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61.89KB ,
资源ID:2442443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4244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高考化学考前冲刺提分训练化学与传统文化答案 详解课后总结.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高考化学考前冲刺提分训练化学与传统文化答案 详解课后总结.docx

1、届高考化学考前冲刺提分训练化学与传统文化答案 详解课后总结化学与传统文化【提分训练】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古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A英文的“中国”(China)又指“瓷器”,说明我国很早就应用化学技术制作陶瓷B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D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解析B项,香炉中燃烧的香中不含

2、碘单质,故不存在碘的升华;C项,鉴别KNO3和Na2SO4,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D项,明矾的水溶液水解显酸性。答案B2.列说法正确的是A喝补铁剂(含Fe2)时,加服维生素C效果更好,因维生素C具有氧化性B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馨”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石灰石C“司南之杓(勺),投之于地,其柢(勺柄)指南”,司南中的“杓”含Fe2O3D港珠澳大桥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吊绳,其商品名为“力纶”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解析亚铁离子易被人体吸收,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以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则喝补铁剂时,加维生素C效果较好;瓷器的成分为硅酸盐,主要原料为黏土,不是石灰石;其柢(勺柄)指南,与磁

3、铁的磁性有关,则司南中的“杓”含Fe3O4;选D。答案D3(2019南充三模)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OHB高铁“复兴号”车厢连接关键部位使用的增强聚四氟乙烯板属于无机高分子材料C泡沫灭火器中的Al2(SO4)3溶液应贮存在铁制内筒中D用“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等方法,可提高空气质量解析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为K2CO3,因碳酸根离子的水解使溶液显碱性;聚四氟乙烯俗称“塑料王”,是有机高分子材料; Al2(SO4)3溶液中铝离子水解显酸性,会腐蚀铁筒;选D。答案D4(2019南平

4、模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藏着自然界碳、氮的循环B周礼中“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灰”的主要成分为CaCO3C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这种方法是蒸馏D天工开物中“凡研硝(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相激火生是指爆炸解析煤饼烧蛎房成灰是煤燃烧产生高温使碳酸钙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留下生石灰CaO,所以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选B。答案B5.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

5、 B升华C干馏 D萃取解析蒸馏操作用于分离两种互溶的液体;升华是利用物质升华的性质在加热条件下分离的方法;干馏需要隔绝空气加强热;由题干信息“精制砒霜就置火上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等关键词可知该操作方法为升华,故选B。答案B6.沈括梦溪笔谈中提到信州(今江西省)铅山县有一苦泉,将苦泉水煎熬,在水中“生出”一种蓝色晶体此晶体常用作游泳池或浴池杀菌消毒剂请判断该晶体为()A. B. C. D. 【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铜及其化合物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铜的化合物性质,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解答】将苦泉水煎熬,在水中“生出

6、”一种蓝色晶体,此晶体常用作游泳池或浴池杀菌消毒剂,则该晶体能够溶于水,只能为硫酸铜晶体,据此进行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晶体为蓝色,且能够溶于水,则不可能为氢氧化铜,应该为硫酸铜晶体,其化学式为:CuSO45H2O,铜离子能够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作游泳池或浴池杀菌消毒剂。故选A。7.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常见古诗文记载对应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选项常见古诗文记载化学知识A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黄芽为硫黄B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惟玻璃可盛。”强水为硝酸C九转流珠神

7、仙九丹经中生砒精制砒霜的记载:“其色飘飘或如霜雪,或如白色钟乳相连。”利用了蒸馏操作D本草经集注中鉴别硝石和朴消的方法:“强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利用了焰色反应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解:液态的金属汞,受热易变成汞蒸气,汞属于重金属,能使蛋白质变性,属于有毒物质,但常温下,能和硫反应生成硫化汞,从而防止其变成汞气体,黄芽指呈淡黄色的硫磺,故A正确; B.能蚀五金可知其具有强的氧化性,而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俗称硝镪水,所以强水为硝酸,故B正确; C.“飘飘或如霜雪,或如白色钟乳相连”依据状态可知砒霜为固体,结合生砒精制砒霜为“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

