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学检测 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 reaction)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一)特异性 抗原抗体的结合本质是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的结合。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在一级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以它们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力的大小,常用亲和力(affinity)或亲合力(avidity)来表示,前者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部位与相应的抗原决定基之间的结合强度,后者指一个抗体分子与整个抗原之间的结合强度。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为非共价的可逆结合,它们空间构象的互补程度不同,结合力强弱也不同,互补程度越高,亲和力越
2、高。(二)可逆性 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不是化学反应,而是非共价键的结合。4种分子间引力参与了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分别是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结合力和疏水作用。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亲和力源自抗体超变区和抗原决定簇在空间构型上的互补性。抗原和抗体分子均是极性分子,反应温度、酸碱度和离子浓度对它们的极性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着两者的空间构型和亲和力。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是可逆反应。正向反应产物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复合物解离则是逆向反应。(三)抗原和抗体的浓度及合适比例抗原和抗体的浓度及合适比例是可见现象能否出现的关键。当比例不合适时,少量的小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停留在反应的第一阶段,不能进一步交联和聚集,故不出现肉眼
3、可见的现象。一般用电解质溶液来调整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使两者的比例合适。(四)抗原抗体反应的阶段性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此阶段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量很少,分子小,肉眼看不见。当抗原抗体比例合适并且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如电解质、pH、温度、补体)时,抗原抗体复合物进一步交联和聚集,反应也进入第二阶段,即可见反应阶段。第二阶段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出现凝集、沉淀等肉眼可见的现象,还可激活补体,引发溶菌、溶血等现象。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因素(1)电解质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若没有电解质参加,也不出现可见反应。为了促使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体外抗原抗体反应
4、一般在生理盐水或缓冲液中进行。(2)酸碱度抗原或抗体都是具有一定等电点的极性物质,pH 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它们的理化性质。因此,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为68环境中进行。当pH接近颗粒性抗原的等电点时,即使无相应抗体存在,颗粒性抗原也会发生非特异性凝集,出现假阳性反应。(3)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加速分子运动,抗原与抗体碰撞机会增多,反应得以加速。但若温度高于56,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反而重新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为模拟体内的真实状况,抗原抗体反应温度一般定为37。每种试验都有自己的最适反应温度,有些实验必须在最适反应温度下进行。例如冷凝集素与红细胞的结合需要在4左右进行,因为温度超过20时结
5、合发生解离。抗原抗体反应的4种基本类型(一)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颗粒性抗原(细胞、细菌等)或吸附于免疫无关载体上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适量电解质的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此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既可测定抗原,也可测定抗体,方法简便、敏感,适用于各种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和抗体的检测,且敏感度高于沉淀反应。1、直接凝集反应 (direct agglutination)直接凝集是指细菌或红细胞(又叫凝集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产生的凝集现象,例如诊断伤寒、副伤寒病的肥达氏反应(Widal reaction),用于血型鉴定的血细胞凝集试验。2、间接凝集反应 (in
