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91.02KB ,
资源ID:2440731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4073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docx

1、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编者按】未来的武汉城市圈究竟是什么样?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处于什么地位?将发挥何种作用?昨日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一部长达140多页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第四稿)(以下简称规划)令与会者眼前一亮。 这份历时1年多、数易其稿编制的规划,为武汉城市圈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据了解,规划经进一步修订后,不久将提交省人大审议通过。本报今日择其要点予以报道,以飨关心城市圈建设的各界读者。 “中国弓”的发力点 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及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组成的“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会处。 规划用了一幅

2、“弓箭图”描绘了中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格局。在这幅图中,武汉城市圈正处于箭和弓弦交会处,是这张“中国弓”的搭箭点和发力点。 根据这种形象的阐释,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武汉城市圈发展目标 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定位,规划以每5年为一个阶段,提出了未来十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 近期阶段(20052010年)为城市圈建设的结构优化升级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发展阶段,主要是为城市圈顺利进入工业现代化奠定基础。该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将稳定在12%的年均增长速度,人均GDP增长速度为11.4%。

3、到2010年,实现GDP总量和人均GDP比2003年翻一番。在这一阶段,武汉、黄石、鄂州应率先加快发展,圈内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市场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格局。 中期阶段(20112015年)为城市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GDP总量年均增长11%,人均GDP年均增长10.6%。到2015年,城市圈将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基本现代化,其中武汉、黄石、潜江、仙桃等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远期阶段(20162020年)城市圈将全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将成为工业主体,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GDP总量保持10%年均增长率,人均GDP

4、保持9.6%的年均增速。人民生活达到富裕水平,城镇化水平达到61.2%,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环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基本建成生态型城市圈。整个城市圈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武汉城市圈将实现五大转变 规划将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定位于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与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规划提出,要达到这一目标,未来的武汉城市圈将实现5大转变: 由发展中的城市圈转变为较发达的城市圈; 由发育型城市圈转变为成长型城市圈,进一步转变为成熟型城市圈; 由“一强众弱”型城市圈转变为“一核多强”的城市圈; 由省域内生型城市圈转变为省

5、际外生型城市圈; 由内需型城市圈转变为外向与内需融合型城市圈。 城市圈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规划认为,发展武汉城市圈面临着优势与劣势共存,机遇和挑战同在的格局: 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5大优势。但也存在着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对周边城市带动能力较弱;结构性矛盾突出,二元结构明显;国有企业改制任务艰巨,行政体制分割严重;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等5个劣势。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面临着内需拉动与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统筹区域发展与促进中部崛起的宏观政策,湖北省建设武汉城市圈战略决策与政策倾斜,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6、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4大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市场风险加大,沿海地区及周边城市群加快发展与竞争,粮棉油主产区“三农问题”复杂性与长期性以及观念体制障碍与市场化程度不高等4大严峻挑战。 目前,武汉城市圈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起始阶段,但圈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武汉以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黄石、鄂州、仙桃处于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而孝感、咸宁、黄冈、天门则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要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具实力、最富活力的增长极之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推进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实现梯度推进与非平衡推进相结合。最终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经济发展与资源

7、协调,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比较发达的生态城市圈。 向“八同”发展实现五个一体化 规划提出:要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应突破行政区划体制束缚,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八同”,即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环保同治。最终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规划将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重点由原来的四个一体化增加到五个,新增了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同时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圈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五个一体化为: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以高速化、网络化为重点,构建铁、水、公、空的新型综合运输体系;以推进城市

8、圈信息化进程为目标,加快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城际和城乡互联互通;坚持电源与电网协调发展,优化电源结构,改善电网布局,形成城乡电网协调发展一体化供电体系。 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 以城市圈的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为龙头,形成10大优势产业链。 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圈内工业经济集约增长。 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产业核心增长极作用,优化产业布局的空间结构,沿主要经济发展轴线形成以武汉为龙头和辐射极,建设6条产业集聚带,实行联动发展。 区域市场一体化 充分发挥武汉金融优势,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逐步与国际金融市场实现对接,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提升档次、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发展和提升商品市场。

9、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发展。 城乡建设一体化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沿重要交通干线,形成“一核、三轴、两环、四组团、两带”的空间结构。 完善城镇规模结构,优化整合超大城市,重点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提升中小城市,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 明确城镇职能结构与产业分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大扶贫力度。 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与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群相比,武汉城市圈有着明显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城市圈建设应彻底改变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城市圈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最终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为生态城市圈。 详解五个一体化

