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5.77KB ,
资源ID:241444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1444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金花的秘密.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金花的秘密.docx

1、金花的秘密金花的秘密荣格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杰出的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大师,当代西方最具影响活力的思想家之一。1912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在学术志趣上分道扬镳,在此后的十多年中,他对东方的宗教和哲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东方思想是荣格学术“转型”与“重构”的关键因素。在借鉴和吸收东方思想的过程中,有三个人对荣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托尼(Toni Wolff,1888-1953)、凯萨林(Hermann Keyserling,1880-1946)、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 荣格的

2、分析心理学深受东方思想的启迪和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易学、道教、禅宗、藏传佛教。荣格因此写了很多有关东方思想文化的著述,其中,他为卫礼贤太乙金华宗旨德文译本所写的长篇评述最为引人注目,这篇文章是荣格阐释东方思想最具系统、篇幅最长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卫礼贤和太乙金华宗旨对荣格的巨大影响力。荣格说: “卫礼贤的毕生工作对我具有如此巨大的重要性,因为它大大地澄清和确证了我在努力缓解欧洲人的精神痛苦时所一直寻找、追求、思考和致力的许多东西。以清楚的语言从他的身上,听见那些我曾隐约地从欧洲人的无意识中猜测到的东西,这对我是一次了不起的经验。我确实觉得他极大的丰富了我,以致在我看来仿佛我从他那儿接

3、受的东西,比从任何人那儿接受的都多。” (荣格文集,冯川编,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305页。) “我只能强调这样的事实,即金花的秘密首次为我指明了正确的方向”。(Jung, C.G. Psychology and the East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pp.6.)太乙金华宗旨正是让荣格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精神的原发性,“它不是诉诸头脑而是诉诸心灵”。“它能够在简单的语言中表达深刻的东西。它揭示出某种伟大真理的单纯性,揭示出具有深刻意义的真相。它给我们带来金花的优雅香味,它轻缓地渗透在欧洲的土壤中植出柔嫩的新苗,给我们以新的生命知觉和生命意义,使

4、我们远离欧洲人紧张而骄横的意识”。(纪念卫礼贤,见荣格文集,第303页。)所以荣格称金华宗旨是“卫礼贤给我们带来的福音”。 荣格的评述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概述了欧洲人理解东方文化的困难之处以及现代心理学对突破这一困境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荣格认为“西方人的方式是把人的心灵藏到所谓的科学理解的外壳后面。”“西方对东方的模仿是一个双重悲剧,因为它的产生是由于一种非心理学的错误理解。”的确,近代以来西方哲学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mind-body dualism)开始,主体和客体严格分离,主观和客观截然划分,普遍的反映论和认识论模式往往忽略了精神自身的主体意义和精神现象的复杂性质。对人的精

5、神现象的把握总是置于对人的认识活动的探究和描述之中,置于客观的实证性的理性分析之下。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人对东方文化自然觉得是一片迷离混沌,而难以理解。荣格认为现代分析心理学使东西方的沟通成为可能,西方基督教所表现的更多是意识层面的对峙和紧张,东方则表现为对无意识的重视,重视无意识是东方人格保持均衡与完满的重要基础。与其用反映论的模式、用意识的活动来评论东方人的哲学,倒不如用无意识的情感活动和直觉的内省工夫来理喻它。他认为分析心理学可以在解读东方心灵方面发挥作用。荣格认为与“意识”层相对的是“无意识”层,这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心灵空间,“无意识”决定“意识”。而“集体无意识”则是“人的心灵拥有一个

6、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荣格正是在“无意识”尤其是“集体无意识”层面论说道教内丹的。在这个层面上,荣格找到了联结东方思想的道路,找到了评论太乙金华宗旨的途径。 第二部分论述了金丹道的基本概念。首先是“道”,荣格认为,“道”可以看作是“集体无意识”最为完满的一种原始意象,它相当于“曼荼罗” ,是自性( self)圆满的象征。然后是“曼荼罗”、“金华”、“慧命”、“回光”,“曼荼罗”是一个环,而且是一个魔环。“金华”就是光,光就是道,“金华”也有一个曼荼罗图案。“慧命”就是性命,性与命的结合就是道,它的象征物是中心的白光。“回光”就是 使光“沿周身运转” ,就是“环流”, “环流”不仅仅是