6、direct agglutination)间接凝集是指可溶性抗原吸附在乳胶颗粒或红细胞等载体表面后(这个过程叫包被,又叫载体致敏),再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凝集现象。例如用球蛋白包被的乳胶颗粒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用抗真菌抗体包被的胶乳颗粒快速检测脑脊液中的真菌。在间接凝集反应中,常用的载体有动物或人的O型红细胞,细菌,多种惰性颗粒如聚苯乙烯胶乳颗粒、明胶颗粒、活性炭颗粒等。用红细胞做载体称为间接血凝试验,用聚苯乙烯胶乳颗粒做载体称为胶乳凝集试验。根据包被载体的物质不同,间接凝集试验分为2类。一类是用抗原包被载体以检测抗体,叫正向间接凝集。另一类是用抗体包被载体以
7、检测抗原,叫反向间接凝集。(1)间接血凝试验 以红细胞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最常用的为绵羊、家兔、鸡的红细胞及O型人红细胞。新鲜红细胞能吸附多糖类抗原,但吸附蛋白质抗原或抗体的能力较差。新鲜红细胞经甲醛、戊二醛、丙酮醛等物质醛化后,对蛋白质抗原或抗体的吸附能力增强,并且可长期保存而不溶血。醛化红细胞血凝反应的效果与新鲜红细胞相似。(2)胶乳凝集试验 以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作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叫胶乳凝集试验。聚苯乙烯胶乳颗粒带负电荷,对蛋白质分子有弱吸附能力。现在常用的载体是带有化学活性基团的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例如羧化聚苯乙烯胶乳等。在碳化二亚胺等交联剂的作用下,抗原或抗体上的氨基与胶乳上的羧基发
8、生缩合反应,抗原或抗体被连接到胶乳颗粒表面。(3)协同凝集试验(co-agglutination)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中有一种蛋白质,叫SPA(staphylococcus protein A),它能与IgG的Fc段结合。利用这个特性可以将IgG类抗体与葡萄球菌连接。连接有IgG类抗体的葡萄球菌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凝集反应,这种反向间接凝集试验叫协同凝集试验。(4)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以正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为例(图14-1):将标本先与已知抗体试剂反应,再加入已知抗原包被的载体。若标本中不存在相同抗原,则已知抗体试剂未被结合,可继续与载体上的已知抗原结合而出现凝集;如标本中存在相同抗原,则凝集反
9、应被抑制。同理,可用已知抗原和已知抗体包被的载体来检测标本中的抗体,此时称反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5)抗球蛋白试验 (antiglobulin test, Coombs test) IgG类抗体能与相应的颗粒性抗原牢固结合,但由于它只有两个结合价,分子又较小,故这种结合反应不出现凝集现象。因此IgG类抗体被称为不完全抗体。加入抗球蛋白抗体(第二抗体)后,它能够同红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结合,使红细胞发生凝集。这种通过抗球蛋白抗体的搭桥作用使红细胞凝集的试验叫抗球蛋白试验,又叫桥梁凝集试验。它是由Coombs于1945年建立的,故称为Coombs试验。该实验可以检测不完全抗体,广泛用于血液病及输血
10、产生的抗体检测。依据方法的不同又分为两种。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它将抗人球蛋白抗体加入致敏红细胞(表面已结合有不完全抗体)悬液中,与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结合,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常用于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症、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贫血等疾病检测。间接Coombs试验:用以检测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方法是用红细胞预先吸收待检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再加入抗球蛋白抗体,红细胞就发生凝集。间接Coombs试验多用于检测红细胞Rh血型系统的抗D抗体。抗D抗体是Rh+红细胞的D抗原刺激机体后产生的IgG类抗体(不完全抗体),它可以同Rh+红细胞结合但不发生凝集。用Rh+红细
11、胞预先吸收母体血清中的抗D抗体,再加入抗IgG的抗体(抗球蛋白抗体),红细胞就发生凝集。(二)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 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当两者比例合适时,在一定的介质中可出现不透明的沉淀物(即较大的不溶性免疫复合物)。这种抗原抗体反应叫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所用的介质主要有电解质和凝胶两种。经典的沉淀反应是利用第二阶段出现的沉淀线或沉淀环等来判定结果,称为终点法;而免疫浊度法则是依据第一阶段免疫复合物的形成速率来判定结果,称为速率法。凝胶内的沉淀反应(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single agar diffusion) 是在含有抗体的琼脂板上打孔,将抗原加入小孔
12、内,经一段时间的扩散后,在比例合适处抗原与抗体形成肉眼可见的以小孔为中心的白色沉淀环,环的直径与加入的抗原浓度成正相关,再与已知浓度抗原制作的标准曲线相比较即可求出未知抗原的量。本方法常用于定量测定IgG、IgM、IgA和C3等。(2)双向琼脂扩散试验(double agar diffusion) 方法是在琼脂板上间隔一定距离打孔,再在相邻的两孔分别加入抗原和抗体,它们各自向四周凝胶中扩散,一段时间后在两孔间比例合适处形成白色沉淀线。根据沉淀线的数量、位置、形态等可以对抗原或抗体做定性或半定量分析(图14-2),还可分析两种抗原性质上的异同(图14-3)。3、免疫电泳技术免疫电泳技术是电泳技术
