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63.41KB ,
资源ID:244178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4178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分析.docx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分析毕 业 设 计(论文)论文题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分析 学生姓名: 张 桥 学 号: 095722009 专 业: 财务管理 方 向: 三农问题 指导教师: 胡俊超 2013 年 05 月 18 日湖北科技学院学位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设计(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2、: 学位设计(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设计(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设计(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设计(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设计(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设计(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设计(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设计(论文)。本学位设计(论文)属于1、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目录摘要 4ABSTRACT 4一、 引言 5(一)国外研究现

3、状与评述 51、 结构主义方法的理论或模型 52、新古典主义方法的理论或模型 63、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理论 64、对国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7(二)国内研究现状与评述 71、国内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现状 82、国内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问题研究现状 83、对国内研究现状的评述 8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变迁 8(一)19791983: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 8(二)19841988:引导农民工向小城镇流动 9(三)19891991:控制农民工跨地区流动 9(四)19921999:规范农民工流动 9(五)2000年至今:鼓励农民工流动 10(六)结论 11三、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制度

4、原因 11(一)我国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111、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单一 11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非充分性 123、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大 124、在各地区的数量分布不均衡 12(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的原因 131、户籍制度阻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132、土地制度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143、社会保障体系制度不完善 144、就业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145、区域经济政策的制约 15四、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 15(一)改革户籍制度,对人口实行开放式管理 15(二)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明确土地产权 16(三)改革就业管理制度,完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 161、改革就业管理制度,完善对劳动

5、力市场的管理 162、完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17(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17(五)调整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7(六)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7参考文献 19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世界各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变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我国尤其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引导农民工向小城镇流动、控制农民工跨地区流动、规范农民工流动、鼓励农民工流动,存在着转移模式单一、转移不充分、转移难度大、各地区分布不均衡这些问题,其主要制度原因在于户

6、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管理制度、区域经济政策等制度阻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进行制度创新,要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就业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区域经济政策、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问题制度原因制度创新 ABSTRACTThe problem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s a universal problem in the world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from agriculture society to indust

7、rial society,especially in China,it become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s surplus labor transfer has gone through strict restrictions on labor mobility in rural areas to guide the migrant workers flow to small towns,t

8、o control trans-regional flow of migrant workers,to regulate the flow of migrant workers,to encourage the flow of migrant workers.All the policies exist the problem of a single transfer mode,transfer insufficiency,transfer difficult and unbalance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And the main system reason

9、s that hinder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China are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land circulation system,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employment management system and 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and so on. To speed up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labor,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n institutional innova

10、tion,to reform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to reform land transfer system,to reform the employment management system,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adjust 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and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Key Words:surplus rural laborstransfe

11、r problem institutional reas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一、 引言(一)国外研究现状与评述1、 结构主义方法的理论或模型结构主义方法是基于宏观角度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以社会经济结构为分析的出发点,强调社会经济结构刚性及由此而决定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结果施加给转移方的影响,并认为对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只有从结构的角度入手才能对之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评价。(1)刘易斯两部门结构发展模型在刘易斯模型中,他假定城市部门不存在失业,任何一个愿意转移的农民都可以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找到工作。同时认为劳动力是否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条件唯一地取决于城乡收入差异。那么,只要

12、城市工业部门的一般工资水平高于乡村农业部门,农民就愿意离开土地转移到城市谋求新职业。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把经济增长过程和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了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对分析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问题和经济增长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该模型在理论研究上也开创了劳动力转移研究的结构主义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是,刘易斯模型也存在一些缺陷,并受到不少批评。刘易斯模型只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不重视传统农业部门的发展。在他看来,农业对经济发展是不能做出很大贡献的,只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无限丰富的劳动力,农民作为被动的要素,只能消极等待流出农业部门,这种理念显然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

13、的有效转移。(2)费景汉和拉尼斯模型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强调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该模型认为人口增长具有长期效应,生产率增长更容易在短期内显现成效。生产率增长的两个重要途径为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生产率增长主要靠隐性技术进步,而工业部门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积累。在引进技术时,发展中国家应该考虑自身的资源约束,引进适用技术,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创新,以节约资本,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该模型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它指出了工农业平衡增长在二元经济阶段的重要性,提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取决于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的增长等。但是,拉费模型仍

14、然保留了刘易斯模型的部分缺陷,如忽视城市工业部门的失业、把工业工资水平看成由农业生存收入决定并固定不变等,所以仍不能完美的解释劳动力转移的动因。2、新古典主义方法的理论或模型(1)托达罗模型托达罗模型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就业概率作为一种有效调节机制,导致城市工业部门处于均衡失业状态。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阻止劳动力迅猛流动,缓解城市失业问题。并认为仅仅依靠工业扩张无法解决发展中国家日益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只有坚决消除一切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人为因素,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才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托达罗模型是研究劳动力转移的经典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制定劳动力

