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360.60KB ,
资源ID:2429602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2960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213版初中历史金榜学案精练精析第四学习主题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评价检测川教版七年级上.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213版初中历史金榜学案精练精析第四学习主题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评价检测川教版七年级上.docx

1、1213版初中历史金榜学案精练精析第四学习主题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评价检测川教版七年级上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单元评价检测(四)第四学习主题(45分钟 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哪一个最能准确地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 )A.文明初露曙光 B.统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繁荣与开放2. (2012杭州模拟)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一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散文家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4.下列史实,按因果关系排列,应该是(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曹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A. B.C. D.5.(2012潮州模拟)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中国局势的是( )6.下列对下图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割据一方,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

3、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7.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曹丕8.下述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官渡之战 孝文帝迁都洛阳三国鼎立形成 卫温到达夷洲A. B.C. D.9.(2012临沂模拟)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包括( )A.匈奴、鲜卑、羯、氐、羌B.匈奴、蒙古、鲜卑、羯、氐、C.匈奴、蒙古、羯、氐、羌D.匈奴、女真、羯、氐、羌10.电视剧大槐树讲述的是山西洪洞县人民移居山东等地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则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B.使北方趋

4、于平静C.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D.平衡了南北经济的发展11.会稽山风光秀美,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在三国时期,这里曾因一种手工产品而著名,请你猜一猜它是( )A.蜀锦 B.藤纸 C.越布 D.青瓷12.下列有关南方开发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A.蜀汉政权屯田开荒,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B.孙吴时在江南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织造麻布C.诸葛亮治理蜀国,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D.东晋时期,南方统治者重视开发经济,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13.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而早在东晋南朝时,我国南北经济就出现了互相交流的局面,这时南方人可以吃到的北方粮食品种是( )A.小麦 B.水稻 C.葡萄

5、 D.石榴14(2010株洲学业考试)“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 B实行官吏俸禄制C颁布均田令 D讲汉语15某“元”姓同学对自己的姓氏产生了兴趣,在上网查询时才发现历史上曾有将拓跋氏改为元姓的历史。请问它发生在( )A.管仲改革时期 B.商鞅变法时期C.秦始皇大统一时期 D.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16.(2011湘潭学业考试)生活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某位鲜卑贵族不可能经历的是( )A.在都城长安严惩贪官污吏B.与汉族贵族通婚C.负责推行均

6、田令D.努力学习汉话17.(2011潮州学业考试)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A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18.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19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误的是( )A.北魏统一全国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C.从平城到洛阳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20.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B.统治者推行汉

7、化政策C.各民族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发展D.各族人民共同进行反压迫斗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2分,共50分)2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一方,其中著名的军阀有袁绍、曹丕等。( )(2)三国时期,侯官、临海和夷洲是吴国三大造船中心。( )(3)南朝时,建康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4)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 )(5)南北朝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胡人汉服”、“汉人胡食”

8、成为时尚。( )22龟虽寿是公元207年,曹操写的一首诗。下图中这几句的意思是伏在马槽上的老马仍想驰骋千里,想建功立业的烈士到了暮年,仍是壮志不减。龟虽寿(部分)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请回答:(1)曹操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2分)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曹操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2分)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功绩? (4分)(3)曹操一生受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 (2分)他为什么会受挫折? (4分)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遇见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历史上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移有三次高潮

9、:第一次是永嘉之乱(八王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了迁入地生产的发展。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材料三 面对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中国政府在2010-2015五年规划中提出不仅要鼓励国内地区间人口流动,还要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1)假如你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位生活在北方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你将会和你的家人及同乡迁移到什么地方?(2分)请说出迁移的主要原因。(2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生产状况?(2分)(3)自东汉末年以来的人口南迁,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0、2分)(4)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农民进城务工、劳务输出等迁徙现象,谈谈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4分)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在平城建都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建都长达96年一直是北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姚宾名城大同材料二 太和十八年,北魏迁都洛阳。(1)材料一中提到的“平城”是指今天的哪座城市?(2分)(2)材料二中“太和十八年”是指哪一年?(2分)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北魏政府迁都的原因。(3分)(3)北魏政权的迁都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是否有益?(1分)说出两点理由。(2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民南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故选C。2.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打败袁绍,战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故答案为B。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得出的有效信息是“孟德”、“周郎”,前者是曹操的字,后者是周瑜的别称,由此可判断材料所说的战役是赤壁之战。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占据河南“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败袁绍后统一北方,实力大增,后为统一全国与孙刘联军大战赤壁,

12、故选B。5.【解析】选B。本题实际考查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及都城。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图片是三国鼎立图,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D项恰当,因为局部统一,结束了混乱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7.【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三国时期开始。8.【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排序能力。发生在200年,发生在494年,发生在229年,发生在230年。9.【解析】选A。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部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末年,人数达到几百万。10

1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在我国古代,北方人民南迁,一方面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另一方面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1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三国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手工业水平显著提高,会稽一带出产的越布成为当地著名特产,闻名于世。1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比较分析能力。在江南开发中实行屯田开荒,促进江南农业发展的政权是孙吴政权。1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早在河姆渡原始居民就已种植水稻了,C、D不属于粮食作物,是水果类。东汉末年北方人开始南迁,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14、。1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的“北语”是指鲜卑语,“正音”是指汉语。材料的意思是要求三十以下的大臣改说汉语,不改的“降爵黜官”。1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元姓”、“拓跋氏”,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用汉姓的内容。16.【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故A项是错误的。17.【解析】选B。本题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考查。题干关键信息是“社会发展”。在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上,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进行改革,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学汉礼法等改革措施促进了北

15、魏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大融合。故选B。18.【解析】选A。商鞅变法前封建经济已经出现,为确立封建制度,发展封建经济,商鞅开始变法,从而确立起封建制度;孝文帝改革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顺应这一趋势,孝文帝进行改革。1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B、C、D三项所反映的事实都与孝文帝改革有关;北魏政权没有统一全国,只是统一了黄河流域,所以A项不正确。 2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民族融合就是各民族之间在长期交往中,互相学习,消除隔阂。在经济、文化、生活方面趋向一致。A、B、D是民族融合的方式,而不是含义。21答案:(1);(2);(3)

16、;(4);(5)。22【解析】本题是对曹操事迹的综合考查,以诗词入手,具有文史结合的特点。第(1)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中“公元207年”判断这首诗写于赤壁之战前夕。第(2)题考查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贡献及原因。第(3)题考查了赤壁之战及曹操失败的原因。答案:(1)此诗作于赤壁之战前,曹操的“壮心”指的是统一全国。此诗表达了他致力于统一,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 (2)曹操最大的功绩是统一了北方。这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注意招纳和提拔贤能;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军事上以少胜多,战胜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3)曹操受到的最大挫折就是在赤壁之战中遭到失败。原因一是曹操骄傲自

17、满;二是将士来自北方,不习水战;三是孙、刘联军采用诸葛亮和周瑜的正确战术等。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第(1)题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结合材料回答。第(3)题可从劳动力、生产技术等方面回答人口南迁的作用。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人口流动带来的影响,人口流动既促进经济发展,又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答案: (1)江南地区。原因:躲避北方战乱。(2)南朝。(3)人口南迁,不仅使南方增加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4)提示:现实生活中的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有利于我

18、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管理不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状况下降,如何提高改善和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待遇、生活,以及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等。(言之有理即可)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孝文帝时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有利于巩固统治。第(1)、(2)题属于识记层次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是开放性题目,从迁都的影响方面组织答案。答案:(1)大同。(2)494年。孝文帝。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3)有益。理由: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