13、与沉淀反应的结合产物。它有两大优点,一是加快了沉淀反应的速度,二是可利用电泳技术先分离蛋白质各组分,再分别与抗体反应,由此可对复杂蛋白质进行分析。免疫电泳技术的种类很多如火箭电泳(rocket electrophoresis),对流免疫电泳(counter immunoelectrophoresis) ,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 ,免疫印迹法 (immunoblotting) (三)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抗原抗体反应的产物是免疫复合物,它可以固定游离的补体,使补体失去溶解致敏红细胞的能力。补体结合试验依据此特点,应
14、用致敏红细胞做指示系统,来判断反应系统是否发生了抗原抗体反应。该试验有5种成分参与,分属于3个系统:反应系统,即已知的抗原(或抗体)与待测的抗体(或抗原);补体系统;指示系统,即表面结合了溶血素的绵羊红细胞。如果反应系统中存在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则抗原抗体发生结合后可固定补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由于反应液中已没有游离的补体而不出现溶血现象,此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反之,为阴性。补体结合试验早先多用于病原体检测、肿瘤相关抗原鉴定以及自身抗体检测等,但由于参与反应的成分多,影响因素复杂,重复性差,现已逐渐被其它方法取代。(四)中和反应(neutralization reaction) 有生物活性的
15、抗原性物质(例如病毒、毒素、激素等)同抗体结合后,其生物活性会丧失,称为中和反应。常用的有病毒中和试验(virus neutralization)。原理是:病毒可以使培养细胞出现病变效应,结合了中和抗体的病毒则失去这种毒力。将待检血清与病毒混合,再接种培养细胞,根据细胞病变效应的变化情况来判断病毒是否被中和,同时计算“中和指数”即可反映中和抗体的效价。该试验可对病毒分型,也可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病毒中和抗体。免疫标记技术免疫标记技术利用酶、荧光素、生物素-亲和素、胶体金、发光物质以及放射性核素等标记物来标记抗原或抗体,再与标本中的抗体或抗原反应,最后测定复合物中的标记物,通过标记物的信号放大作用
16、,大大提高了反应的敏感性,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拓展。依据标记物的不同,标记免疫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种:酶标记、荧光素标记、生物素-亲和素标记、胶体金标记、发光物质标记以及放射性核素标记等标记免疫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固相酶免疫测定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该技术利用酶的放大效应,大大提高了灵敏度。它主要有三种试剂:固相抗原或抗体,即把抗原或抗体用合适的方法连接到固相载体表面,同时保留它们的免疫活性;酶标抗原或抗体,即把某些酶用合适的方法连接到抗原或抗体表面,同时保留它们的免疫活性以及酶的催化活性。常用的酶是辣根过氧化物酶(H
17、RP)和碱性磷酸酶(AP);酶作用的底物,一般是能发生颜色改变的化合物(也叫显色剂),还可以是发光类化学物质。(一)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标本中的抗原(二)间接法常用于检测抗体, 荧光免疫技术利用荧光素的示踪特性,将荧光素标记在抗体上获得荧光抗体,再用它对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进行定位,称为荧光抗体技术(fluorescent antibody technique)。常用的荧光素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罗丹明(RIB200)。前者激发后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后者则呈现红色荧光。(一)荧光抗体技术1、荧光抗体显微技术 将荧光抗体与组织切片或细胞表面的抗原进行反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在黑暗背景下抗原结
18、合部位可见到明亮的特异性荧光。由此可对组织或细胞表面的抗原进行鉴定和定位。又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1)直接法 多用于检测抗原。原理是:将针对抗原的荧光抗体直接滴加于标本上,使之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本法简便,特异性高,本底低,但敏感度也低。(2)间接法 可用于检测抗原和抗体。原理是(图14-5):先将针对抗原的抗体(第一抗体)滴加于标本上,使之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再滴加抗第一抗体的荧光抗体(第二抗体),使之同第一抗体结合。本法灵敏度高,而且在检测不同抗原时只需要一种荧光抗体。2、流式细胞术是荧光抗体技术同流式细胞仪分离技术的结合。经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的游离细胞逐个从流式细胞仪的喷嘴流出
19、,再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发生偏转,同时在单色激光照射下发出荧光,不同细胞的荧光信号及偏转角度均不同,细胞得以分离。这种方法可区分细胞大小、折散率、表面分子等,故常用于T、B等细胞亚群的检测及分离。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是指将化学发光反应与抗原抗体反应相结合,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方法。它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以发光剂作为酶免疫测定的底物,通过发光反应增强测定的敏感性;另一类是直接用发光剂标记抗体或抗原,再进行抗原抗体反应,通过检测发光信号来测定抗原或抗体的含量。胶体金免疫技术胶体金(colloidal gold)也称金溶胶(goldsol),是由金盐被还原成金原子后形成的金颗粒悬液。以胶体金
