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导读诗经导读程苏东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博士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主题是诗经导读。诗经我们都知道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经典之一,那么古人有所谓“六艺之说”:诗书礼乐易春秋,那么这其中诗首居其中,那么诗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为什么具有这么重要的地位,我们今天无论是学生也好社会人士也好,大家来阅读诗经这样一本书,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读它,从当中可以获得什么样的感悟,那么我想这是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一个话题。那么我们首先从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开始跟大家谈起,那就是所谓孔门庭训的一个故事,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词叫作庭训,经常有人说我幼承庭训,就是我从小就接受我父亲的教诲,那么这个故事是从哪里来的
2、呢?实际上它来自于论语,在论语当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陈亢问于伯鱼曰,陈亢是孔子的一个弟子,伯鱼就是很著名的孔子的儿子,因为这个儿子他出世的那天有人正好给孔子送了一条鱼过来,是一条鲤鱼,所以孔子就给他小孩取了名字叫作鲤,字鱼,因为是长子所以谓之为伯鱼。那么陈亢是孔子的学生,他就问伯鱼说:“子亦有异闻乎?”说孔夫子有没有什么东西是只教给你的,没有教给我们的,私下里面教给你的,有没有呢?伯鱼说:“未也”,没有什么特别传内不传外,告诉我的。但是“尝独立,鲤趋而过庭”,说有一次,我的父亲他一个人站在院子里面,那么古人要注重各种各样的礼仪,那么尊者长者,那么他一个人站在院子里的时候,孔鲤为了避免打扰他,所
3、以趋而过庭,趋就是小步快跑,赶紧就跑过去怕打扰他的父亲,结果他父亲看到他了就问他说:“学诗乎?”说你有没有学习诗呢?他说“未也”,没学过。孔子就说了不学诗,无以言也,说如果你没有学过诗,那么你就不知道怎么来说话,无法说话。鲤退而学诗,那么孔鲤回去就开始自己学习诗,又有一天,他日,孔子又一个人站在庭院里面,鲤趋而过庭,孔鲤还是小步快跑过去,孔子又问他曰学礼乎?有没有学习礼呢?他说未也,也没有,孔子就说不学礼,无以立也,如果没有学习礼的话,无法立身,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所以鲤退而学礼,所以孔鲤就赶紧回去自己再学习礼,闻斯二矣,孔鲤说我一共就这两次,夫子给我一个算是私下的一个教诲。那么从这个故事里
4、面,当时陈亢说从这个故事里面,一个故事得到了三件启示。那么第一件,就是说诗非常的重要,第二件是礼非常的重要,而第三件就说是圣人对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儿子是非常公开、公平的。他并没有藏着掖着的一些秘密的学问不传授给自己的学生。没有,非常的公正,所以这个小故事后来影响很大,那么庭训也成为一个很有名的典故。那么我们从这个故事里面可以看到,孔子看到自己的儿子从庭院里面过去,首先就问他学诗乎,有没有学诗,所以就可以看到孔子对于这个诗是非常看重的,那么其实在整个论语里面这样的论述还有多次出现,比如说孔子常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又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乎,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读过周南召
5、南,就是诗经整个前面两卷的话,就好像面对着一堵高墙什么也看不到,视线完全被遮蔽了,所以可以看到诗在孔子看来或者说后来在整个儒家的教育传统当中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典籍。那么它为什么这么重要,它是如何产生的,那么下面我们就分三个部分来分别给大家介绍这个问题。一、诗经的产生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问题诗经是怎么产生的,我们都经常说诗经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这里实际上提示了它两个性质,首先它是一部诗歌的集子,那么这就把它和比如说尚书、周易、春秋这些其他的文的典籍区分开来,它是一部诗集,属于诗。第二个呢,它是一部总集,总集就是说它里面收录了各种各样的不同时代的不同地区的不同作者的作品,那么这个就比如说可
