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72.05KB ,
资源ID:2415602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1560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帕金森病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帕金森病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docx

1、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帕金森病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19帕金森病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原发性帕金森病,简称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隐袭起病,进展缓慢,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减少和路易小体形成,导致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减少,从而临床上出现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特征性症状1,同时伴各种非运动症状,如嗅觉障碍、便秘、睡眠障碍等2。诊断主要依靠详尽的病史和完整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尚无确诊的特异检查。(二)流行病学我国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为1

2、 700/10万,与西方国家相似。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男女患病比例接近11或男性略多于女性。中国现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据估计,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已达到260万例,约占全球患者的一半,预计每年新增帕金森病患者近20万例,至2030年将有500万例帕金森病患者3。(三)分型传统上,根据帕金森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3型4:1震颤型:主要以肢体震颤为主,而肌肉强直很轻或不明显。2强直型:主要以肌肉僵硬、强直表现为主,可以没有震颤或伴轻微震颤。3混合型:同时有肢体震颤和肌肉强直的表现,即震颤-强直型或强直-震颤型,此型占帕金森病的大多数。根据起病年龄又可分出早发型帕金森病(发病年龄50岁)和晚发

3、型帕金森病(发病年龄50岁)。二、病因与发病机制帕金森病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暂时还没有确切可靠的临床或检测手段来确定其病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年龄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5。(一)危险因素1高龄: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40岁以前发病较为少见,提示高龄与发病有关。2环境因素:如接触吡啶类衍生物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分子结构类似的工业或农业毒素可能是病因之一。3遗传因素:帕金森病在一些家族中呈聚集现象。有报道约10%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史,为不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因素可使患病易感性增加,但只有在环境因素及年龄老化的共同作用下,才会导

4、致发病。研究显示,农业环境如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以及遗传因素等是帕金森病比较确定的危险因素。居住在农村或橡胶厂附近、饮用井水、从事田间劳动、在工业化学品厂工作等也可能是危险因素。吸烟与帕金森病发病存在负相关,被认为是保护因素,但吸烟有众多危险性,不能因该保护因素而提倡吸烟。饮茶和喝咖啡者患病率也较低。总体而言,大多数帕金森病是散发性的(85%90%),病因不明。(二)发病机制6,71线粒体功能障碍:帕金森病患者普遍存在线粒体复合物活性下降,活性氧(ROS)生成增加。线粒体上的质子泵功能下降,膜电压降低和渗透性通道开放,从而触发凋亡过程。线粒体复合物缺失可导致氧化应激和增加神经元对兴奋性毒性损

5、伤的易感性。2氧化应激:与脑内其他部位相比,黑质致密部暴露于较高水平的氧化应激状态,原因有:多巴胺的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多巴胺自身氧化形成的神经黑色素中含大量的铁离子,这种还原型铁离子可与多巴胺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H2O2)反应生成高度毒性的羟自由基,进而导致脂质过氧化,黑质神经元凋亡。正常情况下,多巴胺毒性产生的H2O2被还原型谷胱甘肽清除,故不会造成危害。但在帕金森病患者残存的多巴胺神经元中,可能因代偿作用,使得多巴胺代谢中产生毒性物质的过程加速,或单胺氧化酶(MAO)-B(降解多巴胺生成H2O2)活性增高,或还原型谷胱甘肽缺乏,导致H2O2不能有效清除,并与还原型铁离子通过芬顿

6、(Fenton)反应,生成高度毒性的羟自由基。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氧化应激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可损伤线粒体复合物。另一方面,线粒体复合物的抑制导致更多自由基的生成。这是目前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多数学者认同的学说。3谷氨酸的毒性作用:在帕金森病中,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如下:(1)亲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中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型受体受谷氨酸激活后,导致大量的细胞外Ca2+内流,胞内Ca2+大量增加,激活Ca2+依赖性蛋白酶,导致神经元坏死和/或凋亡。(2)谷氨酸可激发线粒体自由基的生成,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这种毒性作用与NMDA受体无关。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与帕金森

7、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渐被重视。目前应用NMDA受体拮抗剂和谷氨酸释放抑制剂治疗帕金森病也是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4免疫炎性机制:已有多项研究认为免疫炎性机制可能参与了帕金森病神经变性的发病过程。临床发现帕金森病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数目增多,其脑脊液可引起体外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同时患者体内免疫球蛋白复合物、细胞因子和C反应蛋白等多项指标发生改变。因此,目前免疫炎症机制已成为发病机制研究的又一热点。5细胞凋亡学说:神经递质、自由基、化学毒物、营养缺乏、物理性损害等都能诱发细胞凋亡。导致帕金森病患者黑质细胞凋亡的可能原因:(1)线粒体功能缺陷与氧化应激。(2)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C在细胞凋