10、基础设施一体化 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为总目标,建立高速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强的电力生产供应网络,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与完备的防洪、除涝、抗旱、供水等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保障能力。到2010年,武汉城市圈初步形成基础设施一体化框架。 交通:以高速化、网络化为目标,构建一体化的综合运输体系。公路方面,构筑三级路网:在国家高速公路网和国道省道布局的基础上,建成连通各主要城市并与周边省份相连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形成两环、十三射、四联线的布局和以武汉为中心,通达主要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以国道省道改造为

11、主,加强区域干线公路建设,形成与高速公路网相互连接、互为补充的区域干线公路网。 铁路方面:配合京广、沪汉蓉快速客运线和沪汉蓉沿江铁路三大干线建设,搞好京广线、京九线、汉丹线、武九线等干线的扩能改造,巩固提高武汉作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的地位。同时,分布建设轨道交通网。 航道方面,形成以长江、汉江、汉北河为主航道,富水、蕲水、浠水、府河等12条长江和汉江支流为骨干航道,东荆河、通顺河等其他内河水系为补充的,通江达海的5级以上内河骨干航道网。 空运方面,通过二期扩建,将天河机场建成为华中地区航空中心和枢纽港,吞吐能力从2005年的420万人次提高到1000万人次;优化航线结构,增加主干航班密度,到20

12、10年国内航线增加到160条,国际航线增加到32条,通达15个国家和地区。 电力:形成七区、两网、一基地的电力生产供应格局。调整电源结构、继续发展大型火电、加强水电蓄能调峰电源建设,重视生物能发电,适时发展核电,实现能源多样化,将武汉城市圈建成湖北的能源基地。 信息通信: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圈内长途区号统一,移动通讯实现同网同费;建设数字城市和网络城市圈,在省“三纵三横两环”光缆干线基础上,形成射状与环形相结合的光缆干线传输网,建成以武汉为中心、城市圈各城市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宽带骨干传输网络。 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 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发展目前在全国处于中上等水平,但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竞争力不强,

13、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梯度发展格局。规划确定在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进程中,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产业发展的合理分工作为重点,力图实现工业新型化,农业特色化和服务业现代化。 工业 工业一体化布局采取点轴发展模式。点以武汉市为主中心,黄石市为副中心,其他7个城市为次中心。轴分为长江及沪蓉高速公路、京广线与汉丹线为主轴,京九线发展为辅轴。实现“以线串点,以点带面”。 建设10大产业链,分别是: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建材及建筑业、农副产品加工。 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发展50个产业集群。现阶段重点建设已形成了光电子通信、电子信息及家电、汽车整车制造、

14、汽车零部件、钢铁及深加工、金属制品、石油化工、盐化工、医药工业、纺织、建材、服装、造纸及包装、食品、饮料等15个产业集群。 建立7大特色产业带。 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包括鄂州、黄冈、黄石的高技术产业带; 以武钢为龙头,包括鄂州、黄石的冶金建材产业带; 以武汉开发区为龙头的环城市圈汽车零部件产业带; 以武汉开发区和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为龙头的环城市圈IT设备及电器、电子元器件产业带; 以武汉为龙头,包括仙桃、潜江、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的环城市圈纺织服装产业带; 以武汉为龙头,在城市圈西侧建设包括孝感、天门、潜江的化工产业带; 城市圈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产业带。农业建设6大优势农

15、产品产业带。武汉及周边商品蔬菜产业带; 以武汉周边5大湖泊为核心的优质水产品产业带; 以孝感、黄冈为中心的优质稻米产业带; 圈西4市和圈东4县市区两个优质棉花产业带; 圈西4市和圈东8县市区两个“双低”油菜带;武汉市及周边县市优质“三元猪”产业带。建立8大特色农产品基地。武汉周边特色家禽产品基地;以武汉、黄石为中心的牛奶产品基地;大别山和圈南优质绿茶产品基地; 圈东3县市和圈北大悟县优质板栗产品基地; 圈西两县市优质蜂产品基地;圈南幕阜山区优质中药材产品基地;英山、罗田、麻城三县市蚕茧产品基地;圈东南苎麻产品基地。服务业 加快金融服务业的改革、开放步伐,实现规模较快扩张和素质明显提升。到201

