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29.96KB ,
资源ID:241218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1218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doc讲解.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doc讲解.docx

1、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doc讲解语言存在于言语(parole)之中 瑞士 索绪尔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常指作为社会惯例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系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a,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学会语言,首先,抓言语技能的训练以培养交际能力。b,也要从言语事实中总结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一)历史比较语言学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奠基人:德国的格里姆意义:第一次使语言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教学法:以语法知识为纲,以与母语的翻译对比为基本手段的语法翻译法。强调语言间的共性,把语言当做知识来研究。(最古老)(二)结构主义语言学1,瑞士,索绪尔 现代语言

2、学之父1916年普通语言学教程观点:语言是符号系统,能指教学法:听说法,视听法。注重口语并以句型结构操练和模仿为特征。 (三)转换生成语言学20世纪中叶,乔姆斯基 1957年句法结构1观点:语言习得机制,普通语法 假说,区分深层结构、表层结构。2、教学法:认知法 重视发挥学习者的智力,强调认知语法规则。(四)功能主义语言学 20世纪60、70年代,欧洲 英国:韩礼德 法国:马丁内 1,观点:从社会功能角度研究语言,探讨语言的意义与功能,研究语言如何使用。2,教学法:交际法 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 (1),物质文化:人类创造的,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种种物质文明,如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各种产品,器具

3、以及园林,建筑,服饰,烹饪等技术体系。(2),行为文化:是人们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风格习惯和行为标准,包括礼俗,民俗,风俗以及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等,可以看做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3),制度文化:由观念文化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指各种典章规范,如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官制,兵制以及教育,婚姻,家庭制度等。包括语言(记录文化的规范的符号系统)(4)观念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宗教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以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的只是体系。二,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1,跨文化交际的特点:(1)文化的差异

4、造成交际障碍。(2)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交际原则的差异。(3)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式造成对异文化的成见。(4)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引发求同趋向。(5)交际的结果产生文化的相互影响。 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1)蜜月期(观光期)一切都感到新奇、惊讶、有理、兴奋、激动。(2)挫折期“文化震荡症”也叫“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表现:不接触当地人和当地文化;采取不理智的行动;离开这一文化环境。(3)调整期语言水平有所提高,与当地人的交往也增多,开始交朋友,孤独感和失落感有所缓解。(4)适应期能

5、基本上采取比较客观的态度,已能接受或理智对待。一年左右时间。 儿童/成年人 文化差异大小3,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1)尊重不同的文化 文化成见:美国人富有而阔气,英国人傲慢而节俭,德国人严谨而固执,意大利人浪漫而冲动,中国人含蓄而保守。 (2)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3)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 (4)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5)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文化依附:是指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是哪一种文化。第三章 语言习得理论传统观点:重教轻学 50年代末,60年代初,认知心理学,强调语言习得内在因素的(乔姆斯基语言学习论)60年代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 第一节 语

6、言学习与习得一,学习与一般学习理论 1,学习人和动物的行为:(本能)行为/(习得)行为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工具主动地获得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并产生比较持久的行为文化。 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填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 学习: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的行为的改变。 代表:A,美 19世纪末 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饿猫的“迷箱实验”乱扑踏板出箱 说明: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非本能、刺激反应的连结。 B,美,20世纪30年代,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巴甫罗夫 经典条件作用 刺激反应 斯金纳 操作条件作用 反应刺激 斯金纳箱 偶然按压杠杆获得食物 一个操作行

7、为完成后伴随着有强化的刺激,那么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就增多,形成习惯。(通过各种强化的安排来塑造或除去某些行为)(2)认知学习理论理性主义哲学 学习: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动改变是主体的认知过程。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说柯勒 20世纪初 猩猩解决问题 笼顶香蕉 蹲在那里观察整个问题的情境顿悟。顿悟:突然察觉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就是个体内部通过知觉重组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也是实现顿悟的过程。 B,布鲁纳的认识发现说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重视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3,学习的分类加涅(简答) 按复杂程度,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八类。信号学习(signal

