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1.17KB ,
资源ID:244430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4430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docx

1、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内容提要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印度已经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中国与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制度环境、不同的产业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和提升其竞争力,需要借鉴印度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来带动和提升现代制造业。而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除了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效率,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这样两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发展。关键词中、印

2、制造业,制度环境,竞争力在人们传统的概念中,印度依靠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承接IT产业外包,带动了经济增长。然而,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一支生力军。根据印度中央统计组织的统计报告,2003年印度制造业增长了%,2004年上升至%,2005年更是达到11%,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印度将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那么印度制造业能否超越中国?中、印两国制造业的制度环境有何差异?二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竞争优势是哪些?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中、印两国制造业展开竞争与合作。中、印两国制造业发展的路径20世

3、纪80年代早期,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总量及人均GDP大体相当,中国于80年代初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一大批乡镇集体企业迅速发展,这其中包括江苏的纺织服装业,浙江、广东的五金、电器及家用电子产品。所以,乡镇集体工业是80年代中期中国制造业的主体。80年代后期,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吸引外资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最早的一批日资、韩资及台资企业进入中国内地,这批外资企业主要以合资、合作的形式投资于纺织、服装、鞋帽、玩具、食品及化工行业。在贸易形式上属于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性质。从90年代开始,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内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台资企业的大规模投资,1990

4、年前后,台湾建立了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的完整集成电路与电子计算机制造体系。然而,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受互联网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IT产品市场需求下降,制造商的产品价格和利润也随之下降。而中国内地却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所以,从90年代初,台商主要将广东、福建作为电子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从1994开始,外商纷纷将上海、苏州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加工基地,其中%的企业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的形式从事加工出口贸易。同样,2000年以后,国际通讯设备市场一路下滑,而中国的移动通讯设备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个人移动通讯市场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增长。日本、韩国、香港、欧

5、盟的国际移动通讯设备制造业巨头纷纷将生产地转向中国,如三星、日立、爱立信、阿尔卡特将其产品CDMA、GSM及小灵通(PHS)以及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宽带接入、智能光网络、多媒体及网络应用的生产加工转移到中国。如今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从环渤海湾经济区到东三省,从沿陇海线到长江沿线,制造业成为这些地区的主力军。印度的改革开放从1991年开始,比中国整整晚了13年,在此之前,印度实行的是混合经济模式,其实质是严格的计划经济。1991年印度爆发了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在IMF的压力下,印度才改弦易辙,摒弃计划经济,渐渐走向市场经济。当年主导印度改革的关键人物就是现今的国大党总理曼穆罕辛格。作为印度

6、独立后宣扬与推行自由市场政策的第一人,辛格在强大的阻力面前,坚定地推行私有化,放松政府管制,削减关税,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开放国内股票市场,并使卢比在经常账户下实现了自由兑换。从印度独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印度的CDP增长率一直徘徊在2%-3%之间,但从1991年改革以来,印度的GDP增长率大幅上扬,年均为%,近年来更是达到8%以上。印度自1991年改革以来的经济增长历程大体上分为二个阶段:一是从1991年到2002年,以IT产业为主的经济增长阶段;二是从2003年至今,IT产业和制造业共同发展的阶段。印度有着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信息技术实力以及英语普及,但是印度国民储蓄率仅为24%,基础设

7、施状况差,2003年该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能力仅为40亿美元,不足中国的110。结果是信息技术带动的软件、业务流程外包,多媒体、网络管理以及系统集成等服务业成为其经济振兴的主要力量。服务业的复兴使印度得以填补在工业化过程中长期缺陷留下的空白。但是类似软件外包这样的服务领域并没有给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因此政府一直希望能够借鉴中国模式来发展制造业,争取使印度成为另一个“世界工厂”。然而,由于基础薄弱、劳动力职业技能偏低、投资不足等原因,印度制造业的发展一直后劲不足。在2002财年以前,印度制造业增长率始终在5%上下徘徊。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004年9月,辛格在就任4个月后宣布成立“国家

