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6.49KB ,
资源ID:242335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2335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精华 印.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精华 印.docx

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精华 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新旧杂陈,新陈代谢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第一章 漫长的封建社会一、 土地的私有和买卖 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二、 官僚政治 秦始皇设职授官,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政治结构上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科举制提供政治上社会对流之可能性,使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三、 宗族和行会 真正的社会组织在农村是家庭体系,即宗法组织,宗族以血缘为纽带; 在城市里行会为主要社会组织。以工商业中的行业为纽带,是买卖人和手工业者的互助组织。四 儒学定于一尊 法家全盛。黄老无为而治。独尊儒术。明清社会转变之迹象: 星星点 点,互不

2、联系的资本主义萌芽之破土而出。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如流星过夜天。 第二章 东方与西方一、东西对视,隔雾看花 丝绸之路。东方之神秘,西方之奇异。从文化交流史上说,和是两本可以媲美的著作.二、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 真正世界史的开始。西方人靠的不仅是指南针,而且有文艺复兴时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理论是世界大发现的先导。十字军最后努力之宗教背景。神秘东方财货之地的想象,经济之动机。“在航海者背后有着生产力的要求和经济的动力。三、强韧持久的进取与保守防范的抵拒 一代 一代的使者 ,体现了西方顽强的进取精神,在他们的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商人和传教士. 商业贸易在中国始终非正道。乾隆顾虑海边防范,只许广州一地与外

3、商来往。统治阶级与商业贸易要求者之间没有交集,中世纪的中国帝王是一个牧羊式的大地主。 “从本质上来说,用虚骄来维护天朝尊严同保守防范的意识总是内在联系在一起的。“夷”与“狄”是蔑视鄙薄之称,但它又包含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惕惕戒惧。” 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清王朝鸦片之害:1)白银外流:一箱烟土400-800元银洋不等,3.5万箱约值2000万元,合银两1000余万,占清廷年财政的六分之一。2)银贵钱贱。州县亏空,盐务积疲,关税短绌。士农工商莫不深受其累。3)烟民200万,戕害身体,泯灭良知。 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历史改变了轨道.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走这条路不是民族选

4、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于是而有种种变态.这一点是决定以后中国100多年命运的东西,它影响了近代百年社会新陈代谢. 第四章 炮口下的震撼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后的一逞.炮声震憾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 的最初一步.一、开眼看世界 华夷观念之动摇。创深痛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夷务”成经世之要。“林则徐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最先拿起西方这把尺量出了中国的短处。战争的权威性,在于它把矛盾置于生死存亡之中,并用暴力戳破了一个窟窿,迫使人们去认识自己的对手。夷务是经世之学近代演

5、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鸦片战争后,夷务一方面加强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一方面也渗入了中国近代政治的命运。二、条约制度下的社会变化 1中英行“平行之礼”冲击王朝体制。2割香港为经营中国之基地。五口开放提供深入内地之孔道。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使历史发展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是落后者.览西人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知西人治国有法度.3 商品倾销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西方资本主义按照自己的形象来改造中国,中国在亡国的忧惧之下被迫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商人,教士来华增多.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

6、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济国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这一时期,我们与日本还是同步的。旭麓先生说,在当时,对海国图志、灜环志略这两部醒世之作引起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并说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因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 第五章 天国的悲喜剧 1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历史上自发农民战争之最后一个高峰。2太平天国以宗教为旗帜,糅和了几千年来农民阶级的理想和幻想。3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间接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制的自立倾向。 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政治进程的促进作用

7、。 第六章 十二年之后一、“庚申之变” 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沉重震撼了中国社会的中枢,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敌世界,夷夏之大防完全崩溃。皇族士人“不知所以为计”。二、地主阶级的分化 洋务派的出现,标示了中国地主阶级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分化.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意味着凝固的硬壳绽开了前所未有的裂痕,几千年来的封建地主阶级开始分化了。三、革新思潮的萌发 夷洋之辨:从夷务变洋务再到后来的外交事务,记录了中西交往刺激下中国人世界观念发展的脉络。革新思想之代表:1)洪仁干资