8、learning)狗 铃声(2)刺激反应学习(stimulusresponse learning)白鼠按杠杆而获得食物。(3)连锁学习(chaining)体操动作的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verbal association) 句子(5)多种辨别学习(multiple discrimination) 近义词的辨别(6)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 具体 定义(7)原理学习(principle learning) 圆的东西会滚(8)解决问题的学习(problem solving) 行为主义 5/认知学派 3累积学习模式:较复杂、较高级的学习是建立在基础性学习之上的。二,语言学习与

9、习得的区分(大题)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 习得(acquisition):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 eg: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 (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阶段,填空,主要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学习(learning):在课堂的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 广义的学习包括习得和上述狭义的学习。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 学习与习得相互交叉,相辅相成。 儿童习得母语+幼儿读物、认字块、讲故事 成人学习

10、第二语言+听广播、看影视、书面材料的阅读等。 成人:有意识的学习潜意识的习得 儿童:潜意识的习得有意识地学习2,学习与习得的不同: (1)儿童对于第一语言的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生存和交际的需要)开始,与其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的过程,儿童是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第一语言的。 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除了本身的自觉要求外,还加上老师的督促、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2)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学习则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的,可能有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学习第二语言,也可能没有学习外语。(3)习得时注意

11、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方面,集中 学习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和练习,来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规则。 第二节 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8世纪末,德 蒂德曼最早通过记录的方式,对其小儿子心理和语言的发展进行研究。 华生,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阶段 乔姆斯基:先天论学派;皮亚杰:认知学派 20世纪80年代 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成为一门学科。 五四时期,陈鹤琴先生研究儿子的语言发展 赵元任先生于1951年发表的对其孙女学话过程的观察研究。一,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填空) 1,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 前语言阶段,语音的听辨和发声的准备阶段。 eg:一

12、两个月内辨别语音和一般声响的区别。出生几周后由啼哭阶段进入咕咕之声阶段 半岁后进入咿呀学语阶段,这时也能听懂大人的一些指令。2,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 女孩早,大量普通名词或专有名词。3,双词句阶段(一岁半以后) 相当一部分轴心结构,轴心词和开放词组成。4,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多词实词句5,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掌握语法体系。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1,刺激反应论: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 A,代表人物:华生(早期) 斯金纳(后期) B,理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 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

13、重要的。 模仿成人语言得到奖励获得语言习惯 C,合理之处:模仿;强化;语言习惯 D,存在的问题:第一,儿童不可能通过模仿来学会每一句话。 第二,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创造性。 创造语言规则:goed, comed 第三,成人并不总是对儿童的话语进行强化。 第四,单靠刺激反应,即使能学到一些语言的外部形式,也学不到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2,先天论(“内在论”) A,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B,理论: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简称:LAD) 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LAD包括两部分: a

14、,普遍语法 (1) 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反映人类语言的共性。如:都有元音;都有影响意义的语序;都有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的组成部分;都有表示时间关系的手段。 (2)核心部分:参数形式 主语省略 修语在中心语之前 (3)外围部分:各种语言的特殊部分 b,对普遍语法参数的赋值的能力 婴儿大脑中“最初语言状态”就是语言的普遍原则和未定的参数值。 当儿童大脑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 C,评价 a,可以解释以下现象 (1)正常儿童能获得其母语能力 (2)儿童能听懂自己还不能表达的语言结构 (

15、3)儿童能说出他们从未听过的句子 (4)儿童出现的语法错误,正说明他们在检验和评价对语言规则的假设 b,存在的争议 (1)人脑究竟有没有LAD很难通过实验来证明。 (2)语言的普遍特征,是否能为人类天生所有. (3)乔氏认为语言能力与智力没有直接联系。 (4)先天论对环境的作用估计不够。3,认知论 A,代表人物:皮亚杰 B,理论基础: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图式(schema)组成 吃饭 开车 认知的发展包括:同化:用嘴吸物,奶嘴,手指 平衡:纳入原有的图式 顺应:建立新的图式 玩具 C,基本观点: 儿童头脑中没有神秘的语言习得机制,更不存在普遍语法,但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 儿童语言的发展

