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0 ,大小:1.59MB ,
资源ID:244495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4495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专题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专题教案.docx

1、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专题教案课题 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导学一:自然灾害知识点讲解:自然灾害及防治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及主要类型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纯自然的原因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的一类自然现象。2、自然灾害与地理环境因素直接关联,按成因可分为天文灾害(不做重点)、气象气候灾害、地质地貌灾害、水文灾害和生物灾害。二、自然灾害特点1、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2、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3、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4、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危害性;5、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6、具有相关性。三、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区划注:东部季风区,多旱涝、低温冻害;西北干旱区,多沙尘暴、雪

2、灾;青藏高原区,多土地冻融;西南地区,多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多分布在西藏、台湾、长白山、太行山、新疆天山一带。分类:1、 气象灾害:旱灾、洪涝、寒潮、台风等2、 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3、 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4、 生物灾害:鼠害、虫灾四、主要自然灾害分析(一)气象气候灾害考察要点:考查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及其防御。需要利用天气系统和气候因子分析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与时空分布规律。要结合大气环流、各种气候特点了解气象气候灾害产生的机制、发生的时间、影响和分布的主要区域,产生的危害及其防御对策。如结合冷空气、锋面等因素分析旱涝、寒潮等灾害,结合大气运动分析台风、

3、伏旱、中国华北春旱等灾害成因。主要气象灾害类型:1、洪涝灾害(1)概念:大气降水和积雪融水在短时间内汇入河槽形成特大径流称之为洪水;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现象称为涝渍。(2)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1 气候:气候异常,流域内持续降雨2 地形:流域内敌视地势比较地坪,水流不畅3 水系特征:中下游河道弯曲,排水不畅4 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差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1 破坏植被,中上游毁林:降低涵养水源的能力;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床抬高2 围湖造田:降低湖泊对河流的调蓄能力(3)危害危害农作物生长,

4、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破坏。 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4)防止措施工程措施:修筑堤坝、疏浚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等,退耕还湖,提高湖泊蓄洪能力非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建立预报警报系统、实行保险制度、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生物措施:中上游植树造林【知识链接】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受气候的影响)1 流量(大小/(不)稳定)径流量(降水和蒸发)2 汛期(时间长短)3 流量季节变化(大小)4 流量年际变化(大小)5 含沙量(大小)植被状况的好坏6 结冰期(有无/长短)看最冷月7 流速(快慢)8 水能(不)丰富)河流

5、的水系特征:1 流速(快慢)2 流向(自向流)3 流程(长短)4 流域面积(大小)5 河网密度(大小/支流的多少)6 水能(不)丰富)气候特征:1 气候特点A、 气温:年均温高低;年、日较差大小B、 降水:年降水总量大小和降水季节分配特点2 光照状况(是否充足)3 主要气象灾害:春旱、伏旱、暴雨、台风、寒潮、低温冻害、沙尘暴等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自然原因包括:1)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季风气

6、候不稳定变率大。人为原因包括: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中游地区)。例如: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 季风气候不稳定,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城市密集,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3)河流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退耕还湖、还林;

7、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其他:购买洪水保险,制定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监测预报2、干旱与旱灾(1)概念: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旱灾则侧重于对人类造成了损失(干旱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及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常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干旱发生的时空范围较广,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易发生,如华北的春旱、长江中下游的伏旱等)。(2)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人为原因:人口激增;人类不合理使用(破环植被、超采地下水、水污染、用水浪费)危害: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农作物歉收

8、、减产或绝收;人畜饮水困难;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冬春季节容易引发沙尘暴;农作物价格上涨;干旱还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树木枯死,草场退化,湖泊干涸,土壤沙化)(3)防御措施(结合当地实际):开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开渠引水或修建输水管线;人工增雨;加强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治理水污染,污水资源化。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选择耐旱作物;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效率。生态环保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4)我国常见的旱灾:1)华北春旱:成因:自然原因:雨季未到导致降水较少,河流径流较小;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多大风,气流

