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101.29KB ,
资源ID:242619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2619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必修3第2课教参.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必修3第2课教参.docx

1、必修3第2课教参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本课引言部分由文字概述、图像、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四项组成。文字概述与图像紧密结合,从介绍鲁壁入手,指出了秦代焚书坑儒后,儒家思想遭到压制,引入汉代儒家思想的复兴,从而加强本课的历史背景介绍。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汉书董仲舒传的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

2、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随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用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

3、的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当时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俨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孔子倡“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并为封建制度辩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

4、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因此,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的四步历程。随着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这一时期,仍然存在着许多矛盾。南北边境不宁:主要是北方匈奴的对西汉的威胁,河西走廊、河套地区被控制在匈奴手中,匈奴和西汉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其次是南方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

5、,如夜郎国妄自尊大等。王国威胁中央:汉初刘邦在基本上消灭了异姓国以后,又分封了九个同姓国,虽然在汉景帝时期通过削藩和平叛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实力大大削弱。但是王国毕竟还是存在,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甚至还有轻死重诺的“豪桀之士”,成为政治上的助手和死党。对中央构成一定的威胁。阶级矛盾激化。西汉前期,就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土地兼并的严重现象,早在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就已经指出土地兼并造成有些地方民不聊生的现象,“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国力的上升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于是,采取积极进取的政策,加强专制中央集权成为历史的必然。建议

6、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忆复述中国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遭受挫折的经过,然后导入课文。其次,分析从汉初的“无为”到汉武帝时要实行“有为”的时代背景。第三,在教学中,附带说明匈奴对西汉边境的骚扰、王国问题的经过,来说明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性。同时可以引用晁错论贵粟疏中的文字,来证明西汉前期土地兼并的情况。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帷外门生,一个对一个口传),或

7、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董仲舒连连给汉武帝上了三篇奏章,叫天人三策,编造了“天人感应”理论。这就是他连续三次回答汉武帝提出的问题,因此受到任用,先后担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晚年辞官“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著有春秋繁露八十二篇,此外春秋决狱、玉杯、清明、竹林等著作,“凡百二十三篇”。在退隐期间,董仲舒依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

8、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2)汉武帝的用人政策。西汉前期,皇帝都能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比较重视人才,形成一种社会习惯。例如:汉初官吏,一是按军功选任如萧何、曹参等,二是从郎官中选任,郎是皇帝的侍从,又在郎署娴习典章制度,预备补受官职。西汉前期许多较高的官吏出于郎官。如司马相如侍从汉景帝,武帝时由郎拜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此外,汉高祖曾下诏由诸侯王、郡守向相国府输送“贤士大夫”,还说“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汉书高帝纪)。以后汉文帝也下诏“举贤良能极言直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书文帝

9、纪),由文帝亲自考问录用,但是没有形成制度。汉武帝时,开始采取“举贤良对策”的方式选拔人才。具体方法是:首先令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郡县推荐既贤良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到朝廷。从这里可以看出德才并重的选拔要求。然后一般由皇帝亲自拟定有关时政问题进行考问,是为策问。被策问者以书面形式回答。因此全部过程可以概括为“举荐策问”。具体史实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孝子)、廉(廉吏)各一人”(汉书武帝纪)。以后每年都要向上举孝廉,这就是西汉前期的察举制。汉武帝还令公卿、郡国举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这些属于察举制的特科,若干年举行一次。举贤良对策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入政府官员

10、的行列,如董仲舒、公孙弘、倪宽、田千秋等;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出于降虏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是以兴功造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连,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

11、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

12、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乃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在书经里,已

13、经有这个思想。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他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董仲舒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

14、身,谋求改进。“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他还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他在应对中还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土地兼并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阶级矛

15、盾日益剧烈。他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塞兼并之路”,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和废除盐铁官营主张。这在当时对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有进步意义。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

16、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教学建议:首先,利用教材董仲舒图注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毁于随”的道理。同时要求学生理解董仲舒的历史地位是由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领域里的历史

17、贡献所决定的。通过对教材提供的春秋繁露书影的观察和欣赏,同时向学生说明这本著作的规模是八十二篇,仅仅是董仲舒众多著作中的一部,让学生充分理解董仲舒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其次,让学生回忆复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主张,然后阐述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特征。第三,出示本课【资料回放】所提供的有关董仲舒几点思想主张的原文材料,让学生从第一手材料中窥探董仲舒思想的原貌,便于学生对董仲舒思想主张的深刻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古文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原始材料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

18、:“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汉武帝的这两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

19、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

20、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

21、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3)独尊儒术的结果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著名的人物有扬雄等人。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教学建议:首先,令学生回忆复述我国奴隶制时代的教育情况:起初是官府垄断教育,春秋时期出现私学。其次,提问四书五经名称,由此导入正文。第三,详细讲解汉代长安太学情况,可以展示本文所提供的具体材料。加深学生对太学的了解。第四,通过对教材汉代熹平石经的观察和欣赏,使学生体会到汉代政府对儒学的重视。也使学生从石经拓片上