6、以把它跟这个一些别集,比如说像这个后来有编楚辞,主要是把屈原的作品编辑在一起,当然也后面附从了一些像宋瑜或者其他人的作品,但是主要是以屈原为主,那么那种我们叫做别集,也就是个人的集子,而诗经是一部总集。那么这部总集是怎么产生的,那么我们首先看,它既然是第一部诗歌总集,那么我们首先看中国古代诗歌是怎么产生的,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大问题了。那么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当中,有不同的传说,比如说我们都知道西方非常著名的有这个酒神说,认为诗是祭祀酒神的场合,那么大家狂欢唱歌,那么唱的这个歌就是诗,所以它强调了诗跟祭祀之间的这样一种很重要的关系。那么在中国传统当中,当然也有关于早期诗歌产生过程的一个记载,
7、那么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比较早的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这个帝王世纪里面所记载的一篇叫做击壤歌,这个击壤歌相传是尧的时代收集到的一部作品,这个诗它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是一个农夫所唱的一首歌,他说我太阳升起来,我就起来开始耕作,等太阳落下去呢,我就去睡觉了,那么我要喝水呢,我就自己打一口井,我要吃饭呢,我就自己耕田,所以帝力于我何有哉!整个外面的政府也好政权也好或各种各样的外部力量也好,对我有什么影响呢?非常的跳脱逍遥自在,那么这个,相传是最早的一部诗,一篇诗歌。那么从这个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名字叫作击壤歌,所以它就提示了诗跟歌之间的关系。我们
8、今天一般说起歌,首先说一首歌当然要能唱,而一般我们说诗的话呢,是吟诵的,但是在早期诗歌的历史当中,实际上诗歌和音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可以看到,比如说在吕氏春秋里面记载道,有这个所谓“葛天氏之乐”,非常早的远古时期的一种鼓乐,那么这个“葛天氏之乐”,它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三个人当然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众人,他拿着这个牛尾,那么为什么要拿牛尾呢?那么有的学者认为,因为牛是耕牛,就是农作的非常重要的工具,所以拉着牛的尾巴实际上是有一种希望寄予来年丰收的一种渴望,有这样一种寓意在里面。那么投足啊就是两条腿踢腿,做这样一个舞蹈的动作,干什么呢?以歌八阙,除了大家在跳舞在奏乐以外呢,还要唱,唱的
9、这个内容呢,它谓之为八阙。那么很多学者认为,这里所谓的八阙其实就是它早期所演唱的一种歌词,而这种歌词形成于文字,就是所谓的诗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诗歌和音乐和舞蹈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也和各种各样的祭祀或者娱乐活动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往往是在一些祭祀或者娱乐的场合,那么大家通过诗、乐、舞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来或者是完成一种祈祷,或者是完成一种大家的欢庆。所以在毛诗大序里面,所以我们大家可以看PPT上面,这有一块汉代的画像石,这块画像石大家看到右下侧这里就有人在跳舞,那么在毛诗大序里面,它就讲它说什么是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就是我内心的想法表现出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我心中的时
10、候是叫做志,这是我内心的想法,一旦我把它说出来就变成了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它整个的描写一个人的情感宣泄的一个过程,说我内心有了一种情感之后,我忍不住我就要把它说出来,可是我简单地把它说出来,感觉还不足以宣泄我内心当中的一种情感,所以怎么样呢?要嗟叹,嗟叹就是长叹,配以一些吟咏咏叹的这种语调,再不足的话,就要把它唱出来。一开始是说,后来是朗诵,是一种朗诵的语调,那么朗诵还觉得不满足,就把它唱出来,唱出来还觉得不满足,就还要配上手舞足蹈,我们大家都知道手舞足蹈,就是从这里出来的典故。所以由这个毛诗大序,它描写这个诗