8、政新篇是当时最完整的资本主义革新纲领,开早期改良派先声。2)冯桂芬校分阝庐抗议反映了正在分化中的地主阶级对西方思想的吸取。3)郑观应救时揭要。4)1861年容闳向干王提出的改良政府、军队,改变教育体制、举办洋务等七建议。稍后他又向曾国藩建言,其主张的一部分转化为现实。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1860年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第七章 近代化一小步 洋务运动是一个反映时代的概念,它概括了近代历史一个阶段中所出现过的活动和事物。海外多称“自强新政”。“当和议之成,无人不为自强之言”。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比之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

9、业革命,洋务运动时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一、洋务衙门 抚夷局改总理衙门。设英法俄美海防五股。又设同文馆、总税务司。在传统官制外另成一系统。事权扩大为“新政”总枢之地。其事不独繁于六部,实际兼综六部。布新而不除旧是洋务运动的特点。二、自强与求富 1 军事工业模仿西方军事技术以求自强。由议论施为实务自1861年设安庆内军械所始。不仅搬入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雷管,而且使外国制器之器也由此而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其生

10、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延续。但机器生产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产力。其内在的要求会唤起预想所未见及的种种社会变迁。聚集于这些企业中的成百成千的雇佣工人体现了近代中国新的社会力量。2 民用企业以求富、商战,移植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作为一种切实的倡导,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但因“官督”而涌来成串总办、会办、帮办和腐朽的官场习气,以及垄断性导致了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深刻的时代性矛盾。三、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始 1京师同文馆,开近代教育之先河。2 译书,同文馆以

11、外交、史地政法为多;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以自然科学实用科学为多。3 派遣留学生。1872年到1875年,先后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四、“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的纲领。 对西学认识的曲折历程:1)两次鸦片战争间二十年,沿海少数官员开始关注外部世界。他们最为震慑希望拿来的是来自泰西的“坚船利炮”,个别人接触到了机器生产上的技术。2)从60年代中叶初创江南制造局,到各省相继设立机器局的70年代,是围绕军事技术摸索西学的时期。3)7080年代,机器工业由自强而入求富。郑观应倡商战,以为 十万之富豪,则胜于百万之劲卒.4)由科技学问推而及

12、于上层建筑的教育政治体制。5)比政教更深一层的是西学中“形而上学”的哲理学说。五 决理易,靖嚣难 1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辩忿争:1880年代末刘铭传力请修建铁路,李鸿章和于后。群相哗骇,以为“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修铁路必致“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彼时之中国,顽固是一种社会病症,仅仅把它归于守旧官僚的可恶是不够的。2因事及人,新政的遭遇亦带累新政的主持者。1)恭亲王“鬼子六” 2)丁日昌“丁鬼奴” 3)李鸿章“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谤”。 第八章 城乡社会在演变 埠口之开放,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既富于贪婪

13、的侵略性,又充满进取精神和生命力的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泻入、渗开,在旧社会的肌体里沉淀、发芽、生根、膨胀,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慢发生。一、新的社会力量 上海提供了城市社会演变的典型。在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的新的社会力量,同新的经济关系血肉相连,又构成了整个社会变化的基干。(1)买办。最初多是供应宫廷用品的采买商人;十三行时期变为公行制度的一部分,开始同夷商发生关系,往往以采买、推销、帐房、银库保管为职司,并且兼有料理外人薪米之责。公行制度取消之后,买办由官许“保充”的职业转化为自由的个体,再变为一种依附于洋商的中外贸易中介人,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正式成为近代特产的Comprador。在当时