20、为标记物的抗原抗体反应即为胶体金免疫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于确定物质是否存在及其性质,包括免疫电镜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将结合有蛋白质的胶体金复合物称为金探针。另一类是用于物质的半定量测定,常与膜载体技术结合,包括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和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等,这类技术中应用的胶体金与抗原或抗体形成的复合物称为免疫金(immunogold),这类技术简便且快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和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dot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DICA)
21、简称ICA。 细胞分离法免疫细胞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在体外对各种免疫细胞分别作鉴定、计数和功能测定,是观察机体免疫状态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此,须将各种免疫细胞从血液或脏器中分离出来。细胞分离的原理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根据各种细胞的大小、沉降率、粘附和吞噬能力加以区分,另一类是按照各种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细胞表面的抗原和受体加以选择性分离。有时为了获得所需细胞,还可多次用不同方法组合处理。(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外周血中的白细胞由单个核细胞和多核粒细胞组成,单个核细胞又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2种。这些细胞的密度均不相同。红细胞和多核粒细胞的密度为1.090左右,淋巴细胞
22、和单核细胞为1.0751.090,血小板为1.0301.035。如果用密度介于1.0751.092之间的等渗溶液(分层液)为介质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则不同密度的细胞按相应密度梯度悬浮于分层液中。常用的是聚蔗糖-泛影葡胺(商品名Ficoll-Hypaque)分层液。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时Ficoll-Hypaque分层液密度以1.0770.001为佳。先在试管底部加入适量分层液,然后在分层液上面小心加入经Hanks液或PBS液稀释的肝素抗凝全血,注意保持两者分界面清晰。水平离心后,试管中的液体和细胞分为几层。上层为血浆层,血小板悬浮于其中;中层为分层液,在上层(血浆层)和中层(分层液)的交界面是
23、密集的单个核细胞层,呈白膜状;底层为沉积的红细胞和多核白细胞。本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纯度可达95%,淋巴细胞约占90%95%。(三)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为研究免疫细胞的功能,需要高纯度的淋巴细胞群或其亚群,常用的分离方法有流式细胞仪法 流式细胞仪能有效分离不同亚群细胞,它主要由4部分组成:细胞流动系统及气压流速控制系统,激光系统,检测与讯号处理系统,细胞分选系统。该方法的原理是:细胞经荧光染色后,在高速流动系统作用下细胞排成单行,逐个流经检测区。在检测区,单个细胞同时受到激光束的照射和电场力的作用。单个细胞经激光束照射后产生荧光和散射光,不同类型的细胞产生的光电信号不同。同时,不同类型的细胞带电
24、量不同,受到的电场力不同,从而偏转角度不同,因此进入不同的收集管,细胞得以分离。该方法准确快速,细胞活力不受损且无菌,但仪器昂贵,故多用于科学研究。NK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方法主要有3种。(1)形态法 将靶细胞与NK细胞混合作用,再用台盼蓝或伊红Y等染料染色,分别计数染色的死细胞和未染色的活细胞,由此推算NK细胞的杀伤活性。(2)酶释放法 将NK细胞与靶细胞共同温育,一段时间后取上清液检测靶细胞遭破坏后释放的乳酸脱氢酶或碱性磷酸酶含量,即可反映NK细胞的杀伤活性。(3)同位素掺入法 先将靶细胞培养在加有3H-TdR的培养液中,靶细胞胞核以3H-TdR为原料合成新的DNA。接着用NK细胞处理上述靶
25、细胞,靶细胞膜被破坏,细胞核游离出来。再用胰酶和DNA酶处理可使游离细胞核的内容物释放。释放的3H-TdR的放射性即代表NK细胞的杀伤活性。体液免疫检测 B细胞的表面标志包括表面抗原和表面受体两大类。检测这些表面标志一方面可用来研究B细胞各分化发育阶段的特性,另一方面可以鉴定和计数各阶段B细胞的分布以及患病时的动态变化情况。1、B细胞表面抗原的检测不同亚群的B细胞表面有不同的分化抗原(CD)。应用相应的CD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荧光免疫法、酶免疫组化法或化学发光法可以检测不同的CD抗原。2、B细胞表面受体的检测B细胞表面有膜免疫球蛋白(SmIg)、Fc受体、补体受体、EB病毒受体等受体。SmIg
26、为B细胞所特有,可用以B细胞计数和鉴定。以SmIg的检测为例,一般采用荧光法。首先从外周血中分离出富含淋巴细胞的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再将PBM用荧光标记的抗人Ig抗体染色,呈现荧光的细胞为带有相应SmIg的B细胞。使用的是荧光抗体有两类,一类是多价抗人Ig抗体,另一类是单价抗各类Ig抗体,即抗IgM、抗IgG、抗IgA、抗IgE等抗体。B细胞同荧光抗体结合后,细胞膜表面呈现不同形式的荧光。开始均匀分布呈环状,其后集中在某些部位呈斑点状,然后又聚集在某一部位呈帽状,最后可被吞饮入胞浆直至荧光消失。这是由于细胞膜在体温条件下呈半
