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5.57KB ,
资源ID:243903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3903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师资格证语文优秀说课稿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师资格证语文优秀说课稿汇总.docx

1、教师资格证语文优秀说课稿汇总将进酒说课稿一、说教材将进酒是编排在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学习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诗歌。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学习,了解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李白、杜甫是唐代诗坛上双子星座。李白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杜甫沉郁顿挫、语言极其精练,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其中李白的将进酒是张扬个性的一首劝酒诗,学习此诗有助于同学更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及其诗风,由于此诗易有及时行乐、悲叹人生的消极思想,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理解诗人的狂歌痛饮。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对同学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三阶段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古诗词

2、的学习,不仅要求要读懂,还要求学生学会鉴赏。因此,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据此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2)鉴赏诗歌中比兴、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背诵课文,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名句。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学习并背诵古诗文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

3、养。)3.情感目标:珍惜现在的时光,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阅读诗歌、背诵诗歌、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2)鉴赏此诗的比兴、夸张等艺术特色。2、教学难点:这首诗整体基调是豪放的,但是诗中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诗中一方面大喊“钟鼓馔玉不足贵”表现出蔑视权贵世俗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又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抱负,学生对此又是怎样看待的,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发表自我见解,加深对诗歌的主旨理解。二、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我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对比法等,使学生动口动脑,积极思考,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手

4、段上,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制作七个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2.学法: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学生自主鉴赏,教师指导学习。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二)解题:将字的读音、字义并联系诗经卫风氓诗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将的意思加深对诗题的理解。(三)解题之后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让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明确个别字词读音。(四)讨论的问题,理解诗意和诗人情感变化1、让学生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形象:大醉,酣卧不起。理由:他

5、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2、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3、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写作背景进行解释4、播放朗诵录音,让学生找出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及相关的句子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并板书 悲伤 欢 乐 酒愁 愤激 狂放5、课堂总结全

6、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声声慢说课稿我说课的课题是声声慢,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教学小结与作业。(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

7、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3.教学

8、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家国之愁”的区别.(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三)说教法1.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

9、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和mp3的展示 ,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学法指导:意象意境感情(四)说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的许多愁”,她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2比较阅读声声慢与一剪梅(1)学

10、生试读这两首词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2)听录音范读或老师范读上阕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3)提问学生朗读其中一首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问题:声声慢这首词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愁)那么此词中表现的“愁”与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样呢?(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同: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 声声慢则胜于“愁”。 “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明确: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哀

11、凄苦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1)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通过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1126年:北宋末年,腐败透

12、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李清照被判刑两年。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 孤独之苦)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那么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回到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13、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流亡前的他太平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从这个动作中看出了她的若有所失。)“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诗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二分析意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带着满眼忧愁来看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

14、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自读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你们怎么理解?(花开得盛:花凋谢在地。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请同学们回

15、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梧桐的诗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雨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由此我们可知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由此我们可知梧桐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情,以梧桐写悲秋,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 。雨是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特定的感情内涵。6.总结巩固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6、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孤独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7.探究性作业: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陈奂生上城说课教案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叫-来自-。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奂生进城。下

17、面,我讲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难点难点分析、教学对象以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逐一对这篇文章加以分析和说明。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小说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的板块,而教材中的选篇往往多以生动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题作为样板。它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兴趣及提升鉴赏水平的最好借鉴。作为当代小说名篇陈奂生上城,情节安排巧妙、人物形象典型、主题深刻又富有多元性,虽在单元教学中作为自读篇目,但在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上仍是非常好的借鉴。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

18、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领会小说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辩证特色的主题,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根据作家透露的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对人物形象作理性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做一个积极向上,胸襟开阔的当代人。 三、教学难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体会情节安排中耐人寻味的伏笔。 (2)能具体分析本文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19、 2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和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对象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进入高二已半年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有一定的水平,但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有很大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设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五、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了解,来把握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教学重点: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教学难点:陈奂生形象的主要特征。教学方法:自读引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教师为学生出如下的智力选择题:假如你的母亲和爱人同时掉进水里,你是先救母亲,还是先

20、救爱人?学生怎么回答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无论你选择哪一个答案都是不符合道德伦理的,这是由主人公所处的“夹缝”地位决定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说的主人公陈奂生也处在这种“夹缝”中,不过不是母亲和爱人的“夹缝”。那么,他到底处于什么“夹缝”呢?希望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大家能弄清楚这个问题。二、了解故事情节:1、 学生默读第一部分,然后用四个字给这一部分加上小标题。(“上城目的”或相同意义的词或短语)再让学生讨论陈奂生上城的目的是什么。(从表面上看,陈奂生上城的目的一是卖油绳,二是买帽子。假如只是这两个目的,小说写到第五段就可以停下来了。为什么作者还要往下写?显然,陈奂生

21、上城的目的还有别的,那又是什么呢?首先他觉得自己沉默寡言是因为见的世面少,其次他把自己不被人看重归结于自己没有奇特的经历。因此,他此番上城的目的除了上面的两个外,还有另外两个,这就是长见识和寻奇遇)再让学生把陈奂生上城的目的进行归类。(前两个都跟物质有关,后两个都跟精神有关。可以说陈奂生此番上城一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要,二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2、 学生默读第二部分,也用四个字给这一部分加上小标题。(“顾此失彼”或相同意义的成语)再让学生指出这里的“此”和“彼”所指代的内容。(“此”指喝茶、吃饼、逛商店选帽子等事情;“彼”指卖油绳、买帽子等事情)再让学生讨论“此”和“彼”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联

