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35.78KB ,
资源ID:243754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3754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研政治哲学基础班讲义习题答案及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研政治哲学基础班讲义习题答案及解析.docx

1、考研政治哲学基础班讲义习题答案及解析考研政治哲学基础班讲义习题答案及解析主讲:任汝芬欢迎使用新东方在线电子教材目录第一讲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第一节 辩证的唯物论 2(一)单项选择题 2(二)多项选择题 4第二节 唯物的辩证法(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6(一)单项选择题 6(二)多项选择题 7第二讲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10(一)单项选择题 10(二)多项选择题 11第三讲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12(一)单项选择题 13(二)多项选择题 14第一讲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辩证的唯物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坛经记载:“

2、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996 年) D【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应用,划清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观的界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本题属于反面出题,使用坛经中的记载,表明心即精神是运动的主体的错误观点。A、

3、B是正确观点,肯定是错误答案,不选。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物质运动的反映,并不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把精神运动等同于物质运动,只能是庸俗唯物论的表现。C、D都是错误观点,最符合题意要求的应是D。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1999 年) A【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的本质的理解以及对理论是非的分辨。意识也就是观念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命题是马克思的原话,说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使用

4、正选法直接选出A即可。B是唯心主义观点,C、D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2000 年) (A)【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能动性观点的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只能通过实践,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更不能改变物质。命题所反映的事实是在考前几年有人散布现代迷信观点的表现。意念就是指人的意识、观念,因此,A是正确选项,B、C、D都不符合题意

5、。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2001 年) (D)【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区别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命题是当前在一些人中很流行的说法。心指人的精神。本命题的意思是自己相信的就灵就有,不相信的就不灵就没有,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正确选项是D。5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

6、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2003 年) (C)【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中的一个观点: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基础。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观点的记忆,直接选C。6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2005 年) (B)【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或精神、思维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

7、二性,即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物质不能代替精神,精神不能代替物质;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2004年4月16 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题为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的署名文章指出:“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中国广大农民致富的深切体会”。本题属间接性试题。A、D是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不选;B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正确选项;C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因为物质的力量与精神的力量不能相互代替。7 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2006 年) (C)【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运动

8、与静止的关系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恩格斯指出,辩证哲学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针对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指出: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后来,人们常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里讲的变化是指运动,不变是指静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上既有变(运动),又有不变(静止),变与不变的对立是相对的即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故A、B、D是错误选项。8“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

9、结果 (2007 年) 系 (2000 年) (B)【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关于“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与运用。题中引用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蕴涵哲理的诗句进行考查。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有三点,“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诗句恰恰是表达了动与静的上述辩证关系,故直接选择B就可以。A是不符合题意要求的观点,C、D是错误观点。(二)多项选择题 1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

10、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1998 年)(BDE)【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的本质的观点的理解与应用,批评唯心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头脑自生的,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与根据。本题引用的鲁迅的话是正确观点,是对鬼神观念的唯物主义解释。本题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的间接性试题,必须逐项审视。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否认了鬼神观念对客观存在的依

11、赖性,不选;B是唯物主义观点,正确选项;C是错误观点与错误选项,错在用“对鬼神”取代客观存在,等于承认了鬼神的客观存在,有的考生不细心,一看有“虚幻反映”就当作是唯物主义观点;D、E都是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鬼神观念,属于正确选项。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化的思想 (2000 年) (BCDE)【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物质观、运动观、物质和运动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分析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

12、法相结合的哲学思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有气一元论的主张,认为气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按题干要求,逐项审定。题干是气一元论,A不符合要求,不选;形、光、声都是作为物质的气的不同表现形式,B符合要求,是正确选项;C、D、E都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是正确选项。本题难在古汉语,只要读懂了,选项就比较容易判断。另外,这种试题的选项还可以增加或减少,如果增加一元论思想、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论相结合的思想,也属于正确选项。由此可见,哲学题是非常灵活的,没有懂、记、会的综合掌握是难

13、以得高分的。3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2002 年) (DE)【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毛泽东说:“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马克思说过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答此题,首先要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解读“画饼不能充饥”的含义,“画饼”是属意识、精神、观念的东西,它不能代替物质

14、的真饼来解决饥饿这种物质的需要。其次逐项审定:A否认了精神与物质的同一性,是错误观点,也就是错误选项;B虽是正确观点,但不是“画饼不能充饥的理由”,属错误选项;C是错误观点,肯定是错误选项;画饼是真饼在人脑中的反映不能等同于真饼,故D是正确选项;画饼这种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真饼这种物质的东西,故E是正确选项。本题最难的干扰项是B,因为孤立地看B本身是正确观点,但不符题意要求,不是“画饼不能充饥”的原因。“画饼不能充饥”如同“望梅不能止渴”一样。因为意识不管有多大的能动性,也不能代替物质,如同马克思所说的。4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

15、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2002 年,文科) (ABE)【解读】本题考查对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命题出自列宁的一段话,他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试题本身有不明之处,什么是非常有限的范围?按列宁的观点“是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范围”;什么是绝对?是指永恒的无条件的。也就是说,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16、。超出这个范围的对立是相对的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暂时的有条件的情况下意识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或对物质具有能动性。在回答此问题时,要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指导进行逐项审视;A、B是讲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不同表述,正确观点、正确选项;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是运动而不是意识,故C、D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E体现意识的能动性,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5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2006 年) BCD【解读