15、转移政策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托达罗模型也有一些缺陷。如托达罗模型认为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这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在直觉上并不一致。托达罗模型侧重强调长期转移,对于劳动力短期转移和农村劳动力回流未加考虑。而且没有考虑信息和社会网络作用,模型处理暗含假定只有一种风险中立的当事人,因此在引入风险规避后其结论需要做出调整。(2)哈里斯模型哈里斯模型假定城市工资率在某种程度上是外生决定的。根据这一假定,内生决定的市场结算工资将会导致流向城市部门的移民人数减少,由此产生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低的失业率。最低工资的上升和其他现象可以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并导致就业增长比产出增长低。得出结论是,较高的城市工资会

16、导致较多的城市失业。如果农村收入水平不能提高到一定程度,城市部门中充分就业的努力就注定要失败,因为创造额外的就业机会将导致更多的移民流入城市部门。哈里斯模型意味着城市就业机会创造比率的提高会提高失业水平。若已知创造城市就业的不同手段(如部门工资补贴、创造或扩大市场需求等),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则可以根据哈里斯模型以产量收益或损失来衡量。该模型还表明:强行阻碍和限制劳动力的转移可能会减少农业部门的净福利。3、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理论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可以说是对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和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的综合,也可以说是把两种研究方法联系起来的一个桥梁。这是因为行为主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迁移者的微观迁移决策来理解

17、宏观的区际迁移模式,它既强调劳动力个体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又重视宏观的区际迁移动因,从而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了起来。行为主义研究方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沃泊特提出的“地方效用”。地方效用,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某个地方的满意程度,个人通常愿意向地方效用高的区域迁移。该研究方法通常是以实证检验的方法研究劳动者的性别、年龄、区域差异、婚姻等个性特征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4、对国外研究现状的评述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和模型,是在宏观层面考察部门间劳动迁移。它强调社会结构的失衡与制度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对劳动力转移所造成的影响,有利于我们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认识到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经济动因和外在影响因素。但结构主

18、义的研究方法和模型没有考察作为当事人的劳动者的决策过程。因此,这些模型的微观基础比较薄弱。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注重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分析。按照其经济理论,在利益最大化引导下的要素在地区(国家)之间的流动会提高要素配置的合理性,进而对经济效率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是被认为具有极大积极意义的。但新古典劳动力迁移理论有其严重的局限性,它假设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劳动力的空间迁移没有成本,也没有其他障碍,劳动力迁移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劳动力具有充分的信息等,这些假设都是不实际的。新古典理论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考虑迁移者个人及其环境因素对其迁移决策的影响。实际上的劳动

19、力区际迁移要比新古典模型复杂的多,劳动力区际迁移的研究需要引入更多的微观变量与非经济变量,如迁移者个体特征,社会网络,政策和制度性变量等。对此做出进一步补充研究的,是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强调劳动力区际迁移是个体的决策行为,既突出了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等对迁移决策的制约,也引入了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劳动力迁移的微观机制来解释劳动力区际迁移的宏观模式。可以说,行为学派对劳动力迁移的研究结合了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和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的优势。但“地方效用”是一种主观判断,难以定量。由于信息获得的区域性与个体差异,迁移者对来源地与目的地“地方效用”的判断往往不一致。在现实生活中,

20、迁移者不一定是“理性经济人”而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这些缺陷都限制了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进一步的应用。(二)国内研究现状与评述同国外相比,国内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政府长期采用严格限制农业劳动力流动的政策,这一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研究几乎无人问津。进入80年代后,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才逐步开展起来。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只是一些零散的分析或观点,能称得上理论的,或者说能被广泛接受的仅仅有两个:一个是张培刚的农业的工业化理论,另一个是陈吉元的三元经济理论。张培刚在其名著农业与工业化一文中,从

21、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其中已涉及到了后来被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但其提出却比刘易斯早了几十年。陈吉元、胡必亮结合中国实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工业经济逐步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和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另一支独立的力量,由此构成了我国三元经济结构的布局。下面对国内的其他零散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归纳分析。1、国内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现状从研究内容上看,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相当广泛。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与经济效应的研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的探讨。2、国

22、内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问题研究现状就国内对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和障碍的研究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集中于研究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第二是集中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第三是考察宏观政策尤其是发展战略以及户籍制度的变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3、对国内研究现状的评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尤其是在政策方面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研究了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认为传统的发展战略以及制度因素限制了潜在的转移行为,正在进行的改革放松了对劳动力转移的控制,因为中国的改革远没有完成,制