7、指沿圆的运动,而且是对圣境的界定,同时也意味着止观。 太乙金华宗旨所谓的“光”,不属于感觉世界,更不是物质性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意境和深刻的内心体验。荣格用“光”的意象,展现了集体无意识心理深层状态,特别是自性的圆满境界。道教的 “道”印证了曼荼罗象征的圆满性,无意识层在认识论的视域中是一片昏暗的世界,荣格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说明,如用情结(complex)来揭示个体无意识,用原型(archetype)来展现集体无意识,用曼荼罗展现无意识层的最高完满和原始意象所共有的依据,用“光”来照亮无意识层的昏暗世界。 第三部分从意识的分裂和“魂魄”关系两方面分析了道的现象。按照荣格的体系, “心灵”(ps

8、yche)一词与“精神”(spirit)一词相当,上承接“灵魂”(soul),下涉及“心理”(mind)。 “心灵”包括了一切思想、情感和行为,分为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ness)、个体无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荣格分析了精神错乱的原因,不仅仅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无意识的性压抑,而且还有“灵魂的迷失”,意识所不能吸收的内容能够自发地从无意识中发展出来,这种内容对意识有一种分裂作用。精神错乱是被某种无意识内容攫取,因而使人着魔的精神状态,这种无意识内容是尚未而且也不可能被意识所吸收的。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

9、论是围绕着对原型的分析而展开的,在众多的原型之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是阿妮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这对原型与道家的魂魄、阴阳观念十分相近。太乙金华宗旨将人的生命根芽分为“元神”和“识神”,“元神”寄居“魂”,“魂”属阳;“识神” 寄居“魄”,“魄”属阴。荣格依照卫礼贤的译法,将“魄”看作是阿妮玛,将“魂”看作是阿尼姆斯。“魂”对应着逻各斯的“性”, “魄”对应着爱洛斯的“命”。阿妮玛代表男子心灵之中潜藏的女性意象,关联着爱洛斯(eros),呈现爱欲与生命的一面,象征着生命的原型(the archetype of life),基本等同于内丹中阴性(如阴魄、识神、识性、识光、下

10、心)的性质、特征和原则。阿尼姆斯代表了女子潜意识层的男性意象,它关联的是逻各斯(logos),表现抽象与超拔的一面,象征一种意义的原型(the archetype of meaning),基本等同于内丹中阳性(如阳魂、元神、元性、元光、天心)的性质、特征和原则。受丹道的阴阳和合思想的影响,荣格始终在努力寻求一种使集体无意识无限趋近于和谐与平衡的意境。 第四部分论述了意识从客体中分离。荣格引述慧命经第八图(粉碎图),语云: “一片光辉周法界,双忘寂静最灵虚。虚空朗彻天心耀,海水澄清潭月溶。云散碧空山色净,慧归禅定月轮孤。”认为这种禅道合一的意境就是自我圆满和完整的自我实现的境界。这种境界可称之为

11、:意识从世界中分离,或者说,意识从现实中隐退以至超越。这时,意识既是空,又是非空。无意识不再显现出来,也不再能主宰意识了,它与事物原初的“神秘互渗”也便消失了。无意识和意识是相互起着决定作用的, 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假想点就是“自性” (self)。“自性”是在个体无意识的状态下摆脱了情感、理智、思虑等的束缚之后的一种解放。自性在集体无意识中是另一重要的原型,是人格在无意识层的圆成和最高的和谐状态,通过投射,在日常生活中显露人性的光辉、展示人格的完美。这种完美人格的创造和诞生,就是太乙金华宗旨所说的“圣胎”、“金刚体”以及“不坏之躯”。荣格认为,内丹“不生不灭,无去无来”所隐喻的个体生命的永

