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2.72KB ,
资源ID:2411246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41124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临床医学论文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手术治疗.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临床医学论文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手术治疗.docx

1、临床医学论文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手术治疗 临床医学论文-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手术治疗 临床医学论文-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手术治疗 【摘要】 分析后路减压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临床疗效。 方法 2005 年 12 月至 2007 年 6 月间, 对 8 例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患者在行颅骨牵引治疗一段时间(1216 d, 平均 13 5 d) 后采用枕骨大孔后缘扩大, 寰椎后弓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枕颈融合 Cervifix 系统内固定术, 手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神经功能评分分析临床疗效。 结果 8例患者随访 6 个月2 年, 平均为

2、 15 个月。 8 例患者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术前寰齿前间隙(ADI) 为 59 mm, 经颅骨牵引后为 57 mm, 寰枢关节脱位未能完全复位。 手术前后 JOA 评分示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影像学检查示枕颈区减压充分植骨区获得骨性融合, 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 结论 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患者术前仔细评估影像学改变, 采用颅骨牵引一段时间后行后路减压枕颈融合内固定术的治疗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且临床效果满意。 【关键词】 寰椎枕骨化 畸形 寰枕关节 寰枢关节脱位 减压 脊椎融合术 Abstract: Obj ective To analyze the outcome o

3、f internal fixation for occipitalization with atlantoaxial j oint dislocation by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occipitocervical fusion Method From December 2005 to June 2007,8 patients with occipitalization and atlantoaxial j oint dislocation received removal of the posterior arcus of atlas and the en

4、largement of the posterior edge of the foramen magnum after skull traction performing for an average of 13 5 days All patients were operated on by posterior craniocervical fusion using cervifix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and autologous ilium grafts The clinical efficacy after operation was analyzed by

5、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neural function score Result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rom 6 months to 2 years, average of 15 months No complication was found Atlantodental interval (ADI) was 59 mm before and 46 mm after skull traction Atlantoaxial j oint dislocation didn t completely

6、 reduced The neurological defects were improved to some extents according to the JOA score Imageology showed all patients had full decompression and bony fusion The loosening or broken internal fixation was not found Conclusion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is a feasibl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

7、t of occipitalization with atlantoaxial j oint dislocation,and the clinical effect is satisfactory Key words: occipitalization of the atlas;malformation;atlantooccipital j oint dislocaeion;atlantoaxial j oint;decompression;spinal fusion 寰椎枕骨化指寰椎前弓、 后弓、 侧块全部或部分与枕骨先天性融合所致的枕颈部畸形。 寰枕关节的正常运动丧失, 寰枢关节直接承受颅

8、脑运动负荷, 易导致寰枢关节退行性变加速, 寰枢椎不稳, 并致脑干、 高位颈髓、 脊神经根、 后组脑神经等受压出现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尽管临床上寰椎枕骨化的发病率低, 但若处理不及时, 方法不得当, 则其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 且有关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手术治疗的文献报道极少, 一直是临床上甚为棘手的问题。 2005 年12 月2007 年 6 月间, 作者对 8 例伴有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患者行颅骨牵引后采用枕骨大孔后缘扩大, 寰椎后弓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枕颈融合 Cervifix系统内固定术。 术后所有病例随访, 并采用 JOA 神经功能评分, 临床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材料与

9、方法 1 1 一般资料(表 1) 本组 8 例患者, 男 5 例, 女 3 例; 年龄 1550 岁, 平均 37 6 岁。 病程 38个月, 平均 5 个月。 所有病例起病缓慢且无明显外伤及咽部感染史。 临床表现短颈畸形, 后发际线降低, 颈部僵硬伴颈肩部疼痛, 四肢无力, 步态不稳, 浅感觉减退, 肌张力增高, 霍夫曼征阳性。 1 例枕顶部枕大神经分布区疼痛伴颈部活动后耳鸣, 1 例间歇性双下肢抽搐。 患者术前 JOA 评分为 913 分, 平均 11 6分。 表 1 8 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岁) 术前 JOA 评分牵引前寰 1 2 影像学资料 所有病例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 屈伸动力

