篇提出了什么观点?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得到人和?明确: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人和最重要。要得到人和,就要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3、文章最后,作者由战争类推到治理国家,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明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即民心,百姓的拥护)4、你能说说本文的论证过程吗?(提示: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形式进行阐述。)明确:首先,作者在开篇提出初步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举进攻失利的例子,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然后举防守

7、失利的例子,论述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通过比较,得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最后,作者由战争引入治理国家的论述,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观点。明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商纣王施行暴政,残害臣民,众叛亲离,商朝灭亡。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五、课堂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域民 威天下亲戚畔之 2、翻译下列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用原文语句回答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遭到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正如本文所说 , 。附:板书设计 开篇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最重要 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2课时富贵不能淫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大丈夫”呢

9、?孟子在富贵不能淫这篇课文中对“大丈夫”做了很好的阐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看看。二、自主学习朗读指导: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目标导学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1、读准下列加点字:公孙衍(yn) 丈夫之冠(gun) 2、解释下列词语:诚:真正,确实。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命:教导、训诲。 戒之曰:告诫他说。 夫子:文中指丈夫。正:准则,标准。3、翻译下列句子:(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译: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10、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译: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译: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判断句,“谓”表判断。)译: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三、合作探究目标导学二:把握作者论述的观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1、用自己的话说说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形象?答案示例: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

11、而生畏的当权者。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行、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行、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他们的行为只是一味顺从,是“妾妇之道”,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3、“此之谓大丈夫”中的“此”包括哪些内容?“此之谓大丈夫”中的“此”包括“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

12、也,大道,义也;坚守仁、礼、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得志与否,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的行为表现),三者共同构成大丈夫的精神实质。(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外在表现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此之谓大丈夫。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五、课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岂不诚大丈夫哉? 与民由之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2、翻译下面的句子、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明确:孟子认为大丈夫要坚守仁、

13、义、礼,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被富贵、品鉴、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附:板书设计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认为 “妾妇之道”富贵不能淫 坚守仁、礼、义孟子心中的大丈夫: 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对比 不被外在因素困扰 “大丈夫之道” 第3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一、导入新课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

14、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进孟子的另一篇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去感受一下孟子是如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二、自主学习朗读指导: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目标导学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1、读准下列加点字:畎亩(qun) 傅说(yu) 胶鬲(g)百里奚(x) 法家拂士(b)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

15、“衡”同“横”,梗塞,不顺。)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发:兴起,指被任用。 举:选拔、任用。 士:狱官。市:集市。 作:奋起。文中指有所作为。入:指在国内。 出:指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3、翻译下列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要的使命在这些人的身上,必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这样让他的内心受到震撼,让他的性格更加坚忍,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6、,国恒亡。译: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常常灭亡。三、合作探究目标导学二:把握作者论述的观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1、文章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古代贤能的事例,他们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点?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明确:共同点(1)他们出身卑微;(2)他们历经了苦难的磨练;(3)他们都做出了一番成就。作用:得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逆境造就人才)的结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时为下文论述做铺垫。2、文章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明确:第二段首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内心)。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

17、因素和忧患意识有关,得出“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结论。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从个人、国家(造就人才、治理国家)两方面进行论证。正面论述“逆境造就人才”和反面论述“安逸使国家衰亡”。作者论证个人成才时,先举事例,后讲道理;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成就事业的因素相似,最后得出中心论点。四、拓展延伸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观点。明确: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会让一个人不思进

18、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和吴王夫差贪图享乐的故事,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失败发明了电灯,贝多芬耳朵失聪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重重磨难、浴血奋战,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2、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你该怎样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明确:现在物质丰富了,但我们还要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做好应对挫折和灾难的准备,经历磨难的考验,养成坚韧的品质,在逆境中能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居安思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一个人极其重要,对于一个国家同样重要。目标导学

19、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1、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勢非凡。反复朗读并背通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明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放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五、课堂小结孟子文中所言的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

20、“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贪图安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六、课堂检测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观点。明确: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和吴王夫差贪图享乐的故事,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3、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附:板书设计 个人 举事例、讲道理 逆境造就人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 国家 类比、对比论证 居安思危作业设计1、背诵并默写全文。2、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颂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说理由。教学反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