8、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涉及用到加热的方法,将被提纯物质气化、冷凝的过程,为升华过程,故C错误; D.鉴别硝石和朴消,灼烧时焰色反应不同,分别为紫色、黄色,可鉴别,故D正确; 故选:C。A.液态的金属汞,受热易变成汞蒸气,汞属于重金属,能使蛋白质变性,属于有毒物质,但常温下,能和硫反应生成硫化汞,从而防止其变成汞气体,黄芽指呈淡黄色的硫磺; B.能蚀五金说明其具有强的氧化性,结合硝酸的性质判断; C.蒸馏操作为分离相互溶解的液体; D.鉴别硝石和朴消,灼烧时焰色反应不同。8唐本草是我国唐代中药学著作,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制“绛矾”的过程描述为:“本来绿色,

9、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是下列中的ACuSO45H2O BFeSO47H2OCKAl(SO4)212H2O DMgSO47H2O解析本来绿色,烧之赤色,根据Fe2呈绿色,Fe2O3为红色,可知“青矾”为FeSO47H2O,故B正确。答案B9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所指代物质的主要成分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A柳絮飞时花满城 B朝如青丝暮成雪C狐裘不暖锦衾薄 D春蚕到死丝方尽解析青丝、狐裘、蚕丝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而柳絮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所以主要成分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柳絮。答案A10中国炼丹家约在唐代或五代时期掌握了以炉甘石点化鍮石(即鍮石金)的技艺:将炉

10、甘石(ZnCO3)、赤铜矿(主要成分Cu2O)和木炭粉混合加热至800 左右可制得与黄金相似的鍮石金。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鍮石金是铜锌合金B炉甘石点化鍮石过程包含分解反应、置换反应C可用稀盐酸鉴别鍮石金和黄金D炉甘石点化鍮石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解析答案D11(2019长沙押题卷)淮南万毕术中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外化而内不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外化”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B“化为铜”表明铁转化为铜C“内不化”是因为内部的铁活泼性较差D反应中溶液由蓝色转化为黄色解析“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指Fe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反应为FeCuSO4=FeSO4Cu。A项,“外化”时发生反应FeC

11、uSO4=FeSO4Cu,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外化”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A项正确;B项,“化为铜”表明Fe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B项错误;C项,“内不化”是Fe置换出的Cu覆盖在Fe的表面,导致内部Fe不能与Cu2反应,C项错误;D项,CuSO4溶液呈蓝色,FeSO4溶液呈淡绿色,D项错误;答案选A。答案A12.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下列与常见古诗文记载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常见古诗文记载化学知识A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B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的能量低于水的,冰转化为水属于吸热

12、反应C诗经大雅绵:“堇茶如饴“郑玄笺:“其所生菜,虽有性苦者,甘如饴也“糖类均有甜味D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解:A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低,故A错误; B物质三态转化并不是化学反应,冰的能量低于水的,冰转化为水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不是所有的糖类都有甜味,例如纤维素,故C错误; D焰色反应是某些金属的特征性质,不同金属的焰色反应不同,“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的体现,故D正确; 故选DA合金的性质分析,合金硬度比成分

13、金属大,熔点低; B物质三态转化,并不是化学反应; C糖类的性质中不是所有的糖类都有甜味; D焰色反应是某些金属的特征性质;13.汉书中“高奴县今延安市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上述有关“洧水”和“烟”的主要成分分别是A. 石油和炭黑 B. 石油和焦炭 C. 油脂和木炭 D. 油脂和石墨【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石油的成分及性质,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解答】根据题中信息可知,“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是烃的混合物,不是油脂;由于石油中碳的百分含量较高,故燃烧容易不充分,点燃时会生成

14、大量的黑烟,即得炭黑,而不是石墨,“洧水”和“烟”的主要成分分别是石油和炭黑,故A正确。故选A。14.化学与工业、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电解质溶液导电、煤的气化、石油的裂解、烧碱的潮解都是化学变化B. 梦溪笔谈中所描述的“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中发生了置换反应C. 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作供氧剂D. 医用硫酸亚铁片和维生素C同时服用,能增强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效果【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为高考常见题型,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性质与用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解答】A、烧碱

15、的潮解、电解质溶液导电都无新物质生成,故为物理变化,而煤的气化、石油的裂解等均有新物质生成,故为化学变化,故A错误;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B正确;C、可与呼吸产物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氧气,所以可作供氧剂,故C正确;D、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故D正确;故选:A。15.下列关于文献记载的说法正确的是()A. 天工开物中“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丝、麻”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B. 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该提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C. 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升华和凝华