9、运动快加速蒸发;人为原因:冬小麦返青需水量大;人口密集;水资源浪费。解决措施:做好监测预报工作,实时关注天气变化;工农业生产加大技术投入,实现节约用水;实行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修建蓄水工程;必要时实行人工增雨。2)长江流域伏旱:成因:锋面雨带的推移至黄河流域及东北地区,导致副高控制;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高,蒸发旺盛;水稻生长期,需水多。解决措施:参照成因,提出针对性措施3)云贵地区大旱:与华北春旱类似,但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方法点拨】旱灾华北春旱、长江流域伏旱、江淮梅雨等天气与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有关外我们还需知道:干旱是水少,其成因主要从气候(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地形

10、(渗漏喀斯特地貌、断裂带、沙漠等)、植被(人类破坏,植被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等角度分析,针对其防治措施,主要从节流(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重复利用率、提高节水意识等),开源(跨流域调水、人工降水、海水淡化、合理开采地下水等)两方面去分析。洪涝洪涝是水多,一般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多洪涝。其成因主要从降水多、排水不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如气候(强降水、历时长降水等)、地形(地势平坦、泄洪能力差)、人类活动(植被破坏、泥沙淤积)等角度思考。对于洪涝的治理主要在河流,河流有上、中、下游之分,因此,治理洪涝的措施也应该分上、中、下游进行,如:在河流中上游地区恢复植被,起到保持水土,调峰的作用,削减洪峰。在

11、河流中下游疏浚河道,修筑堤坝、水库等水利设施,在城市低洼地完善排涝设施;在河流下游,开挖入海河道,增强泄洪能力等。3、台风: (台风眼即中心风力最低,盛行下沉流,天气晴朗;漩涡风雨区为台风最主要部分,破坏里大,多狂风暴雨;外围大风区靠近时云层加厚,气压下降温湿增加,风力增强)(1)概念: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近中心风力超过12级,多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面上。(2)发生季节与地区分布:北半球以夏秋季节最为集中,主要源地是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北大西洋,低纬度大陆东岸受其影响最大。(3)台风形成的三个条件: 较高的温度 充沛的水汽 强烈受地转偏向力作用 (4)结构与分

12、类: 热带低压6-7级热带风暴8-9级强热带风暴10-11级 台风(飓风)12级或以上 (5)影响:不利: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灾害,狂风会掀翻巨轮、损坏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暴雨会导致河口决堤、水坝崩溃、洪水泛滥、淹没农田村镇、山区还会加剧滑坡与泥石流的可能性;风暴潮会破坏海堤,淹没岛屿;有利:有时也有利于解除我国伏旱地区的旱情(降温降水)。(6)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其余的措施如建设沿海防护林(包括红树林)、建设高标准海塘等。注意:台风和飓风都是热带气旋,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发生的区域台风是太平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飓风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

13、4、寒潮:(1)概念:是由于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过程。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 (2)多发季节与地区:多发生在冬半年,以春秋两季危害最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易受寒潮侵袭,(受地形及路途远近影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部、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寒潮影响较小)。 注意:我国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不易受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原因:到达云贵高原的冷空气已经减弱,受高原地形阻挡,寒潮影响很小。青藏高原地势很高寒潮不易侵入。 (3)危害:寒潮带来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冻雨及沙尘暴等,对农牧业、交通通信、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防治措施:加强天气预

14、报,提前发布寒潮警报,是减灾的最主要措施【链接】为何春初秋末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初春万物复苏,果树开花发芽,小麦等粮食作物开始返青,一场强寒潮会使果树花芽和返青粮食作物幼苗受冻害而使之无法继续生长导致减产。深秋是农作物成熟季节,寒潮会冻坏农作物,使未成熟的作物无法继续生长而导致产量下降。寒潮和台风的比较寒潮台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洋面多发时间冬春季节夏末秋初天气系统冷高压(冷锋)热带气旋(低压系统)移动路径西路新、甘中路内蒙东路东北向西海南、广西向西北台、闽、粤向东北浙沪、日本天气特点低温;大风;暴风雪狂风、暴雨、风暴潮弊冻伤(死)农作物、家畜;摧毁摧毁;河流暴涨,形成洪涝;产生