12、恒性,既是成道,也是自我实现,天人不二,更加符合原型的特征。荣格探讨了意识分离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认为意识分离状态极有助于心理分析。 第五部分论述了金丹炼成、功德圆满。荣格既反对用玄学方法又反对用“心理至上主义”来研究东方的丹道思想。他认为玄学的断言企图超出人性的界限,把我们心灵状态的根源归结为一个超出我们体验范畴之外的神性。“心理至上主义”与玄学的论点同样幼稚。作为功德圆满象征的“金刚体”原本是一个玄学的论断,它是从金华或寸田中发展起来的不能毁灭的气息之体,实际上“金刚体”是一个心理事实的象征,它是客观的,它首先投射为源于有机生命体验的某种形式,亦即果实、胚胎、婴儿、活体等等。在这种神奇的体

13、验中,荣格发现了一个由于意识的超脱而导致的现象:主体的“我存在”变成了客体的“它使我存在”。这种感觉是一种与一切事物和谐一致的感觉,正如慧命经所说:“功德圆满的人,他的目光将返回自然之美。”荣格反复强调东方的这种宗教体验与基督教的体验是不同的,基督教让人们服从于高高在上的神,祈求受到他的保佑,而却认为救赎之道只有依靠自己,“功德圆满”就是最深层次的自我实现,它是可以体验的,是真实的。 以下依据通山译本对荣格的几个主要观点做一摘要式介绍 :一、对太乙金华宗旨的评价 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毫不犹豫地承认,归根结底,我们并不理解本书所说的彻底超脱尘世是怎么回事,而且我们也不想理解。事实上,只有他们相当

14、充分地满足了他们自然的本能要求,以至于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认知不可见的世界本质时,这种使人内视的心理倾向才能导致这样的超脱,对此,我们是不是已经有了一点点微妙的感觉呢?这种内视的前提能把我们从束缚在可见世界的野心和欲望中解脱出来吗?这种解脱是由于能够感觉到的本能要求的满足呢?还是由于他们的未成熟或源于恐惧对自身欲望的压抑呢?是不是只有在遵守世间的法则时,我们的双眼才能看到精神(灵)呢?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了解中国的文明史,并且仔细研究过易经这部影响了全部中国思想已达到千年之久的智慧之作都不会轻易地放过这些问题。并且,他知道,从中国思想的角度看,本书所陈述的一些观点并没有什么非同小可的地方,实际上是

15、自然而然的心理学结论。 在我们基督教文明中,精神( spirit )以及对精神的激情,长期以来一直是最高的价值和最值得追求的事情。只是在中世纪末期之后,在 19 世纪期间,精神才开始蜕化成理智( intellest ),这时人们掀起了一场反抗难以忍受的唯理智主义( inte llest ualism )统治的运动。不过,这场运动一开始就犯了一个错误:即把理智和精神混为一谈,并且把理智的过失算到了精神的帐上。当然,这个错误还是可以原凉的。当理智胆敢把精神的财富据为己有时,它就有害于灵魂( soul )了。理智绝对没有这资格,因为精神是某种高于理智的东西,它不仅包涵理智,而且包涵感情( feeli

16、ng )。精神是生命的方向,或者说生命的本原( principle )它促使生命努力追求那光辉的、超越人性的顶峰。与之相反,站在它对面与之抗衡的是晦暗的( dark )、阴性有( feminine )、俗世的( earth bound )本原(阴),它的情感性( emotionality )和本能性( instinctiveness )是从遥不可及的时间深渊中生长出来的,是从连绵的生理连续性的根上生长出来的。毫无疑问,这些概念是纯粹的直觉洞察的产物。但是,如果想理解人类灵魂的本质,就无法摆脱它们。如果没有这些概念,中国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子,中国哲学史表明,中国从来没有远离过核心的心灵因素( ce