14、是一批迅速致富的人。作为社会职业,买办在经济上的枯荣确实以外国商业资本之损益为转移。买办中产生过吴健彰、杨坊那样起家后捐资捐官的人,是苏南“借师助剿”以抗太平天国的始作俑者,由于与西方人贴附得太紧了,便在不知不觉中显出了奴态。但买办中还有郑观应、徐润、唐廷枢、虞洽卿等投资或主办独立的民族企业的人物,有的将民族意识引入了工商之中。(只有具体才能再现具体,所以,阶级性、民族性、个性,甚至人性都应成为论人的视角。)(2)民族资产阶级。多由官僚、地主、商人、买办转化而来。商业同产业资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流通中显示的资本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商业资本主义也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从生到灭不满百年,是一个命运

15、短促而又多舛的阶级。不仅地主反对,手工业者和农民也反对他们。(恐怕只有张謇的老乡不反对他。)后三十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不少地方斗争的锋芒已经转向越轨,打到了资产阶级的头上。他们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但资产阶级的多舛和孱弱又使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嬗变常常走到了基础的前面,出现了脱节。(3)工人阶级.新的生产方式在一头产生了资产阶级,在另一头产生了工人阶级.甲午战争前,西方人已经在中国不合法地办起了轮船修造业、原料加工业、若干小规模的轻工业和租界中的公用事业。到1894年,中国工人大约有9万人。同西方工人相比,中国工人“工价之悬殊几已过半”,但同农民相

16、比,其生活处境的悲惨色彩就不那么触目。二、农村的社会变化 交通工具的新旧更替为农村社会的演变提供了现实的物质途径。借助于新式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装载量,城乡交流的内容起了变化。价格低廉、质地优良的洋货下乡,成为对付手工业的重炮利器。丝茶之类农产品陆续出口。但以出口为目的的商品性农业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颠簸于世界市场的供求起落中。(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对于历史科学来说,后者更加重要。)在历史的这一段里,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外,还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新旧生产方式交替所产生的社会阵痛,只有在

17、新生产方式取代旧生产方式之后才能解除。但是,这种取代过程在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完成。所以,一方面是新生产方式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苦苦奋斗,另一方面是社会在苦难中颤抖不止。第九章 日本冲来了1.甲午战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与角逐。黄海海战中中国海军在吨位、速度、火力三方面都略逊一筹,“稍有优绌,则利钝悬殊”(李鸿章)2. 甲午战后,中国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在社会历史现象中,“觉醒”一词不应归结于愤激,而在于主体对于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3 “公车上书”

18、越出康雍乾以来厉禁士人干政的成规,创“清朝二百余年未有之大举”。举子士人的登场,不同于三十年来主持洋务的达官们,他们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更明显的标志着世愤怒感和士风的变化。4. 强敌成为榜样. 康有为日本书目志、日本变政考(记):“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已足”。1896年3月,第一批赴日留学生13人东渡。5. (对洋务运动)三个方面的反思 (1) 维新派的反思。梁启超:“吾今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2) 洋务派的自我反思。恭亲王:“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3) 来自实践的反思。甲午海战幸存者:

19、“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仿照西法,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从之,不合宜者去之。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 第十章 变与不变的哲学 一、变的哲学1.“变亦变,不变亦变”。“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冲决网罗”。2 维新派论变之特点:(1)变与新相连。布新亦除旧。(2)变与历史进化论相结合。“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好战者言兵,好货者言商,好新器新理者言农商,好名法者言新律。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P175 这种思想层面上的近代化,显现出了自发的冲动,我们

20、看到进化论和现实的残酷相互印证成了士人愿意学习的理论,进而旧的东西一点点的消退。二、不变的哲学 “祖宗之法不可变”。三、思想文化中的新潮涌荡 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科学知识.知识转化为政治力量. 第十一章 庚子与辛丑 19世纪末20世纪之交,义和团运动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它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自有国家以来未有之奇变”一、义和团的社会相 1当民族矛盾激发的爱