11、的一个形成过程,可以看出来早期的诗歌首先它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是这个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理论,不管这里毛诗大序所谈的所谓叫做“言志说”,我们称之为“言志说”,还是后来我们讲的这个“缘情说”,都是认为诗是一个人内心情感内心指向的一种表现,但是这种表现呢,它其实上分不同的层次,一开始只是说,光说的时候还不是诗,说话它不是诗,一旦开始进行嗟叹,开始咏歌,特别是进入咏歌的阶段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唱歌不管是流行歌曲也好,还是什么歌曲也好,它都要和韵,那么这个时候就出现了韵律,因为你唱歌如果不和韵,不和折,听起来是非常奇怪的。所以这个时候它要和韵,而一旦和韵,那实际上我们讲它就已经进入了诗歌的
12、范畴,那么当然早期的诗歌它还配这个音乐的这个表现形式和舞蹈的表现形式。这就是我们讲的早期诗歌,它实际上是诗、乐、舞三者合一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这种形式我们看到最早的时候,可能是一种非常民间化的形态表现出来。那么进入到西周,我们都知道西周一般认为从这个周公制礼作乐开始,那么整个中国这种文明化的程度就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或者相对非常高的一个水平,它跟前面夏商相比,是一个业绩。那么周人非常注重各种各样的礼仪,当然这种礼仪是为了配合整个西周的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的一种实行,那么为了体现比如说整个国家的这样一种秩序,家族内部的这样一种秩序,所以它要举行非常多的祭祀、宴飨、庆贺,有各种各样的这样一种礼仪,在每
13、一个礼仪当中,那么当然都要有音乐、要有诗歌、要有舞蹈。所以大家看到这个PPT上是非常有名的这个湖北曾侯乙墓所出土的一套编钟,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编钟的规模是非常的宏大,那么可以演奏出非常丰富的音乐,那么这样一套编钟当然还要配上非常多的其他的一种乐器,像这个鎛、铙,包括琴、瑟、钟、鼓,各种各样的这个音乐形式,整个结合起来可以演奏出各种各样的音乐,而光有音乐还不够,当然还要配以诗。所以到了西周时期,那么诗在整个国家的礼仪生活和政治生活当中的地位就越来越高,那么作为这个中央王朝的统治者,也就开始出现了要编辑起一些诗歌的集子,比如说我们要祭祀文王,要祭祀武王,要祭祀周公,要祭祀西周初期的那些功臣,那么我们
14、当然要有一些专门的歌词来歌颂他们,那么这些歌词当然就要由宫廷的一些乐师他们来进行专门的编写,编写了之后再给它配上音乐来进行表现,所以这就有了编辑早期的诗歌文本、诗歌集子的这样一个需要。那么这就是我们所谓诗经的编纂。当然我们现在一般称之为诗经,但是在先秦时期,它叫做诗,没有加上“经”这个字,一般认为到汉代才把这个称之为诗经,这个当然可能跟汉人对于整个六经或者我们讲五经的一个经典化的过程有关。在先秦时期,一般就称之为诗,当然也有称之为诗三百。你比如说孔子常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就说这个三百篇,一句话来概括“思无邪”,思想非常的纯正、雅正,那么所以我们在讨论先秦时期诗经的时候,一般称之为诗。这
15、个诗是怎么编纂起来的,刚才我们讲了出现了这样一种需要,出现了国家在整个政治生活、礼仪生活当中需要用各种各样的诗,比如说天子招待诸侯,宴飨,或者两个国家的诸侯进行一些外交活动的时候,我们今天各种各样的外交场合,或者要演奏国歌,有的时候一些国宴上面也要演奏一些音乐,那么这个就说明礼仪是需要音乐的,所以西周的时候因为礼仪活动非常的丰富,所以出现了要编辑诗歌总集的一种需要。可是它是怎么编辑起来的?那么这个有三种说法,从汉书以来就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我们称之为采诗说,采诗说顾名思义就是采集诗歌,这个说法见于汉书食货志它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说在这
16、个初春的时候,这些农夫大家都要去耕田了,要散到田野里面去耕田了,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一个行人,他呢振木铎,这个木铎按照颜师古的解释,铎就是一种乐器,大家看到PPT上这个是青铜铎,是考古发现的青铜铎,可以敲击的,那么也可以摇的,里面是有这个舌的,那颜师古说木铎就是外边是这个青铜制作的,里面那个摇着可以响的那个铃铛是木头做的,所以叫木铎,当然我们知道木头是很难保存的,所以我们今天出土的这个铎里面中间有的是空的,那么可能它是木头做的,像这个青铜铎,当然这里看不到,它中间是有青铜的一个可以摇摆自由摇晃的一个铃铛,那么所以这个叫做青铜铎,那么这里是说振木铎,那么振木铎呢,就是在乡间的这个路上采诗采风,相当于