15、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利病虫害减少,利于农业;保持土壤水分 缓解高温天气;丰富降水缓解了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措施预警;农作物保水;加固河堤等【方法点拨】寒潮与台风是两种反差比较大的气象灾害,对其危害主要从天气特点入手,使用“摧毁、冻伤、压垮、导致”词语对“村庄、道路、水库、农业、家畜”对象进行描述。自然灾害对人类带来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虽然巨大,但我们也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因此,在评价自然灾害时,我们应该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做到客观、公正、全面。而对于气象灾害的防治措施一般以“防”为主,即利用气象预警,提前发布信息,宣传、疏散群众或提前为河堤、农作物、交通设施等做好加固、保水保温措施。5、沙尘暴

16、:(1)概念:沙尘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中最强的一种。(2)多发季节与地区: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最容易发生,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3)危害: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4)防治措施:防治沙尘暴关键在于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建设防护林,制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免耕法;4 加强国际合作等。(北方冷空气南下如寒潮、冷锋易于造成沙尘暴)例题展示: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P地和Q地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A降水的季节变化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

17、影响先后 D夏季风进退及强弱变化2、旱涝灾害都很严重的是()A人口稀少地区 B经济落后地区C平原地区 D高原和盆地地区3、我国地理条件复杂,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繁。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 图a阴影表示哪种气象灾害的多发地区,分析形成该气象灾害的共同原因。(2) 阐释图b发生的地理现象及原因。(二)地质灾害考察要点:地质地貌灾害要结合地壳运动、内外力作用等进行分析,特别是要结合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解释世界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主要地质灾害类型:1、地震:类型:常见的是构造地震,尤其是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是主要的地震带。地震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并易引

18、发火灾、海啸、滑坡、饥荒、瘟疫等其他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防御措施: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目前尚无法准确预报);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城市和交通建设避开危险的断层;加强社会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和教育工作;5 加强国际合作等。注意: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烈度是表示地面和建筑物等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不同的烈度。一般而言,烈度与震级成正比;同一次地震,由于距离震中的远近不同,地震的烈度也不同,一般来说,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震中越远,地震波渐渐减弱,烈度也越

19、小。此外震源深浅、该地区地质构造等对烈度大小都有影响。2、火山爆发:(1)概念:地下深处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的现象。(2)主要分布:火山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一致。我国活火山很少,主要在台湾、新疆及云南等地,著名的休眠火山有五大连池、白头山天池等。(3)影响:强烈的火山喷发,会带来有毒气体、熔岩流、火山灰、泥石流等危害。但火山灰能够肥沃土壤。3、滑坡:(1)概念: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整体下滑。(2)分布及危害:造成农田、建筑物、道路破坏及人员伤亡。地壳运动活跃以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山区,滑坡较易发生。(3)防御措施:及早发现滑坡危险,建设护坡工程等。4、泥石流:(1)概念: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

20、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2)主要分布区注:空间分布不均,山区多,平原少;东部少,西部多,西南地区最多。(3)形成条件泥石流灾害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大量松散堆积岩块、泥土等固体物质(物源条件)。二是有一定落差的沟道或山谷,易于物质流动的地形地貌(地形条件)。三是遇有强降雨导致大量来水(水动力条件)。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沟床和岸坡上厚度较大的松散土石、沿岸崩塌滑坡、工程活动在沟谷内的弃土弃渣等。地形地貌条件:沟谷上游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有利于水向主沟道汇集,形成一定的搬运能力;沟谷中游沟道狭窄、纵坡降大,有利于泥石流向下游快速流动;沟谷下游出山口处地形开

21、阔平坦,常成为泥石流物质淤积之地。水动力条件:局地暴雨多发区的沟谷、有溃坝危险的水库或塘坝的下游沟谷、季节性冰雪大量消融区的沟谷。(4)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对矿山的危害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5)措施山区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实施护坡工程,陡坡加固,

22、及时紧急加固或抢修各类临时防护工程;合理采伐; 实行合理耕作活动(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轮耕制度;6 开展预防监测,密切监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防出现重复灾害;7 加强地质灾害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8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注:泥石流发生时,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滑坡与泥石流的成因归纳:(1) 自然原因:地形:坡度大;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多;植被:缺乏;气候:暴雨或冰雪融水汇集(2)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地震和采矿例如:我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多地质灾害的原因: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