16、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宏观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 图式:四条腿 狗 猫 羊 马 D评价: a,可以解释很多语言习得现象 如儿童一开始使用的词汇都是周围的人和事,由近及远; 不同语言的儿童都是先习得名词,数量远远超过动词,说明儿童首先对事物形成概念,然后才能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才能习得动词。 b,不足之处:(1)这一学说并非专门解释儿童语言习得问题。 (2)语言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只强调认知一方面的因素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3)只强调认知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对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4,语言功能论 A,代表人物:英国 韩礼德 B,理论:不

17、是从语言结构而是从语言交际功能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如何用语言做事,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因此更为重要的是掌握语言的语义体系和语用体系。 C,评价 a,触及到语言的核心语言的交际功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说明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影响到功能法教学派的形成。 b,该理论着重阐述儿童对语言意义和功能的掌握,而对语言结构的发展则论述不多。5,总结: A刺激反应论 后天环境的外部因素决定一切。必须靠模仿,强化,重复等外部因素去习得第一语言。 B先天论 认为先天论的语言习得机制决定一切,儿童头脑里的普遍语法使他能自然内化语言的规则体系。 C认知论

18、 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是先天与后天的因素相互作用,先天具有而后天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D,功能论 把第一语言习得过程看成是语义体系的掌握过程。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一,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一)对比分析假说 1,代表人物和时间:美国 拉多 1957 2,主要观点: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易产生的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3,评价: 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的理论 听说法,视听法等重要的第二语言教学法,特别是句型

19、替换操练的理论基础。 缺陷: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二)中介语假说 1,代表人物及时间:美国 塞林格 70年代 2,中介语(“过渡语”或“语际语”)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3,中介语的特点: A,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系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B,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地向目的语靠拢。 C,中介语中存在偏误,但也有正确的部分。 D,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和顽固性 “僵化”或“化石化”语音。 4,评价

20、: 以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为基础。 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 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 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 很多理论问题尚未解决,很多观点也未得到验证。(三)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1,代表人物:科德 1967年 2,基本观点: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 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控制教学过程,无法完全控制学习者对输入语言的内化过程。(四)输入假说 1,代表人物及时间:美 克拉申 1985 2,主要内容: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 论述是最全面,影响最大的假说 (1)习

21、得与学习假说理论的基础 成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即习得和学习 习得是首要的,学习是辅助性的。 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无法成为目的语习得的基础,也不能用来自然地表达思想,在交际中流利地运用第二语言只能靠习得。 过分夸大习得的作用,贬低学习。 (2)自然顺序假说 赞同科德的内在大纲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不受学习者母语和年龄影响的共同顺序,成为自然顺序。 九项英语语素习得“自然顺序”表: 第一组:现在进行时词素ing 表示复数的s 系动词to be(He is big) 第二组:助动词to be (He is running) 冠词 the a 第三组:不规则的动词过

22、去时态(went) 第四组:规则的动词过去时态-ed 一般现在时态,第三人称动词单数-s 名词所有格词尾s(the girls food) 一到四组的习得顺序固定不变。 (3)监控假说: 与习得和学习分别相联系,人的头脑有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即潜意识的系统和有意识地系统。 有意识的系统在言语行为中只有一项功能,即只能作为一个监督者,一个编辑,起监控的作用,对输出的言语形式进行检查和控制(学习只是对表达有这一作用) 很小的纠正,是微调。 监控的条件: a,要有时间。练习/正常谈话,争辩或讨论。 b,要注重形式。做语法练习或字斟句酌地推敲文章/谈论或写有意思的话题。 c,性格的影响。谨慎/大大咧咧

23、 d,要知道规则。孩子/成人 专注语言形式,延长30%的时间,减少14%的信息传递。 (4)输入假说最有意义的假说 包含三方面: 第一,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输入的信息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上。 第二,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 i+1 i+2 i+0 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 i+1是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的水平,稍高。 妈妈或保姆对孩子讲的话(妈妈语),教师的语言,外国人的语言,中介语。为了交际,句子短,语法简单,语域较窄。 第三,“听”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 语言习得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说”获得的。“说”常常