8、亡的启动中作为凋亡起始因子,起着重要作用。(3)凋亡诱导因子:它是一种双功能黄素蛋白,除具有电子供体/受体功能外,还可独立作用于核染色质,具有促凋亡作用。(4)金属离子:研究显示中脑黑质含色素的神经元具有蓄积金属元素的特性,此部位多种金属元素的蓄积已被证实有促黑质细胞凋亡的作用,有锰离子、钙离子、铁离子、镁离子等。(5)Caspase:它是一种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已经证实Caspase的激活都发生在细胞凋亡之前,属于凋亡起始因子。被活化的Caspase蛋白酶激活后通过级联反应激活下游的Caspase效应分子,最后水解一系列底物,造成DNA降解,进入细胞凋亡的最终通路。(6)细胞内多种

9、基因调节物:主要是Bcl-2家族,该家族共有15个成员,其中Bcl-2蛋白在帕金森病患者基底节的浓度比同年龄人群明显增高,被认为是患者自身抗ROS的一种防御机制。其他相关基因还包括p53、C-myc等。6转运体失调学说:转运体失调学说能解释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缺失的机制。对多巴胺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能产生实验性帕金森病的毒物如6-羟基多巴胺(6-OHDA)、MPTP代谢产物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的研究已集中在多巴胺能神经元两种表达的转运体上。神经元细胞膜上多巴胺转运体(DAT)可将外源性毒物MPTP等运到细胞质内,并在此合成MPP+,而多巴胺无需DAT就可进入细胞质内,并被

10、氧化产生高活性的苯醌和过氧化基团等有毒物质,提示多巴胺可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这一点与MPTP的毒性作用不同。7遗传因素:近年来遗传因素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相继发现了-突触核蛋白(-synuclein)、Parkin、UCH-L1等致病基因。-synuclein、UCH-L1基因见于常染色体显性家族性帕金森病;而Parkin基因见于常染色体隐性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在北欧犹太人及北非人种中,LRRK2(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 gene)中除了G2019S突变外,3个氨基酸置换物(R1441C,R1441G,R1441 H)基因突

11、变已经被证实是导致帕金森病重要原因。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帕金森病并非单一因素引起,而是上述多种因素通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所致。(三)病理及生化病理1病理:帕金森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含色素神经元变性、缺失,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最显著。镜下可见神经细胞减少,黑质细胞黑色素消失,黑色素颗粒游离散布于组织和巨噬细胞内,伴不同程度神经胶质增生。残留神经元胞浆中出现嗜酸性包涵体-路易小体(Lewy body)是本病重要的病理特征,Lewy小体是细胞质蛋白质组成的玻璃样团块,-突触核蛋白和泛素是Lewy小体的重要组成成分5。2生化病理:帕金森病最显著的生物化学特征是脑内多巴胺含量减少。多巴胺和乙酰胆碱(Ach

12、)是纹状体内两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功能相互拮抗。帕金森病由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Ach系统功能相对亢进,产生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等临床症状。此外,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多巴胺含量亦显著减少,可能导致认知功能减退、行为情感异常、言语错乱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多巴胺递质减少程度与患者症状严重度一致,病变早期通过多巴胺更新率增加(突触前代偿)和多巴胺受体失神经后超敏现象(突触后代偿),临床症状可能不明显(代偿期),随疾病的进展可出现典型帕金森病症状(失代偿期)。基底核其他递质或神经肽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P物质、脑啡肽、生长抑素等也有变化8。三、诊断、

13、鉴别诊断与评估(一)诊断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详尽的病史、完整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辅以治疗初期患者对多巴胺能药物反应。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因此,对于帕金森病的诊断,还需基层医生在临床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病史的询问尤其要全面仔细,包括起病时间、症状分布部位及对称性,症状出现的次序,症状类型(运动或非运动,包括启动、运动幅度、速度、运动量、音量、表情、连续动作、精细运动、起立、步态、步距、步基、伴随动作等);疾病发展速度及症状变化、发病诱因、曾进行的检查及结果、治疗及反应,以及试验性药物治疗的效果等。体格检查需测量不同体位的血压、观察角膜、触诊甲状腺等。神经系统检查除了针对运动障碍以统一帕金森病

