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189.71KB ,
资源ID:243039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3039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案2.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案2.docx

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教案2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习目标定位1.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结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理解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正面影响(1)表现: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2)举例:修建水库可以稳定水循环,减轻旱涝灾害的发生;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2负面影响(1)表现: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2)举例:破坏森林和草场植

2、被,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震或塌方。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3工程措施影响受灾体易损程度思维活动1为什么说人既是活跃的致灾因子,又是脆弱的受灾体?答案人的各种行为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员伤亡是一切灾损中最重要的。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缩小”灾害影响。2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

3、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3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地质历史时期:只有灾变,没有灾害。2人类产生以后: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也在扩大。思维活动2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原始社会和工业社会灾情有何不同?答案原始社会主要造成人员伤亡;工业社会不但造成人员伤亡,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探究点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1)修建水库前后,河流径流量有何变化?(2)修建水库可以减少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上为何多建有规模大小

4、不等的水库?答案(1)修建水库后,枯水期径流量相对增加,洪水期径流量相对减少,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2)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频率和强度。(3)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反思归纳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如下图所示:(2)超强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会降低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如下图所示:迁移应用1读图,完成(1)(3)题。(1)图中反映的问题是 ()A水土流失严重 B洪水频发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D海水入侵(2)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 ()A过量开采地下水 B实施南水北调工程C

5、沙尘暴盛行 D拉尼娜现象影响(3)该问题诱发的渐发性自然灾害是 ()A地震 B山崩C洪涝 D地面沉降答案(1)C(2)A(3)D解析从图中所示年份的地下水埋深高程线看,北京市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并有加快的趋势。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一般有二:一是补给量减少,二是过量开采。作为人口超过1 000万人的北京,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过量开采。地面沉降是一种渐发性的地质灾害,被称为“沉默的土地危机”,是由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在冲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区尤为突出。探究点二不同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唐、宋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江汉平原、洞庭湖周边等地为了增加粮食

6、产量,不断通过围湖造田发展农业,由于围垸太多,湖泊面积日益缩小,加速了泥沙在湖区的淤积,降低了湖泊的调洪能力,不但垸内洪涝灾害日益严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频次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断增加。(1)为何围垸内易发生洪涝灾害?(2)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的区域是哪些地区?(3)为了减少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该地区的人们应该怎样做?答案(1)围垸是人类围湖造田的产物,建立围垸的地方原来就是湖泊的一部分,因此都是地势低平的地区。湖泊水位上涨时首先淹没的地区往往就是围垸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说围垸所在地是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因此易发生洪涝灾害。(2)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

7、小”的最敏感的区域是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3)人们应该迁出高风险区,退耕还湖,以增加湖泊面积,提高湖泊对长江的调洪能力。反思归纳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成正比,减灾能力与灾情成反比。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在以上三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迁移应用2读下表,表中灾害发生造成的死亡人数的变化说明 ()发生时间灾害地点及灾情摘要1920年中国华北大旱,灾民2 000万,死亡达50万人1937年印度加尔各答飓风,死亡30万人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死亡人

8、数逾6万A.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B自然灾害的强度越来越小C人类已能控制灾害的发生、发展D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小答案A解析由表中灾情变化数据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灾害发生造成的死亡人数越来越少。2014年2月28日财新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24、25、26日三天,北京空气质量指数(AQI)分别为:313、404、331。三天数据连续超过300,均属于环保部规定的“六级严重污染”天气。从2月20日开始,北京遭遇了连续7日的雾霾。据此完成13题。1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的多发期,其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

9、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加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加大,水汽易凝结,晴朗天气又提供了足够的扬尘颗粒2白天大雾天气,空气能见度降低,这主要是由于 ()A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作用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散射作用D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折射作用3大雾来袭,北京市气象台连续四天发布大雾黄色预警,这种做法有助于 ()A提高市民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B提醒市民及时调整出行计划C降低灾害性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D降低特大城市的人口密度答案1.D2.B3.A解析第1题,深秋初冬时节早上温度低,正午时太阳高度角大,温度高;昼夜温差大,水汽容易凝