24、是没有必要的,过早地说甚至是有害的。 孩子:沉默形成理解能力水到渠成说话。 (5)情感过滤假说(屏蔽效应假说) 第二语言学习者输入的信息总是大于吸收。人类头脑中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称为“情感过滤”,或者说情感成为把输入挡在外边的屏障。(五)普遍语法假说 成人掌握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第二语言,普遍语法是否仍起作用,观点不同。 1,普遍语法仍起作用,人们对所接触到的第二语言的语言参数值可以再定值。 第一语言参数值第二语言参数值。 越南学生+定语在中心语之后 2,语言参数不能二次定值 第二语言学习的成功率低于第一语言。(六)文化适应假说 舒曼 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25、看做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掌握的程度。 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 平等:长期逗留/焦虑;恐惧 洋泾浜化假说: 在社会与心理距离太大的情况下,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就会停留在初级阶段形成洋泾浜化,即使在自然地语言环境中也不一定能习得目的语。二,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比较 1,相同点:(1)条件: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健全的大脑和语言器官 客观条件:一定的语言环境(狼孩) (2)目的:都是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3)技能: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

26、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的技能。 (4)过程: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2,不同点:(1)习得的动力不同。 A,儿童习得的第一语言有天然的动力。是出于其本能,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种自然的需要。 B,第二语言习得不具有天然动力。习得的动机是受其意志支配的,也是不稳定的。 (2)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 A,儿童在天然的语言环境中获得“沉浸法”。 10个小时:五年共18000小时 照顾式语言,直接形成语言交际能力。 B,第二语言:一周20学时,五年4000小时。 练习:无法接触真实环境。 (3)习得的过程不同 A,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建立概念,形成并发展思维

27、能力的过程。 B,第二语言只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符号表达形式。 实际事物第一语言思维第二语言 (4)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 A,儿童自然习得第一语言的同时,也自然地习得文化和社会价值。 B,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特别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不一定能同时习得该目的语的文化。文化冲突。 (5)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A,第一语言习得者都是儿童。 B,而第二语言习得者多为成人。 年龄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包括认知和情感方面的个体因素。第四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 对比分析 偏误分析 运用分析 话语分析一,对比分析: 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

28、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1,对比分析的目的:预测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学习中的难点,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性措施,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助词“了,着,过” “了”过去时态的标志 我明天吃了饭来上课。2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 (语言学角度)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意义 (更注重形式) (心理学角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迁移理论:习惯 迁移理论:负迁移 (1)阻碍性的干扰:第一语言无而目的语有的东西在学习时要受到阻碍,如汉字。 (2)介入性干扰:第一语言有而目的语无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仍要顽强地介入,如词形变化表“时”。3,对比分析的步骤: (1)描写:对比的基础 (2)选择:对比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

29、 (3)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二,偏误分析 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鼎盛于20世纪70年代 代表人物:科德1,什么是偏误 失误: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甲乙 无规律,可马上改正 不反映第二语言的学习状态/水平。 偏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汉 英 V+S2,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心理学基础:认知理论 语言学基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教师:了解学习者所达到

30、的阶段。 研究者: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学习者:检验对所学的语言规则做的假设。 鲁健骥:1984年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3,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 (1)搜集供分析的语料:口头和书面表达中 (2)鉴别偏误:偏误/失误 结构形式/语用 (3)对偏误进行分类 (4)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 (5)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交际。4,偏误的分类 (1)整体性偏误: 句式 语序 局部性偏误:助词冠词误用。 (2)语内偏误: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全面。 语际偏误:由第一语言的干扰造成。 (3)理解偏误(重)/表达偏误(轻) (4)口语偏误/书面语偏误(反映实际水平)5,偏误的来源:(简答)母语的负迁移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文化因素负迁移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环境的影响 (1)母语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3)文化因素负迁移 (4)交际策略的影响 (5)学习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