22、精美文字字体中,感悟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通过对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的观察和欣赏加深对教材“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一文的理解。第五,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教材提供的学思之窗中的引文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探讨,阐述个人看法。在探讨中,不求全面,但求合理。教师也不必做出唯一的答案以限制学生思维。要求注意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奇异性,重在思辨能力的培养。第六,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从无为到有为”一目的教学,关于应该首先帮助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尤其是与本课密切相关的儒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主张。其中,对

23、儒家思想产生、发展、受挫和复苏的过程都应该有具体的说明。孔子、孟子、荀子,是必须介绍的重要人物。同时总结一下自秦朝以来,我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要治国思想经历了法家、道家和儒家的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最好能对这种演变的原因作一个简单的解说。使学生对中国思想史的演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在进行导入课文的教学,就会方便得多。为了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汉代统治政策从“无为”到“有为”的必要性,应该把西汉建国之初的历史背景作一个简要介绍。先是帮助学生回忆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经过: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西汉初年,刘邦将异姓王逐一翦除,却又错误地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分封了

24、九个同姓王,形成了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现象。到了汉景帝时期,一度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王国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权。这是其二。加上边境不宁,土地兼并严重。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积极有为的政策。本目重点是要学生理解两种政策都是适应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所制定的,随着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制定不同的政策是历史的必然。而大政方针的制定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于是适应当时历史需要的思想理论为统治者所采用也是必然的。就用人制度作一个简单的介绍:起初是按照军功大小任用官吏。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国功臣的人数日渐减少,于是准许功臣保荐子侄为官。严格说来,马上打天下的人,未必都

25、是治理国家的能臣干将。打天下与治天下不是同一层面上的内容,治理天下比打天下更为重要。虽然汉初的几位皇帝也一度注意选拔人才,下令招贤,但是毕竟没有形成国家制度。这是其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一目的教学,可以采用谈话法,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儒家思想产生、发展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动荡,新旧制度的交替,导致思想学术界的学派纷呈、互相争鸣的局面,成为我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兴旺时期。秦朝专崇法家思想,实行愚民政策,焚书坑儒,造成万马齐喑的黑暗局面。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

26、一做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的原因。但是要向学生说明的是,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体系。此所谓汉朝“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可见,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国思想学术界实际上在互相交叉渗透,互相吸取改造,以适应社会政治的需要。而凡是墨守旧说者,必将难逃被历史所淘汰的命运。因此“罢黜百家”不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学术发展的一个结果。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时候,主要内容是重礼、讲仁、崇德

27、。孔子讲礼,要求严格等级秩序,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则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将孔子的政治主张理论化。董仲舒宣扬“大一统”和“君权神授”,认为天子代表上苍统治臣民,是天意的表现,这就把封建统治神圣化了。孔子的“仁”虽然内涵丰富,但是依旧停留在道德要求的层面上,例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孟子则宣扬“仁政”,已经有了具体的政治要求,例如“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等。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教材中所引用的“限民名(侵占)田”的主张,最具有时代的针对性,它是西汉土地兼并严重、造成阶级矛盾趋于尖锐的现象在政治上的呼声

28、。至于三纲五常,儒家原来的说法实际上“五纲”: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董仲舒将其发展为新的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被后世奉为“至道”。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识别传统美德和封建糟粕,进而有所扬弃,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总结出新的为人处世标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在介绍五经的时候,可以利用投影,将五经书影展示给学生。汉代的教育盛况,可以采用读书指导法,令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复述。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师应该注意的是,教材只是从政府提倡这

29、一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没有从新儒学思想适应封建统治需要这个方面去解释。所以,教师应当作出适当的补充。2.教学案例案例一在讲授从“无为”到“有为”一目时,用投影、幻灯或计算机介绍几组图片。图片一组:鲁壁。秦始皇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结果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图片二组:汉武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弘扬了儒学,发展了文化。案例二在讲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一目时,利用幻灯、投影或计算机介绍几幅图片。图片一:春秋繁露书影。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重要著作,八十二篇。是董仲舒宣扬“春秋大一统”思想的重要文献。图片二:教材学思之窗的汉书董仲舒传的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引文

30、和思考题。注意,引文中的“六经”是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和乐,秦以后,乐经失传,剩有五经。其中书又有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之分。案例三在讲授儒学成为正统一目时,利用幻灯、投影或计算机介绍几幅图片。图片一:保存于西安碑林的汉代熹平石经。从拓片文字上来看,显然是易经部分内容。可见汉代对儒家经典的重视。拓片字体是隶书,相当精美。图片二: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左边形象较大者为老师,其余为弟子。中国古代绘画、雕刻等作品往往通过放大比例来突出重要人物,后世的韩熙载夜宴图步辇图等都反映了这种艺术技巧手段。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内容略。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解题关键: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是他要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思路引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社会背景。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