27、液体状,故镶嵌物能在其中移动。荧光抗体染色后,观察时间不能超过30min,以防止帽状物形成或被吞饮,从而影响荧光染色效果。在人外周血中,带有SmIgM的B细胞数目最多,检测SmIgM即可反映B细胞的数量。3、B细胞功能的检测B细胞受抗原或促有丝分裂原刺激后,发生分裂增殖并继续分化成熟为浆细胞,随后分泌相应的Ig。若B细胞功能减低或缺陷,则体内Ig量下降或缺如;同时,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能力减弱或缺如,仅产生极低或不能产生特异性抗体。测定血清中各种Ig量或者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可判断B细胞功能。各类Ig量的测定可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或火箭电泳法或免疫比浊法等。(1)溶血空斑形成试验(plaqu
28、e forming cell,PFC ) PFC用于检测浆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其原理是:将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小鼠,4天后取出脾细胞,加入SRBC及补体,与温热的琼脂混合,在玻片上浇注成薄层,37温育后观察溶血空斑数目与大小。由于浆细胞分泌抗SRBC抗体,同周围SRBC发生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导致SRBC溶血,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圆形透明溶血区,称为溶血空斑(plaque)。每一个空斑代表一个浆细胞,空斑大小表示抗体分泌量的多少。如果预先将其它抗原连接在SRBC上,再进行上述实验,则可检测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的浆细胞。(2)B细胞增殖能力的试验 某些促有丝分裂原(如细菌脂多糖)能刺激B
29、细胞增殖,使得B细胞能够利用培养液中的3H-TdR为原料合成新的DNA。检测B细胞胞核内放射性同位素的量,即可反映B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免疫测定 1、T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1)CD抗原的检测 T细胞表面有多种CD抗原。用单克隆抗体检测T细胞表面的CD抗原即可鉴定和计数T细胞。以间接荧光法为例: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与相应单克隆抗体(如抗CD2、抗CD4、抗CD8)结合,再加荧光素标记的抗小鼠IgG抗体,观察并计数200个单个核细胞,以荧光细胞数与计数细胞总数之比,求得带有相应CD抗原的T细胞的百分率。2、T细胞计数现在多用间接荧光法。方法是:将人的PBM分成三份,分别用小鼠抗人CD3、小鼠抗人
30、CD4和小鼠抗人CD8 的单克隆抗体作第一抗体与PBM结合,再用FITC标记的兔抗小鼠IgG抗体作第二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用荧光显微镜或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由于绝大多数T细胞表面都有CD3抗原,故PBM中被CD3抗体染上荧光的细胞(CD3+细胞)数目,即代表了T细胞总数。正常人的T细胞总数为70%80%。正常人的CD4+细胞数和CD8+细胞数之和应与CD3+细胞数一致,且两者的比值约为2/1,而艾滋病患者比值小于1.7。3、T细胞功能的检测 (1)T细胞增殖试验 又叫T细胞转化试验。一些刺激物在体内或体外可以刺激T细胞增殖,使得T细胞代谢和形态发生改变,转变成为淋巴母细胞。淋巴母细胞的特
31、征是: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增加,细胞体积变大、胞浆增多伴有空泡、核仁明显、染色质疏松。淋巴母细胞的检测可利用形态学改变法,也可利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依据刺激物的不同,T细胞转化试验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大类。前者用非抗原性的促有丝分裂原做刺激物,通常为植物血凝素(phytoagglutinin,PHA)和刀豆素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后者用特异性抗原做刺激物,包括破伤风类毒素、结核菌素纯化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和旧结核菌素(old tubium,OT)等,还包括同种异型抗原(例如HLA)。虽然
32、T细胞对促有丝分裂原和特异性抗原的识别过程不同,但激活后所发生的分裂和增殖过程却是相同的。因此T细胞非特异性转化试验可以间接反映T细胞对特异性抗原的应答能力。(2)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TC细胞、NK细胞、LAK细胞等淋巴细胞可以直接破坏或溶解靶细胞,称之为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lymphocyte mediated cytotoxicity,LMC)。它可用来评价机体细胞免疫水平。例如测定肿瘤患者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可以判断预后和观察疗效。该试验的原理是选用适当的靶细胞,常用的是人肿瘤细胞株(如肝癌、食管癌、胃癌等细胞株),经培养后制成单个细胞悬液,再与受检的淋巴细胞混合,温育后观察肿瘤细胞被杀伤情况。形态学检查法: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同孵育,瑞氏染色,显微镜计数残留的肿瘤细胞数,计算淋巴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率。抑制率%(对照组平均残留肿瘤细胞数实验组平均残留肿瘤细胞数)对照组平均残留肿瘤细胞数100%。51Cr释放法:先将含51Cr元素的无机盐溶液与靶细胞混合培养, 51Cr进入靶细胞与胞浆蛋白结合。再加入待检T细胞与51Cr标记的靶细胞共同培养,靶细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