10、结,因此多雾。第2题,太阳辐射被浓浓的大雾阻挡,无法到达地面。第3题,大雾预警有助于帮助居民应对灾害性天气。42010年3月21日冰岛南部一座火山开始喷发,冰岛民政部门官员格维兹门松说,火山喷发地附近的500600名居民已撤离家园,以避免火山喷发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这说明()A人类活动可以“放大”灾情B人类活动可以加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C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D人类活动可以“缩小”灾情答案D解析材料阐述的是冰岛火山喷发,附近居民撤离家园,以避免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故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减小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缩小”灾情。5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社会经

11、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B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C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D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答案C解析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防范自然灾害、抗击自然灾害、灾后重建能力不同,其灾情并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灾害种类的增多、影响范围的扩大而直接扩大。6某学校师生在下图所示区域公路修筑前后,对该区域自然条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回答问题。(1)修路后,小河的含沙量有何变化?为什么?(2)修路后,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是_,为什么?(3)在目前情况下,你认为最有效的补救措施是_,长远措施是_。答案(1)含沙量增加。修建公路破坏了植被,使山体变陡,岩体和土体变疏松,水土流失加剧

12、。(2)滑坡岩体、土体疏松,山坡变陡。(3)加固山坡植树种草解析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修建公路破坏了植被,使岩体、土体变得疏松,且坡度增加,这样一来,该区可能面临滑坡的危害,因而要加固山坡和恢复植被。基础过关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频繁的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我国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地形区是我国滑坡灾害频发地区的是()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答案B解析在地形崎岖破碎、多碎屑物质的低山丘陵地区,容易发生滑坡,尤其是坡度大的山地,更容易发生滑坡,符合这些条件的是云贵高原。2能够增加滑坡灾害频度的人类活动是()A植树造林

13、,恢复天然植被B在陡坡上堆放大量废渣C缓坡上修筑梯田D长江三角洲地区挖渠引水答案B解析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有三个,人类活动能增加灾害发生的频度,主要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增强了三个基本因素。因此在判断时就是看人类的活动是否增加了地形的坡度、植被的破坏程度和碎屑物质。赞比亚的卡里巴水库坝高128米,1958年开始蓄水。施工前,该水库库区周围地区仅发生过小地震。从1963年水库蓄满水后到20世纪末,库区周围地区的地震仅记录到的就达2 000多次,绝大多数地震震中都位于库区下部。1969年库区发生了一次里氏5.8级的较大地震。据此完成34题。3赞比亚位于 ()A环太平洋地震带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C东非裂谷

14、地震带D洋脊地震带4关于修建水库后地震次数增多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作用B岩石上部重量增加引发地震C水对地下深处岩石的滑动起了润滑作用D修建水库增加了地表环境的稳定性答案3.C4.D解析第3题,由赞比亚的地理位置可得出答案。第4题,修建水库后地下岩石承受的压力增大,易断裂而形成地震。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被大规模开垦,造成了一次“黑风暴”,刮走了三亿吨尘土。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中央大草原被开垦种粮后,发生了一场大风暴,遭风蚀的耕地达几亿公顷。据此回答56题。5产生两场大风暴恶果的根本原因是()A气候干燥 B风力太大C土壤疏松 D不合理垦殖答案D解

15、析不合理的开垦是造成大风暴的主要原因。6对上述事件的最佳治理方式应该是()A人工降雨 B植树造林C退耕还草 D扩大耕地答案C解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退耕还草,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措施之一。7下列人类活动能“放大”灾情的是()A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B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救援C在洪水高风险区开垦耕地D修建水库,避开断层答案C解析灾害发生后,政府高度重视并及时组织救援,迅速恢复灾区的生产和生活,能“缩小”灾情。在洪水高风险区开垦耕地,势必对灾情有“放大”作用。在断层容易活动的地带修建水库,增加了地表的重量,能诱发断层活动,从而产生地震。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甲图到乙图受灾体发生了什么变化?(2

16、)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甲、乙两图中,灾情较大的是_。(3)图中反映出哪些人类活动“放大”了该区域的灾情?(4)针对洪水发生的原因,结合区域的特点,说明人类应怎样合理利用土地以“缩小”灾情。答案(1)在洪水高风险区,耕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2)乙(3)在洪水高风险区开辟耕地、发展居住用地。(4)植树造林,恢复林业用地,增强其涵养水源能力;退耕还湖,增强湖泊的调节作用;迁出行洪区,减少灾害损失。解析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引起受灾体的变化,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乙图中耕地面积扩大,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会“放大”区域灾情,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