14、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9为基础外,还需注意不支持帕金森病诊断的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的目的是寻找支持诊断的条件及排除其他疾病的证据。具体如下:1临床表现:包括特征性的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1)运动症状:运动迟缓:表现为随意运动减少,主要是动作速度缓慢和幅度减小。手指精细动作障碍,书写字迹弯弯曲曲,越写越小呈写字过小征;系鞋带、解纽扣、持筷夹物等精细动作不能顺利进行;面肌强直、运动减少致表情缺乏,眼球凝视,眼球运动不协调,眨眼少,呈面具脸。由于口、舌、腭及咽部肌肉运动障碍,自动的吞咽唾液动作消失,使唾液难以咽下,可致

15、大量流涎,而患者的唾液分泌并无增加。病情严重时可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含糊不清、音量降低、语言单调、平坦而无韵律,有时有加速倾向,呈暴发性语言。静止性震颤:早期表现为静止性震额,多从一侧上肢的远端(手指)开始,常为规律性的手指屈曲和拇指对掌动作,呈搓丸样动作,逐渐发展到同侧下肢与对侧上、下肢体,呈N字形进展。震颤频率为46 Hz,随意运动时减弱或消失,疲劳、紧张及情绪激动时震颤加剧,睡眠时停止。努力控制可暂时抑制震颤,但持续时间较短,过后震颤反而加重。到晚期随意运动时震颤也不减弱或消失,而演变为经常性震颤,影响日常生活。少数患者可不出现震颤,部分患者可合并轻度姿势性震颤。肌强直:由于协同肌

16、与拮抗肌的肌张力均增高,出现伸、屈肌张力都增高,受累肢体运动缓慢,在关节做被动运动时,有均匀的阻力,呈铅管样强直。若合并有震颤时,被动伸屈关节时在均匀阻力上出现断续停顿的齿轮样强直。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肌肉均可受累。肌强直严重者可引起肢体的疼痛,称为痛性痉挛。姿势平衡障碍:帕金森病患者常出现特殊姿势:全身呈前倾屈曲体态,头颈部前倾,躯干俯屈、肘关节屈曲前臂内收,髋及膝关节略为弯曲。行走时缺乏上肢前后摆动等联合动作及姿势反射减少直至丧失,容易跌倒。步态障碍早期表现为下肢拖曳,逐渐发展为起步困难,想迈步但迈不开,双足似黏在地面上一般,一旦迈开后即可行走,一停步会再次出现起步困难,称为冻结步态。或

17、迈开步后,即以极小步伐(小碎步)向前冲去,越走越快,不能及时转弯或停步,称为慌张步态。(2)非运动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顽固性便秘,可能与肠系膜神经丛的神经元变性导致胆碱能功能降低,胃肠道蠕动减弱有关;尿频、排尿不畅、尿失禁,阳痿;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体位性低血压;汗液分泌增多或减少;头面部皮脂分泌增多呈油脂面容,伴有脂溢性皮炎倾向。精神障碍:多数表现出无欲和迟钝的精神状态,近半数患者抑郁,常伴有焦虑、淡漠、疲劳。有15%30%的患者逐渐发生认知障碍乃至痴呆,以及幻觉、妄想及冲动控制障碍。睡眠障碍:可有失眠、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白天过度嗜睡(EDS)等;有些患者夜间睡眠可伴

18、有不宁腿综合征(RLS)、睡眠呼吸暂停。感觉障碍:80%90%的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嗅觉减退,常会有肢体麻木、疼痛等。2体格检查:由于缺乏客观的能明确诊断的辅助检查手段,体格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除了确定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特征外,应注意有无提示继发性及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体征,如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皮层复合感觉、语言能力、运用能力、卧立位血压及后拉试验等。后拉试验,即令患者睁眼直立,两腿略分开,做好准备,检查者用双手突然向后拉患者双肩,正常人能马上恢复直立位,有平衡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出现明显的后倾,轻者可自行恢复,后退2步及2步以内视为正常,3步及3步以上及可能摔倒者或站

19、立时不能维持平衡,即为阳性。3辅助检查:辅助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疾病和鉴别诊断,包括常规、生化、电生理、神经影像等。尚无可用于确诊的特异性检查。(1)常规检查:应检测血、尿、便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甲状腺功能等。上述检查一般无异常。(2)头CT、MRI:排除血管性帕金森病及其他颅内结构异常。多数帕金森病患者的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3)血铜蓝蛋白:排除肝豆状核变性。(4)分子影像学: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或单光子发射式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查进行特定的放射性核素检测,可显示脑内多巴胺转运体摄取率降低、多巴胺递质合成减少等,对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监测病情有一定价值

