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101.66KB ,
资源ID:2415331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153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大宗与进士家族.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大宗与进士家族.docx

1、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大宗与进士家族明代徽州的进士大姓、进士大宗与进士家族兼谈家族背景对进士政治地位升迁的影响宋长琨摘要:明代徽州共有454名进士,他们在不同姓氏、宗族和家族中的分布是不平均的:出10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姓”有15姓,共出进士333人,占总数的73%;出3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宗”有42支,共出进士197人,占总数的43%;出进士2人以上的“进士家族”有45个,共出进士124人,占总数的27%。454个明代徽州进士中,有129人成为三品以上高官,其平均高官几率为0.28,来自“大姓”进士的高官几率,略低于这一均值,而“大宗”进士和“家族”进士,其高官几率则高于这一均值。197名“大宗

2、”进士中,有103人同时为“家族”进士,如果减掉彼此交叉的这103人,则其余94名非“家族”进士的“大宗”进士,其高官几率反而低于均值。可见,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是家族背景,而非姓氏或宗族,对明代徽州进士政治地位的升迁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关键词:徽州;进士;家族;高官几率;明代进士是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政治精英,进士群体在科举考试尚处起步阶段的唐代即已崭露头角,并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官僚政治的主要构成和主导力量,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当然也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致。明代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关于传统之宗族社会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联,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宗

3、族社会传统与官僚政治文化之间,有一个最好的纽带,就是进士。明代徽州进士背后有其深刻的宗族文化印记,而他所面对和投身的则是明代官僚政治和皇权政治的舞台,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背景进行研究,无疑是贯通明代徽州社会与明代政治文化之间的桥梁,使得彼此悬隔的两个领域由天堑变为通途。时下,进士研究已经开始从宏观领域转入微观层面,对于不同地域进士的研究不断有新成果问世,尤其对于徽州进士的研究也有了良好的开端。本文作者运用史料考据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分布状况进行研究,进而揭示这种分布状况对明代徽州进士政治地位的升迁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宗族社会和官僚政治文化研究积累一点素材,并进而对不断深

4、化的徽学、科举学以及刚刚勃兴的进士研究有所裨益。(二) 宗与族宗族概念的界定由各姓氏所组成的徽州人群,以一个个不同的宗族纽带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性的宗族社会。血缘的远近,决定了人与人关系的亲疏。明代徽州人对于亲疏远近非常在意,他们嘲笑山西人“不分族从”,而对“亲从族宗”的次序守之甚笃。费孝通先生在论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时,用“差序”概念来表达传统中国人对社会关系的认同,并用“波纹理论”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样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开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1这个经典的描述用来形容

5、明代徽州社会的宗族社会和宗族观念再恰当不过了。同宗本是是一种疏远的关系,为了把业已疏远的关系重新连结起来,徽州人的做法是通家谱、联宗族、叙昭穆,形成有条不紊的宗族支派,结成一个个庞大复杂的宗族系统。正是通家谱、族谱,到联宗谱,使得他们本已疏离的关系密切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社会关系网络。此种作用,如徽州族谱中所说的:一本之义不明,则世系不可考。世系不可考,则昭穆不可叙。昭穆失叙,则尊卑之分不定。夫分不定,则称谓之名不正。名分既泯,则彼此相视皆为路人。是以君子必明始祖以来之世系,详五服既穷之昭穆,使服虽穷而尊卑之分在,世虽远而称谓之名存。2族至千百,称为故旧。然必喜庆相贺,忧戚相吊,疾病相

6、问患难相扶。3与同宗的疏远相比,同族则是一种亲近的关系。班固说:“上凑高祖,下凑玄孙”,“谓之族”。4当代学者瞿同祖说:“以世代言之,包含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所谓九族是。” 5(参见图1)所以,“族非疏远之称。” 6明代徽州人对族的界定,与上述说法是一致的:一家之人,高曾祖考,子孙玄庶,门分户别,众而为族。7所谓“门分户别”,指的是家庭,而家族虽有家庭的“分”与“别”,但亲缘关系没有中断,而且也很容易区分。我们把同族中的由高祖而下的“九族”分成直系血亲和同族两大类,而同族关系中又以“从曾祖”至“从玄孙”的“从亲”系列更为亲近,即“从”比“族”更密切一层。在同族中,就又形成了亲从族的亲疏分野。