8、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专职负责“确保制造业的快速及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加大引资力度,为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印度制造业的主要动力来自外资企业的大量资金投入。由于看好印度经济发展前景及国内消费能力,2004年流入印度的外资总额达到了创纪录的亿美元,仅当年12月份外资流入就超过20亿美元,其中相当大比例的外资进入到制造业领域。中、印两国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比较五大优势促成了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干预、43%的国民储蓄率、完善的基础设施、迅猛增长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巨大的勤劳而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五大因素之间互为因果共同促进了

9、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高国民储蓄率使得政府贷款和企业贷款大量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熟练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使得制造商以尽可能低的综合商务成本和优质的工业制成品参与国际竞争。核心因素是中央政府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相对独立的地方经济利益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干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在企业和地方政府两个层次上成功地进行分权改革。分权改革的结果是经济决策权从集权化的中央向地方分散,由政府向企业转化,也就是说,给予企业和地方政府更多的权力和激励去追求经济增长。于是,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

10、面完善了制造业增长所需要的道路、桥梁、港口、码头、能源等环境设施;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批租带来了大量的土地级差收益,极大地充实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从90年代中期开始,招商引资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地方政府成立了专门负责招商引资工作的职能机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招商引资成效的大小、工作的好坏成了评价政府官员的业绩及提拔任用的重要指标。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05年,中国共引进协议外资1100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00亿美元。在引进的外资中,大约87%投向了制造业。地方政府之所以积极参与到招商引资工作中,一方面是由于上级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制定了具体指标,然后层层下达,招

11、商引资工作的好坏成了评价政府官员的业绩及提拔任用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引进外资促进了地方CDP的增长,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人就业。以长江三角洲经济为例,到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品的“加工工厂”,目前该地区集中了中国22%的制造业总量、30%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和31%的外资企业出口总量。该地区每年正以12%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如果按照行业大类来分,长三角地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当属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05年这三大类工业制成品出口交货值占到了该地区全部工业品出口的79%。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是:基于英

12、语的普及使印度在信息技术服务和后台工作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完善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充满活力的中小私营企业;有大量后备年轻的劳动力资源。由于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英语的普及使得印度能够及时获得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印度高速发展的IT服务产业目前正逐渐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巨大动力,而软件行业员工工资的增加也带动了印度国内购买力的增长。现代制造业的一个最显着特征是电子化、信息化,这使得通过现代服务业来推动现代制造业,依靠制造业来带动服务业成为可能。在金融方面,印度银行系统的坏账率在8%左右,而中国银行的坏账率则在20%。印度银行针对企业融资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企业资信评价体系,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

13、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统一依据企业资信评价标准发放贷款。所以,印度企业融资要比中国企业融资方便。尤其是印度的中小企业及私营经济在资金融通方面没有障碍,而中国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制度瓶颈。印度的资本市场建立的时间很长,制度完善,运作规范透明,人为操纵价格进行投机交易的行为很少出现。英国对印度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将欧洲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方式移植到印度,印度现在的私营企业制度带有浓厚的欧洲企业文化色彩,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强,有许多私营企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中国私营企业大都持续经营能力弱,有的企业只存续两到三年就倒闭了,企业制度和管理方式不够完善。印度有大量后备的年轻劳

14、动力资源。尽管中国人口多于印度,但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中国后备年轻劳动力资源渐显匮乏,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制造业企业已经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在未来20年内,印度2035岁之间的劳动力人口将多于中国。中、印制造业竞争力优势比较在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时代,产业优势更多地表现为比较优势。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具有相对优势。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印两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依托于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上,它具有长期性和基础性特征。第一,成本价格比较

15、。制造业产品的成本中,30%40%由商务成本组成,它包括各类商务办公成本、交通运输检验费用、劳动力工资开销。其中最主要的是:工资、场地租金、运输检验费用。以下是对不同年份中、印两国制造业商务成本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人工工资长了三倍多,比印度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高了40%,只在交通运费上比印度更具有竞争力,综合商务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已经大大高于印度。第二,制造业行业比较。印度制造业体系比较单纯,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科技、钢铁、生物、医药、服装、汽车零配件等产业。近年来传统的棉纺织业发展很快,2005年棉纺和服装业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5%和52%。移动电信设备行业和汽车零件行业也