10、位、 张口位 X 线片及枕颈部 CT、MRI 检查。 结果示: 8 例中 5 例为寰椎前脱位(图 1) , 3 例为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性脱位, 寰齿前间隙(ADI) 在 59 mm 间。 3 例为寰椎前后弓均与枕骨融合, 其中 2 例伴有颅底凹陷。 5 例为寰枕后弓与枕骨融合, 融合病例中 4 例后弓有不同程度的内翻、 内陷。 枕颈区 MRI 示 5 例延脊髓受到枕骨大孔后缘或寰椎后弓的压迫, 3 例前后方均受压迫以背侧明显。 1 例合并 Chiari 畸形伴脊髓空洞。 1 3 手术方法 1 3 1 术前准备 入院后对所有患者行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查, 并行颅环弓颅骨持续牵引一段时间(1216 d,

11、 平均 13 5 d) , 牵引重量为 35 kg。 颈后部垫软垫于颈椎中立位或后伸位牵引, 若牵引中症状加重则减轻牵引重量直至停止牵引。 牵引后 4例神经症状缓解, 3 例症状无改变, 1 例加重。 牵引后复查 X 线片, 寰枢椎脱位中 3 例脱位有改善, 但均未完全复位, 5 例无变化(具体 ADI 值见表 1) 。 1 3 2 手术步骤 气管插管全麻后带颈托翻身, 于俯卧位施术。 术中持续颅环弓牵引维持颈椎于中立位, 牵引重量为 35 kg。 行枕颈后正中切口, 分段显露枕骨鳞部、 枢椎棘突、 椎弓、 寰椎后弓及枕骨大孔后缘。 暴露清楚后, 先行枕骨大孔后缘减压。 用神经剥离子缓慢伸入枕

12、骨大孔后缘少许分离硬膜囊, 用最薄的冲击式咬骨钳咬除枕骨大孔后缘减压。 若寰椎后弓与枕骨大孔后缘融合, 硬膜囊受压明显已无间隙伸入剥离子, 则用气钻先从枕骨鳞部打孔开窗, 向枕骨大孔后缘咬除, 同时将融合后弓一并切除。 枕骨后缘咬除范围约 2 5 cm 2 5 cm。 寰椎后弓切除需小心, 特别是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时, 应先用手指触及后弓, 估计寰椎后弓位置、 深度及有无旋转。 用尖刀片自寰椎后结节处切开, 神经剥离子由后弓正中向两侧剥离显露各约 1 5 cm, 不宜太靠外, 避免损伤椎动脉。 巾钳夹住后弓保持稳定, 尖嘴咬骨钳于两侧咬断后弓并游离, 并将增厚的寰枕筋膜一并切除, 至此减压已完成

13、。 减压前半小时需静脉给予甲基强的松龙 20 mg/kg 及奥美拉唑 40 mg。 减压后行 Cervifix 内固定, 采用 Magerl 法准备 C2、 3 侧块螺钉钉道: 进钉点位于侧块后壁中点内上方, 方向为外倾 30 平行上关节面钻孔, 插入克氏针 C 型臂 X 线机下透视确定位置良好。 拧入合适的颈椎侧块钉, 通过固定卡将颈椎侧块螺钉与固定棒连接。 将模棒紧贴枕颈部塑型, 钛棒预弯弧度较模棒稍大,使枕骨与枕骨板之间有 1 cm 左右距离, 再分别打入两侧枕骨钉。 这样使寰椎有向上向后的持续拉力, 有利于减小齿状突突入枕骨大孔并对减少寰椎向前滑脱有益。 拧好枕骨螺钉, 拧紧固定卡螺钉