17、我们说的采风,听到有百姓、农夫在唱各种各样的歌,就把它记录下来,然后献给谁呢?太史,专门负责音乐的包括朝廷当中各种礼仪文献的官员。那么由他来进行加工,最后来献给天子,这是第一种说法采诗。认为是采自民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诗经的国风当中,有非常多的带有很浓烈的民间色彩的这种作品,那么它某种程度上证明了采诗说的合理性。那么第二个,是所谓陈诗说,这个见于礼记王制,它说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就说天子五年巡行天下一次,那么在二月份的时候,他就往东到了这个岱宗,我们知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个
18、泰山,到泰山这个地方首先举行各种祭祀的活动,然后会见诸侯,并且召见那些年纪很高的老人来慰问他们,接下来就要让太史陈诗以观民风,就让他把当地的这些诗、当地的国风,比如说到了鲁国,就把鲁国这个地方的诗展现出来,让天子能够了解到鲁国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那么下面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动。所以这里面它是陈诗,也就是说强调诗实际上是由地方的诸侯他们自己选择了之后,展现给天子的。而第一个采诗呢,实际上是天子他直接派官员到地方去采集的。所以这两者之间,渠道上是相反的,那么这是陈诗说。那么第三个是删诗说,删诗说基本上在史记里面最早出现,它把诗歌编辑归于孔子的名下,它说古者诗三千余篇,说以前这个诗非常多,一开始西周的时
19、候有三千多篇诗,到了孔子的时候就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就到孔子的时候就把三千多篇诗进行了压缩、选择,选择当中一些能够反映儒家礼乐、礼仪思想的,把它编辑起来,那么这是删诗说。当然一般我们现在认为这个诗经所谓三百篇这个规模,应该在孔子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所以大部分学者就不太信从这个删诗说。相比较而言,采诗说似乎影响更大一些。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这三种说法它可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诗编纂的一个过程。第一个采诗,我们看到诗经当中有非常多的国风,国风当中有非常多的带有民间色彩的诗歌。这些诗歌当中有很多实际上是很明显的对于地方诸侯的批评与讽
20、刺。所以我们不太可以想象诸侯会选择把这些作品直接贡献给天子,所以必然天子可能会有某种渠道,直接到民间去采集作品,那么当然作为诸侯把当地的一些能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的,特别诗经当中国风里面也有一些颂美地方诸侯的诗,把它奉献给天子,这也是很自然很合理的。至于第三个删诗,那么毫无疑问,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自己说过,他说他从卫国回到鲁国之后呢,那么确实对于诗经进行了一些编纂,因为我们知道古代的文本它在流传当中,它的形态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当然在西周或者东周的时候,可能已经产生了一个诗经的文本,但是孔子因为后来把诗作为教育自己学生的一个教材,所以也很自然,他可能对这个诗的文本特
21、别是一些篇次可能又做了一些调整,所以这三种说法可能各有其合理性,大家可以择善而从。二、诗经的组成那么我们刚才谈了诗经是如何编纂而成的,那么下面我们继续给大家介绍诗经编纂成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的三百篇,当然严格来说三百零五篇,也有人说是311篇,为什么呢?因为当中有六篇是有篇题无其诗,就只剩名字了,没有诗。那么这个叫做笙诗,笙歌的这个笙,就是上面一个竹字头,下面一个生命的生。那么有的人说这个笙诗本来就是这样的,就是有其乐无其诗,也有人说是在这个传承的过程当中丢失了。总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经本的这个诗经305篇,取其成数叫做诗三百,它是一共有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这个大家都知道,那么风一般是指