16、0年,圈内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要达到16%以上,到2020年要达到18%以上,基本形成圈内金融市场一体化,初步奠定华中金融中心的地位。 推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到2010年初步形成商贸流通业一体化的区域布局,城市圈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武汉要成为中部地区的主要商贸中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10年基础上年均增长10%以上。 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到2010年,城市圈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到2020年,所占比重要达到36%。 加速物流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形成较发达的骨干物流基础网络,构建专业

17、化的高效物流服务体系,将武汉发展成为华中五省物流中心。到2020年,城市圈要成为服务全省,辐射华中,连接全国,面向国际的中部物流中心区。 同时加快旅游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和房地产业等其他服务业的建设。 区域市场一体化 武汉城市圈市场建设目前仍存在着产业发展与市场建设脱节、市场分割、市场体系发育不平衡等问题,规划确定了市场一体化建设的目标:确立武汉市场中心地位,初步形成完善的区域市场体系和圈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机制。 加速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市场一体化。以优化银行体系为重点,发展一体化货币市场;以产权交易市场的整合和发展为突破口,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向金融中心

18、区集聚。 建立一体化商贸市场体系。强化武汉市场龙头地位;在黄石、孝感、咸宁、仙桃建设区域性商贸市场次中心; 支持中小城市发展商贸流通业,形成以城区为中心,覆盖广大城镇和农村的商贸网络; 鼓励武汉周边8市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专业市场; 大力发展网络市场、电子商务和健全的物流体系,实现市场的“无缝连接”,形成主要商品市场信息一体化、物流一体化。 积极推进技术市场、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的一体化进程。 实行市场统一管理,在市场准入、依法维权、企业信用、执法监管以及信息共享等各方面均实现一体化。 城乡建设一体化 城镇体系规划:总体思路是强化主城武汉,依托四条主轴,振兴东西两翼、拉动南北两极。形

19、成由主核武汉都市发展区、两条绕城市圈快速交通环线、两大生态带、三个不同辐射强度的圈层、四条复合主轴带、四个产业城镇组团组成的空间结构体系。 强化主城武汉:进一步发挥武汉的辐射带动与极化功能,整合城市圈的支柱与重点产业,全力建设好东湖新技术产业区、沌口与吴家山先进制造业区、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天河机场及阳逻港出口加工区。将武汉打造成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经金融、物流、商贸、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中心,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科教创新中心,强化武汉在城市圈中的核心地位并形成与城市圈其他城市错位发展的格局,实现产业、资金、支柱、管理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 构建城市圈两环:以全长188公里的武汉市区绕城高速外

20、环,为武汉市连接周边地区过境高速公路的主要接口。环城市圈准高速外环连接大悟、红安、麻城、浠水、大冶、咸宁、赤壁、仙桃、天门、应城、安陆等地,构成城市圈紧密层的边界。 建设东西复合走廊:打造城市圈发展脊梁,依托东西两条轴线,拉动城市圈均衡发展;振兴东西两翼,拉动南北两极, 打造四个产业城镇组团:东翼由黄石、鄂州、黄冈组成的紧密型产业城镇组团,西翼由仙桃、潜江、天门组成的松散型产业城镇组团,西北翼由孝感、汉川、应城、安陆四市组成的松散型产业城镇组团,及由咸宁、赤壁、嘉鱼三城组成的南部组团。 组建两大生态带:由东部的大别山和南部的幕阜山组成城市圈的两大区域生态屏障。是打造生态城市圈的资源基础,也是发

21、展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在内的生态经济带,实现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实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是首次纳入武汉城市圈规划,充分体现了在城市圈建设中,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高速发展的理念。 据有关部门监测,武汉城市圈的生态环境目前状况良好,这也是武汉城市圈在全国城市群中的比较优势之一。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武汉城市圈同样也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为此,规划提出了建设拥有健康自然生态、高效经济生态和文明社会生态的生态城市圈目标。 提高环境承载力。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环保投资,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建设生态景观系统。构建“绿轴”,形成沟通城市圈内外的生态廊道;建设与保护多组生态“绿楔”隔离,保护各城镇组团;重点保护好城市圈的“绿脉”(森林与草地)和“蓝脉”(水体与湿地)地带。 加强水景系统的建设与保护。重点整治水污染,建设江湖相通的水生态体系。 建设生态示范区,将城市圈内9城市建设成为生态城市,围绕开发区打造生态产业园,建设和谐生态社区,创造清洁、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