14、。 修整植骨床, 用小骨刀将枕鳞打成骨瓣向下翻开, C2 椎棘突基底部咬成豁口, 并用峨眉锉把 C2 椎板的外层骨皮质打成粗糙面, 保证上下植骨床都有足够大植骨面。 取自体髂骨 6 cm 3 cm 骨块, 去除一面皮质骨, 下端咬一缺口, 嵌于枕骨与 C2 棘突根部之间并用可吸收线固定植骨块, 紧密缝合包括枕肌在内各层肌层组织,使植骨块固定牢靠。 放置引流管后缝合切口。 1 3 3 术后处理 术后应用抗生素 7 d, 地塞米松 35 d, 应用奥美拉唑 3 d 后改用法莫替丁制酸剂, 术后费城颈托保护颈椎。 伤口引流管一般于术后 46 d 拔除, 具体时间视引流量而定。 病情平稳者, 术后第

15、3 d 即可在颈托保护下将床头摇起至 45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10 d 后拆线戴头颈胸支具固定保护 812 周, 复查 X 线片植骨区骨性融合后拆外固定。 2 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 时间 6 个月2 年, 平均为 15 个月, 分别于 3、 6、 12、24 月随访。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 术后神经症状得到改善, 采用 SPSS 12 0 统计软件对表 1 中术前和术后 6 个月 JOA 评分进行配对 t 检验, 得 P0 01(t= 12 968)有统计学意义。 随访 X 线片示所有病例寰椎得到稳定, 脱位无加重, 植骨区在 36 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 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

16、断裂。 术后 MRI 检查显示受压延脊髓减压充分, 所有病例一次手术即达到满意效果(图2) 。 图 2a 术前侧位片示寰椎前后弓与枕骨大孔融合 图 2b 术前 CT 矢状面扫描示寰椎前后弓完全融合, 融合后弓内翻、 内陷, 寰椎前脱位 图 2c 牵引 14 d 后复查 CT 脱位有所改善, 但未完全复位; 图 2d 术前 MRI示枕骨大孔平面延脊髓受压明显图 2e 术后 1 周复查侧位片示内固定位置良好图2f 术后 1 周 CT 示寰椎后弓、 枕骨大孔后缘已减压, 植骨块位置良好图 2gh 术后 MRI 示延脊髓压迫得到解除图 2i 术后 3 个月侧位片示内固定位置良好, 植骨已融合 3 讨论

17、 3 1 寰椎枕骨化对寰枢关节运动的影响 研究表明寰椎枕骨化畸形后造成寰枕关节运动丧失,寰枢关节的负荷和旋转不稳定趋势增加,容易导致寰椎横韧带退变、 松弛和寰枢关节不稳1 。 国内报道 155 例自发性寰椎椎脱位患者中有 120 例存在寰椎枕骨化畸形2 。 若存在先天性 C2、 3 融合(Klipple-Feil 综合征) , 则应力更为集中, 更易出现寰枢关节脱位3 。 3 2 手术适应证及术式的选择 枕颈部先天性畸形表现隐匿而复杂, 病情进展缓慢, 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就诊时多已出现了明显的枕颈部不稳, 神经压迫等症状。 以往采用保守治疗效果常不确切, 且畸形本身为不可逆性, 不能承受第二

18、次打击, 即轻微外伤下就有可能导致瘫痪、 心跳、 呼吸骤停等严重后果, 因此作者强调寰枢关节脱位伴寰椎枕骨化患者没有手术禁忌征时应及时行手术治疗以解除神经压迫, 融合稳定颈椎。 脊柱手术入路应视压迫部位而定4 。 寰椎枕骨化畸形神经压迫一般来于寰椎后弓或枕骨大孔后缘, 若后弓出现内翻、 内陷则延脊髓受压更明显, 因此首选后路减压。 Goel A5 对极少数可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患者直接使用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融合, 然而这种手术方法的前提是寰枢关节必须完全复位, 否则手术难以施行, 但颅底畸形所致的寰枢关节脱位一般牵引复位难以成功。 同时寰椎发育不良, 单纯行寰枢椎侧块钉固定存在螺钉把持