22、邦国,因为我们知道西周实行封建制,把天下分封成若干个诸侯国,那么风就是邦国的民歌,它包括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共160篇。它的创作时间在西周一直到春秋中前期。比如说我们知道最晚的一首诗是陈风里面的株林,是讽刺成灵公,那么这个就是到春秋的中期了。那么这个PPT给大家看的是这个南宋的一个学者杨甲刻的一个六经图,在六经图里面最早,当然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他画了一个十五国风的地理图,当然这个图非常不清楚,但这个图很重要,为什么呢?它是世界历史上整个全世界第一幅印绘,印刷的地图,比后来西方的地图还要早200多年,那么当然这个图不太清楚,但是我们还
23、可以看到,你比如说这里面长城,带有长城标志的,然后黄河、长江,包括黄河的分支,包括他用黑色的字块标示了秦风,这里是晋,这里是曹风,它都有标示。那么给大家看一个比较清楚的,那么这个图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十五国风所反映的一个地理环境,地理分布,那么主要是在黄河流域,那么当然往南也在长江的北岸,主要是周南和召南,周是指周公,召是指召公,相传周南和召南这个当然是在江汉流域,在长江的中下游这一带,比较早地接受了西周的王化,所以在这里采集的诗被称为周南和召南,因为周公和召公我们知道是西周初期重要的两个大臣,相传他们分陕而至,就是在今天河南和陕西交界的地方有一个陕县,他们两个一分为二,陕以西归召公来管,陕以东
24、归周公来管,所以用周南和召南分别来指接受西周初期王化地区它们的诗歌。那么其他的我们看到,这里像比较有代表性的齐,那么唐呢实际上就是后来的这个晋国,因为晋国最初的首风叫做唐书,晋国古代的名字谓之为唐,那么诗经从古名叫做唐风,那么其他的这里叫邶风、鄘风、卫风,这三个国风基本上都是在今天的河南地区,包括也有到黄河以北的地区,是古代的卫国,那么也就是以前夏商周的商人,商人被周人打败之后,那么集中居住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居住着大量的商代的遗民,也留下了很多的诗歌。那么另外这个豳风,豳风是这个周人,我们知道周人一开始在岐山,后来从岐山一路往下走,那么后来当然到了这个风,包括后来甚至到了洛阳这一带,所以
25、这个岐山是周人早期所生活的一个地方,所以这个豳风基本上收集的是这个周人在岐山这一带居住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民歌。这是第一个国风。那么第二部分,这个雅,雅我们一般认为是王畿之乐,就是在这个周王直接统治的这个地区,大家看这个地图,基本上就是在今天的河南、陕西这一带以及这个整个黄河的中游地区,因为周王他非常频繁地有各种各样的宫廷的宴飨或者朝会,诸侯来朝觐他,所以他就按照音乐的不同分成了大雅和小雅,当然究竟大雅和小雅的音乐有什么分别,这个因为音乐没有保存下来,所以大家今天就很难做出一个很明确的描述,只知道大概可能会有一些不同,那么大雅31篇,小雅74篇,那么这些当中除了小雅有少量的民歌以外,大部分都是贵
26、族文人所作的。这就跟国风作者的群体或者国风很强烈的民间色彩就有一定的差异了。那么它的时间呢?大雅主要是西周初年,小雅是在西周后期及东周的平王和桓王时期,也就是东周的前期。这是雅。那么颂,颂的话是很明显的宗庙祭祀的一些舞曲歌词,跟雅不一样,雅它是在一些我们刚才看到了是宫廷宴飨,大家一块享乐、吃饭或者天子接见诸侯,诸侯之间互相拜会,这些活人的场合,那么这个颂呢是在祭祀,那么古人祭祀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祭祀各种各样的神灵,包括天、包括地、包括比如说社、稷、再比如说包括他们所能够感受到的所想象到的各种各样的神灵,包括山神、河神,另外一块非常重要的就是祖先崇拜,自己的祖先,所以在整个这些宗庙的祭祀当中
27、,都需要用到音乐和诗歌,那么他们这个内容当然是主要歌颂祖先的功业,那么颂分为三个部分:周颂鲁颂和商颂,周颂主要是西周初期所做的,那么主要当然是记载西周的先公先王,商颂,名字叫作商颂但是一般学者都认为实际上是由商代在西周时期继承的这个国家,实际上就是宋国,就是当时这个我们都知道武王伐纣之后,那么后来分封这个纣王的弟弟微子他的这个后代在宋这个地方,就是后来的这个宋,在这个地方,继续奉祀商代的那些先公先王,所以虽然它只是一个诸侯国,但是它也有颂。那么商颂里面呢,有一部分时代可能比较早,可能是商代产生的,那么也有一部分,像长发这几篇基本上比较明确,是这个春秋中期的宋国人所著的,祭祀的就是宋国的诸侯王。
