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2 ,大小:1.81MB ,
资源ID:2425796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257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三生物知识点讲练复习题13.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三生物知识点讲练复习题13.docx

1、高三生物知识点讲练复习题13专题十 种群与群落【专题知识网络】【高频考点汇编】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2)析图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解读 (1)模式图 图解 析图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A幼年多,老年少增加增长型B各年龄比例适中=波动稳定型C幼年少,老年多降低衰退型 注:年

2、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图解 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 图解 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析图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

3、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4)柱形图 图解 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特别提醒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考点二、“J”型和“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前提条件(

4、判断依据) 若出现以下五种情况即可判断为“J”型曲线: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条件下;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无环境阻力状况。 (2)公式:Nt=N0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若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 (3)曲线及解读曲线1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个体数;b.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理想条件);c.特点:无K值,持续增加;d.影响因素:N0(即起始数量),值。曲线2 解读: 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增长率;b

5、.特点:保持相对稳定。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达到K值不再增加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平衡。 (2)曲线及解读 曲线1 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个体数; b.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 c.特点:有最大值K值,K/2时斜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大。 曲线2 解读: 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增长速率;b.特点: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t1对应K/2值,t2对应K值。(3)K值含义: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以

6、后保持稳定。3.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灭鼠捕鱼K/2(最大增长速率)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生存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4.K值变动的示意图(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5.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阴影部分代

7、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的部分。考点三、种群与生物群落的关系种群群落区别概念内涵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概念外延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两者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由不同种群构成,其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分别占有一定的生态位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影响种群密度,决定种群的发展趋势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联系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

8、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考点四、群落的特征1.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落的性质。 (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特点: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反之则减少;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增加,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减少;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2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

9、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对寄主有一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注:互利共生为种间互助,而竞争、寄生和

10、捕食则为种间斗争考点五、群落结构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光照强弱关系如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鲜地衣层。但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的(如图所

11、示)。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比如湖泊、海洋中的浮游动物即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多数浮游动物一般是趋向弱光的,因此,它们白天多分布在较深水层,而夜间则上升到表层活动。此外,在不同季节也会因光照条件的不同而引起垂直分布的变化。同时,海洋中的不同水层的藻类植物也存在分层现象,上层为主要吸收红光的绿藻,中层为褐藻,下层为主要吸收蓝紫光的红藻。(2)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

12、群,例如我国由东到西的群落分布主要是受水分制约,由南到北的群落水平结构主要受温度的制约。考点六、群落演替1.群落演替概念分析群落演替的概念包括以下几点基本含义:(1)群落演替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序过程,所以往往能够预测群落的演替过程。(2)群落演替是由于生物和环境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虽然物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但是演替的发展由群落本身控制着,并且正是群落的演替极大地改变了物理环境。(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2影响群落的主

13、要因素有三类:(1)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3.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

14、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4.演替类型比较 类型内容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上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考点七、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及实验结论1方法步骤:步骤实施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制定计划包括三个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实施计划准备及取样用取样器取样(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观察和分类诱虫器取样简易采集法: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采集小动物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