21、国主义使义和团成为一场反帝群众运动时,它已经远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原始形式。民族矛盾的激化促成了民族对抗意识的强化,“灭洋“作为一个口号引人注目地同时出现于南北,表现了民众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的深化。 西方的机器制品夺走了小生产者的饭碗;轮船火车夺走了船夫,脚夫的饭碗.洋布洋纱入中国而女红失业. 暴烈的排外主义行动中蕴结着经济意识.2多重的历史内容决定了义和团运动的民族正义性,也决定了这种正义斗争的历史局限性。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的,抵御外侮的强烈愿望是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的,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当旧式小生产者自发

22、地充当民族斗争主体的时候,不能不在代表民族的同时又代表传统。矛盾不是主体选择的结果,而是历史规定性的体现。旧的生产力只能找到中世纪的社会理想,也只能找到中世纪的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于是,义和团运动的民族英雄主义便历史地带有一种非理性的外观。3义和团,曾以血肉薄枪炮的气概显示了顽强的民族精神,但作为下层民众自发的松散群体,义和团所造成的浩大声势又不能不在激烈的军事对抗和迭速的失败中渐趋解体。二 庚子事变的最后一幕1启示:当道义的愤怒仍然同旧时代连在一起的时候,正义者是不可能战胜非正义者的。2转向:自胶州湾事件以来的瓜分狂潮失去其滔滔势头,反映了战胜者对战败者的忌惮。瓜分狂潮的转向避免了中国社会在

23、肢解中沦为半殖民地,但民族战争的失败又急速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3 促成新的民族觉醒:“汉人惊破奴才梦”,革命代表了民主共和和对封建专制的历史否定。三半殖民地的深化 1半殖民制度的确立,意味着旧式的民族反抗和斗争已经难以改变中国的命运了。2 变势辛丑条约心理征服:克林德碑。随着庚子事变的过去,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便成为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对清朝来说,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西太后的心理变化代表了一个王朝的变化。庚子年间,传统意识支撑下的猛烈排外达到了高峰。在它失败之后,则

24、是传统意识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的解体。旧的社会力量作为反帝斗争独立主体的时代已经过了。 19世纪40年代,60年代.90年代因之前后相接,成为新陈代谢的三个历史环节. 第十二章 欧风美雨驰而东辛丑条约压碎了地主阶级脆弱的民族心理防线,外洋事物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深入中国。一、“莽莽欧风卷亚雨” 沿海口岸19世纪最早承受西洋物事的“东渐”,在20世纪初也最早承受欧风美雨的洗沐。它们无分贵贱地进入了上流社会和下流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改造了人们的日行起居。贴近洋场的地方首先开始了移风易俗。“西方的商品,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25、”在20世纪初的中国 欧风美雨对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的影响最大。西方哲学东来影响了不同人走不同的路。 电影艺术、新式戏剧、“谴责小说”及诗歌绘画这些都在欧风美雨中变化着,这种艺术审美当变化便是一种民族心理的暗变。二、复杂的社会心态1 紧迫与忧虑交集。欧风美雨压力下所产生的首先不是排外情绪而是反满意识,民族矛盾催化了民族革命。(秋瑾、陈天华)2悲怆和恐惧。(邓实)“国粹亡则国亡”。3欧风美雨中创造中国的近代文明。 第十三章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旧王朝的自我挽救,假维新中有真改革。当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时候,又保留和完善了这一部分改革的结果,体现了历史的承认,而历史从来不会承认假货。重要的是从假维新中剥

26、绎出真改革。一、“新政”五面观 1 军事改革 军制沿革:新军:清政府想以新军的扩编来稳固其正在动摇的统治秩序,而新军却不愿为其效劳,且向着相反的方向演变。4 奖励实业:1903年设立商部。制订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为工商业者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合法权利提供了某种保护,因而又多少改变了崇本抑末、重农抑商的古老传统。1906年组农工商部。颁布奖励实业的章程,奖励有高超技艺的手艺人和有所发明创造者、实业提倡者、投资于实业者,表现出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5 改革科举、教育。1)非议、抨击、废止科举。1905年,“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举考试亦即停止”。12月设立