28、那么第三部分鲁颂,那么为什么会有鲁颂?当然这个因为我们都知道鲁国一开始受封的人是周公,那么周公在整个西周的建立之中呢?功勋非常的卓越,所以当时成王特别给予鲁国一种比较高的礼遇,让它可以以天子的规格来祭祀周公,所以鲁国也有颂。那么当然这个鲁颂主要是在春秋中秋的时候鲁国的这些乐师所著的。那么这是诗经的一个组成。三、何以学诗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我们前面讲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也,如果没有学过诗经的话,连话都说不好,话都没法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诗,怎么来学习诗?我觉得概括的最好的是孔子的一段话,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小子是年长者对于这些年轻人的称呼,说你们这些小孩怎么不去学习诗呢?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29、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那么这里他提出四个概念:兴、观、群、怨。那么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孔子是如何来教导他的学生来读诗,以及我们可以看看他的教导在今天有多少我们可以继续汲取的地方。(一)诗经中的兴那么首先我们看诗经的第一首,这个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了,诗经的第一首周南关雎,关雎这首诗非常有名,它是一首情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篇就很明确,说在这个河畔,当然这个河指的是黄河,在黄河水中有一片小的绿地,在绿地之中我们就看到雎鸠当然是成双成对飞的这个鸟,发出关关和鸣的声音,那么诗人听到雎鸠所发出的声音,就思念起自己心中喜欢的女子,所以他就
30、说那样一个窈窕,窈窕的话按照说法就是悠闲,就是一个非常幽静的非常娴静的一个女子,淑是指她有美好的品德,是君子的好的匹配,逑是配偶的意思,是君子的好配偶。所以下面就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我睡觉醒着都在不停地思念着她,虽然在河里面采摘荇菜,荇菜是一种水草,可以食用,但是我的心中始终在思念这个女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无法追求到她的时候,我就日夜地思念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悠是长的意思,我的思念是如此的绵长,以至于我在床上辗转反侧,翻来覆去,无法入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里我们看到这个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和左右芼之对前
31、面这个左右流之的一种重复,这就是诗经所谓的重章叠唱,也就是说它同样的一个大体相近的内容,但是它可能进行多次的反复,为什么反复呢?当然因为它本来是演奏的,当然我们都知道今天我们唱歌往往同样的一个曲调可能要唱两次,那么中间呢,在某一些地方那么歌词可能做一些调整,所以它因为是一种音乐跟音乐关系很密切的,跟后来的诗歌表现形式就不太一样。那么这里我们看到它左右采之,左右芼之,采和芼都是择取的意思,择取荇菜。下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要逃淑女,钟鼓乐之:就是说我无法求得我心中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怎么办呢?他就希望用琴瑟,我们知道琴瑟是一种乐器,而且一般认为是贵族所使用的乐器,用琴瑟用钟鼓来感动她,来使她快乐
32、。所以这样一首诗,在孔子看来,我们看到孔子认为这首诗非常好,为什么呢?它特别鲜明地反映了孔子的一种礼乐、礼教的观念,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个自己的情感,一个青年的男子看上了一个漂亮的女子,这是人之常情,我们讲说食色性也,这个都是一个人的本性,所以他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非常地思念她,这是一个人的情,可是,孔子希望说发乎情而止乎礼义,你有了这样一个情感之后,怎么去追求她呢?这里讲是琴瑟有之,钟鼓乐之,用符合整个当时的礼仪、礼乐的方式,去感动去追求这个女子,所以孔子说这叫做以色喻于礼,就说一开始,只是追求女子的美色,后来却用一种符合礼的形式,符合礼仪的方式去追求她,所以我们讲,这个孔子说这个诗经关雎是乐而不淫,虽然很快乐,但是却又不过于快乐,不过于奔放,不过于淫放,所以他反映了儒家一种非常综合、中庸的一种礼乐观念。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诗经成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