23、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工程采矿。【方法点拨】对于任何类型的自然灾害都可按“分布成因危害措施”这一思路进行学习,成因一般包括自然、人为两大类;一般根据“成因”思对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危害主要从“推毁、掩埋、冲断”等字眼去描述对象(村庄、交通、电网、水库、农田、城市、厂矿等)。【问题集结】 1.华北地区为何多气象灾害(春旱、风沙、洪涝)? 自然原因水热条件不稳、地势低平、春季蒸发量大、临近沙源地、植被覆盖率少、冬季风通道等人为原因农业灌溉用水量大,人口、城市密集,用水量大;过度抽取地下水等2.西南地区为何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塌方、地震等)?板块交界

24、地壳活跃多地震岩石破碎;中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坡陡谷深;夏季西南季风强大降水强度大且集中;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3.读“我国水土流失分布示意”图,回答: (1)水土流失是不是属于自然灾害?说明判断理由?否。水土流失是指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因植被破坏,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的一种现象,但没有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因此,它属于环境生态的范畴,与干旱存在一定关联性。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易发生干旱。(2)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与哪种地质灾害分布在空间有相似性?多分布在山区,尤其是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如地势交界、地形、气候、植被等)的过渡带。与泥石流的空间分布具有高

25、度的相似性。(3)黄土高原与南方丘陵水土流失在成因上有何异同?相同点:夏季多暴雨;地表植被破坏严重。不同点:黄土高原位于多种自然要素的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其次,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溶;江南丘陵,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上,地势起伏比较和缓,但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强度大。(三)海洋灾害1、风暴潮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1)形成风暴潮一般有三个条件:1 有利的地形,即海岸线或海湾地形呈喇叭口状,海滩平缓,使海浪直抵湾顶,不易向四周扩散。持续的刮向岸的大风,由于强风或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对海面作用,导致海水急剧升降。逢农历初一、十五的天文大潮,它是形成风暴潮的主体。当

26、天文大潮与持续的向岸大风遭遇时,就形成了破坏性的风暴潮。(2)风暴潮易发地全球有8个热带气旋(即台风或飓风)多发区,位于温带气旋附近的地区也都容易受到风暴潮的侵袭。西北太平洋是台风最易生成的海区,全球台风有13左右是发生在这个海区,强度也是最大的;中国大陆位于太平洋西岸,是台风和气旋活动的频繁地区。因此,中国也是世界上多风暴潮的国家和地区之一,中国风暴潮的高度一般为1m,最大有数米。从历史资料看,几乎每隔三四年就会发生一次特大的风暴潮灾。北美的墨西哥湾、印度洋的孟加拉湾沿岸、大西洋北海沿岸以及日本南岸的风暴潮是世界著称的。(3)防御措施1、在可能遭受风暴潮灾的沿海地区修筑防潮工程。建立一个风暴

27、潮监测预报系统,负责风暴潮的监测和预报警报的发布。2、密切关注政府部门发布的有关风暴潮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准备。3、遇到不愿意撤离居所的民众,应劝说其撤离危险地带。4、一旦发生风暴潮,处于危险地区的居民要听从指引,按转移路线撤离,防止因混乱和拥挤造成人员伤亡。2、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或断层等海底突然变动所引起的海水大幅升降而形成的巨浪。(1)分布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而日本列岛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占太平洋地震海啸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发生地震海啸并且受害最深的国家。(2)成因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滑坡、大塌陷等地质变化而引起3 海上的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二引起4 水下核爆

28、炸而引起5 小行星、彗星等天气撞击海洋而引起(3)危害财产破损,破坏地面设施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严重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地震、泥石流、洪灾等次生灾害3、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1)形成原因浮游生物的大量分布人类活动: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

29、繁发生。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海水富养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5 海水温度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2)危害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破坏生态平衡)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可致鱼类死亡;(破坏渔业)有些藻类可分泌毒素,毒

30、素通过食物链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健康)(3)预防措施1)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为了减缓由海水养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要采取以下措施:a、根据水域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b、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藻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c、提高养殖技术,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d、不能将池塘养殖的污水和废物直接排入海水,应采取逐步过滤等办法加以处理。2)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如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海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红毛菜、紫菜、江篱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