20、,但非临床诊断所必需和常用。(5)嗅觉测试:嗅棒测试可发现早期患者的嗅觉减退10。(6)黑质超声检查:经颅超声可通过耳前的听骨窗探测黑质回声,可以发现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的黑质回声增强11。(7)心脏交感神经检查:心脏间碘苯甲胍(MIBG)闪烁照相术可显示心脏交感神经功能,帕金森病患者的MIBG摄取率下降或消失12。(8)基因诊断:采用DNA印记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DNA序列分析、全基因组扫描等可能发现基因突变。(二)诊断标准与诊断流程由于帕金森病表现的复杂性,在国际运动障碍协会(MDS)最新的诊断标准1以及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年版)13中将帕金森病的特征分解为核心症状、支

21、持标准、警示标准和绝对排除标准,满足必要的条件后即可诊断为临床确诊和临床可能的帕金森病。具体诊断标准如下:1核心症状:即帕金森症(Parknsonism),是诊断帕金森病的第一步,具备(1)加上(2)中两条症状的一条,即可诊断为帕金森症。(1)运动迟缓。(2)静止性震颤(46 Hz)和/或肌强直。2临床确诊的帕金森病:(1)不存在绝对排除标准和警示征象。(2)至少2条支持标准。3临床很可能的帕金森病:(1)不存在绝对排除标准。(2)支持标准条数多于警示征象条数。(3)警示征象不能多于2条。4支持标准:(1)对多巴胺能治疗明确且显著有效。在初始治疗期间,患者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缺乏初期治

22、疗明确记录时,显著疗效包括:症状改善与否与药物剂量相关,通过客观评价(UPDRS评分改善30%)或主观评估(由患者或照料者提供的可信的显著改变的明确记录)记录以上改变。症状轻微者无参考意义。明显的开-关期症状波动,且在某种程度上包括可预测的剂末现象。开-关现象是指症状在突然缓解(开期)与加重(关期)之间波动,与服药的时间、血药浓度无关,不可预知。剂末现象是指每次服药后药效维持时间越来越短,每次到用药后期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恶化,直到再次服药后症状才能逐渐好转。(2)存在左旋多巴诱发的异动症。(3)既往或本次体格检查存在单个肢体的静止性震颤。(4)存在嗅觉丧失,或头颅超声显示黑质异常高回声(20

23、 mm2)或MIBG闪烁显像,提示心脏失交感神经支配。5绝对排除标准:存在以下任何1项即可排除帕金森病:(1)存在明确的小脑异常,如小脑性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或小脑性眼动异常。(2)向下的垂直性核上性凝视麻痹,或向下的垂直性扫视选择性减慢。(3)发病后5年内,诊断为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或原发性进行性失语14。(4)发病3年后仍局限于下肢的双侧帕金森样症状。(5)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或多巴胺耗竭剂治疗诱导的帕金森综合征,其剂量和时程与药物诱导的帕金森综合征一致。(6)尽管病情为中等严重程度,但患者对高剂量左旋多巴治疗缺乏显著的治疗应答。(7)明确的皮质复合感丧失(如在主要感觉器官完整的情况下出现皮肤书

24、写觉和实体辨别觉损害),及明确的肢体观念运动性失用或进行性失语。(8)分子神经影像学检查突触前多巴胺能系统功能正常。(9)存在可能导致帕金森综合征或疑似与患者症状有关的其他疾病的证据,或专业医师基于完整的诊断性评估判断其可能为其他综合征,而非帕金森病。6警示征象:(1)发病后5年内出现快速进展的步态障碍,以至于需要经常使用轮椅。(2)运动症状或体征在发病5年或5年以上完全无进展,除非这种病情的稳定是与治疗相关的。(3)早期延髓功能障碍,即发病后5年内出现严重发音困难或构音障碍(绝大部分的言语难以被理解)或严重吞咽困难(需进软食,鼻饲或胃造瘘进食)。(4)吸气性呼吸功能障碍,即在白天或夜间出现吸

25、气性喘鸣或者频繁的吸气性叹息。(5)发病后5年内出现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体位性低血压:站立后3 min内,收缩压下降3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下降15 mmHg,并排除脱水、药物或其他可能解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严重的尿潴留或尿失禁:不包括女性长期或低容量压力性尿失禁;不包括简单的功能性尿失禁,如不能及时如厕;男性患者须排除前列腺疾病,且伴发勃起障碍。(6)发病3年内由于平衡障碍导致反复跌倒(1次/年)。(7)发病10年内出现不成比例的颈部前倾(肌张力障碍)或手足挛缩。(8)尽管病程5年,不出现以下任何1种常见的非运动症状:睡眠障碍(维持睡眠障碍,

