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458.15KB ,
资源ID:241228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1228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学案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师版.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学案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师版.docx

1、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学案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师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学案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师版)【考纲要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情分析】本专题是中国现代史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如建国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作用、“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八大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2、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三条路线、中国近代化历程等都是历年来高考重点。学习本专题知识,一是要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等基本概念;二是要从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上思考、分析各项制度、政策形成的原因与意义影响;三是要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把握对其发展的分析与评价。既要看到成就,又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要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坚定前进的方向和信心。本专题内容范围广,头绪多,学习时突出板块性,并尝试找到一条贯穿全课的线索,以形成整体的认识。最后,还要联系现实生活感知历史一深人理解教材积累历史知识一进行探究学习加深对历史理解的学习方法。【知识结构】难点释疑

3、【一】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正确的探索:1956年毛泽东提出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报告。1960年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2“左”倾错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的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泛滥。3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根据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调整生产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

4、在首位,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坚持民主集中制原那么,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4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在长达二十年1956-1976的时间里我们党在这两个问题上一再犯严重错误:如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反右倾斗争。5失误原因:客观上:中国封建专制存在的时间长,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出现盲目服从;民主革命时期,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改变观念;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出现错误难以避免;复杂的国际环境,如中苏关系

5、恶化,帝国主义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不利影响。主观上:违背实事求是的原那么,急于求成,对国情的认识不够充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那么被破坏,个人崇拜严重;对“左”倾错误的危害认识不足。6阶段特征:1956-1966年这一时期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总的情况是两头好、中间差。虽然屡遭挫折,但总体上看,成就是主要的。【二】“一五”计划的特点19531957年1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借鉴苏联的建设经验;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2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变革生产关系是指“三大改造”。3主要工业项

6、目基本上分布在东北地区。主要原因:客观条件: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工业矿产资源丰富,铁路交通发达;从历史上看:已形成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外部原因:这些项目主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较近,比较方便。4成就: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对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分析1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多快好省”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大跃进:1958年我国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全民性经济建设运动。主要错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指标;忽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在工业上提出“以钢为纲”,在农业上提出“以粮

7、为纲”;瞎指挥和浮夸风、共产风。3人民公社:1958年出现的政社合一的组织。片面追求“一大二公”,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规模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4影响:大跃进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资源浪费,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对生产力造成破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四】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影响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在

8、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那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

9、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五】新中国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变革:1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320世纪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六、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1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行不通,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2第二次: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10、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3第三次: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七、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建国初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56年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特点和评价:第一,在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实践经验,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绩。另一个是

11、错误的趋向,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设想和作法,导致了一系列失误。这两种趋向相互渗透和交织,最终“左”倾错误占了上风,导致“文革”的发生。第二,这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三,总的特点是成就和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文革”结束以后,党中央吸取“文革”教训,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点完全转移到了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了农村、城市及其他领域的

12、全方位改革,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特点和评价:第一,以上两个时期的探索,是在继承和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出现的。第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系统地纠正了“左”倾错误,打碎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枷锁,对社会主义阶段基本矛盾作了正确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

13、和指导方针。第三,这时期的探索,也是在不断同错误倾向作斗争中实现的。第四,这一时期的探索是成功的,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着。八、新时期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来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对经济基础的局部调整,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即保持上层建筑不变,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我国之所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因为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

14、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如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原有的经济体制不能迅速推动科技进步,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3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角度来认识: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

15、控为辅的体制,把宏观与微观、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还包括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责任制承包经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这些政策适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和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九、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1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21958年大跃进,1966年文革后,工业化进程受阻,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扩大。31978年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加快。42002年十六大后,开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十、清政府的被迫开放与当天对外开放的区

16、别1前提不同:清政府的被迫开放是在国家主权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被动实行的。对外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2性质不同:被迫开放是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政策。对外开放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3结果不同:被迫开放有利于西方列强向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国家主权。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背景:1必要性: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

17、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可能性: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过程:1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确立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理论完善: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假设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范畴。意义:

18、1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有人把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划分为初步探索、制度创新和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其中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这里的“创新”具体是指A、按劳分配制度的创新B、管理模式的创新C、所有制方面的创新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2、2017年11月泰安市期中21题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

19、与此伴随的,那么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A、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3、“生产队注:1961年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之后出现的农村基本核算单位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上述材料描述的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2017年11月河北省质检22题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

20、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6和92、4这段材料说明A、我国的计划经济成就突出B、我国的生产资料比较紧缺C、我国日常生活必需品丰富D、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更为突出5、2018年1月郑州市一模19题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中说:“华人社团是宗族和同乡组成的公司和企业俗称为“抱团精神”,各企业之间层层连接,规模不断扩大,直至覆盖全球,用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当今的互联式电脑络。”以下各项与这种社团络发展相关的是西周的宗法制明清时期的晋商与徽商1980年设立首批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后异军突起的民营经济A、B、C、D、【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

21、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商帮是中国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它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民营经济中普遍存在家庭、家族式管理模式,产权制度具有明显的家族化倾向。联系材料,此题选B项。【考点定位】(岳麓版)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血缘关系在经济中的作用6、右图所示是1992年3月26日出版的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位置的一篇通讯报道的标题,与其内容最为相符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历史性转折B.经济特区的设立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C.南方谈话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7、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

22、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B、深化了体制改革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D、冲破了思想樊篱义”的问题,再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考点定位】(岳麓版)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南方谈话;十一届三中全会8、2017年11月潍坊北四县期中2题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9、2017年

23、11月泰安市期中23题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10、图1和图2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代表大会的会议现场,其相距时间为52年。这两次大会的最大相似之处在于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C.形成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核心D.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图1图2【二】非选择题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以有限的资源和经

24、验,能够维持始于恢复时期的经济增长和完成在1949至1952年底期间谨慎地开始的制度改革。这样,中国这几年的经验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的经验形成了对比,后者的农业制度改革证明是一个灾难。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册材料二1957-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年份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糖料产量195719505164.0419.61189.3195820000196.9477.01563.1195917000170.9410.41214.7196014350106.3194.1985.519611475080.0181.4506.5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材料三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80以上的人口的积极性。我们是在1978年年底制定这个方针的,几年工夫就见效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请回答:1材料一中“完成在1949至1952年底期间谨慎地开始的制度改革”指什么事件?其实质是什么?与苏联相比,中国的“农业制度改革”有何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的基本状况。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中“搞活经济”的方针政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该方针政策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村社会的发展【总结提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