16、过程D. 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涉及的实验操作是蒸馏【答案】D【分析】本题以古文献为背景考查丝、麻的成分、升华、凝华、蒸馏等化学知识,为常考题型,难度一般。【解答】A.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麻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A错误;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该提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过程,是化学反应,故C错误;D.“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涉及的实验操作是蒸馏,故D正确;故选D。16.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

17、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有甜味,可以止渴B.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未涉及化学变化C. “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形容的霾尘中有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D. “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可逆反应【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解答】A.“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有甜味,可以止渴,故A正确;B.“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这两句大意是流水在冰层下发出低咽的声响,原来崎岖不平的沙路铺上厚厚的积雪显得很平坦,未涉及化学变化,故B正确;C.“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形容的霾尘中有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故C正确;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

18、,即红色的硫化汞(即丹砂)在空气中灼烧有汞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gSHg+S;积变又还成了丹砂,即汞和硫在一起又生成硫化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g+S=HgS,两个反应的条件不同,所以不是可逆反应,故D错误。故选D。17.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巨大。本草纲目“烧酒”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则这种方法是()A. 分液 B. 升华 C. 萃取 D. 蒸馏【答案】D【解析】解:由“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可知,利用液体混合物的沸点不同分离,为蒸馏法,与其它选项无关, 故选:D。由“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

19、”可知,利用液体混合物的沸点不同分离,以此来解答。18.中华好诗词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烟雨”指悬浮在空中的固体小颗粒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C. “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中所指的爆竹燃放过程有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D.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的“野火”是伴随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的【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要求学生能够用化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解答】A烟雨

20、是小水滴,是液态水,不是固体小颗粒,故A错误;B动物的毛皮、丝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即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B正确;C爆竹爆炸是会有光产生,所以爆竹燃放过程有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故C正确;D可燃物的燃烧是与氧气之间发生反应,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所以燃烧时生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故选A。19(2019唐山模拟)本草纲目中收载“烧酒”篇:“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有关于鉴别消石(KNO3)和朴消(Na2SO4)之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文字中两处涉及到“法”。分别是A蒸馏焰色反应 B萃取升华C蒸馏丁达尔效

21、应 D升华焰色反应解析由题中所给信息,“蒸令气上”表明该方法是利用各组分沸点不同实现物质的分离,此“法”是指蒸馏,烧酒利用的是蒸馏原理;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通过以上分析,A选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A。答案A20本草纲目中对精制烧酒过程有如下叙述:“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可用于分离的化合物是A豆油和水 B溴和水C豆油和花生油 D硝酸钾和硫酸钠解析上述烧酒过程是蒸馏,A项,适合用分液法;B项,适合用萃取分液法;C项为互溶有机物适合用蒸馏法;D项,适合用重结晶法。答案C21关于下列诗句或谚语,说法不正确的是A“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

22、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B“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包含化学变化D“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解析空气中有雾属于胶体,海市蜃楼是光线在沿直线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故A正确;水乳交融体现的是物质溶解性,属于物理变化,火上浇油体现的是物质的燃烧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水滴石穿蕴含着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属于化学变化,绳锯木断体现的是物质间的摩擦,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落汤螃蟹着红袍”体现了在加热条件下蛋白质发生了变性,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

23、选C。答案C2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春秋考工记中记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氢氧化钾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C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D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解析A项,K2CO3与Ca(OH)2反应所得溶液为KOH,正确;C项,矾一般指硫酸盐,错误。答案C23(2019烟台

24、模拟)历史文物本身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合金B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所用纸张为宣纸,其主要成分是碳纤维C秦朝兵马俑用陶土烧制而成,属硅酸盐产品D对敦煌莫高窟壁画颜料分析,其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解析碳纤维指含炭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用腈纶和粘胶纤维做原料,经高温氧化碳化而成,而宣纸主要含白草和檀皮,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选B。答案B【课后总结】常考经典史籍材料归纳1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2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3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4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5神农本草经中“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里的“丹”是HgO。6本草经集注中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7梦溪笔谈器用中“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的“剂钢”是指铁的合金。8本草图经中“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中的绿矾是FeSO47H2O,描述了绿矾受热分解的现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