17、域灾情。能力提升某年夏日,灵江边居民目睹了一座厂房的“人间蒸发”,一座建在山坡上的化工厂的厂房在雨中缓缓滑入江水里,不到十分钟,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据此完成910题。9材料中反映的灾害是 ()A水土流失 B滑坡C泥石流 D火山喷发10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A灵江水对山体的长期浸泡B降水增加了下滑的动力C坡体载重过大D建筑基础不牢固答案9.B10.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自然灾害是在斜坡上发生的土体滑坡,是由于人类选址不合理,厂房建在具有潜在威胁的斜坡上,加大了坡体的载重量,导致该自然灾害的发生。11人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主要是因为()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

18、的易损程度人能影响到自身的易损性人能根据灾兆进行预报A B C D答案B解析在自然灾害中,人及各种社会活动的产物都是受灾体,人之所以是最活跃的受灾体,是因为人的各种行为既能影响自身的易损性,也能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下图为一组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1时期至图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图1时期至图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据此回答1213题。12图4时期,图示河流断面处的河流年内径流量变化情况与图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B区内径流量分配趋于均匀C洪峰流量和出现频率减少D夏秋季流量减少,冬春季流量增大

19、答案A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图4与图1相比,林地面积减少,耕地、城镇、村落增多,这样使得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从而使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13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城市化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的汇集速度A BC D答案B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林地的减少会使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导致洪涝灾害多发;同时因城镇数量的增加,加大地表径流量和径流的汇集速度,也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多发。14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中新网4月18日电:据

20、民政部网站消息,2014年4月1416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伊犁、昌吉等地出现降温和雨夹雪天气,山区局部大雪,下雪持续时间长达30小时以上,并伴有78级大风,部分山区积雪深度平均达到15厘米以上。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新疆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积极采取措施,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 500余人,迅速调运饲草料500多吨,调动各方力量全力抗灾救灾。据统计,截至目前,各地已投入救灾资金860万元,运送燃煤100多吨、面粉和大米70吨,发放棉被、棉衣等御寒衣物600余件,灾民的衣、食、住、医基本得到保障,此次强冷空气到来之前,自治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应要求关注天气变化,积极做好了救灾物资的储备。灾情发生后

21、,自治区民政厅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当地民政部门也迅速赶赴一线,指导救灾工作,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材料中哪些行为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小”?(2)材料中所述的各项活动将会使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答案(1)紧急转移安置灾民,调运应急物品,启动应急预案等。(2)降低。安置灾民,运送人畜生活、取暖用品可降低人类及财产的易损性。解析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的稳定程度增加,积极的人类活动将进一步使受灾体的易损性减弱,并使灾情“缩小”,这些在材料中都有体现,具体如:紧急转移安置灾民,调运饲草料、煤、面粉、大米、棉衣,启动应急预案等。15读“长江水系图”及图中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2、(1)资料A反映的问题是_,产生的原因是_。(2)资料B反映的问题是_,产生的原因是_。(3)资料C反映的问题是_,产生的原因是_。(4)1954年和1998年该流域都发生了严重的洪水灾害,但1998年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比1954年大得多,而人员伤亡(1954年因灾死亡3.3万人,1998年因灾死亡1 320人)、大堤决口数量和淹没范围都小得多,试分析原因。答案(1)河源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大过度放牧(2)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蓄水能力降低,调节功能减弱围湖造田(3)森林减少,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乱砍滥伐森林(4)防洪工程发挥了作用,综合国力有了较大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有效的抗洪抢险;中下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资产密度加大,所以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解析结合资料分析长江流域洪灾严重的人为原因及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第(1)题,A反映的问题位于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第(2)题,B反映的区域湖泊面积20世纪90年代比50年代大大缩小,结合当地人类活动可知与围湖造田有关。第(3)题,由于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面积扩大。A、B、C三种问题的产生都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有关,主要后果是导致中下游河床淤积,洪涝灾害频发。第(4)题,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