26、EDS,RB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便秘,日间尿急,症状性体位性低血压)。嗅觉减退。精神障碍(抑郁、焦虑或幻觉)。(9)其他无法解释的锥体束征,表现为锥体束性肌无力或明确的病理反射亢进,排除轻度的反射不对称以及孤立性的跖趾反应(偶发颈椎狭窄等)。(10)双侧对称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或照料者报告双侧症状起病,无侧别优势,客观检查亦未观察到侧别优势。帕金森病诊断流程见图1。表1帕金森病诊断流程图13(三)病情评估目前临床上帕金森病病情评估方法较多,其中修订的Hoehn-Yahr分级10和UPDRS11最为常用。前者用于记录病情轻重,评估方法简便易行;当需要详细评估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及对治疗评判

27、时常采用UPDRS,评估者需要进行专业量表的培训。1修订的Hoehn-Yahr分级: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帕金森病分级方法是修订的Hoehn-Yahr分级15,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5级,分别为:0级,无症状;1.0级,单侧患病;1.5级,单侧患病,并影响到躯干中轴的肌肉,或另一侧躯体可疑受累;2.0级,双侧患病,未损害平衡;2.5级,轻度双侧患病,姿势反射稍差,但是能自己纠正;3.0级,双侧患病,有姿势平衡障碍,后拉试验阳性;4.0级,严重残疾,仍可独自站立或行走;5.0级,不能起床,或生活在轮椅上。处于1.02.5级的患者可以被称为早期,处于3.0级的患者可以被称为中期,4.05.0级的患者属于

28、疾病的晚期。有些患者处于相邻两个级别之间,很难确切划分。2UPDRS:UPDRS是一个较为全面评估帕金森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工具。它共42项,分为4个部分,可以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日常生活能力、病程发展程度、治疗后的状态、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等方面作出客观的评价,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临床评价帕金森病的标准工具。量表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9。(四)鉴别诊断主要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症是由明确的病因引起,如感染、药物、中毒、脑动脉硬化、外伤等,相关的病史结合不同疾病的临床特征是鉴别诊断的关键。老年人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可引起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硬

29、化及卒中史,症状对称,步态障碍较明显,震颤少见,常伴锥体束征。药物诱导帕金森综合征的高风险药物包括干扰中枢儿茶酚胺储存的丁苯那嗪和利血平,以及干扰儿茶酚胺合成的甲基多巴。另外,钙通道阻滞剂氟桂利嗪和桂利嗪具有多巴胺受体阻断特性,并可能影响多巴胺的储存和释放。大多数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药物诱导帕金森综合征的高风险,对于必须服用这类药物的患者,应避免同时使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改为喹硫平和氯氮平是安全的。见表1。2伴发于其他神经变性疾病的帕金森综合征:许多神经变性疾病具有帕金森症表现。见表1。除程度不一的帕金森症表现外,还有其他征象,如不自主运动、垂直性眼球凝视障碍(见于

30、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直立性低血压(如多系统萎缩P型)、小脑性共济失调(如多系统萎缩C型)、早期出现严重的痴呆和视幻觉(路易体痴呆)、角膜色素环(肝豆状核变性)、皮质复合感觉缺失和锥体束征(皮质基底节变性)。这些疾病所伴发的帕金森症状,以强直、少动为主,静止性震颤很少见,以双侧起病(除皮质基底节变性外),对左旋多巴治疗不敏感。3其他:帕金森病早期患者尚需鉴别下列疾病:特发性震颤,大多有家族史,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唯一表现,无肌强直和运动迟缓,饮酒或用普萘洛尔后震颤可显著减轻,见表2。抑郁症可伴有表情贫乏、言语单调、随意运动减少,但无肌强直和震颤,抗抑郁剂治疗有效。四、治疗(一)

3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原则是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命质量为目标。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的急性不良反应,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发生率。治疗应强调个体化特点。进行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时,特别是使用复方左旋多巴制剂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时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发生撤药恶性综合征16,即突然停用抗帕金森病药物引起肌强直、高热、肌酶增高、意识障碍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1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1)抗胆碱能药:目前国内主要应用苯海索,药理作用为选择性阻断纹状体的胆碱能神经通路,剂量为12 mg、3次/d。主要适用于伴有震颤的患者。对年龄60岁的患者,要告知长期应用本类药物可能会导致其认知功能下降,所以要定期复查认知功能;对60岁的患者应慎用抗胆碱能药。狭角型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2)金刚烷胺:本药物能够促进纹状体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减少神经细胞对多巴胺再摄取,剂量为50100 mg、23次/d,末次应在下午4:00前服用。对少动、强直、震颤均有改善作用,并且对改善异动症有帮助。肾功能不全、癫痫、严重胃溃疡、肝病患者慎用,哺乳期妇女禁用。(3)复方左旋多巴(多巴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