27、学部,教育行政始从礼部独立出来。改变了久被非议而不可触动的传统教育制度,做成了戊戌维新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革命性质的改革。2)教育思想之变化。新政造就了新的知识分子,传播无神论,奔向立宪和革命。 第十四章“中等社会” 崛起于庚子之变后,不仅反映了那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的裂变与改组,而且反映了在欧风美雨的浸染下中国社会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变化。革命党人出自“中等社会”,有代表了“中等社会”。它的出现体现了中国近代各种社会实力的消长,并很快成为推进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决定性力量。一、一个复杂的社会实体 1“中等社会”从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概括了操各种不同职业而居

28、于相同社会层次的人所构成的复合体,它着眼的是社会构造。就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而言,“中等社会”相当于中产阶级,而“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但20世纪初年又不完全是资产阶级的同义词。1)“自居于士类者”(1)小绅士,在19世纪最后25年,约有91万人。(2)新式学堂培养出来的近代知识分子包括为数不少的留学生,以及从传统经生、儒士脱颖而来的知识分子,具有相对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救世意识。“制造新中国之良工”。“学生社会”。新式知识分子成了时代的骄子,他们成为20世纪士类的主流,并因此成为中等社会的中坚.(3)另谋出路时代发展对旧士类的淘汰:投笔从戎。(吴佩孚);其它职业:“出入于商与士之

29、间”、“出入于方术技击与士类之间者”等。利益与感情随之变化。(4) 新职业的产生:记者、编辑、律师、医生、近代学堂教师、职业革命家等。2 )“出入于商与士之间者”。“商战”思潮。商务印书馆(1897)。(1)旧式商业向近代工商业转化。(2)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张謇)(3)新式知识分子投身于工商业。(4)1904年商会简明章程。以工商业资本家为主体的商会之设,是20世纪初年出现的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工商业资本家群体意识的形成。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工商业资本家在抵制洋货、收回利权、立宪运动等众多社会事务中日益显示出其自身的实力和存在价值,奠定了民

30、主革命的社会经济基础。3) “出入于方术技击(一技之长)与士类之间者”。 中等社会的出现,是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二、“破坏上等社会”与“提挈下等社会” 中等阶级自觉:“破坏上等社会”必须“提携下等社会”:“近代中国的改革是从上层开始的,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农民起义的双重压迫下迈开第一步的:一次推移,由上层肇始,逐级发自中下层,它的发展形成一个塔型。”三、“中等社会革命: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1)革命派据大革命之战斗激情和理论依据,亦力主中等社会革命:“中国革命之所不成功者,在无中等社会主持其事”,必须“使中等社会皆知革命主义,渐普及下等社会”。(陈天华)2)中法革命条件之差异:20世纪初

31、年的中国提供给中等社会的社会变革的基础是不成熟的、薄弱的。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出来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中、下等社会之间又有某种程度的脱节,必然影响到改造中国社会现实、建立近代生活的实效。 中等社会革命的目标是推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体,走出了该朝换代的轨辙. 第十五章 变革中的两大动力一、相互交替的两个历史阶段1“新党”的改良时代(1895年五月1898年9月):洋务运动的掀起和失败在上层社会引起波动,为戊戌变法准备了现成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规定了继之而起的否定者(既克服又保留)只能是改良运动,这是历史逻辑使然。革命派自身亦为这一时代主流所吸引。以北京、天津、上海、长沙、广州等地为枢纽。改良运动的失败以自己的失败为革命准备了基础和前提。2 “乱党”的革命时代:初期复杂的国内情势:瓜分狂潮、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庚子之变、自立军、拒俄运动、日俄战争、皇族内阁、保路运动。革命虽成时代主流,但历史却没有一边倒。日本的胜利推动了清朝的立宪运动。康有为的保皇派变为立宪派,呼吁开国会、立宪法。梁启超、蒋智由在日本设立“政闻社”,发刊政论杂志,策动国内立宪。二、共和与立宪:两种模式的争夺 1两报的论战(1905年1907年)由互不干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