19、力不足, 内固定不牢靠的问题。 贾连顺等6 报道单纯植骨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畸形融合率为 89 5%,且术后有部分患者神经症状加重, 侯铁胜等7 采用枕颈内固定系统使融合率达到 100%, 因此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是必要的。 Cervifix 内固定系统操作简便,固定牢靠, 为术后颈枕部即刻稳定性提供了保证 8、 9 。 同时后方减压对前方不严重的压迫也能起到间接减压的作用。 若后方减压后症状不能缓解, 可根据术后 MRI 决定是否需行前方减压。 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是目前多采用的手术减压方式。 然而前路操作空间小, 风险大, 并发症较多, 因此必须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1) 症状和体征以锥体束征

20、为主; (2) CT 示齿状突高出 Chamberlain线 15 mm 以上;(3) MRI 证实齿状突突入枕大孔,延、 颈髓腹侧受压明显。 我们认为符合上述一条者应考虑行前方减压。 本组 8 例患者术后复查 MRI 示狭窄平面得到有效减压, 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无需施行前路手术。 3 2 注意事项 (1) 虽然牵引使寰枢关节脱位复位可能性小, 但不应放弃。 术前颅骨牵引能够稳定脊椎, 若牵引后神经症状能够改善则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 反之则欠佳。 术中不可强行复位, 否则有加重延颈髓损伤可能。 (2) 枕颈部畸形手术暴露较其它枕颈融合术风险更大。 刘策等10 发现先天性寰枕融合时椎动脉入颅方

21、式可因融合的部位不同可能存在差别, 因此手术中暴露寰椎后弓、 枕骨大孔边缘时需贴着骨面仔细剥离。 (3) 目前对枕骨后缘开窗大小无统一标准, 骨窗范围不宜过大, 否则不便安置枕骨钉及植骨融合, 并有小脑下垂的可能, 太小则达不到减压的目的。 作者开窗范围约 2 5 cm2 5 cm, 这样既可减压, 又可防止骨窗过大引起的小脑及脑干移位, 避免产生严重并发症。 寰椎后弓减压不要超过1 5 cm, 必要时可打开部分枢椎椎板, 彻底松解寰枕筋膜及增厚的硬膜外组织以进一步减压。 减压后枕骨大孔区及寰枢椎机械性压迫消失, 脑脊髓得到膨胀证明减压有效。 (4) 植骨能否融合是术后长期效果的保证。 作者采

22、用自体髂骨融合辅以 Cervifix 系统内固定, 术后配合外固定支具使植骨全部融合, 随访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 断裂。 综上所述, 采用后路减压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寰椎枕骨化的有效方法, 然而这种脱位多是继发于颅底畸形, 如何早期发现, 早期非手术干预, 避免出现颈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是临床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青, 贾连顺, 陈雄生, 等 寰椎枕骨化畸形对寰枢关节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9, 10: 1397-1399 2 周定标, 张远征, 余新光, 等 自发性寰枢椎脱位(附 155 例报告)J 中华神经外科杂

23、志, 2019: 270-273 3 Ghovlv PA, Hosalkar HS, Ricchetti ET Occipitalization of the atlas in children Morphologic classification, associations, and clinical relevanceJ J Bone J Surg Am, 2007,89:571-578 4 张剑宁, 章翔, 易声禹, 等 颅颈椎畸形 MRI 分型与外科治疗选择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19, 21: 1150-1152 5 Goel A, Kulkarni AG Mobile and

24、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in presence of occipitalized atlas: report on treatment of eight cases by direct lateral mass plate and screw fixationJ Spine, 2004, 29:520-523 6 贾连顺, 徐印坎, 赵定麟, 等 枕颈部畸形减压和植骨融合术远期疗效评价 (10 年以上随访)J 脊柱外科杂志, 2003, 1: 8-11 7 侯铁胜, 傅强, 赵杰, 等 枕颈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

25、03, 11: 1671-1673 8 Hildingsson C, Jonsson H Posterior stabiliza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with hooks and screws A clinical evaluation of 26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degenerative or metastacic lesions, using a new implant systemJ Eur Spine J, 2019, 10: 50-54 9 郝定均, 贺宝荣, 雷伟, 等 Cervifix 在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高位颈髓压迫症中的应用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12: 1365-1368 10 刘策, 周定标, 余新光, 等 先天性寰椎融合时椎动脉入颅方式的解剖学特征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3: 336-33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