17、ntal ),因此没有陷入单方面地过分发展过分自大的单一心理机能,也就保持住了自我。中国人对于生命体内部与生俱来的自我矛盾和两极性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立的两方面永远是彼此平衡的 这是高等文明的象征。而片面性( oneside-ness )尽管它提供了动力,它仍然是末开化的标志。如今在西方发端的反抗理智崇尚情感或者崇尚直觉的这个反响,我认为是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是意识对专横的理智设定的过分狭窄之界限的突破。 我绝不想低估西方理智的巨大变迁,以此衡量,东方的理智可以说是幼稚。(我们这里谈的显然不是智力 。)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把另外那一种甚至是第三种心灵功能( phychic function )

18、提高到与理智相平等的高度,那么西方就有希望跨越一片巨大的空白直接超过东方。而现在欧洲人却背离了自已的本性,照搬东方,甚至要全盘东化这实在令人悲哀。如果他能以真情真性持身立世,并从其本性中发展出东方历经几个世纪从其内存在( inner being )中产生有全部成果,那么展现在他面前的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一般地说,或者从理智顽冥不化的外在角看,在东方受到高度重视的事情,似乎并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单单凭借理智首先就不可能探究那些可能被我们引为己有的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东方思想,因而这些思想除了作为哲学和人类文化学的猎奇,就再没有别的了。这些东方思想在西方实在是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甚至有些博学的汉学

19、家也不知道易经的实际用法,而把它看成一堆深奥难懂的鬼画符。二、对金丹基本概念的解释. 道 对于欧洲人来说,现解这类著作的最大困难在于:中国作者总是从我们称之为目的或目标的那个核心点作为文章的开始。简而言之,他开篇就谈他想要达到的终极境界,而这些思想需要极其出众的能力才理解,即使是一个善于察微辨细的人,如果他企图用理性的方式来论述这种最伟大的思想对心灵的精微体验,他也一定会觉得十分荒唐,甚至是天方夜谭。例如,此书的开篇“自然曰道”。慧命经的第一句“道之精微,在于性命”。 在西方人的头脑中根本就没有道这个概念,“道”这个汉字是由“首”和“走”组走的,卫礼贤译为 Sinn (意义),也有人译为 Wa

20、y (道路), Providnce (天道、天命),甚至有人译为 God (上帝),如耶稣会会士就是这样译的,由此可见翻译的难度。“首”可以引申为意识,“走”可以视为沿着某条道路行进,这样,道的含义就应该是:有意识地行进,或者是自觉的道路。“天光”( the light of heaven )也常用作道的同义词。“天光”与“天心”( heart of heaven )一样 ,“居于两目之间”,性命就包含于“天光”之中,根据柳华阳的说法,性命是道之精微所在。这里“光”象征着慧(意识),所以慧的性质就表达成与光类似的东西。慧命经的引子是一首诗: 欲成漏尽金刚体, 勤造烹蒸慧命根。 定照莫离欢喜地,

21、 时将真我隐藏居。这首诗叙述了一些炼丹的要点,就是炼就“金刚体”的方法或途径,在本书太乙金华宗旨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加热”(烹蒸)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必须要有对慧(意识)的强化,“神的居所”才可能被“照亮”。除了慧之外,命自身也要强化。两者的结合便产生了“慧命”,由慧命经可知,古贤人已经知道了如何填补慧命间的鸿沟。如何炼出舍利,即不朽之躯,于是“大道乃成”。 如果我们为道是一种方法或者自觉的道路,通过它,可以把被公开的原素结合起来,这时,我们可能接近了这个概念的心理学内涵,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慧与命的分离都很难把它具体地理解成什么东西,除非按我上面讲的,把它理解成意识的某种畸变或者泯灭。毫无