7、宗族这个概念,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把同宗和同族混淆加以混淆,而使得远近亲疏的关系无法界定。这与重视亲缘关系的传统社会的情况颇不相符,也明代徽州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概念的清晰界定对于我们考察徽州进士之间的关系是大有助益的。在徽州进士中,绝大部分有着各自不同的宗族背景,而来自同一宗族的进士有的关系很进,有的则很疏远,我们需要通过界定概念进而使得这种关系被准确地反映出来。比如,图2所显示的绩溪龙川胡氏,在明代出了4名进士,他们是成化十四年的胡富、成化二十年的胡光、正德十二年的胡宗明和嘉靖十七年的胡宗宪。在这4个进士中,胡富是龙川胡氏三十世,胡光是三十三世,胡宗明和胡宗宪是三十四世。胡富、胡宗宪的共同祖

8、先要上溯到该宗的第二十二世胡震,他是胡富的上九世祖,是胡宗宪的上十三世祖。8虽然,朝廷有“奕世尚书坊”表彰他们二人,但他们不是近亲,也不是同族。四人中,胡光和胡宗明是叔侄,是紧密的“从亲”关系,而他们二人与胡富、胡宗宪的关系,则比胡富、胡宗宪之间的关系更疏远一层。这是一个同宗同派同支的宗族关系,其疏远的程度尚且如此。故如果我们不进行概念的准确界定,我们很容易把胡宗宪与胡宗明看成同族,或者把胡宗明和胡光当作了同族,都会把远近亲疏的关系紊乱了。正象何炳棣先生所批评海姆斯时所说的,把“百年及百年以上同姓同乡同里者都认可为同族”。9这种紊乱,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而我们由此得出的研究结论也是难以令人信服

9、的。基于此,我们应该也必须区分徽州的宗与族,区分徽州进士中的同宗者与同族者。从徽州的情形来看,宗族的总体构建,是由“宗”而分“派”,由“派”而分“支”,“支”下面可能还有更小的“分支”,其下,是家族和家庭。为了能够清晰地通过亲疏关系来界定同一宗族内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笔者将宗族分解为“宗派”和“家族”两个概念,用宗派表示同宗关系,用家族表示同族关系。这里所定义的宗派虽为同宗之义,但所取的是狭义的概念,指的是同一宗派分支,而不是联宗、通谱后形成的广义上的同宗。因为宗本来已经较为疏远,如果再联宗,则其关系的亲近程度和联系的紧密程度都很松散了。二、进士大姓、进士大宗与进士家族现在,我们分别用“进士大姓

10、”、“进士大宗”和“进士家族”三个标准,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姓氏、宗派和家族分布进行考察。表1 明代徽州进士的姓氏分布姓氏人数姓氏人数汪82潘12程52郑11吴33江11方28黄10胡23余10王16叶10洪13谢10张12其他121资料来源:作者制作的徽州进士数据库。(二) 进士大姓徽州聚族而居,其姓氏并不多,新安名族志所载的徽州姓氏共81个,在这81个姓氏中,以人口而论,汪、程、吴、黄等大姓占据了人口的相当比例。徽州历来就有“徽州八大姓”和“新安十五姓”的说法。所谓“八大姓”,是指程、汪、吴、黄、胡、王、李、方诸大姓,倘若再加上洪、余、鲍、戴、曹、江和孙诸姓,则为“新安十五姓”。我们对明代徽州

11、进士的姓氏进行考察后发现,徽州进士的姓氏与徽州大姓的分布是大体一致的。明代徽州共出454名进士,他们分属于62个姓氏,其中共出进士10人以上的姓氏依次分别是:汪、程、吴、方、胡、王、洪、张、潘、郑、黄、余、叶、谢、江,共15姓。(各姓氏的进士数量见表9)这15姓共出进士333人,占明代徽州进士总数的73%。(见表1)其他47姓合计出进士121人,占明代徽州进士总数的27%。表面看,徽州进士的姓氏分布,虽然在姓氏上有着很大的不均衡性,比如:汪氏所出进士为82人,程姓52人,吴姓33人,方姓28人,这四个姓堪称徽州进士的“超级大姓”,其进士数合计占了明代徽州进士总数的42%,那么,能否由此得出其分