22、系。(“此”中的喝茶、吃饼、逛商店选帽子等事情属于“精神”上的享受;“彼”中的卖油绳、买帽子等事情属于“物质”上的满足)3、 教师用四个字概括第三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因祸得福”或相同意义的成语)然后让学生指出这里的“祸”和“福”所指代的内容。(“祸”指陈奂生因为卖油绳到夜里十点半后而累病了,“福”指他碰到了县委吴书记,坐上了吴书记的汽车,吴书记还带他去看病,并把他安排在招待所住宿)再让学生讨论“祸”和“福”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联系。(“祸”因“物质”而起,“福”由“精神”上的满足而来)4、 教师用四个字概括第三部分第二层次的内容。(“乐极生悲”或相同意义的成语)然后让学生指出这里的“乐”和“

23、悲”所指代的内容。(“乐”指他碰到了县委吴书记,坐上了吴书记的汽车,吴书记还带他去看病,并把他安排在招待所住宿等事情,“悲”指他为了住招待所而花去了五元钱,把可以买两顶帽子的钱住进去了这件事)再让学生讨论“乐”和“悲”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联系。(他“乐”的是“精神”上的享受,“悲”的是他“物质”上的损失)5、 请一位学生用四个字概括第三部分第三层次的内容。(“化悲为喜”或相同意义的成语)然后让学生指出这里的“悲”和“喜”所指代的内容。(“悲”指他经济上的五元钱的损失,“喜”指他心理上的因为县委吴书记关照他而形成的优越感)再让学生讨论“悲”和“喜”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联系。(他“悲”的是经济上即“物

24、质”上的损失,“喜”的是他的优越感即“精神”上的满足)6、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假如要为陈奂生写系列小说,接下来应该写什么?你这样构思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再向学生适当介绍高晓声在陈奂生上城之后写的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的内容,以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三、 了解人物形象:1、 照应开头,提问学生:陈奂生处于什么“夹缝”?(物质与精神的“夹缝”)2、 让学生归纳:陈奂生这个形象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什么?(处于物质和精神的“夹缝”之中,在“夹缝”中苦挣扎,求生存的形象)3、 作者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何在?(他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四、 布置作业附、板书设计故事情节人物

25、形象1上城目的物质精神2顾此失彼3因祸得福4乐极生悲5化悲为喜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把握陈奂生形象的特点。2、 了解小说的主题。3、 领会小说中心理活动描写的特点。教学重点见“教学目标”1。教学难点见“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导让农民出身的学生来概括中国农民的特点。(吃苦耐劳、淳朴善良、文化水平低、目光短浅等等)再按照时代发展的脉络列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高晓声小说中的农民和赵本山小品中的农民,请学生分别讲一讲这些农民的不同特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愚昧麻木,赵本山小品的农民刁钻滑头,高晓声小说的农民暂时不得而知)再告诉学生,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就是高晓声着力刻画的改革开

26、放初期的中国农民的形象,要了解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就必须进入小说所描写的情景,细细地加以品味。二、评价人物形象1、 教师出示如下板书的陈奂生2、 请若干名学生先在横线上填入能表明你对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评价的词或短语或成语,然后说说你这样评价的依据(从课文里面去找)。(由于此题为开放型题目,所以不列参考答案)3、 教师归纳:陈奂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形象。在他的身上,先进与落后并存,积极与消极共生。4、 提问:小说塑造这个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他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的代表)三、了解小说主题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练习”二。2、 组织学生讨论“练习”二中提供的关于这篇小说主题的四种说法。(“讽刺官僚

27、主义”说法不能成立,因为小说中的县委吴书记是歌颂的对象,而不是讽刺的对象;“批评阿Q精神”能够成立,但概括不全面;“反映城乡差别”可以成立,但也没有全面概括;“鼓励农民解脱重负,继续前进”可以成立,但也没有全面概括)并且提示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概括也要像我们评价人物形象那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篇小说的主题是多义的,而不是单义的。千万不要把小说的主题狭隘化,单一化。3、 教师提供本小说主题的参考意见: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所作出的努力。四、领会心理活动的描写1、 中国的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是不大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的。而西方小说却非常注

28、重心理活动的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的好处是可以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物内心深处的秘密挖掘出来。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一些中国现代小说家开始向西方小说学习,在他们的作品中,开始有了比较细致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如鲁迅的小说等。2、 找出小说中比较集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几段文字,并对其描写的特点进行体会。3、 教师点拨:高晓声小说在心理活动描写方面,一方面吸收了西方小说注重心理活动描写的长处,有“洋”的成分;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和行动以及天气、景物的描写来侧面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有“土”的成分。因此,“土洋结合”是高晓声小说在心理活动描写方面的一个特点。五、布置作业。人是什么说课稿

29、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是什么。下面,我讲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程序设计三个方面逐一对这篇文章加以分析和说明。一、 教材分析1、 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是什么。从课文的标题上看,本文似乎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文章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一部分的中心论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即孔子的“生无所息”)。第二部分将议论引向深入,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将来三个部分,针对“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

30、这三个部分作者逐一展开论述,总的来看还是围绕“生无所息”这一中心。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在这个理想、价值、意义贬值的物欲社会学习它,颇有意义,能通过这一课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在其人生观上涂上鲜亮的一笔,真是“不朽”的一课,“功德无量”的一课。从语文能力上看,这篇文章的哲理名言、古诗名句、名人名言俯拾即是,加强积累,内化为言语能力也应该是一个契机。从论证上看,文章大开大合,收放有度,对学生的搜集整理概括归纳分析信息的能力,含蓄语句能够具体理解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在课堂上强化训练。对学生积极人生观的教育不能采用从书本到教条的形式,应该通过组织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来感受体验。 2、 教学目标及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 2能按照要求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含蓄的句子能具体的理解。具体内容能概括归纳。 3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学会运用写格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4积累语言,掌握课文中几个容易写错及读错的字;记诵一些哲理名言。3、 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教学重点: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教学难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