22、疑问,隐藏在无意识当中的对立面的呈现即“逆转”,意味着这两者在生命存在的无意识法则下的重新结合。其目的在于获得“自觉的生命”(慧命),以中国人的行话来说,就叫回归于道。2 、“环流”:“金花”与“曼荼罗” 我写这部书的宗旨就是“揭示太乙金华之秘”,金华即光,天光即道。金华也有一个曼荼罗图案,这种曼荼罗我在我的病人给我看的那些东西也常常见到。从上向下看,它像是一种规则的装饰性的几何图案,又像是从一株植物里生长出来的花朵。这株植物常常有着宝石红的色彩,如火焰一般,从黑暗的苗床上腾然而起,在它的顶端,开放着一朵光之花。这种像征与基督教的圣诞树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种类型的图案还表示金华的起源,根据慧命经

23、:“原窍”( geminal vesicle )不是别的,就是“黄庭”、“天心”、“灵台”、“寸田尺宅”、“玉城之帝室”、“玄关”、“先天窍”、“海底龙宫”(亦称“雪山界地”)、“元关”、“极乐国”、“无极之乡”、“慧命之坛”。慧命经还说:“修士不明此窍,千生万劫,慧命则无所觅也。” 天地之初,浑沌未分,那将要成为最高目标的东西,此时则潜伏于无意识幽暗的深渊之下,在原窍之中,慧命(性命)本是一体,“融融郁郁如炉中之火”,“夫窍内有君火”,“故漏尽之窍,凡圣由此而起”。注意火这个形像,与欧洲相似。我见过许多欧洲的曼苍罗图案,上面画着一个被层层包围的种子样的东西漂浮在水面上,火焰从下面的深渊中蒸薰

24、着那个种子,使它生长起来,一朵硕大的金花就从原窍中生长出来了。 这个像征系统是指某种炼丹术的提纯和修炼的过程,阴中生阳,“水乡铅”生真金,无意识内容就在生命及其生长的过程中成为意识。(印度昆德拉尼瑜伽 与此完全类同)。这样慧命就结合起来了。 远在我知道这些曼荼罗的意义以及它们与东方功法的联系以前,我的病人就已经画出过这一类曼荼罗图案。他们画的时候当然没有受到过任何暗示,那时,东方对我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东西。这些图画完全是自发地产生出来的。它有两个根源,其一是无意积,它自发地产生出这些幻念。其二是生命,全身心地投入生命,生命中就会产生对自性( self )的直觉,也就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惑知。当无

25、意识专注于生命时,个体的自性就跃然画上了。这完全符合东方人的观念。曼荼罗符号不仅仅是一种表达的手段,它还产生着某种作用,它会反过来对画它的人施加影响。因为这些符号是从“闭环”亦即“魔环”中延伸出来的,它依然保存着它远古时的魔力,它的奇迹在不可胜数的神话传说中屡屡出现。这种图象的作者显然是想要画出原始心灵特征的轨迹( sulcus primigenius ),即一种环绕着某个中心的奇异条纹,还有最深层人格的 templum 或 temenos (圣境),以防止“外泄”,也就是说,想要以一种驱邪的手段防止外界的影响以免人格误入歧途,走火入魔。这种神奇的功夫实际上就是心灵事件的投射,它又反过来作用于

26、心灵,就像一种属于特定人格的密码。也就是说,通过这些具体的步骤可以使人的注意力或兴致回到内在的神圣领域,返回灵魂的根源和目的,慧命的结合便在其中。这种一度使我们着魔的结合已经被我们失去很久了,现在我们必须把它找回来。 “慧命”这两者的结合就是道。它的像征物是中心的白光(参见巴德特道尔 有关西藏死经的论述)这个光位于“方寸”或“面部”,准确地说,在两者之间。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富有活力的点,它只有强度而没有线度,它与“方寸”的空间有关,“方寸”是一个有线度的象征物。这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道。性和慧在光的象征系统中,都具有强度,而命则与线度有关。前者属阳,后者属阴。上文中我曾提到一个梦游的女孩子画的曼