23、度障碍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依然存在。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多数研究没能很好地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探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最佳途径,也未强调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与农业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第二,研究主要关注移民和非移民的收入差距,虽然城乡收入差距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的静态关系得到一定研究,但是对劳动力流动性和收入之间动态关系的研究尚未起步。第三,多数研究还停留在一般对策性分析上。现有部分实证研究,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由于受到数据制约,在构建适合国情的理论模型并利用实际数据资料进行定量分析方面,与国外研究仍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主要通过

24、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的研究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变迁的分析,指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制度原因,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制度创新,即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就业管理制度、改革就业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区域经济政策。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变迁(一)19791983: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国家此时严格限制农民流动和迁移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商品粮和副食品供给能力较低,二是城市就业问题非常突出,大量待业人员等待安置,因知青返城、干部职工“摘帽”落实政策等因素,“全国城市约有2000万人需要安置就业”。但国家有关文件

25、要求地方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和兴办社队企业,就地安置农村多余劳动力。尽管此时农民流向城市非常困难,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仍不断扩大。19781980年,“非农业人口增加了1800万人”。由此可见,在19581983年期间,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计划经济体制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体制,在完成工业原始积累、构建工业体系的同时,农民缺乏转化为市民的政策、途径、能力,除了参军、升学和招工等有限途径,基本上不能进入城镇就业定居。(二)19841988:引导农民工向小城镇流动1984年,“农民工”作为对农村流动劳动力的称谓开始出现。这一时期,国家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改革开放为农民

26、工大规模流动提供了制度与政策空间,农民有了更强的冲破原有规则的压力、动力和适宜机会。农业经济作物持续增加,农产品市场价格逐步放开,农民自发进入城市销售鲜活农产品,贩运、经商现象大量出现。1984年,农业特大丰收,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出现农民卖粮难,这进一步推动农民自发调整产业结构,在经营、加工等领域寻找就业机会,大量农民走出乡村进入城镇。中央有关政策允许乃至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流动,允许贫困地区对城市劳务输出。这表明实行了26年的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管理制度与政策开始松动。第二,副食品和日用工业品凭票凭证供应制度的存在使得本阶段的农民工以就地流动、转移为主。1985年的一号文件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

27、务工经商,城镇房屋的租赁与买卖开始进行。农民的地区交流、城乡交流和贫困地区劳务输出得到允许。一批农民趁着新一轮加快改革加速发展的势头,开始寻求异地打工而不是就地发展乡镇企业的道路。农民工的转移和流动进入较快增长的时期,民工潮开始出现。“19841988年间,累计转移农业劳动力5566万人,平均每年转移1113万人,转移劳动力总量平均每年增长23.11%”。(三)19891991:控制农民工跨地区流动第一,前期农民工大规模流动引起交通运输、社会治安、劳动力市场管理等诸多不适应。第二,1984年国家经济出现通货膨胀,国家进行经济调整,加强了对跨地区农民工流动的管理。同时,乡镇企业九十年代初期一度出

28、现了不太景气的局面,相当多的集体企业转制、倒闭,大批流动的农民工被迫返回农业,但农民工本地流动的规模依然庞大。(四)19921999:规范农民工流动1992年,凭票供应制度基本取消,农民进城打工可以直接用货币购买食品和生活必需品。邓小平南巡讲话,把我国改革开放引向一个新的阶段, 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的转移。“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给了亿万农民和广大乡镇企业干部职工以极大的动力有力的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对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

29、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国家对农民工流动及市民化政策逐渐发生变化,从控制盲目流动到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流动,开始实施以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农民工跨地区流动的就业制度,并对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实践中,农民工除须持有身份证外,还被要求办理就业证、务工证、流动人员婚育证明、暂住证。1997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有关方案意见,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已经在县城、集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有序地向小城镇转移。在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农民工大量出现,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入了

30、一个高潮期,当时每年猛增一千多万人,90年代外出就业农民工年均增长15%。(五)2000年至今:鼓励农民工流动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六大”以来,党的发展理念由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逐渐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并重,国家深入改革城乡分割体制,推动城乡统筹,化解“三农”问题。国家对农民流动的限制越来越少,逐步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更加重视转移过程中的公平、融合问题,积极推进就业、保障、户籍、教育、住房、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农民流动、迁移的自由得到尊重与保障,相应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越来越完善。在这一时期,中央根据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面

31、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理念,国家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制定与变化的内在逻辑是服务于社会建设尤其是城乡一体化的大局。在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给予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不得对在小城镇落户的农民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费用。强调要打破城乡分割体制,逐步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改革城镇户籍制度,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一体化,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定居的不合理限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积极推进就业、保障、户籍、教育、住房、小城镇建设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

3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