16、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2005年印度运营商每月新增200万用户,印度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移动电信市场,目前拥有5200万用户,到2009年用户数量有可能超过3亿。在钢铁行业,印度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探明的铁矿砂储量达到120亿吨,成为世界上继澳大利亚、巴西之后第三大铁矿砂出口国。丰富的铁矿资源为印度钢铁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印度钢铁行业协会力促政府禁止铁含量64%以上的铁矿砂出口,优先保证国内钢铁企业对铁矿砂的需求。印度钢铁工业过去一直发展较慢。自从1991年印度政府实施经济改革以后,印度政府相继取消了钢铁企业增加产量审批制度和只有公众公司才能生产钢材的规定,允许私人企业兴建中

17、小钢铁厂,允许外资企业以自动审批方式建全资钢铁厂。1992年,印度政府为提高本国钢铁企业效率和竞争能力,取消了钢材销售价格控制和分销调控政策,取消了钢材进出口限制。此外,印度政府降低了资本货物进口关税、实行贸易账户卢比可兑换、允许动用海外金融市场资源、稳定现有税收结构等政策,极大地调动了钢铁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目前,印度的钢铁产量中,大钢铁联合企业生产的数量占43%,中小钢铁企业占57%。尽管印度钢铁产量、国内钢铁消费量远远落后于中国,但印度钢铁出口增长远远快于中国,中国也是印度铁矿砂和优质钢材的主要进口国。在生物医药行业,印度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药品制造国之一,印度生产的药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18、目前收入估计在15亿美元以上,药品的生产量占世界产量的%左右,药品出口居世界第17位。印度除65家获世界卫生组织认证,15家生产厂家获四A批准外,印度还有众多的跨国公司和本土公司。每年的营业额超过39亿美元。印度还研制出了许多优良设备,可制造任何类型的药剂。印度在药品的研究和开发上建立了雄厚的基础,除了政府设立的研究机构,如浦那的“国家药品实验室”和莫哈里的“国家药物教育和研究所”等外,还有大批私人研究性质的实验室。而某些制药公司自身就拥有高质量的内部实验设备,在研制新的药物分子上颇为成功。中国的制造业体系要全面得多,涉及到现代产业的几乎所有方面,无论是汽车、造船、航天、机械、化工、纺织、药品

19、、电信,还是农产品加工业,中国都有规模较大、技术领先的企业组织。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看,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当属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05年这三大类工业制成品出口交货值占到了我国全部工业品出口的70%以上。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与IT产业相关联的硬件制造产业,如集成电路、计算机工业、电子元器件等。二是与通讯设备相关的制造业,如移动通讯制造业,其产品是设备产品,主要包括CDMA、GSM、PHS等;光通信设备产品制造业,其产品包括光缆、光纤收发器、光纤模块、光端机、光话机等;数据通信产品制造业,其产品包括ADSL宽带设备、路由器、以太

20、网交换机以及无线宽带、WLAN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与IT产业相关联的硬件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加入WTO后过渡期,中国纺织服装、鞋帽对欧美及日本的出口迅速增长,2005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是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其中,纺织品出口金额是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服装出口金额是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低成本、低价格是提升中国纺织、服装、鞋帽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第三,中、印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的贡献比较。2005年中国全年出口额7620亿美元,增长%。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例达到%。在世界贸易中,中国制造业GDP占全球制造业GDP的比重为%左右

21、,位居世界第7位。2003年印度制造业增长%,2004年上升至%,2005年达到11%,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其中,印度制造业出口额近几年连续大幅增加,从2002年的约370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670亿美元。虽然与中国的7620多亿美元相比相去甚远,但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印度制造业出口额在2015年之前有可能增至3000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出口的份额也将从%提高至%。对比中、印两国制造业的发展可以发现,两国制造业制度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性导致了两国制造业之间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产业重点、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中国制造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和提升其竞争力,需要借鉴印度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来带动和提升现代制造业。而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除了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效率,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这样两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发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