27、荼罗,那时她只有 15 岁半, 30 年前我对她进行了观察,这幅曼荼罗的中心是一个没在线度的“生命之泉”,它向外喷发着,撞击一个与之相对的空间原素,这与这部中国著作的基本观念极其相似。 “封闭”或者环行( circumambulatio )在本书中表达为“环流”。“环流”不仅仅是指沿圆周的运动,而且,它标志着对圣境的界定,同时也意味着止观。日轮开始动转,就是说,太阳获得了活力之后开始它的行程,换句话说,道开始运转造化主宰万物。有为就变成了无为。周围的一切都要服从中心的命令。所以说:“动者,即主宰之别名也”。在心理学意义上,回光即使之“沿周身运转”。由此,显然使人格的各个方面都囊括其中。“转运阴

28、阳”,也就是昼夜交替。 Es wechselt paradiesheslle Mit tiefr , schauervoller Nacht 。 这样,这种回转的运动又有了一种精神意义,它使人性中所有光明的(阳)或黑暗的(阴)的力量都活跃起来,一切在心灵上相对立的无论是哪一类的心灵因素都随之活跃起来。这是通过自我培养(梵文 tapas )获得的自醒。完人观念的原型概念与柏拉图式人的观念十分类似,他拒斥一切,并使阴阳两性在自身之中统一起来。3 、魂与魄 按照这部著作,无意识形象中不仅有神灵,还有魂和魄。“魂”被卫礼贤译为 animus 。有确,用 animus 为个概念作为魂的译词还是比较合适的

29、。“魂”的汉字是由“云”和“鬼”组成的,因而魂的意思就是“云中之鬼”,属于阳性本原,因而是男性的一种高级的“气息之灵魂”。死后,“魂”飞升为“神”,即能不断壮大的且能自我表现出来的神灵或神。 Anima 是魄的译词,“魄”字由“白”和“鬼”组成,亦即“白鬼”,是一种低级的,缚于俗世的“体魄”,它属于阴性原素,因而也是女性的。死后,它沉没为鬼,可以把它解释为:幽灵(即在土中的鬼)、亡魂、鬼魂。魂与魄在死后分道扬镳这一事实表明,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它们是可以分辨的显然有不同作用的心灵因素,尽管它们本来是“乾宫”之中结合在一起的“一灵真性”,它们是两种东西。“魂在天心”“魂昼寓于目(即存在于意识之中)

30、,夜舍于肝”。“此自太虚得来,与元始同形”。另一方面,魄是“沉浊之气”,依附于有形的血肉之心。“一切好色动气”都是它的作用。“觉则冥冥焉,渊渊焉,即拘于魄也”。 很多年以前,卫礼贤还没有向我推荐这部著作的时候,我就使用了“ anima ”这个词,我的用法与中国人对“魄”的定义十分相似,当然,我的用法没有丝毫玄学色彩。对于心理学家来说, anima 不是一个超验的存在,而正是某种位于我们体验范畴之内的东西。中国的定义已经表明,情感的诸状态就是对它的直接体验。但是,为什么人们讨论 anima 而不直接讨论情绪呢?原因在于,情感有自主的性质,因而大多数人都处于它们的权势之下。但是,我们知道,情感是意

31、识中可以定界的内容,是人格的一部分。作为人格的组成部分,它们当然具有人格的特点,因而很容易被人格化,这是一个至今仍在进行的过程,上面所引的例子就是一个明证。人格化不是无端地臆造出来的,因为一个被情感所激动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与他平日大不相同,非常独特的性格,而不会平淡如故。仔细的观察表明,在男性的情感特性中有妇性的痕迹,这一心理学事实产生了关于“魄”这种灵魂的中国教义,以及我用的 anima 这个概念,深刻的内省以及忘我的体验也显示了无意识中存在着女性的形象或其它阴性称谓,如 anima ,阴性的心灵,或阴性的灵魂。 anima 也可以定义为意象或者原型,或者定义为男人与女人全部体验的组合。因为这个缘故, anima 通常总是投射成女人,我们知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