17、】: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和把握即实践过程,也就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上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上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行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主观世界。选项BCD正确,A选项不属于实践的环节,故不选。6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

18、的东西 B 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 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2007 年)(AD)【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意识的本质”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考查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本题关于龙的形象的引语出自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关于龙有九似或九像的描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龙作为自己的民族形象。在中国民间,龙是吉祥、繁荣、欢乐的象征。在2006年12月,在某互联网上进行一场要不要以龙作为中华民族形象的辩论,绝大多数网友坚决反对甚至谴责企图取消龙作为中华民族形象的动议。出此题引导考生关心时事的同时,并能以所学哲学知识分析龙

19、的观念所体现的哲学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人脑反映客观存在或客观事物既有正确的反映,又有错误的反映;既有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感性认识),又有对事物本质的反映(理性认识);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懂得了这些观点就可得出:A选项是正确的,几乎是马克思的原话;B选项是错误观点,因为对现实的模仿是一种行为,而不是观念;C选项不符合题意要求,因为虚幻的观念就是不真实的观念,结合本题,“龙”的形象属于事物的现象,因此龙的观念只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而不是对事物

20、本质的反映;D选项体现意识内容源于客观事物,是正确观点和选项。第二节 唯物的辩证法(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996 年) (C)【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规律的含义的识记与理解。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客观性的特点,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对规律含义的记忆,采用正选法选出C。也可以采用逆选法,A属于真理性的

21、认识,排除;B属于意识,排除;D是指辩证的否定,同题意要求无关,排除;故正确答案只能是C。2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促使另一方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1999 年) (C)【解读】 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矛盾同一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相互利用、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本题属于间接性试题,需要逐项审视比较。命题中含有两对矛盾,

22、一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矛盾,一对是唯心主义内部派别的矛盾。按此理解A、B、D不符合题意要求,只有C符合题意要求。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2000 年) (A)【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恩格斯指出:“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这说明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本题是直接性试题,考查理解记忆,选出A即可(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的哲学家

23、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993 年) (ABDE)【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中关于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及两者的区别的理解,这属于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共性和个性是归纳同类事物的共同点和个别事物不同点的关系,与之等价的表述还有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整体和部分是综合与分析一个事物在结构上的关系。本题考查上述观点的应用,“白马非马”在哲学上的错误就是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以及其他等价的表述,而C是不符合题意要求的观点,不能选。2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

24、法思想的有 A.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1998 年) (ABDE)【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辩证法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辩证法的观点包括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三大规律的所有观点。辩证法的思想很广泛,只要含有辩证法思想的就是正确选项。A是变化的观点,B是相互联系的观点,D是矛盾转化的观点,E是新陈代谢的发展观点,故A、B、D、E都是正确选项。C是不变的观点,也就是形而上学观点,不选。3. 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

25、.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E.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998 年) (ADE)【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量变质变规律的理解与应用,解释我国古代的格言或成语中的哲学寓意。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和形式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读懂选项的基础上,逐一进行审视。A是讲九层台与起垒土的关系,属正确选项;B是有无关系、前后关系,是矛盾的含义,不符合题意要求,不选;C是讲月晕预兆有风、础润预兆有雨,不符合题意要求,不选;D是讲千里之堤与溃

26、于蚁穴的关系,符合题意要求,属正确选项;E讲亏一篑就不能为九仞山,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是正确选项。41999 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 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2001 年) (ABDE)【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

27、依存、相互贯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包括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相互作用和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因素、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本命题中的“双赢”的含义是互利互惠,是矛盾的同一性作用的表现。按此观点逐项加以审定。达成协议之前的争论谈判、讨价还价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故A是正确选项;B符合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故是正确选项;C不符合“双赢”结果,故是错误选项;D、E都符合题意要求,是正确选项。5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

28、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2003 年) (ABCE)【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分析史伯一段话的辩证法思想。矛盾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命题组出这一试题是有意义的,它既是中国古代优秀思想的表现,又具有现实的意义与背景。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有一段深寓哲理的很精彩的话,他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

29、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中国对当今世界的认识和发展趋势的主张,既是深寓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光辉,又是对“和实生物”等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应当说命题者匠心独运。此题之难,在于古汉语是否读懂。“和实生物”这段话出自国语郑语一书。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以不同的事物相互作用在一起就称之和(以它平它谓之和),和有了就产生新事物(和实生物)。如果只是相同的东西在一起,事物就不发展了(同则不继)。以和来指导生产,就能“丰长而物归

30、之”。由此来逐项审定,就可以得出A、B、C、E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而D是错误观点,如果因为一方克服了另一方,那就只有一方,还有什么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或对立面的统一呢?所以D不是辩证法思想。假如考生没有完全读懂命题,就按正确观点选,即只要是符合辩证法的观点就选,不符合辩证法的就不选同样可以回答正确。6. 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 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 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

31、2005 年) (AC)【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普遍联系观点的理解与应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即客观的,人们可以把握联系,但不能臆造联系,否则将陷入唯心主义和诡辩论。联系又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A、C是正确选项,B、D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社会领域的联系离不开人的活动,但并不否认联系的客观性,自然界领域的联系,如果撇开人的反作用不谈,则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人为的。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信息,信息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情况,一般认为,信息是物质普遍的、基本的属性,是寓于一切运动形式之中的一类特殊的运动形式。联系的普遍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介”的普遍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性的体现。7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