12、布不均衡的结论呢?我们可以把上列的出进士最多的15个姓氏称作“进士大姓”,看它与徽州大姓是否一致。在“徽州八大姓”中,只有李姓不足10人;在“新安十五姓”中,有李、鲍、戴、曹四姓所出进士少于10人。这四姓的进士数量分别是:戴姓9人;李姓8人;曹姓7人;鲍姓6人;孙姓1人。虽然,这几个“新安大姓”不是我们所界定的“进士大姓”,但该四姓除孙姓外,所出的进士数量,亦相差不远。而所谓的“徽州八大姓”和“新安十五姓”,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不是根据精确的人口数字统计出来的。比如,就人口数量而言,入选了大姓的孙姓在当时未必就一定比没有入选的郑、张、谢、叶、潘诸姓为多。总的看,“新安大姓”与“进士大姓”是大体

13、一致的。从比较我们可以得出,明代徽州的进士在各姓氏间的分布,不均衡只是表面的现象,就徽州人口的姓氏结构来看,这种姓氏分布恰恰是均衡的、合理的。比如,汪姓为徽州第一大姓,“新安郡望首汪”,10“黟、歙之人,十姓九汪”,11那么,汪姓占据了徽州进士的相当比例,当然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李林琦先生看到“明清徽州进士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姓之中”的现象,但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些大姓宗族拥有优越的文化教育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而使其子弟具备了较强的科举竞争力”的结论,12是笔者所不敢苟同的。(二)进士大宗接下来,看明代徽州进士在各宗派间的分布情况。笔者以名族志的宗派分支为主要依据,对明代徽州进士按照宗派进行了统

14、计,得出了以下结果:出进士3人以上的宗派分支共42支。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作“进士大宗”。42支“进士大宗”共出进士197名,占明代徽州进士总数的43%。(见表2)表2 明代徽州进士大宗一览表宗派进士数备注歙县丛睦汪氏4此4人分别为两对兄弟,各系直系血亲。4人中有2人分别寄籍仁和、江都。歙县潜口汪氏3均同宗。歙县岩镇汪氏3均同宗。休宁上溪口汪氏5其中3人为直系血亲。婺源大畈汪氏179人为同族,其中又有2人为直系血亲。14人中有5个寄籍者:休宁1人,怀宁1人,六合2人,旌德1人。婺源段莘汪氏5其中2人系直系血亲。另有1人寄籍六合。婺源城西环珠汪氏4其中3人为直系血亲。祁门井亭汪氏6分查湾、朴墅、井亭

15、三个小分支。其中2人为直系血亲。黟县黄陂汪氏3其中2人为直系血亲。歙县槐塘程氏6其中4人为同族,4人中3人为直系血亲。婺源城西程氏4其中3人为直系血亲。祁门善和程氏5均为同族血亲,其中3人为直系血亲。歙县溪南吴氏7均同宗。歙县岩镇吴氏3均同宗。歙县岩镇方氏5均同宗。其中寄籍临清州1人。歙县潜口上市方氏3同族。歙县罗田方氏3其中2人为同族。(续上表)宗派进士数备注婺源方村方氏3同族。婺源考水胡氏3均同宗。分别居住在歙县上临河、方塘和岩镇。歙县岩镇王氏3其中2人为直系血亲。有1人寄籍江陵。歙县桂林洪氏9其中4人为直系血亲,其余5人疑似同族。婺源桃溪潘氏11全部为同族,其中有2为直系血亲。歙县长龄郑氏4其中3人为同族,均仪真籍,另1人未详。歙县潭渡黄氏4其中2人为同族。另有2人属郡城一分支。婺源沱川余氏7其中3人为直系血亲。祁门城南余氏3均江宁籍,为直系血亲。婺源外庄叶氏4均为直系血亲。祁门城西谢氏4其中2人为同族。歙县江村江氏3均同宗。其中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